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證,可以說是證明我們身份的有力憑據,如果沒有身份證,我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受到極大的限制,比如不能買火車票,不能住賓館,也不能在網絡上買東西,甚至就連一些聊天軟體都需要實名認證。
但是我們有沒有想到,每個人手持身份證高呼「我就是我」的時候,古人是如何證明我就是我本人的呢?
首先大家要清楚,古人雖然沒有身份證,但是卻非常聰明地發明了戶籍制度。簡單來說,就是在戶籍上詳細記載這個人的詳細資料,比如是哪裡人,做什麼的,以及家裡多少人等等,然後憑藉這個戶籍,就可以證明「我就是我」。
古代交通不便利,再加上科學技術落後,統治者為了加強管理,一般都不建議老百姓到處亂跑。如果沒什麼事,活動範圍就僅僅局限在一個村裡,有的老百姓甚至一輩子都不知道村外的世界是什麼樣。
當然那些在城裡的老百姓想出城,官兵還要仔細盤問身份,甚至要有「路引」才能通過,很是麻煩。比如西遊記中的唐僧取經,路過的城市都要蓋個章,而證明唐僧身份的就是度牒,也就是唐僧的「身份證」,這個東西一旦弄丟了,就無法證明自己是大唐的高僧了。
古人證明「我是我」的方法
其實古代的身份證明,還有很長的演變歷程,而這些演變的過程,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因為太過簡陋了。但是在當時的年代,也充分反映出古人的智慧。
在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就出了這麼一條律令,要求必須拿著「符傳」才能過關出城或者借宿。符傳就是由竹木製作而成,上面標註了所持者的名字以及家的位置,受哪個州郡管轄等等。
到了王莽篡漢的時候,符傳也是身份的象徵,比如在《漢書·王莽傳》記載:「吏民出入,持布錢以副符傳,不持者,廚傳勿舍,關津苛留」。意思是說老百姓出入城池,都要持有符傳,如果有人沒有符傳,那麼住宿的店家就會把他趕出去,吃飯的酒館也不許接待,還要被官府拘留。可以說符傳在當時就等於現在的身份證,只是叫法不一樣,但是功效卻是一樣的。
到了隋唐時期,符傳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逐漸被一種叫「魚符」的木頭片取代。魚符上面詳細刻著官員的姓名、品級,這個作為上朝的憑證,相當於入職證明。
後來武則天掌權,直接把魚符改成了龜符,而且龜符也有等級劃分,三品以上的官員或者親王的龜符是用黃金製作而成,所以又稱為「金龜」。於是民間就流傳嫁金龜婿的說法,因為女婿持有金龜,最少也是三品,這以後日子飛黃騰達,更能衣食無憂,想起來都美呢!
到了明朝,所用的身份證明是「牙牌」,所謂「牙牌」就是象牙製成的小片,上面刻著持有者的姓名、職務和所在地,信息的記錄比隋唐時期更加詳細。當然「牙牌」畢竟是象牙製成的,還是很貴重的,所以官員退休後牙牌還要上交,不能留作私有財產。
清朝時期的身份證明是「腰牌」,因懸掛在腰間而得名。腰牌多用金銀、玉石和名貴的木材製作而成,在加上造型多樣,圖案精美,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清朝滅亡後,腰牌文化逐漸消失,但是作為明清的附屬國朝鮮,至今仍然保留了腰牌文化,並繼續將其發揚光大。
結語
雖然古代科技並不發達,但是老祖宗的智慧是無窮的,一代又一代人發明了很多可以證明「我是我」的工具,通過逐漸的改進,才有了今天我們人手一個的身份證。身份證明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凝結了多少代人的努力,我們應該銘記在心,追本溯源,讓中華文化更加發揚光大。
今日話題:你的身份證如果換成古代的牙牌或者腰牌,你會如何編寫自己的信息呢?歡迎在下方留言,我們一起交流學習。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