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銜授銜是軍隊建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項非常複雜細緻的工作。解放軍在戰爭年代曾數次醞釀準備實行軍銜制,但由於在戰爭期間,加之物質條件有限,因而軍銜制未能得到實行。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抗美援朝結束後,實行軍銜制便被提到了日程。
1955年,2月全國人大通過會議,決定軍銜設定為6等19級。授銜10大帥、1042將軍。
1953年2月17日,中央軍委成立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蕭華為副主任的「軍銜實施委員會」,開始了評定軍銜工作。對中將和少將軍銜的評定,先由各軍區提名,各大單位首長對中將、少將名單進一步的研究,呈報中央軍委審查。對於元帥、大將、上將軍銜的具體確定,特別引人關注。
中央軍委開了兩天會,具體對授予元帥、大將、上將軍銜的人選進行研究決定:授予現任軍委主席和軍委委員元帥軍銜。元帥軍銜又分為兩級:大元帥和元帥。毛澤東功勞最大,應該授予大元帥,彭德懷、羅榮桓聯名將所提名單和意見報告毛澤東。
毛澤東說:「你們搞評銜,是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件很不好搞的工作。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眾中去講話多不方便呀。」他搖搖手說:「我不當那個大元帥。毛澤東說:「依我看吶,現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評軍銜為好。」在偉人的帶領下,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鄧子恢、張鼎丞等人都表態不參加評銜。
9月27日下午2時,授予大將軍銜的儀式舉行,周總理親自授予。粟裕是第一個戴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的人。下午5時舉行授予元帥授銜儀式,毛主席為朱德等元帥授銜。
這次開國將帥授銜,創造了軍史上的好多個「唯一」:
授予12位殘疾軍人將帥銜。元帥劉伯承眼睛傷殘,上將彭紹輝、賀炳炎獨臂,中將餘秋裡、晏福生獨臂,中將鍾赤兵獨腿,少將童炎生、左齊、彭清雲、陳波、蘇魯獨臂,少將謝良獨腳。
授予37位少數民族將軍軍銜。粟裕大將(侗族)、烏蘭夫上將(蒙古族)、韋國清上將(壯族)、阿沛·阿旺晉美中將(藏族)、廖漢生中將(土家族)、萬毅中將(滿族)、覃健中將(壯族)、朵噶·彭措饒傑中將(藏族)等。
15位起義將領授銜。上將董其武(原西北長官公署副長官,1949年9月在綏遠起義)、陳明仁(原華中「剿總」副總司令,1949年8月在長沙起義)、陶峙嶽(原新疆警備總司令,1949年在新疆起義),有中將孔從周(原陸軍三十八軍副軍長,1946年5月在鞏縣起義,毛澤東兒女親家)、曾澤生(原第一兵團副司令,1948年10月在長春起義)等。
歸僑將軍。上將葉飛是菲律賓歸僑,莊田中將和盧勝中將、吳克之少將、陳青山少將分別是新、馬歸僑,少將曾生是澳大利亞歸僑,少將葉松盛是印尼歸僑等。
外國少將。越南人洪水,1925年到入黃埔軍校學習,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廣州起義、五次反圍剿、兩萬五千裡長徵、抗日戰爭,開始被定為正師級少將。毛澤東指示,至少應定正軍級少將軍銜。
一位女將軍。周恩來把少將軍銜的命令狀授予李貞時,對她說,「祝賀你,李貞同志,你是新中國第一位女將軍。」李貞是紅二方面軍英勇女將,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參加了保衛延安和解放大西北等重大戰役。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