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古人的身份證

2020-12-16 齊魯晚報網

現代社會對身份證的需求可謂是無處不在,身份證已成為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東西了,不僅是我國,國外亦是如此。那麼身份證制度始於何時?中國古代的身份證都是啥樣?

嚴格來說,中國古代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身份證,或者說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證的。古代,普通人是沒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證只是對有身份者有地位者而言,所以普通老百姓是不會擁有身份證的。那年頭有身份證,確實是「有身份的人」。

古代身份證上登記錄入的信息比較簡單,如在唐代,一般就是「姓名」、「官職」兩項,再細一點,將「單位」加上,不會有「出生時間」、「性別」這些必須的內容。有的甚至連姓名也沒有,就是一個物證。雖然簡單,但它上面也有現代身份證上所沒有的信息:如果持有者有兼職的,則要在上面寫清楚。這種身份證實質是一種「官員證」,寫有姓名的,在卸職後要交出來,作廢中止;未刻姓名的,則傳給繼任者,輪流使用。

古代身份證非常簡單。

魚袋

如魚符類身份證,僅是為它配一個袋子,即所謂「魚袋」。唐高宗李治當皇帝時是給魚符配一個相對應等級的袋子,這種袋子當然是用來裝符的,皇帝召見時,你有符還得有袋子。

唐代魚符

中國最早的身份證始於何時?學術界比較流行的觀點是隋唐時期,當時朝廷給每位官員頒發一個「魚符」。

「符」是一種古代信物,傳說是周朝軍事家姜子牙發明的,是我國古代君主或皇帝授予臣屬兵權後調動軍隊的憑信物,多以青銅鑄造,因其狀呈虎形,故稱「虎符」,也稱「兵符」。

虎符均由左右兩半組成,各自的銘文完全相同,其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則發給統領軍隊的將領。調動軍隊時,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將符相合,方能調兵。

古代的身份證式樣很豐富:虎符、魚符、龜符、龍符、麟府、牙牌、腰牌等,都屬於等級身份證,此即《新唐書·車服志》(卷二十四)上所謂,「以明貴賤,應召命。」這一類身份證中,數魚符最為典型和流行,使用的時間亦久。

唐代魚符背面

魚符這種身份證正式使用時間在唐代,應該是唐高祖李淵在隋代制度上的一項發明創造。李淵進入長安後,廢除了隋朝那套舊的「身份證制度」,將隋朝使用的「竹使符」改成「銀兔符」,接著又改為「銅魚符」,有交魚符和巡魚符兩種。

魚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派出所」(當時的內廷),作為身份證的「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隨身帶著,作為身份的證明來使用。左右符的數量多少根據使用者的人數和實際需要來定,不一定對等,其第一功能起初並非是表明身份,而是「權力憑證」,可用於調動軍隊、任免官員。

唐代龜符

唐代特別重視「身份證制度」的推廣,連高句麗、安南這些蕃國使者也統統都發給不同樣式的符,蕃國符以雌雄來分,雄符留在朝廷,雌符(有12塊之多)交給蕃國來使帶回去。再有來臣,則以雌雄符相合來證明其真實身份。

皇太子也有身份證,但不是符,而是一種玉質的身份證,即所謂「玉契」。如果皇帝外出親徵,或是其他事情離開京師,由皇太子當「代總統」(監國),此時皇太子的身份證又不同了,所使用的是「龍符」;親王或是大臣留守,則發給「麟符」這種身份證。

唐代龜符背面

符中最有名的是「虎符」,一般由軍將們使用。但唐朝實行身份證制度時並不用虎形符,這是為了避諱祖宗李虎之「虎」。後來武則天篡國奪權,將李姓唐朝改為大周時,也沒有用虎符,而用龜符?也許是龜比魚更珍貴、更受尊崇的原因吧。

雖然不久後龜符隨武則天的逝去而消失,但卻留下了一個過去特流行的詞彙——金龜婿。金龜婿是過去民間優質女婿的意思。想想啊,女兒找到了一個身份證是「金龜」的男子做老公,最低也得是三品大員,那可是光耀門第的大喜事兒。所以,唐朝詩人李商隱留下了一首挺有名的詩《為有》:「為有雲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

魚符也是以後各個朝代常用的身份證。

金代 魚符

牙牌和腰牌是明清時候使用的身份證。

牙牌是一種小片兒,當然也是等級身份證的一種。明朝的牙牌有象牙、獸骨、金屬、木質等多種質地,視身份和地位、功能的不同而有別。在錄入身份信息時,比唐代的身份證要多一點,有時還會寫上「單位」什麼,或標示冒用身份證、不用身份證的罪過等警示語。

疑似鄭和身份證

在2004年,在南京明代寶船廠遺址第六號船塢遺蹟的考古發掘中,便發現了疑似鄭和的身份證。

這是一種腰牌,功能相當於特別通行證,由宮廷製作,為烏木質地,前窄後寬,渾圓形輪廓。腰牌正中刻有一方篆體印紋,目前僅識出右半邊「長壽」二字,推測是吉祥用語。

當時的寶船廠和現在大連的航母製造基地一樣,警衛森嚴,各司、各舫之間也不得隨意走動。沒有這類特別身份證根本進不去的。這腰牌應為鄭和這種在內廷行走的重要人物持有,所以有學者推測這塊腰牌很可能是鄭和或其部下視察船廠時不慎遺失的。

信息較為複雜的古代身份證,出現於清朝。

晚清 權充欽使大臣維新恩贈金質腰牌

清代身份證多稱 「腰牌」,牌子上不僅要寫清楚「姓名」、「年齡」、「單位」、「職業」、「官銜」等,還會特別註明身份證的用途。更絕的是,要求比較高的腰牌上還會把持有者的面部特徵錄入,以防止別人冒用,這也許就是現代身份證上貼大頭照的起源。把面孔特徵寫到腰牌上,有點像現在把持有者指紋錄入一樣,是極為厲害的一種手段。

清代紅頭牌和綠頭牌

清代最有趣的是後宮妃子的身份證。與一般身份證不同,妃子的身份證不叫「腰牌」,而稱「綠頭牌」——牌的頂端塗有綠色,故名。沒這張身份證,臉蛋長得再漂亮,再風情萬種,也別想得到皇帝的召幸。

原來,清代皇帝要妃子侍寢的規則與明代有異。在明代,當晚方便侍寢的妃子在天黑後,會統一在門前掛上紅燈籠。皇帝由敬事房太監陪著,親自走到妃子的門前挑選,如有興趣,太監就會摘下該妃掛出的燈籠。其他妃子看到後就不用再等皇帝老公來了,值班太監會通知她們各自關門休息。

清代不同,依祖制皇帝不能與妃子「娛樂」整夜,如果想要哪位妃嬪陪睡,則在晚飯後由敬事房太監將眾多妃子的「身份證」統一放進一隻銀盤內,端到皇帝跟前。皇帝看中哪個妃子,就將其「牌」翻過來。太監夜裡會將皇帝點中的那名妃子扛到皇帝的床上,完事後再扛出來。

相對於等級身份證,職業身份證和臨時身份證更簡單、隨便。職業身份證是根據從事職業的不同來制定的,如僧人的身份證叫「戒牒」、「度牒」,憑此牒可到處化緣、籌善款;妓女也掛一種特殊腰牌,它是性交易的合法證明。可以說,職業身份證更像現代的工作證、名片。「路引」、「門券」,則屬於臨時身份證,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古代臨時身份證與現代臨時身份證區別很大,它更像現代的介紹信。

清 妓女號牌

在中國近代史上,除去日偽統治時期的良民證,中國自己最早的身份證制度,就是1936年民國寧夏省政府所制定的「居民證制度」。受公共管理水平和信息技術的限制,當時中國百姓的戶籍、身份,基本是由各個行省自行管理。

寧夏最早推出的「居民證」是用白布製作的,上面寫有持證人的姓名、年齡、籍貫、職業、身高、面貌、特徵等項,被規定縫於上衣裡面,以便查驗。它雖然與後來的國民身份證尚有不同,但已基本具備了身份證的各項要素,當屬現代中國身份證的最早雛形。但經過洗曬和磨損,縫在衣服上的布制居民證很快就變得模糊不清,導致此項制度僅實行了一年多,就變得名存實亡了。

正因為這樣,從1940年開始,寧夏省開始制發「寧夏省國民身份證」。比起此前的布制居民證,這種紙制的「身份證」更接近於我們現在意義上的身份證。除了記錄持證人的基本信息之外,還要填寫持證人手指頭的箕鬥紋:填證時,要將持證人的十個手指一一驗過,「鬥」紋劃O,「箕」紋劃X。這在當時也算是個創新了。

寧夏的「國民身份證」制度施行後,很快顯示出了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巨大優勢,也開創了現代中國身份證的先河。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鞏固統治,國民黨上海市政府也曾對全市各區清查戶口,並制發「國民身份證」。這也是一種紙制的小冊子,記錄著持證人的姓名、性別、出生日、籍貫等信息。它的創新之處在於貼有持證人的照片。

後來,隨著上海的解放,這種「國民身份證」也於1951年被明令廢除。2000年,上海市公安局將保存的所有「國民身份證」移交上海市檔案館,使得這批珍貴的史料在幫助國人和臺胞尋親中繼續發揮著餘熱。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焦點

  • 趣讀丨「沒B數」到底是什麼意思?
    然後如願被誅了十族市井之內,《水滸傳》裡的牛二喊著「你好男子,剁我一刀!」被楊志一刀殺了;一心當官的柳永非要裝逼「忍把浮名換了淺吟低唱」結果被大boss宋仁宗聽到,事業黃了多年號稱「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最是清靜地」的少林派一向在江湖中看起來最有B數卻也在宋明之時徹底丟掉了B數歷任方丈不僅丟過人命還和別的女施主一起造過人命(虛竹)
  • 臺灣茶飲開先河之氣,轉型「吃茶趣」
    而天福集團以老行業、新經營的方法經營茶葉突破傳統茶莊的茶葉販賣方式,精緻化的分級包裝, 2000年成立「吃茶趣」複合式茶餐廳,成功吸引年輕族群。 ▲一間多元中國風格的飲茶店「吃茶趣」一間老茶行成功的轉型為複合式茶餐廳,並以年輕、休閒、生活化的新茶文化為概念,創造出喝茶的樂趣和多元的風貌,一個吃茶饗宴 。
  • 【日語實用課堂】「雨」字什麼時候讀「あめ」什麼時候讀「あま」?
    我們知道,日語中的「雨」一般讀作「あめ」,但是還有一些詞中,「雨」就讀作了「あま」,例如「雨戸(あまど)」。「雨」字什麼時候讀「あめ」?什麼時候讀「あま」?有什麼規律嗎?以「あま-」開頭的詞語,比如「雨蛙」「雨傘」「雨雲」等。以「あめ-」開頭的詞語,比如「雨風」「雨上がり」「雨降り」等。
  • 日語中的「何」讀「なん」還是「なに」?
    如果這兩句中「何」的發音讓你十分糾結,那麼,言吉君教你一招快速區分「なに」和「なん」在日語中發音的方法。回到上文,我們繼續分析。其實①②句中的「何」既可以讀作「なに」也可以讀作「なん」。而不同讀法所代表的句子含義卻有所不同。
  • 趣讀丨日本為什麼要從「倭國」改名叫「日本」?
    」的稱呼巧合就是倭國的日本讀音是「yamato」這和三國時期的邪馬臺國「yamataikoku」極其相似所以很多史學界就認為邪馬臺國就是日本國的始祖國當然了,在現代漢語中「倭」是形容「矮小猥瑣」可在古代的時候完全不是這個意思它是通假字通「逶迤」的「逶」同時表示是魏國的屬國(「魏」字去右邊的「鬼」字捨去「魂魄」之意加上左邊「亻」加上往來的「友人」)可不管怎麼樣,日本人覺得到了是決定自己名字的時候了,倭字不好聽於是便取「日光照耀之地」「
  • 「青空の下」的「下」是讀「した」還是「もと」呢?
    というふうに「青空の下」という表現はしばしば見かけますよね。像例句這樣,經常可以見到「青空の下」這樣的表達吧。では、この場合の「青空の下」の「下」は「した」と読むのが正しいのでしょうか、それとも「もと」が正しいのでしょうか?
  • 「上手」「下手」你真的會讀嗎?
    「上手」、「下手」この二つの言葉は対義語で日常よく使われる言葉です、一般的に「上手」は「じょうず」と読み「うまい」という意味を表し、「下手」は「へた」と読み「うまくない」を意味します。しかし、この二つの言葉には違う読み方と意味があります。
  • 這些名字怎麼讀?-「先生」
    「先生」…この名字、読めますか? 姓氏研究家・森岡浩氏が日本人の難読名字を紹介します。參考譯文:「先生」這個名字,你會讀嗎?姓氏研究家:森岡浩介紹日本人的難讀名字。  ◇   ◇「せんせい」としか読みようがないように思えるが、それでは難読ではない。これで、「せんじょう」と読む難読名字だ。
  • 「輸入」「依存」「堪能」你會讀嗎?它們的共同點是...
    「輸入」の本來の読み方は「しゅにゅう」です。今では國語辭典でも「ゆにゅう」と載っていますが、「ゆにゅう」という読み方が定著したのは明治時代以降です。それ以前は「輸」を「しゅ」と読んでいたので、「輸出」も元々は「しゅしゅつ」と読んでいました。「輸入」原本的讀音是「しゅにゅう」(syunyuu)。
  • 「は」和「へ」為什麼會讀「wa」和「e」?
    「は」を"wa"と読んだり「へ」を"e" と読んだりするのはなぜ?為什麼「は」會讀「wa」,「へ」會讀「e」?
  • 日語中「老舗」為什麼讀作「しにせ」?
    「老舗」指的是有信用的傳統老店,按照漢字詞音讀的規律來看應該讀作「ろうほ」,但其實正確的讀法是「しにせ」,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 「最新」人教部編版小學語文五上《古人談讀書》內容解析
    《古人談讀書》是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二十四課的一篇課文。《古人談讀書》是三則關於古人讀書的言論總編,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學這篇課文。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 「雨」,你讀對了嗎?是「あめ」還是「あま」呢?
    我們都知道「雨」讀「あめ」,但是在一些漢字詞中,它的訓讀就變成了「あま」,例如「雨戸(あまど)」。那麼「雨」的讀法「あめ」和「あま」到底有何規律性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辭書で「あま-」で始まる語を探しますと、「雨蛙」「雨傘」「雨雲」などが見つかります。一方、「あめ-」で始まる語には、「雨風」「雨上がり」「雨降り」などが見られます。
  • 日本究竟讀「にほん」還是「にっぽん」?
    這要從日語的「は」行假名的讀音演變說起。現代日語中的「はひふへほ」(ha,hi,fu,he,ho) 在古代原本是讀作「ぱぴぷぺぽ」(pa,pi,pu,pe,po)的。而「日本」這個國號是7世紀後期開始使用,那時候的讀音應該是「にっぽん(吳音)」或者「じっぽん(漢音)」。所以從歷史來說,「にっぽん」這一讀音的歷史更久遠。
  • 「臭い」「匂い」「香り」有何不同?
    臭いは「くさい」とも読むように、「ゴミの臭い」「下水の臭い」など、不快なものが対象。「臭い」也讀作「くさい」,所以對象多為令人不快的東西,例如「垃圾的味道」「下水道的味道」。「犯罪の臭いがする」など、いかにもそれらしい感じ、好ましくない雰囲気を感じるといった意味でも用いる。
  • 安靜,是一件奢侈品 |「為你讀詩」
    本期內容由「為你讀詩」詩意生活研究院供稿韋應物(737—792),長安(今西安)人。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描寫風景與隱逸生活著稱,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新欄目「詩意的人」上線
  • 身份證的歷史:一張小卡片裡,藏著你的人生秘密
    明清的牙牌還有警示語,比如「不許借失違者治罪」,就是為了防止盜用「身份證」。所以如果不能貼相片,還要在特徵欄內註明「左撇子」、「麻子臉」等體貌特徵。它採用非接觸式IC卡技術製作,具備視讀和機讀兩種功能,還運用了最先進的數字防偽技術,是名副其實的智慧卡。到2013年1月1日,全國公民都換上了二代證,一代證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 數字營銷平臺「數贏雲」旗下子公司「小豬趣學」上線2.0版本,主打K...
    36氪獲悉,數字營銷平臺「數贏雲」近期正式推出「小豬趣學」2.0版本,主要面向K15市場,定位家長社群聯盟+第三方導教諮詢服務平臺。 數贏雲成立於2016年,以營銷技術驅動,以效果導向的銷售線索為主要服務形式,主要面向To B大型企業,擁有雲客服眾包、銷售線索挖掘能力,以及延伸至銷售外包服務能力。目前,數贏雲營收體量已近2億,近年來都處於盈利狀態。
  • OSIM傲勝聯名Disney「uCozy暖暖按摩枕」趣意限量上市
    (原標題:OSIM傲勝聯名Disney「uCozy暖暖按摩枕」趣意限量上市)
  • 「茨城」到底讀作「いばらき」還是「いばらぎ」?
    では、私たちは一體どうして「茨城」を「いばらぎ」と読んでしまうのでしょうか?那麼,我們為什麼會把「茨城」讀作「いばらぎ」呢?茨城県民自身が「いばらぎ」と言っている?是茨城縣人把它讀作「いばらぎ」麼?「茨城」を「いばらぎ」と読んでしまう原因は、「いばらき」だと主張しているはずの茨城県民のせいだ、とする説があります。一見逆説的ですが、その原因とは…?有一種說法是「茨城」被讀成「いばらぎ」是因為茨城縣人把它讀作「いばらき」。乍一看這句話是不成立的,其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