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宮睿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9月
就與人格同一性問題而論,我們有著不同時間上的經驗自我的意識,但是這些經驗性自我的意識只有在源始的先驗自我的條件下才是可能的。於是,康德不是從不同時間上的經驗自我的意識內容中尋求同一性,而是從先驗自我這一更為根本的形式條件直接給出同一性。
當代人格同一性理論主要有兩個趨向:一是以身體作為同一性的標準,將人格同一性等同於身體的跨時間的同一性,其中以大腦作為同一性標準的觀點最為流行。二是將人格的跨時間同一性奠立於某種心理的持續性,洛克的記憶理論就是這種觀點的發源。在這兩個理論趨向中,又針對各自的弱點多有變種,如動物主義與準記憶的觀點等等。但在當代的討論中,人們似乎無視康德關於人格同一性的獨特立場。這可能是由於康德的觀點與這兩個主要趨向根本不同。康德人格同一性的先驗理論既反對以任何身體或實體的同一性作為人格同一性的基礎,也和心理的人格同一性理論有重大區別。
在A版《純粹理性批判》的第三個謬誤推理中,康德針對人格同一性這一傳統形上學問題作出了細緻的批判和論證。概括說來,即作為意識的先天條件的「先驗自我」直接提供了「不同時間上的自我」的同一性。通常而言的「不同時間上的自我」的同一性問題在康德那裡失去了意義。
康德的批判主要指向傳統的靈魂實體學說。這種觀點認為意識的背後存在著一個跨時間、保持同一性存在的實體,即靈魂,由這一實體保障了不同時間中意識的主體具有同一性。這種靈魂實體觀在近代哲學中的更新版本是笛卡爾的主體即實體的學說。笛卡爾在說明了「我思」作為意識的不可懷疑的確定存在之後,將其等同於實體性的存在。但在康德看來,任何超越於意識的實在設定都無法經受批判哲學的檢驗。無論何種形式的靈魂實體都是完全外在於我們的經驗,靈魂實體不是一個客觀認識的對象,因而不具有實在性,只是一個虛假的、招致謬誤的形上學設定。
於是,以靈魂實體保障人格同一性的做法不可取。與上述所謂的理性主義心理學不同,洛克在其經驗主義立場上也反對靈魂實體學說,他轉而從經驗性的意識,即記憶中尋求自我的同一性。他通過一種特定的意識,即記憶表明了跨時間的自我具有同一性。但這種做法在康德哲學中也不能成立,因為其中包含太多的含混和謬誤。姑且不論由失憶、錯憶引起的疑難,單就以一個當下的記憶聯結起現在的我和過去的我這一基本觀念而言,其中已經預設了不同時間上的「我」具有同一性。沒有先行的同一觀念,兩個不同時間上的我又何以被認為具有同一的關係呢?
與上述兩者有著根本的差別,康德的人格同一性理論可謂獨樹一幟。在對認識能力的批判分析中,康德揭示出「先驗自我」是一切經驗性意識的先驗條件,即那個著名的表述「我思伴隨著我的一切表象」。我們的一切意識與先驗自我有著必然的關係。這不僅僅是說我的一切意識之中都存在著「我思」這一形式,而且是說「我思」作為一個先天的統覺形式,將一切表象統攝於「我思」之中。任何意識只有在「我思」的形式統攝之下,才成之為意識。或者可以更直白地表達為任何意識只有作為「我」的意識才成為意識。於是,先驗自我作為統覺的形式,就為我們的意識提供了源始的統一性。就與人格同一性問題而論,我們有著不同時間上的經驗自我的意識,但是這些經驗性自我的意識只有在源始的先驗自我的條件下才是可能的。於是,康德不是從不同時間上的經驗自我的意識內容中尋求同一性,而是從先驗自我這一更為根本的形式條件直接給出同一性。
康德對於人格同一性的解釋與其時間觀密切相關。我們對於人格同一性問題的追問常常是在一種客觀物理時間的背景下進行,不同時間的自我是存在於這一客觀的時間之流上的不同的點,我們要追究的就是這些點的同一性關係。但眾所周知,康德將時間視為直觀的一種先天形式,這就拋棄了上述時間觀。作為直觀的形式,時間具有先天的統一性,所謂「不同的時間只是同一時間的不同部分」意味著時間源始地統一於作為我們的認識條件的直觀形式之中,而時間作為內感官的形式,又必然地服從於先驗自我的統攝。也就是說,時間先驗地統一於先驗自我的形式之中。正是在先驗自我之中,我們才有了對於「不同時間」的言說。換言之,不是「我在不同的時間之中」,而是「不同的時間在我之中」。前一表述中的我是經驗性的自我,後一表述中的我是先驗自我。正是由先驗自我表達了時間的先驗同一性關係。於是,在不同時間上的經驗性自我的同一性奠基於,由源始地統攝不同時間的先驗自我所提供的同一性關係。
於是,困擾人格同一性的「中斷」問題在康德的先驗哲學裡得到化解。與之對比,記憶的人格同一性標準正是要跨越意識的中斷以保障同一性。但是只有在我們具有明確的反思意識的情況下,才能將一個過去的我的意識和現在的我的意識聯繫起來,但是那時的我和現在的我是不是同一個我,恰恰是同一性所追問的問題,不能因為形式主語的「我」就斷定其具有人格同一性。就是說,以記憶來克服意識的中斷並不成功,它已經預設了所要追問的答案。但意識中斷的困境在康德的先驗自我理論中不存在,因為先驗自我恰是對於不同時間表象的統一性的意識。在先驗自我的先天形式的統攝之下,我們就有了一種「持續的意識」,而不必去追求「意識的持續」。所謂「持續的意識」並不意味著意識本身作為一個實體是可以持存的,也並不意味著意識有著一種專門對於持存性表象的意識,而是所謂不同時間及其持續性恰恰由意識本身提供,「不同時間」的意識恰恰奠立於先驗自我的源始統一性之中,於是也就不存在「意識中斷」的問題了。任何被我意識到的時間上的意識都必然伴隨著先驗自我的表象,它們的同一性就先驗地存在於先驗自我之中。不同時間上的自我表象都被源始地統一於先驗自我之中,我們所標定的兩個時間點之間是否存在著中斷,中斷的時間有多長就是不相關的了。
總之,康德在理論哲學中否認我們可以為人格同一性尋求到實在意義的支撐或標準,任何這樣的努力都將限於謬誤。但也必須提及,就作為完整的人格理論而言,康德在理論哲學中否認人格同一性的認識意義的同時,在實踐哲學中卻又賦予人格以真實的意義。這種區別來源於康德的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的差異,這裡只想強調兩者並不構成矛盾。
普通人學習哲學,並不是要做學問,而是想從哲學中獲得啟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經驗上,不斷地思索、懷疑、反思······從而組織成自己的哲學,找到應對各種問題的方法。
這門哲學課程將圍繞人生中有關孤獨、愛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個「大問題」展開,每個「大問題」分為5講,為你講述海德格爾、亞里斯多德、叔本華、尼採、加繆、柏拉圖、薩特等20位古今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從中探索出屬於自己的生命策略。
這門課程不追求「效率」,並非把教科書式的哲學導論直接扔給你,而是精心地把艱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動的故事和輕鬆的講述,用一整年的時間,通過104堂課程,帶你一點點了解漫長的哲學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講人會為你解析《存在與時間》《理想國》《沉思錄》《會飲篇》等20本經典哲學著作的精華內容。涵蓋古希臘羅馬哲學、近代早期西歐哲學、德意志古典哲學、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內容。
每堂課程開始,主講人都會以一部電影,一本小說或一首樂曲切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從鮮活的感情經驗和體悟出發,再上升到哲學性的疑問和反思,讓聽眾更輕鬆地打開哲學思考大門。
另一方面,好的文藝作品除了娛樂的功能,背後還包含著一種生命體驗、一種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藝作品背後的內涵,不拘泥於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
點擊試聽專欄
《姜人生哲學到底——20位哲學家的生命策略》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姜人生哲學到底 ——20位哲學家的生命策略》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