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人格同一性理論

2021-12-29 哲思學意

作者:宮睿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9月

就與人格同一性問題而論,我們有著不同時間上的經驗自我的意識,但是這些經驗性自我的意識只有在源始的先驗自我的條件下才是可能的。於是,康德不是從不同時間上的經驗自我的意識內容中尋求同一性,而是從先驗自我這一更為根本的形式條件直接給出同一性。


當代人格同一性理論主要有兩個趨向:一是以身體作為同一性的標準,將人格同一性等同於身體的跨時間的同一性,其中以大腦作為同一性標準的觀點最為流行。二是將人格的跨時間同一性奠立於某種心理的持續性,洛克的記憶理論就是這種觀點的發源。在這兩個理論趨向中,又針對各自的弱點多有變種,如動物主義與準記憶的觀點等等。但在當代的討論中,人們似乎無視康德關於人格同一性的獨特立場。這可能是由於康德的觀點與這兩個主要趨向根本不同。康德人格同一性的先驗理論既反對以任何身體或實體的同一性作為人格同一性的基礎,也和心理的人格同一性理論有重大區別。

在A版《純粹理性批判》的第三個謬誤推理中,康德針對人格同一性這一傳統形上學問題作出了細緻的批判和論證。概括說來,即作為意識的先天條件的「先驗自我」直接提供了「不同時間上的自我」的同一性。通常而言的「不同時間上的自我」的同一性問題在康德那裡失去了意義。

康德的批判主要指向傳統的靈魂實體學說。這種觀點認為意識的背後存在著一個跨時間、保持同一性存在的實體,即靈魂,由這一實體保障了不同時間中意識的主體具有同一性。這種靈魂實體觀在近代哲學中的更新版本是笛卡爾的主體即實體的學說。笛卡爾在說明了「我思」作為意識的不可懷疑的確定存在之後,將其等同於實體性的存在。但在康德看來,任何超越於意識的實在設定都無法經受批判哲學的檢驗。無論何種形式的靈魂實體都是完全外在於我們的經驗,靈魂實體不是一個客觀認識的對象,因而不具有實在性,只是一個虛假的、招致謬誤的形上學設定。

於是,以靈魂實體保障人格同一性的做法不可取。與上述所謂的理性主義心理學不同,洛克在其經驗主義立場上也反對靈魂實體學說,他轉而從經驗性的意識,即記憶中尋求自我的同一性。他通過一種特定的意識,即記憶表明了跨時間的自我具有同一性。但這種做法在康德哲學中也不能成立,因為其中包含太多的含混和謬誤。姑且不論由失憶、錯憶引起的疑難,單就以一個當下的記憶聯結起現在的我和過去的我這一基本觀念而言,其中已經預設了不同時間上的「我」具有同一性。沒有先行的同一觀念,兩個不同時間上的我又何以被認為具有同一的關係呢?

與上述兩者有著根本的差別,康德的人格同一性理論可謂獨樹一幟。在對認識能力的批判分析中,康德揭示出「先驗自我」是一切經驗性意識的先驗條件,即那個著名的表述「我思伴隨著我的一切表象」。我們的一切意識與先驗自我有著必然的關係。這不僅僅是說我的一切意識之中都存在著「我思」這一形式,而且是說「我思」作為一個先天的統覺形式,將一切表象統攝於「我思」之中。任何意識只有在「我思」的形式統攝之下,才成之為意識。或者可以更直白地表達為任何意識只有作為「我」的意識才成為意識。於是,先驗自我作為統覺的形式,就為我們的意識提供了源始的統一性。就與人格同一性問題而論,我們有著不同時間上的經驗自我的意識,但是這些經驗性自我的意識只有在源始的先驗自我的條件下才是可能的。於是,康德不是從不同時間上的經驗自我的意識內容中尋求同一性,而是從先驗自我這一更為根本的形式條件直接給出同一性。

康德對於人格同一性的解釋與其時間觀密切相關。我們對於人格同一性問題的追問常常是在一種客觀物理時間的背景下進行,不同時間的自我是存在於這一客觀的時間之流上的不同的點,我們要追究的就是這些點的同一性關係。但眾所周知,康德將時間視為直觀的一種先天形式,這就拋棄了上述時間觀。作為直觀的形式,時間具有先天的統一性,所謂「不同的時間只是同一時間的不同部分」意味著時間源始地統一於作為我們的認識條件的直觀形式之中,而時間作為內感官的形式,又必然地服從於先驗自我的統攝。也就是說,時間先驗地統一於先驗自我的形式之中。正是在先驗自我之中,我們才有了對於「不同時間」的言說。換言之,不是「我在不同的時間之中」,而是「不同的時間在我之中」。前一表述中的我是經驗性的自我,後一表述中的我是先驗自我。正是由先驗自我表達了時間的先驗同一性關係。於是,在不同時間上的經驗性自我的同一性奠基於,由源始地統攝不同時間的先驗自我所提供的同一性關係。

於是,困擾人格同一性的「中斷」問題在康德的先驗哲學裡得到化解。與之對比,記憶的人格同一性標準正是要跨越意識的中斷以保障同一性。但是只有在我們具有明確的反思意識的情況下,才能將一個過去的我的意識和現在的我的意識聯繫起來,但是那時的我和現在的我是不是同一個我,恰恰是同一性所追問的問題,不能因為形式主語的「我」就斷定其具有人格同一性。就是說,以記憶來克服意識的中斷並不成功,它已經預設了所要追問的答案。但意識中斷的困境在康德的先驗自我理論中不存在,因為先驗自我恰是對於不同時間表象的統一性的意識。在先驗自我的先天形式的統攝之下,我們就有了一種「持續的意識」,而不必去追求「意識的持續」。所謂「持續的意識」並不意味著意識本身作為一個實體是可以持存的,也並不意味著意識有著一種專門對於持存性表象的意識,而是所謂不同時間及其持續性恰恰由意識本身提供,「不同時間」的意識恰恰奠立於先驗自我的源始統一性之中,於是也就不存在「意識中斷」的問題了。任何被我意識到的時間上的意識都必然伴隨著先驗自我的表象,它們的同一性就先驗地存在於先驗自我之中。不同時間上的自我表象都被源始地統一於先驗自我之中,我們所標定的兩個時間點之間是否存在著中斷,中斷的時間有多長就是不相關的了。

總之,康德在理論哲學中否認我們可以為人格同一性尋求到實在意義的支撐或標準,任何這樣的努力都將限於謬誤。但也必須提及,就作為完整的人格理論而言,康德在理論哲學中否認人格同一性的認識意義的同時,在實踐哲學中卻又賦予人格以真實的意義。這種區別來源於康德的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的差異,這裡只想強調兩者並不構成矛盾。

 

普通人學習哲學,並不是要做學問,而是想從哲學中獲得啟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經驗上,不斷地思索、懷疑、反思······從而組織成自己的哲學,找到應對各種問題的方法。

 

這門哲學課程將圍繞人生中有關孤獨、愛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個「大問題」展開,每個「大問題」分為5講,為你講述海德格爾、亞里斯多德、叔本華、尼採、加繆、柏拉圖、薩特等20位古今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從中探索出屬於自己的生命策略。

 

這門課程不追求「效率」,並非把教科書式的哲學導論直接扔給你,而是精心地把艱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動的故事和輕鬆的講述,用一整年的時間,通過104堂課程,帶你一點點了解漫長的哲學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講人會為你解析《存在與時間》《理想國》《沉思錄》《會飲篇》等20本經典哲學著作的精華內容。涵蓋古希臘羅馬哲學、近代早期西歐哲學、德意志古典哲學、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內容。

 

每堂課程開始,主講人都會以一部電影,一本小說或一首樂曲切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從鮮活的感情經驗和體悟出發,再上升到哲學性的疑問和反思,讓聽眾更輕鬆地打開哲學思考大門。

 

另一方面,好的文藝作品除了娛樂的功能,背後還包含著一種生命體驗、一種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藝作品背後的內涵,不拘泥於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

點擊試聽專欄

《姜人生哲學到底——20位哲學家的生命策略》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姜人生哲學到底 ——20位哲學家的生命策略》專欄

相關焦點

  • 專題|康德反對抵抗權的理論邏輯
    畢竟,康德不僅是一個關注並多少受制於現實的政治思想家,他更是一位追求嚴密演繹與完備體系的哲學家。出於某一政治立場對給定結論進行喉舌式的辯護,並不符合康德的批判論證習慣。如果該結論的取向與實踐理性根本不合,它也不可能融貫地嵌入到康德的實踐哲學的理論體系當中。面對這樣的一種解釋張力,本文試圖從「密爾原則」1出發,梳理考察康德反對抵抗權的理論論述,並對其細節部分進行延伸探討。
  • 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具體解釋
    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經常會以單選題的形式作為考察,而這八個階段當中,也經常會考察到學前期、學齡期和青年期的區分,因此要求我們對這幾個階段有充分的認識,以下我將對這個知識點進行詳細的闡述。埃裡克森認為,個體在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會的三方面因素構成的統一體。在人格的發展過程中,要經歷順序不變又相互聯繫的八個階段。
  • 同一性危機及親密感
    儘管沒有一種危機可以完全解決,但個體必須充分地化解每一階段的危機,以應對下一階段的要求。反之,則會影響其後各階段的完成。這一過程中常常包括嘗試不同的角色或選擇,用以發現這些角色和選擇是否符合自己的能力和理念。他們通過在個性、職業、性和政治的承諾方面縮窄自己的選擇來試圖理解自己是誰。即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階段。出於這一階段所面臨的壓力,青少年往往會通過「心理的延緩償付期」來探索各種角色和可能性。這一時期,他們通過上高中或大學,來對各種同一性進行相對自由的探索,可以暫時不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
  • 埃裡克森的一生與他的人格發展理論
    這也對他後面對人格發展同一性的提出產生了影響。埃裡克森畢業於蒙臺梭利學校,畢業後他違背了繼父讓他當醫生的願望,開始從事藝術,週遊整個歐洲。在1927年的時候埃裡克森遇到了人身的巨大轉折點,這一年他受老同學邀請去維也納的一所學校從事藝術工作,而這所學校的生源是弗洛伊德的病人以及其朋友的子女。在這裡他結識了弗洛伊德的小女兒——安娜·弗洛伊德。
  • 埃裡克森八階段理論很重要
    埃裡克森八階段理論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一)埃裡克森八階段理論童年階段1、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此時不要認為嬰兒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只要吃飽不哭就行,這就大錯特錯了。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
  • Kernberg:人格是什麼?
    我相信在促進這一人類知識的一般領域中的主要障礙是處於這些理論框架的發展之中的激進的簡化論的誘惑,進而,接下來會影響相應的方法的發展,也會影響人格研究的工具,這些都可能會導致與參考框架之間的明顯不符。我認為同樣的指責也可以針對其他的人格理論方法,這些方法忽略了神經生物學和心靈內部結構的複雜性,例如包括,過於簡單化正常或病理心理社會的適應模型。以下對人格組織結構的探討來自於過去的30年裡,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人格障礙研究所的協同工作對應的多樣性的觀點。
  • 康德究竟如何看待幾何學的可能性?
    (同上,第119頁)它是「意識對它自身同一性的本源的和必然的意識」,這是一種「枚舉的統一性」或同一性。不難看到,前面說到的作為領會的前提的統覺的統一性也正是這種枚舉的同一性:它作為「運作的同一性」「使領會……的一切綜合都服從某種超絕的統一性」。(同上,第120頁)這個超絕統覺的統一性,作為一種表象就是「我思」。顯然,「這個表象必然能夠伴隨所有其他的表象,並且在一切意識中都是同一個表象」。
  • 教育心理學: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論
    【考情介紹】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埃裡克森人格發展階段論屬於高頻考點,考查題型為單選題、判斷題、案例分析題。【考點詳解】埃裡克森認為人格發展貫穿於個體的一生,整個發展過程可以劃分為八個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於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屬於考察的重點,選擇題和判斷題的考察方式主要是階段、年齡、衝突、人格發展任務以及與發展障礙者的心裡特徵的對應,對此進行選擇和判斷,這屬於識記型的題目。案例分析題對所有的案例與之對應的年齡進行分析即可。
  • 教師招聘-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常考考點匯總一、考情介紹(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在全國各類教師招聘考試中,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考頻較高,多以客觀題型考察,二、知識解析(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它必須經歷一系列順 序不變的階段,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生物學的成熟與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期望之間的衝突和矛盾所決定的 發展危機,每一個危機都涉及一個積極的選擇與一個潛在的消極選擇之間的衝突。
  • 有關人格的知識點-人格類型理論
    有關人格的知識點-人格類型理論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2-18 14:07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人格心理學之人格特質理論
    雖然希波克拉底的生物學知識或許並不準確,但是他是身心聯繫這一觀念最初的提倡者,也是第一個將人格進行分類的學者。2. 現代心理學的人格分類現代心理學擁有多個人格分類體系。一部分人格理論家認為氣質是人格的整體傾向,具有強大的生物學基礎;另一些理論家認為人格具有多個維度,是多種特質的組合;還有一些科學家根據人格類別,而不是維度將人進行歸類。
  • 康德的「理智直觀」
    康德認為二者是既相互聯繫又相互獨立的。聯繫性表現為一切經驗性的概念都不過是一個「共同標誌」的集合,而這些共同標誌是建立在感性直觀的基礎上的;獨立性表現為知性不能直觀,感官不能思維。康德的「理智直觀」(die 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如果僅僅就構件而言,則正是直觀與概念的聯接,即所謂的「知性的直觀」(die Anschauung des Verstandes)的概念。
  • 康德的美學文論說
    康德(Imanuel Kant,1724―1804)是德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的奠基人。他的主要美學著作是《判斷力批判》(1790)。他的文藝理論觀點也主要出自該書。康德的文論是以他的先驗唯心主義的哲學和美學為基礎的。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學公共基礎知識: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一、考情介紹在全國各類教師招聘考試中,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考頻較高,多以客觀題型考察,主要以例子反選為主,多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考察較為簡單,結合實際生活事例進行判斷即可。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論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公共基礎知識: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論,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考情介紹】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埃裡克森人格發展階段論屬於高頻考點,考查題型為單選題、判斷題、案例分析題。所以就跟隨中公教育一起來梳理一下其具體內容和考點,輕鬆應對教招考試!
  • 鄧曉芒:康德和黑格爾是人類歷史上被公認為最難讀懂的哲學家
    為了搞清楚就必須讀書,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理論水平。在讀研究生以及後來參加工作時,我深研了康德哲學。其實按照我的興趣來說,我更喜歡黑格爾。但我深知,要真正懂得黑格爾的思想,康德哲學是一項基本功。連康德的「純粹理性」都沒有搞清楚,談何黑格爾的「辯證理性」?當然,康德哲學這項「基本功」也不是好對付的,康德和黑格爾都是人類歷史上被公認為最難讀懂的哲學家。
  • 南哲思享|楊四平、張建軍:「偶然同一性」論爭的困境與出路
    ___摘 要:是否承認「偶然同一性」,是當代西方邏輯哲學與語言哲學領域長期論爭的焦點話題,爭論集中於僅僅使用專名進行表達的「同一性陳述」之上。偶然同一觀對必然同一觀的反駁成功與否,關係到「嚴格指示詞」等一系列專名理論能否成立。
  • 為什麼埃裡克森人格心理發展八階段,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埃裡克森根據個體與社會關係的改變,提出人格發展的八階段觀點,即信任感對懷疑感(出生—1歲)、自主性對羞怯性和疑慮(1—3歲)、主動性對內疚(3—6歲)、勤奮對自卑(6—11歲)、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青少年期)、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自我完善感對絕望感(老年期)。
  • ——康德、黑格爾和克勞塞維茨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稔熟政治理論的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根據康德的「和平聯盟」思想提出建立「國聯」。儘管威爾遜深知,「國聯」構想與康德的「和平聯盟」構想一樣帶有濃重的理想主義色彩,但他仍然堅持不放:「即使計劃不是切實可行的,我們也要使它切實可行。」冷戰結束後,西方持「民主和平」思想的理論家也是從康德那裡獲得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