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為何成空銜?解密毛主席放棄授銜內幕

2020-12-14 中國網文化

●毛澤東堅辭不授銜●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予軍銜等級設置上,我軍曾參照蘇聯等國的做法,專門設立了「大元帥」這一軍銜。1955年2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討論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規定了軍官軍銜為4等14級,其中,第一等為元帥,下分兩個級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以立法的形式被確定下來。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按照《條例》規定,符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元帥軍銜標準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毛澤東。

1955年1月14日和15日,中央軍委召開座談會專門就授予元帥、大將、上將軍銜人員等問題進行研究,會上經過大家討論,取得了一致意見,認為毛澤東理應授予大元帥軍銜。

毛澤東得知後,當即表示拒絕。為此,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開會進行討論,由最高立法機構議決此事。會上,包括不少民主人士在內的常委會委員們紛紛發言,認為毛澤東在領導全國武裝力量進行的革命戰爭中,居功至偉,應該授予大元帥軍銜。主持會議的委員長劉少奇,知道毛澤東不願授銜的態度,表示他個人對此「不能作結論」。劉少奇無奈地表示:「你們不是經常見毛主席嗎?你們見面後當面去說服他,爭取他的同意,這次會議不作決定。」隨後,許多同志紛紛勸說毛澤東接受大元帥軍銜,並向他講述蘇聯史達林被授予大元帥軍銜的情況,但是毛澤東卻一口回絕:「蘇聯有的,我們不一定非要照搬。」最終大家都沒能說服他。

一次,彭德懷、羅榮桓等到中南海向毛澤東等匯報評銜工作進展情況。毛澤東聽完匯報說:「你們搞評銜,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眾中去講話、活動,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呀,現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為好。」他問劉少奇:「你在部隊裡搞過,你也是元帥。」劉少奇當即表示:「不要評了。」他又問周恩來、鄧小平:「你們的元帥軍銜,還要不要評啊!」他們倆都擺手說:「不要評了,不要評了。」毛澤東又轉身問過去長期在軍隊擔任領導工作、後來到地方工作的鄧子恢、張鼎丞等同志,他們也都表示不要評了。

最終,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級別的只有朱德、彭德懷等10人。因為毛澤東堅決不授大元帥軍銜,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就成了新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空銜。

●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主動放棄元帥軍銜●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規定,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勳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因而,在最初擬訂的方案中,除了朱德等最後授銜的10位元帥以外,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也在元帥人選之列。

但在元帥名單最終確定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變化。

1955年1月16日,彭德懷、羅榮桓聯名給毛澤東「關於軍委開會討論元帥、大將、上將軍銜的具體確定名單」的報告中,明確提出授予元帥軍銜的人選。1955年8月17日,中央軍委第四十四次會議,宋任窮還曾提出:「滕代遠、李先念、譚震林等同志以及陳毅、鄧小平、周恩來、劉少奇同志今年是否授銜?」此後,1955年9月14日上午,軍委召開臨時會議,討論元帥軍銜問題時,聶榮臻提到:「主席講他和中央負責同志暫時不授銜,待第二批、第三批再說(毛澤東、鄧小平暫時不授)。」至9月20日,總幹部部印發《元帥、將官名單》,其中元帥為朱德、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10位。根據中央決定,已到地方工作的部隊幹部原則上不參加授予現役軍銜。當時,周恩來任國務院總理,劉少奇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鄧小平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國務院副總理,他們均以不在軍隊擔任職務為由。堅持放棄授銜。

對此,1955年9月23日,國務院第十八次全體會議討論並通過授予解放軍有功人員勳章的第一批名單等問題時,主持會議的陳雲解釋說:「有些同志曾長期在解放軍中服務,現在轉業了,沒有授予軍銜。授予元帥的同志定為10位,也不是可以授予的都授。如鄧小平同志,在革命戰爭中對建軍和指揮作戰都是有功的,他是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考慮可以授予,但他現在的主要工作是中央秘書長,授個元帥不好,他自己也認為還是不授予為好。」

1955年9月27日下午4時許,中南海懷仁堂,彭德懷、賀龍、陳毅、羅榮桓、聶榮臻、徐向前等人,在休息室等待授銜授勳儀式開始。周恩來總理身著灰色中山裝走了進採,由衷地向這些老戰友表示祝賀。賀龍真誠地說:「我們的周總理也應該授銜嘛!」周恩來笑了笑,謙遜地擺擺手說:「我是政府工作人員,是為諸位元帥服務的,當好你們的後勤嘛。」

1977年7月21日,鄧小平在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說:「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度,一個是做官,一個是做點工作。我想,誰叫你當共產黨人呢,既然當了,就不能夠做官,不能夠有私心雜念,不能夠有別的選擇,應該老老實實地履行黨員的責任,聽從黨的安排。」

●李先念、譚震林等功勳戰將因去地方工作未被授予軍銜●

李先念、譚震林等一大批我軍高級將領,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到新中國成立之初,都在軍隊擔任重要領導職務,為我軍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建國後,他們服從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需要,離開軍隊轉到黨和國家領導機關工作。

1955年1月16日,彭德懷、聶榮臻聯名向毛澤東報告14、15日軍委座談會關於軍銜問題的討論情況,在初步擬訂的將帥人員名單中,提到:「李先念、譚震林、滕代遠、王維舟、邵式平、馮白駒、周保中、王世泰等同志都是與部隊有歷史聯繫或與某一地區有聯繫者,是否須授予現役軍銜或預備役軍銜,均請主席考慮決定。」

2月4日,總幹部部部長羅榮桓署名,向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呈報了《關於地方負責幹部的軍銜評定和授予問題的請示》,建議「與軍隊有歷史聯繫和與某一地區有聯繫的代表人物」的軍銜,可採取三種方式辦理:一是「須評定軍銜又授予的」;二是「只評定軍銜不授予的」;三是「授予預備役軍銜的」。總幹部部的具體意見是:「須評定軍銜又授予的」有王維舟、馮白駒、周保中;「只評定軍銜不授予的」有滕代遠、李先念、薄一波、鄧子恢、張鼐丞、王世泰;「授予預備役軍銜的」有程子華、蔡樹藩、譚啟龍、何長工、張際春、姬鵬飛等。此外,對於兼任軍隊職務的地方幹部,凡兼任分區政委(地委書記)以上職務者,對其軍銜採取評而不授的辦法。

最後,在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人格魅力感召下,大家堅決服從中央規定,坦然放棄了評定軍銜。他們雖然沒有被載入將帥名冊,但他們的英名將永遠鐫刻於歷史的豐碑上。

(摘自 《國防參考》2015年第18期)

來源:文匯網

相關焦點

  • 1955年,中國推行了軍銜制,毛主席為何堅決不要大元帥?
    或許大家不知道,在推行軍銜制之前,很多人都建議授予毛主席大元帥軍銜,並且設計好了大元帥服。但是,毛主席一直不肯接受大元帥這個稱號,並且表示「蘇聯有的,我們不一定非要照搬。」那麼,毛主席為何不肯接受大元帥軍銜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在戰爭時期,由於以戰爭為主,解放軍部隊一直沒有軍銜等級。
  • 55年授銜結束,毛主席對粟裕說:你擔的大將銜,幹得卻是元帥活
    前言毛主席曾言:論功、論才、論德、論歷,粟裕都是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知華東粟裕呀!毛主席都曾這樣評價粟裕,在解放戰爭中,何人不知華野粟裕的大名。因此按照元帥授銜標準來看,粟裕是有著過硬的條件。黃炎培所說「粟裕可以當元帥」還是有幾分道理的。只爭工作,不爭榮譽不管外界怎麼評價,粟裕將軍很淡泊,對名利不是太看重。1945年10月,粟裕被任命為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承為副司令。
  • 55年授銜:誕生新中國第一位女將軍,十大元帥竟有4位請求降銜
    1955年授銜典禮  從元帥到將軍,從將軍到士兵,給數以千計的人授予軍銜,評定勳章,是件何其容易  ,毛主席就曾深有感觸的對主抓軍銜評定工作的彭德懷、羅榮桓說過: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是博採眾長、獨樹一幟的產物,授予軍官軍銜都是經過了羅榮桓、彭德懷等人將近一年的評定,此時這位老戰士的話被毛主席知道了。  主席無奈的笑了笑,他明白肯定有人會有意見的,自己的大元帥軍銜都不要了,有多少英魂常埋沙場,如今爭這個能帶來多大榮譽呢?
  • 1955年首次授銜,他是第一個戴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的人
    評銜授銜是軍隊建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項非常複雜細緻的工作。解放軍在戰爭年代曾數次醞釀準備實行軍銜制,但由於在戰爭期間,加之物質條件有限,因而軍銜制未能得到實行。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抗美援朝結束後,實行軍銜制便被提到了日程。
  • 55年授銜後,元帥、將軍對應工資級別,這位大將為何會低一級?
    這在後來被人家說成是我軍「有兵無將」,而通過此事之後,中央則進一步加快了我軍軍銜改革的步伐,並在1955年在全軍完成授銜。我軍的軍官的軍銜共設4等14級,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實際未授)、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 四野任過縱隊司令的1955授銜時,6上將、7中將,他4個為何少將?
    1955年授銜時,任過四野縱隊司令的上將有李天佑、劉震、韓先楚、鄧華、洪學智、黃永勝,中將有吳克華、程世才、胡奇才、萬毅、詹才芳、梁興初,少將有曾克林、段蘇權、鍾偉、賀晉年。下面我們逐一分析每個人的究竟:賀晉年大家都知道了,這是受到了某人的影響,在紅軍時期的軍長,論授銜的級別和職務,授上將那是板上釘釘的事,可因「GR事件」,在那個年代被牽連了,據說,原準備給他大校軍銜,還是毛主席的幹預,才改為少將。
  • 1955年我國授銜時,他被授予少將軍銜,為何兩年後辭去所有職務?
    軍人的這種選擇,他們不希望國家再為自己操勞,新中國成立時也是一貧如洗,這些老兵們不希望國家再操勞,也不希望國家再操勞,他們選擇了自己,回到了家鄉,變成了一個普通的農民,可是有這樣的一位將軍,他是當年的大元帥,可是兩年後還是選擇了解甲歸田。甘祖昌以將軍、農夫著稱,究竟為何有這樣的頭銜?
  • 《55將帥授銜系列之三_宋任窮辭大將》
    其實早在軍銜評定階段,宋任窮曾被中央軍委列為大將人選,但因宋任窮主動向彭德懷請辭,後經毛主席同意後,宋任窮改授上將軍銜。按宋任窮的德才資,現任職務、在軍中服務的經歷和對中國革命事業的貢獻,授大將軍銜實至名歸,但宋任窮無比謙遜,主動讓銜,成為55年授銜中高風亮節的典範,令世人欽佩不已。現將宋任窮在55年評銜事跡詳情纂文記述。
  • 1955年授銜時的那些特殊情況,既有大校軍長,也有少校班長!
    但應該看到的是,在1955年的授銜中,更多的是高風亮節,是主動提出降銜、讓銜,如羅榮恆、徐向前、粟裕、許光達等人,在得知自己的軍銜時,都主動提出降銜、讓銜,被傳為一時美談。粟裕(左二)就曾主動讓「銜」按1955年下發的授銜議案最終明確稿規定,將軍以上的總人數控制在1000人左右,但經過層層篩選,最終有1400人獲得候選提名,這意味著最終會有約400人落選。如何做到既不影響內部團結,又保持幹部積極性呢?這實在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
  • 55年授銜,他是十大將中最大一匹黑馬,為何享上將待遇
    55年授銜,他是十大將中最大一匹黑馬,為何享上將待遇 在新中國開國將軍中,同時具有黃埔軍校和留蘇經歷的並不多,許光達大將就是其中的一位,他還是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時最年輕的大將,年僅47歲。
  • 55年授銜,他為何是十大將中最大一匹黑馬,並且享上將待遇?
    55年授銜,他為何是十大將中最大一匹黑馬,並且享上將待遇?在新中國開國將軍中,同時具有黃埔軍校和留蘇經歷的並不多,許光達大將就是其中的一位,他還是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時最年輕的大將,年僅47歲。55年授銜時,許光達被授予大將軍銜,堪稱是十大將中最大一匹黑馬,為什麼這麼說呢?至少有兩位都比他更有資格評大將。其中一位是蕭克將軍。
  • 1400人符合將軍條件,但只能選一千人,1955年授銜時遇到的棘手問題
    但應該看到的是,在1955年的授銜中,更多的是高風亮節,是主動提出降銜、讓銜,如羅榮恆、徐向前、粟裕、許光達等人,在得知自己的軍銜時,都主動提出降銜、讓銜,被傳為一時美談。 粟裕(左二)就曾主動讓「銜」 按1955年下發的授銜議案最終明確稿規定,將軍以上的總人數控制在1000人左右,但經過層層篩選,最終有1400
  • 唯一在58年被授銜開國上將的是誰?為何55年不給他授銜?
    1955年,新中國舉行首次授銜,以李聚奎的資歷,授銜上將問題不大。事實上,當時給李聚奎所定之級別,也是副兵團級。新中國一共有42位副兵團級將領,其中19位被授銜上將,如大名鼎鼎的開國上將張愛萍、韓先楚、呂正操等等,都是副兵團級。從這點上看,李聚奎也可以授上將。
  • 中外解密檔案披露的歷史內幕
    原標題:中外解密檔案披露的歷史內幕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年鑑(2013)》,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近年來,隨著檔案解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真實內幕不斷揭開,《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年鑑(2013)
  • 55年已是副省長的他,特例被授銜,主席說:上將名單中一定要有他
    在1955年,我國舉行了授銜大會,目的就是表彰曾經為我國崛起付出了無數努力和貢獻的功臣們,也代表著他們在這裡會當面受到全國人民的感謝和愛戴。一般來說,已經離開軍隊系統的人員是不可以再參加授銜大會接受表彰的,因為本次大會授予的都是將銜,已經離開部隊的人確實從原則上來說不適合這次表彰。
  • 九江支隊隆重舉行2019年度第二批新招錄消防員授銜儀式
    12月2日上午九江支隊2019年度第二批新招錄消防員授銜儀式在培訓基地隆重舉行授銜意味著他們從此多了一份責任、一份使命、一份擔當授銜儀式在嘹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聲中拉開帷幕。全體肅立高唱國歌,儀仗隊員護衛著「中國消防救援隊」隊旗入場,全場消防救援人員向隊旗莊重敬禮。政治部主任蘭濤宣讀了授予消防救援銜命令。支隊黨委委員為新消防員代表佩戴新的消防救援銜。全體新消防員面向隊旗進行莊嚴的宣誓並高唱隊歌,表達了志願獻身消防救援事業的信心和決心。
  • 1955年授銜時,毛主席走到這位開國中將面前,說:你瘦了
    1955年9月27日,我軍各級將領濟濟一堂,參加第一次大授銜。 當毛主席來到一位開國中將面前時,上下細細地打量了他一番,說:「哦,你是頓星雲,瘦了嘛!」
  • 55年授銜時,3名國軍將領授上將軍銜,為何傅作義、程潛未被授銜
    1955年9月,我軍對一批將領進行了授銜,評出了十大元帥、十大將軍和上將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人中,有不少是原國民黨的起義投誠人員。但是大家驚奇地發現,在這些人中,像傅作義和程潛這樣的原國民黨重量級人物並沒有得到授銜,而程潛過去的部下,陳明仁卻當上了上將。
  • 唯一被兩次授銜的開國上將是誰?為何要對他進行第二次授銜?
    以洪學智將軍的資歷和戰功,55年授銜上將完全是實至名歸,如果他的資歷再高一點兒,甚至可以被授銜開國大將。洪學智,安徽金寨人,出生於一個貧寒家庭,讀完小學,就被送去當學徒,為家裡分擔壓力。因此,僅憑以上資歷和戰功,參加55年授銜,洪學智將軍都足以被授上將軍銜。更何況,新中國成立後,洪學智又參加了一場重要戰事,並立下不朽的戰功。這場戰事就是抗美援朝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