美國暴力事件:現實中的一部《小丑》

2020-12-22 牧遙清野

文/牧遙

美國暴力事件越演越烈,目前已經超過20州30幾個城市在街頭爆發抗議活動。這道「美麗的風景線」在美國真實上演了,甚至連電影情節都成了現實。蝙蝠俠、小丑等角色紛紛走向街頭。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電影《白宮淪陷》都快要上演了,在當地時間29日晚抗議者聚集在白宮外時,川普被帶到白宮的地下掩體處避難40分鐘左右,隨後被帶回樓上。這些橋段往往我們只能在電影裡看到,實在沒想到在美國的現實中竟然成真了。

而美國的暴力事件讓我想起了《小丑》這部電影,整個發展過程如出一轍,實在有些諷刺。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下《小丑》的誕生吧。

影片的主角是一名叫做亞瑟的中年人,單親家庭,人小有病,長年吃藥,而且還有嚴重的精神病,母親更是有幻想症。

他是一名職業的小丑演員。為了生存,除了做演員以外他還去做了兼職。同時,他也是一個愛好脫口秀的人,閒時就會記錄自己的心得,夢想著有一天能夠成為優秀的脫口秀演員。

我們從《小丑》影片中可以看到,亞瑟是善良的,他除了自閉、自卑之外,他沒有冷漠、自私、嫉妒、仇恨等負面表現,而且他還是心地善良的一個人。但正是這樣的一個人,最後卻成了一個真正的小丑,這是為什麼呢?壓倒他的精神稻草是到底是什麼?

有五個重要因素:

1、亞瑟在小店裡做兼職,手舉著廣告牌招引顧客。卻無緣無故地被幾個混小子欺負,搶走廣告牌就算了,還砸爛了廣告牌,亞瑟很生氣,要去搶回來,但這些壞人竟將他暴打了一頓。

亞瑟很無助,更加不理解這是為什麼,他認真工作,好好生活,卻要遭受如此的欺凌。

2、亞瑟在工作中被老闆和同事嘲笑,同時,同事藍道硬塞給他一把槍,亞瑟根本不想要,但同事為了想讓他出醜或受害,就告訴他這是防身用的。然後在兒童醫院表演時槍不小心掉了出來,導致亞瑟直接被開除,而藍道卻不承認給過他槍,還故意踩他,說是亞瑟之前還想找他買槍來著。

亞瑟很悲傷,他不知道同事為什麼要這樣對他,平日裡他與世無爭,沒有得罪過任何人,卻換來如此的冷漠。

3、亞瑟失業後心情很失落,連小丑的妝容都沒有抹去就坐上地鐵回家,孤苦伶仃的發呆著。地鐵上剛好有三個混蛋在欺負一個姑娘,而正好亞瑟沒控制住發病了,大笑了起來。然後就被三個混蛋暴打了。這一次,他爆發了,直接用槍殺了他們。

亞瑟很痛苦,自己什麼都沒做,仍然要被人打。所以,他反擊了。

4、亞瑟意外得知原來自己不是母親親生的,而是領養的。他去到阿卡姆精神病院,翻閱了母親三十年前的病歷檔案,白紙黑字,寫著她患有強烈的妄想症,而自己確實是被領養的,並從小就遭受到母親的嚴重虐待,讓他身心受到了嚴重的創傷。

亞瑟很絕望,連唯一的親人都在騙他,欺凌他。

5、亞瑟很崇拜莫瑞的脫口秀,他也終於有幸參加莫瑞的節目。但沒想到莫瑞也是一個冠冕堂皇小人,在節目上甚至是嘲笑他、鄙視他。亞瑟心裡想著殺了地鐵的那三個才是人渣,他只不過是自我防衛和為民除害,沒想連一句同情的話都沒有聽到,換來的反而是莫瑞冷嘲熱諷,而且他們還想著為那三個人渣伸張正義。真是令人可恨。

亞瑟很悲憤,他甚至連一個講理的地方都沒有。他受到了階級壓迫、不平等的對待、鄙視、謾罵等,而這個社會卻連一個伸張正義的機會與平臺都不願意給他,甚至還要剝奪他的生存自由。所以亞瑟的世界,就此一點一滴地開始崩塌了,最終他成了一名真正的小丑。

休謨說:「惡意是一種無緣無故產生的傷害他人的欲望,目的是從比較中獲得快樂。」最近美國的暴力事件不就是因為這樣產生的嗎,美國的種族歧視、高高在上的精英文化,無時無刻不地剝削著底層和黑人的權益。

所以,《小丑》這部電影反映的不就是現實版的美國嗎?

相關焦點

  • 一經上映便好評如潮的《小丑》,卻引發「暴力模仿犯罪」的爭議?
    《黑暗騎士崛起》劇照2012年7月20日,美國科羅拉多州奧羅拉市的「十六世紀戲院」發生「奧羅拉槍擊事件」,犯罪人詹姆斯霍姆斯對觀眾開槍掃射,造成12人死亡、70人受傷的慘劇。美國軍方也特別發信警告官兵及軍眷注意《小丑》在電影院上映時可能發生的暴力行為,提醒留意影院逃生路線。《小丑》電影還未上映,北美市場似乎已逐漸被「暴力模仿犯罪」的議論影響了觀感,從爛番茄網站逐漸下滑到77%也可看出。發行商華納兄弟,先確定不會在「奧羅拉槍擊事件」事發地十六世紀戲院上映《小丑》,並對受害者及家屬表達同情,也呼籲立法解決槍枝暴力的問題。
  • 美國淪為現實版「哥譚市」,誰是蝙蝠俠?誰又是小丑?
    5月25日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名黑人男子遭警察「跪殺」後,美國多地爆發了抗議活動。到處都是暴亂,到處都在「打、砸、搶」,人們仿佛看到了現實版的哥譚市,真人版的GTA。一些人把美國真實的視頻與電影遊戲畫面剪輯,毫無違和感,竟讓人分不清現實與還是虛擬。
  • 暴力犯罪事件激增,美國洛杉磯上演現實版「哥譚」,迎來新的挑戰
    在美國不嚴格的防疫措施之下,疫情給美國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不斷增長的確診和死亡數字、持續處於低迷中的經濟走向、正在崩潰的公共經濟以及股市影響下的失業浪潮,都在撕裂著矛盾重重的美國社會。
  • 黑人死亡事件激活了當代社會的哥譚模式——小丑
    2019年,有一部R級電影成為了漫改電影的奇蹟,它就是《小丑》。它是影史上首部斬獲三大電影節最高獎的漫改電影,蟬聯北美票房周冠軍,全球首部破10億的 R級影片……關於這部電影,有太多個解讀版本。伴隨著現在美國的軍警出動,宵禁,打砸搶燒,因人權問題而在全國爆發的大規模衝突,我想到了之前關於這部《小丑》的一句影評:這是一部耀眼、坎坷的精神病人道德劇,呼應了如今這個充斥著非自願獨身者、槍擊案槍手、「無希望」政治的時代,呼應了如今這個被壓垮的夢想催生出仇恨的時代。
  • DC《小丑》終於來襲,觀眾甚至驚慌逃出影院,這部電影該禁嗎?
    距離DC漫改電影《小丑》已經上映4天了,這幾天這部電影的熱度不斷提高,讓我們也了解了更多有關於這部電影的信息,在電影上映後,這部電影豆瓣評分依然居高不下,高達9.3分,並且評論區都是清一色的好評,可以看出,這次DC傾力打造的《小丑》確實是一部神作。但是日前,據外網上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反應,電影放映過程中,不少觀眾被嚇得逃出了電影院……真的有那麼恐怖麼?
  • 解釋一下|《小丑》裡展示的美國社會
    他毫不猶豫射殺了其中兩人,剩下一人只是腿部中槍,但亞瑟追出站臺,將他擊殺。手槍,可以看做是亞瑟變身成小丑的直接誘因。回到現實世界,亞瑟用來殺人的手槍可以看成是美國槍枝管理現狀的縮影。經politifact 論證,美國人口僅佔世界人口比例的5%,但美國人卻擁有全世界42%的民用槍枝。大規模持槍背後,對應著恐怖的死亡數據。
  • 從《飛越瘋人院》到《小丑》,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還是反饋?
    當《小丑》首次2019年9月首次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播放時,這部色調陰暗、暴力、血腥、瘋狂的作品,幾乎讓整個西方社會都為之瘋狂點讚。這樣的場景讓人想到了上世紀70年代電影《飛越瘋人院》。由米洛斯·福爾曼導演,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飛越瘋人院》是奧斯卡獎中一部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有一個曾多年研究奧斯卡最佳影片獲獎篇目的學者指出,在《飛越瘋人院》這部作品獲獎之前,事實上所有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不管類型如何,始終是一個對美國社會、美國主流文化的全面肯定。
  • 是什麼讓《小丑》成為今年最有爭議的電影?
    《小丑》海報可怕的誤會,都市的傳說《小丑》中的主人公,衍生自DC漫畫《蝙蝠俠》系列中的反派人物,影片呈現夢想成為脫口秀演員的青年阿瑟因為意外事件以及自身的命運悲劇最終失控,繼而成為「小丑」的經過。就漫畫改編超級英雄電影來講,這一形象無愧為最出名的反派之一,包括傑克·尼克爾森、希斯·萊傑等都曾在不同版本的《蝙蝠俠》系列電影中演繹過。然而,虛擬的電影世界之外,「小丑」還與一場現實的慘劇密切相關。
  • 《小丑》:是什麼放大了「惡」?
    他又請好兄弟卡西·阿弗萊克把那段迷茫期的經歷整了個紀錄片《我仍然在此》,片中的他怎麼看都像神經病,而這整個事件又讓人懷疑是不是他一手策劃,嘲笑眾生。最終在美國電影鍾愛的罪惡營造舞臺--地鐵車廂--邁出關鍵一步,這樣的設定實在巧妙。《小丑》這部電影引發了一些爭議,有人認為這部電影受到的好評,體現了一種對「惡」的合理化和宣揚,具有政治上的不正確性,難道你被侮辱,因為自己的水平和缺陷事業受挫作惡就有理了?一部電影上映後,總會受到脫離製作方控制的二次解讀,這本身就是電影的一種社會外延。
  • 在殘酷的社會裡,Joker是怎麼變成《小丑》的?
    據說,看到小丑的「笑」的人,大部分都哭了。「過度美化暴力」,這是很多人對電影《小丑》的憂慮之聲。2012年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後,在美國引發了影院槍擊事件,令人擔憂。「這種暴力針對的是不顧弱者的殘酷社會。」但是,也有人呼籲大家更多的關注電影描寫的極度貧富差距。像這樣,《小丑》實際上是一部雙面電影,即是一部雙面角色。
  • 歐巴馬談美國會暴力事件:美國極其恥辱的一刻
    來源:海外網GETTY海外網1月7日電當地時間6日,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發推稱,在美國國會發生的暴力事件是美國極其恥辱的時刻。據美國CNN等媒體報導,歐巴馬在聲明中稱「歷史將記住今天在國會大廈發生的暴力事件」,他稱這「對我們國家來說是極其恥辱和令人羞愧的時刻」。他也懇求共和黨人「選擇現實,並採取措施滅火」。當地時間1月6日,大批川普支持者圍攻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會大廈並引發騷亂。其中,一名身披支持川普橫幅的女性遭到槍擊,送醫後仍不治身亡。
  • 左手地獄,右手天堂,DC小丑的手代表了不同性格!
    DC出版的《小丑》電影這段時間非常火爆,這部漫改電影與以往不同的是,它是一部難得的以反派角色為主角的作品,因此片中有頗多暴力、血腥的場景,因而被定義為一部R級片,並不會在國內上映,可以說是非常遺憾了。不過不在國內上映確實也正常,因為此前DC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的時候,美國有一家電影院就因此發生了恐怖事件,一名男子染著類似小丑明亮色調的頭髮,在電影院裡大開殺戒,最終造出12人死亡。70多人受傷,震驚了不少人,誰都沒有想到,一部這樣的電影竟然會影響到現實。由於事件的惡劣性,所以美國也有不少電影院選擇不上映這部電影。
  • 「個人意見」《小丑》:重振「小丑」(有劇透)
    在經歷了《自殺小隊》中萊託的另類表現之後,終於,《小丑》這部電影讓這一經典角色實現再次「偉大」。圖片來源:《小丑》官方劇照是的,布魯斯·韋恩出現在了《小丑》這部電影裡,這其實已經算不上劇透了,因為只要看過兩版預告顯然不難看出這一點。
  • 《小丑》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世界變得太瘋狂?
    小丑(TheJoker)是美國DC漫畫旗下的超級反派,首次登場於《蝙蝠俠》第1卷第1期(1940年6月),由鮑勃·凱恩、比爾·芬格和傑瑞·羅賓遜聯合創造。小丑是蝙蝠俠(Batman)的宿敵,他的真實姓名和身世至今仍是一個謎,初期被設定成一個綠色頭髮,白色皮膚,咧著嘴塗著紅色口紅,穿著紫色衣服的怪人。
  • 「打卡」哥譚市 這裡拍了一部Vlog:小丑
    導演託德·菲利普斯善寫喜劇,然而以「犯罪」貫穿始終的《小丑》,讓觀眾再一次感受到了劇情的細膩,以及環境氛圍渲染之濃厚。大家可以從傑昆·菲尼克斯所飾演的小丑(亞瑟)身上看到一些「影子」,例如:瘋子、孤獨者、精神病、藝術家、革命者等等,儼然塑造出一個擁有複雜氣質的「英雄」角色。有人說,《小丑》更像是一部宗教電影。
  • 《小丑》導演透露,為何電影中的哥譚市,靈感來自於紐約?
    對此,他說道:「雖然觀眾們不知道電影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但在我的記憶中,這個故事總是發生在1981年的紐約,那是什麼樣子的,那是什麼感覺。那時我只有11,12歲,但我的記憶就像你在電影裡看到的那樣,一個非常破敗的城市。」《小丑》這部電影,是一部以80年代初為背景的年代片,而且這部作品的的靈感來自於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計程車司機》和《喜劇之王》。
  • 一部小丑電影的解讀
    小丑不是一個「反英雄」,而是一個「反派」。在他的身上毫無正義可言。 第三層:核心層 亞瑟將這種混亂與暴力濃縮並抽象為「小丑」。小丑此時不再是亞瑟這個個體,而是上升為一個標誌、一個符號。小丑是所有人,所有人都是小丑。內心的黑暗、暴力的欲望被激發出來,影響到了整個哥譚市。
  • 他是瓦昆菲尼克斯,也是現實中的小丑:重新認識這位奧斯卡影帝
    瓦昆菲尼克斯憑藉《小丑》奪下本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他也是現實生活中的小丑,從戲裡到戲外,瓦昆都有其故事性,也有他可怪可愛之處。媒體喜歡將他比喻為怪咖,但他的怪異與特立獨行,也僅僅是因為他有其必須擁護的價值。2 月 10 日,第 92 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於加州洛杉磯揭開序幕。
  • 盤點近年來美國黑人遭暴力執法事件
    原標題:盤點近年來美國黑人遭暴力執法事件美媒:種族主義才是流行病(美聯社)[海外網5月29日編譯報導]日前,明尼蘇達州黑人男子弗洛伊德遭暴力執法,生前哀求「我沒法呼吸」卻被無視,最終在被警察跪壓7分鐘後不幸身亡。這一事件激怒美國民眾,一時間全美各地爆發抗議活動,為弗洛伊德申冤。事實上,近年來美國白人警察對少數族裔暴力執法的事件屢見不鮮。美媒認為,種族矛盾在美國社會是長期存在的問題,「種族主義才是持續的流行病」。
  • 2017美國文學關鍵詞:在故事中展現歷史現實的複雜性
    2017年的美國仿佛是2016年的自然延伸,從總統大選時悄然而起、逐漸醞釀的動蕩不安,到2017年開始總爆發,走向了前所未有的社會觀念大碰撞,並引發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抗議與示威乃至流血事件。2017年1月20日,川普走馬上任,迅疾出臺的一系列政策震驚世界。在美國國內,反對總統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