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昂立都不對!從三位法國巨星的譯名 淺談翻外國人名三大原則

2020-12-14 體壇陳碩麟

亨利和溫格兩位法國足球傳奇,中文譯名究竟該如何稱呼,在當年曾經是中國媒體人和球迷討論良久的話題。

這對法國師徒在世紀之交的阿森納互相成就,國內一開始為二人起中譯名的時候,則按照英文發音,給了他們亨利和溫格的譯名。在國內足球報導初期,翻譯人才數量不多,大部分工作者都只懂英語,而這兩人當時都活躍在英超,兩個譯名出現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並沒有引起太多爭議,並被沿用至今。

到了2007年,上海灘名嘴唐蒙,開始在解說時改口,把亨利改叫為昂立,溫格則變成旺熱。當時有很多球迷批評唐蒙,認為他故弄玄虛。但唐蒙改譯名的出發點,在於這兩人全都是法國人,那麼在稱呼他們的時候,就應該按照法語發音而非英語,相應的中文音譯,也應該以法語讀音為基準參考。

唐蒙的「抗爭」最終以失敗告終,因為所有人都已經叫習慣了亨利和溫格,這個時候再提出一個新的譯名,會在日常溝通中產生誤會和困擾。所以他在後期解說的時候,也就隨了大流,叫回了兩人最被熟知的中文譯名。但亨利與昂立之爭,已經成為了翻譯外國人名的一個經典故事,在此後時常被人提及。

亨利和昂立為什麼都不對

在探討Henry和Wenger的中譯名是否準確之前,筆者要說的是,唐蒙更正兩人中文譯名的出發點沒有問題,在翻譯外國人名的時候,其姓名在當地的發音需要被優先考慮。但在執行這一條規則的時候,其實也有其他需要參考的點,比如此人的祖籍、母語,是否在特殊方言區生活,都可能是影響其譯名的因素,這一點我們在之後會通過具體的例子進行說明。

首先來看看Thierry Henry究竟是亨利還是昂立。亨利本人出生在法國巴黎的郊區並在那長大,其父安託萬來自瓜德羅普,母親瑪麗絲來自馬提尼克,都是法國的海外領土,因此亨利從小到大都生長在法語環境當中。

Henry既可以作姓,也可以作名,最早的來源可追溯到古高地德語中的Haimirich,由表示家庭的Haim和表示權勢的Ric拼接而成,古法語引入了這個名字,其後再被英語、現代法語和愛爾蘭語沿用,讓其在歐洲作為一個常用名普及開來。不同國家存在著不同的轉寫方式,比如西語的Enrique(一般翻譯為恩裡克)、德語中的Heinrich(一般翻譯為海因裡希),其實都是Henry在不同語言中的轉寫。

我是西班牙的「亨利」

如果找出亨利當年在英超踢球的錄像,可以聽到,幾乎所有的英國解說員在念出他名字的時候,都儘量遵從了法語發音。最起碼,他們明白Henry中的H在法語中不發音,所以發音的時候從en這個音素開始。音譯到中文的話,「亨」顯然不合適,「昂」更符合其原音。

那麼,發昂立就準確嗎?

當年唐蒙把亨利讀成昂立,應當是參考了英超解說員在解說時的發音,畢竟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那麼念的。但現代英語的發聲體系中不存在法語中的喉音R,也就是法語中那個有名的小舌顫音。未經訓練的英國人,正常情況下發不出這個音,至多能發出一個含混不清的,介於英語齒齦近音r和法語小舌顫音r之間的音節。為了在拼讀時不卡殼露怯,直接用英語的發音來讀這個r的也大有人在。

所以,Henry發成昂立,倒顯得有點不倫不類,半英半法。如果硬要按照現代法語的發音來念Henry的話,中文用昂希更合適些。

溫格,一個歪打正著的翻譯

至於溫格,不只是唐蒙,我所在的《體壇周報》曾經也長時間用旺熱這個譯名來稱呼溫格。可溫格雖然是法國人,但他來自阿爾薩斯地區,也就是都德《最後一課》中所提到的著名的阿爾薩斯-洛林,此地在歷史上多次易主,法德輪流掌控,直到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完全被法國納入版圖。

Wenger這個姓氏,則來源於德國,是標準的德語姓氏,阿爾薩斯的本地方言,在發音和語法系統上也更傾向於德語(比如分陰陽中性,而不是法語的陰陽性)。作為和德國有不少淵源的法國領土,德語在阿爾薩斯地區普及率不低,比如溫格本人,就可以使用一口流利的德語接受媒體採訪。

因此,在拼讀Wenger這個姓氏的時候,除非是對方特別要求,不然按照德語中的發音來拼讀,是較為合適的處理方法,而德語中的Wenger,中文譯成溫格沒有問題,雖然一開始人們是按照英文發音給這位傳奇教練起了中文譯名,但沒成想歪打正著。

「數典忘祖」的坎特

既然是說法國人名,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特例來自切爾西球員坎特,甚至連一些歐洲人都搞不清楚Kanté怎麼念最合適。比如西班牙球星法布雷加斯最近在家看了一場老東家切爾西的球,就為坎特名字的發音摸不著頭腦。為此摩納哥中場在社交網絡上發文詢問:「為什麼大家總把Kanté(坎特)叫成Conte(孔蒂)?」

其實,在法語當中,Kanté的發音確實和義大利語裡的Conte接近。前年法國隊拿到世界盃,球隊回到巴黎慶功,博格巴拿過話筒對坎特百般稱讚時,就是按照法語發音念出後者的名字,聽起來近似於「孔特」。現任天空體育解說的阿蘭·史密斯,最後也是用這一說法解決了法布雷加斯的疑問。

在這裡需要多說幾句,義大利名帥孔蒂的中譯名同樣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在孔蒂的球員時代,大陸在翻譯他姓氏時用了一個「蒂」來對應「te」,這個想當然的發揮和英文發音不一樣,和義大利原文更有出入。孔蒂真正對應的義大利語名是Conti,而Conte則應該是「孔特」,隨著後期外國人名翻譯工作的優化,Conte和Conti的混淆沒有再出現過,AC米蘭小將安德烈亞·孔蒂(Andrea Conti),義大利總理朱塞佩·孔特(Giuseppe Conte),中譯名都比較精準。唯有國際米蘭主帥的譯名,因為已經那麼叫了太多年,再也無法更改。

回到坎特這個話題,天空體育的解說員們都按照法語發音把他叫成「孔泰」,不過還要考慮另外一點,坎特的祖籍是非洲國家馬裡,Kanté這個姓氏,也源自於非洲。他幼年在法國巴黎成長,身邊的一些馬裡移民用本國口音稱呼他,則發音接近「坎特」。

如果參考溫格的情況,坎特這個譯名沒有問題,因為尊重了球員的祖籍和當地習慣。然而在翻譯外國人名的時候,「名從主人」這個原則的優先級會被放在最高,如果遇到姓名的主人主動提出該如何稱呼自己,及翻譯自己的譯名時,那麼就應該遵照其本人的意見。這種情況,在西方研究中國文化的漢學家身上很常見。

英國知名漢學家史景遷

因為對中國文字具備充分的了解,漢學家們會自己為自己選擇對應的漢字作為中文名,這種情況下一般的翻譯規則不再適用,比如英國著名的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ermot Spence),其中文名為中國學者房兆楹所起,並得到本人認可,因此再將其按照一般的英國人名翻譯成斯賓塞,就會鬧笑話。

至於坎特,他還真的曾經在面對媒體採訪時表達過對自己名字讀法的偏好,在法語發音和馬裡發音之間,法國球星選擇了前者,也就是說,他更希望別人按照法語的方式將他叫做「孔特」。不過,坎特這個中譯名早已經被內地的球迷和媒體所認可,想要更改的難度可想而知。這本身算不上什麼錯誤,倒是中國翻譯外國人名時一個有趣的牴牾。

相關焦點

  • 從亨利溫格這兩個經典譯名之爭,淺談翻譯外文人名的幾大規則
    亨利和溫格兩位法國足球傳奇,中文譯名究竟該如何稱呼,在當年曾經是中國媒體人和球迷討論良久的話題。這對法國師徒在世紀之交的阿森納互相成就,國內一開始為二人起中譯名的時候,則按照英文發音,給了他們亨利和溫格的譯名。
  • 外國人名漢譯的五大原則
    如果我們接受「名從主人」是外國人名漢譯的第一或根本原則,那麼譯名真正忌諱的應該只是明顯帶有貶義的字,而不是帶有褒義的詞,因為沒有哪位名字的主人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寓意好一些。因此我們在轉寫外國人名時,應本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精神,儘量不用我們自己起名時不願意用的字。
  • 請查收球員譯名的正確打開方式
    或許許多球迷正是從這個足球界的經典譯名梗中了解到了英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對Jonathan這個名字在發音上的區別。 於是人們就會問,那我國在對外國人名的翻譯上到底有什麼講究呢?不僅如此,之後還逐漸統一了標準,從50年代開始就逐漸出版了各國人名翻譯辭典,並在1993年出版了補充彙編的合集《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之後將簡稱為《大辭典》)作為國內最權威的人名翻譯統一標準的工具書。如今我國主流的外國人名翻譯基本上是依據這一辭典。
  • 新華社譯名室主任:為啥Trump譯成了川普而非川普?
    當時,譯名組的同志把已有的譯名卡片、英語辭典中的外國人名以及各種工具書上的外國人名收集起來,按英文字母的排列順序打成草稿資料,後經商務印書館出版,書名為《英語姓名譯名手冊》,俗稱「英語百家姓」,這是譯名走向統一的重要成果。該書於1965年5月第一次出版,後來又歷經修改、補充和多次再版,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權威性的英語姓名翻譯工具書。
  • 為什麼川普叫川普,而不翻譯成其他漢字
    首先,為了避免歧義,翻譯過來的名字都是無實際意義的詞組,用來特指外國人名。例如美國現總統唐納·川普,川普這三個字,除了表示人名再也沒有別的意思,可如果翻譯成「川普」,就會使人聯想到「四川普通話」,從而造成對人名的誤解。其次,人名音譯應保持統一。
  • ——淺談中超外援譯名
    近年有位巴西出生的雙國籍克羅埃西亞國腳愛德華多(Eduardo Alves da Silva),旅歐闖蕩克羅埃西亞初期,有人叫他愛德華多,也有人叫他阿爾維斯,更有人叫他達席爾瓦,後來,愛德華多主動站出來更正,「請叫我愛德華多!」。 一個人名的出現,在不考慮國籍的情況下,只去英譯多少有些草率。有些人的名字裡,還有民族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甚至是移民後裔等多種因素在裡面。
  • 法國朝代的滅亡巧合:所有朝代最後三位國王,都是同父同母三兄弟
    如果細心研究過法國歷史上的朝代,可以發現一個相當有趣又巧合的現象,就是法國所有朝代的最後三位國王,都是同父同母的三個親兄弟。 卡佩王朝最後三位國王:路易十世、腓力五世、查理四世; 瓦盧瓦王朝最後三位國王:弗朗索瓦二世、查理九世、亨利三世; 波旁王朝最後三位國王:路易十六、路易十八、查理十世。 事實上,沒有什麼冥冥中早已註定的歷史,法國朝代出現這種情況,純粹就是巧合。
  • 兩岸四地外國專名翻譯異同趣談
    從宏觀上來說,兩岸四地對於外國專名的中文譯名差異雖然是通過譯入語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的,但是其根源絕對不僅僅來自於語言本身,而是兩岸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差異的結果,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從微觀上來說,兩三四地在外國專名的中文譯名上出現了不一致的現象,與其所遵循的不同翻譯原則有關。祖國大陸對外國人名地名的翻譯一般遵循下列原則:①名從主人,是指翻譯專名應該以該名詞所在國的語言的發音為準。
  • 談談外國地名的翻譯
    周定國,曾任中國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國外地名工作組組長、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外國地名處處長,副編審。國際地名標準化要以各國地名標準化為基礎。為此,「名從主人」是各國翻譯和轉寫外國地名必須遵循的一條原則。我們認為,在「名從主人」的原則指導下,翻譯外國地名應當尊重各有關主權國家的意見,必須採取各國主權範圍內地名的標準羅馬拼寫。
  • 這些「離奇」的港式譯名,只有看懂了才會感嘆漢語的神奇
    一個翻譯,如果出現任何差池都可能造成誤會,帶來不理想的結果。 例如,當初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市場時,一些本地零售商就為其起了一個有毒的名字——「蝌蝌啃蠟」或是「口啃蚪蠟」。
  • 法國三亨利之間的鬥爭,根源是什麼?最終是誰勝出了?
    今天我要講的歷史事件是法國的三亨利之爭。既然要知道三亨利之爭,那我們首先要知道三亨利是誰?他們有著怎樣的歷史地位?三亨利之爭到了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呢。帶著這樣的話題,就讓我們走進今天的歷史的事件中。哪三亨利是誰呢。他們分別是亨利三世、納瓦拉亨利、吉斯公爵亨利。其實三亨利之爭,宗教的糾紛在裡面佔了很大的成分。為什麼這麼說呢。
  • 港式譯名,只有看懂了才會感嘆漢語的神奇
    一個翻譯,如果出現任何差池都可能造成誤會,帶 來不理想的結果。例如,當初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市場時,一些本地零售商就為其起了一個有毒的名字——「蝌蝌啃蠟」或是「口啃蚪蠟」。《肖申克的救贖》臺譯名為《刺激1995》無論是外國人名、電影名稱還是其他別的專有名詞的翻譯差異,都會讓人進入雞同鴨講的窘境。有時候,這些差異還會引起網友的瘋狂吐槽。
  • 化學書上的亨利定律發明人,不知道的就要被人笑話了!
    因為這種現象是由一位姓亨利的人發現的,所以在化學書上稱之為亨利定律。 這是學過一點化學的人都知道的。至於這位亨利先生是一位什麼人,知道的人就不很多了。亨利顯然是一個姓,英文寫成Henry,法文寫成Henri。亨利既是姓,也可以是名。
  • 譯名探討:穆裡尼奧不高興,因為大家都叫不對他的名字
    上一篇文章我們談到了西班牙和法國一些譯名的錯誤範例,法語和西班牙語兩門語言,本身的影響力已然不小,仍然存在這類問題。其他更小語種國家的人名地名翻譯,更不得不存活在英語世界厚重的陰影下。所以譯名被英文帶跑偏了的現象,也屢見不鮮。葡萄牙體育原先被國內叫成裡斯本競技,其實葡語原文Sporting Clube de Portugal已經寫得挺清楚,和裡斯本沒有關係。
  • 青島出臺城市道路命名規則:不以外國人名、地名等命名
    青島出臺城市道路命名規則:不以外國人名、地名等命名 微信公眾號「青島發布」 2020-10-21 12:26
  • 在英語中人名的翻譯技巧
    在英語中人名的翻譯技巧名字翻譯的第一條建議是,不能望文生音,遇到不熟悉的名字一定要查證讀音再翻譯。如今的譯者大部分都熟悉英文拼讀規則,所以面對「規範的」英文單詞,多半可以讀個89不離十。這些名字雖然都是音譯,但當時中文的發音不同於今天的普通話,而是類似今天閩粵某地的方言(大致如此,沒見到特別可靠的詳細考證),從久遠的年代流傳下來,變成了約定俗成的譯名。如今的譯者如果要別出心裁,重新翻譯德國、法國、歐洲、美國的名字,即便更「準確」,還是會給讀者造成不少困惑。估計這樣做的譯者不多,但不理會約定俗成的譯名,翻譯時「別開天地」的情況還是時有發生。
  • [流言板]《法國足球》歷史最佳三陣揭曉:亨利、小...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流言板]《法國足球》歷史最佳三陣揭曉:亨利、小... [流言板]《法國足球》歷史最佳三陣揭曉:亨利、小... psyy0317 2020-12-15 16:25 [流言板]《法國足球》歷史最佳三陣揭曉:亨利、小白、拉莫斯入選虎撲12月14日訊 《法國足球》雜誌公布了金球夢之隊的歷史最佳陣容,隨後又分別揭曉了三陣和二陣的陣容,這一陣容是由世界各地140名記者投票選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