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立足漢中,為什麼劉邦能夠建立西漢,而劉備卻不能恢復漢室?

2021-01-09 減水書生

第一個原因是速度,劉邦的速度太快,而劉備的速度太慢。

第二個原因是對手,劉邦的對手分散,而劉備的對手太強。

第三個原因是本錢,劉邦的本錢更厚,而劉備的本錢太少。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漢獻帝始終捏在曹操手裡。劉邦打項羽,師出有名,因為項羽把諸侯共主楚懷王殺了。而劉備打東吳叫軍閥混戰,而打曹操則是造反叛亂。

這些原因都可以在諸葛亮的《後出師表》中找到直接依據或間接引申。

01.第一個原因:速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邦是怎麼平定天下的?

諸葛亮的看法是「危然後安」,簡單說就是直面危險、敢於冒險,高祖劉邦出去賭了一場,然後賭贏了,也就平定了天下。而且,不能做好準備再去賭,而是該出手時就出手,絕不拖泥帶水。拖泥帶水的結果就是劉繇和王朗,是看著敵人在做大做強。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

那麼,劉邦的速度到底有多快?

劉邦被封巴蜀,但厚著臉皮,靠著賄賂項伯,又強要了一個漢中。

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王賜良金百溢,珠二鬥,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

漢中,這個地方很重要。漢中與關中之間隔著秦嶺,巴蜀與漢中之間隔著大巴山。如果劉邦被困在巴蜀這個地方,那要出天下就得翻越大巴山和秦嶺兩座大山。在古代,這幾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而有了漢中之後,劉邦只需要翻越秦嶺就夠了。但是,秦嶺也不好翻,平均海拔兩千米,連鳥都飛不過去。這時候就要拼速度了。

「四月,兵罷戲下,諸侯各就國」,「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看到沒有,這就是劉邦的速度。四月入漢中,根本就沒搭理巴蜀是個什麼鬼地方,然後八月就殺回了關中。中間,劉邦還幹了兩件事,一個是燒棧道,迷惑項羽;一個是修棧道,迷惑章邯。所以,劉邦這傢伙從最初就沒想去什麼巴蜀。項羽在關中稱王,那劉邦死活也回不去。而項羽一旦離開關中,那關中王就得是我劉邦的。

而劉備呢?

劉備在公元211年入蜀,這只是入了巴蜀,而不是入了漢中。入巴蜀的目的,是幫助益州牧劉璋與漢中軍閥張魯打仗。公元212年,劉備與劉璋反目,援巴蜀抗漢中,變成了荊州與巴蜀爭霸。到公元214年,劉備全定巴蜀。隨後不是進攻漢中,而是與孫權爭荊州。在搞定荊州事務之後,劉備才開始進攻漢中。這時候,張魯已經投降曹操,曹操佔領漢中。漢中之戰,從公元217年打到公元219年。

從公元211年入蜀,到公元219年佔據漢中,劉備在四川這個地方已經折騰了將近十年。然後呢?然後就是劉備根本無法翻越秦嶺、染指關中。在遭遇襄樊不利和夷陵慘敗之後,劉備還拿什麼進攻關中?而拿不下關中,劉備就無法複製秦戰國和漢高祖的統一模式,即以關中形勝攜巴蜀財富平定天下。

劉邦從漢中入關中,就是一錘子買賣。三萬大軍在漢中連休整的時間都沒有,直接奔著關中殺。殺贏了,就以關中為基地爭霸天下;殺輸了,就只能鬱悶地看著中原逐鹿。劉備卻連一錘子買賣都做不了。因為荊州的牽制、因為四川的治理,劉備的進攻銳度根本沒法跟劉邦比。

02.第二個原因:對手

劉邦的對手是誰?就是擁有九郡之地的西楚國。項羽不是霸王嗎?這是齊桓公和晉文公的角色,天下諸侯都要聽項羽的。但是,並沒有。天下諸侯根本就不鳥項羽這個霸王。

燕王韓廣,應該說是最委屈的一個。你項羽要滅秦,那好,我支持。於是,燕國派了將軍臧荼帶著燕軍助戰,而且幫著項羽從河北打到陝西。然後呢?然後你把我改封為遼東王,而臧荼當燕王了。你項羽這是什麼騷操作?

齊國田榮更不服,本來就沒想支持你,結果內部出了叛徒,非要跟你去滅秦。等滅完了,叛徒竟要回來裂土封王。你項羽腦子進水了嗎?

趙國的陳餘更是不服。巨鹿之戰,張耳被圍在巨鹿城中躺死。是我陳餘又是召集四方諸侯、又是幫你項羽過河、又是鼓動章邯投降,然後呢?然後張耳封王了,而我陳餘就封了南皮的三個縣。

就這種形勢,你再問一句:劉邦的對手還有誰。燕國、齊國、趙國都要顛覆項羽建立的這個新秩序,而劉邦也要顛覆。所以,對手只有一個項羽,因為項羽建立了秩序、所以他自然要維護秩序。劉邦的具體對手則是關中三王,即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即便是關中秦地,也被分裂成了三個小朋友。而劉邦呢?劉邦在鴻門宴之時擁兵十萬,入蜀之初擁兵三萬。而四個月不到的時間就殺了過來,關中三王連招兵的時間都來不及。

劉邦的對手,最終BOSS當然是項羽,但項羽遠在江蘇;開胃菜就是關中三王,但關中三王早就天怒人怨了。所以,這對手太簡單了。而劉備呢?劉備非常慘。

第一個對手還不是曹操,而是孫權。因為荊州這個地方,孫權就一直在跟劉備死磕。在劉備時期,對劉備集團威脅最大的,反倒不是曹操。因為漢中之戰後,曹操就不管劉備了,你在秦嶺大山以南隨便折騰。最難纏的對手就是孫權。

先是,劉備佔據四川,孫權立即出兵荊州;再是,劉備進攻漢中、關羽襄樊攻堅,孫權立即偷襲荊州。之後,劉備和孫權正式撕破臉。北邊的曹操剛死,劉備就對孫權下了死手。簡單說,就是不管恢復漢室了,先弄死你孫權再說。

但劉備的目的是弄死孫權嗎?首先肯定弄不死,老孫家的根據地在江東,而且在江東根基深厚,離戰場遠了去了;其次曹操是死了但曹操有兒子啊,你倆鷸蚌相爭、死磕到底,北邊的曹丕肯定要坐收漁翁之利。割你劉備一個漢中不過分吧,割你孫權一個揚州也不過分吧?

劉備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荊州,為關羽報仇都是次要目的。因為秦嶺大山根本就過不去,北伐中原只有南襄隘道。

關羽從荊州一發動,曹操就嚇得要遷都許昌。這條路就是南襄隘道,關羽一口氣就能從湖北殺到河南,而河南就是中原,隨即就是中原爭霸。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明帝曹睿這傢伙硬是敢到關中坐鎮。原因就是秦嶺大山足抵十萬大軍,你諸葛亮興不起什麼風浪。

但是,孫權這個窩囊廢捏著荊州能搞出什麼故事來?就是拿回去跟江東豪族一起分蛋糕。所以,劉備死活也不允許這夥人把荊州這麼好的地方給糟蹋了。

孫權只是劉備的第一個對手,相當於劉邦面對的關中三王。而真正的對手,類比項羽的,卻是曹操和後來的曹魏政權。天下九州而曹得其六,曹操相當於把項羽的西楚國、田榮的齊國、趙王歇的趙國、臧荼的燕國、韓魏四王和關中三王給捆在了一起。曹操這個體量,就能把劉備壓死。而秦嶺大山,則是劉備和諸葛亮無法逾越的天塹。

甚至,不看實力,曹操這個對手,也強到可怕的地步。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這是諸葛亮對曹操的評價。曹操是一個堪比孫武和吳起的對手。別說你地盤不如人家大、人馬不如人家多,就是旗鼓相當,劉備也要有戰勝孫武和吳起的能耐。

你可以說諸葛浪善於治民不善治軍,而從草根打成諸侯的劉備,總算善於治軍吧?「先帝每稱操為能」,連劉備也給了曹操一個「能」的評價。可見,曹操這個對手已經有多麼不好對付了。

03.第三個原因:本錢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鴻門宴之時,項羽的諸侯聯軍是四十萬,而劉邦呢?劉邦擁兵十萬。十萬大軍,就是劉邦的本錢。劉邦很屈辱地接受了項羽分封,去了巴蜀。項羽只允許他帶走三萬人,但仰慕追隨者竟達數萬人。

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

的確,這時候,劉邦的人馬肯定沒法與項羽比。但是,等劉邦還定三秦而逐鹿中原後,這些從前的軍隊以及更多的仰慕者,立即就會棄楚歸漢。

劉邦於漢元年八月進攻關中,而漢二年四月,竟組織起了五十六萬的侯聯軍,把項羽的老巢彭城給佔了。從今天的陝西省殺到今天的江蘇省,劉邦用了多久?連半年都不到。

而中間卻隔著韓魏四王,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這些人可都是西楚霸王的盟友。而北邊還有趙國,南邊還有九江國,在名義上也是項羽的盟友。這些盟友小弟都在幹什麼?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關中還有一個雍王章邯搞不定,但劉邦就是敢帶著軍隊殺向彭城。

就這個速度,你也能知道:劉邦的軍隊就不是殺過去的,而是一路跑步過去的。而且,軍隊人數越跑越多,跑到彭城已經跑出了五十六萬人。你這讓項羽情何以堪。

劉邦本身就有兵,而且還是滅秦的主力部隊。雖然劉邦的部隊比不過項羽巨鹿之戰的生力軍,但比其他諸侯的軍隊要搶奪了。另外的本錢就是威望,諸侯們願意跟著劉邦混。你可以說劉邦耍流氓了,向天下豪傑許諾了驚天的賞賜,如:諸將以萬人若以一郡降者,封萬戶。但是,劉邦也始終捏著正義,即:

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出兵打項羽,就是為義帝楚懷王復仇的。

這是劉邦,接下來看劉備,劉備的本錢是什麼?《後出師表》已經全都交代了。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中原混戰的時候,劉備從中原帶走了一批人;赤壁之戰的時候,劉備在荊州劃拉了一批人;入主益州後,劉備在益州啟用了一批人。劉備的資本,就這麼多。

劉備從創業到亡故,關羽、張飛一直不離不棄,而趙雲也是從河北跟到了四川。原因是什麼?原因是老將可以換,但劉備沒得換。而曹操,甚至包括孫權,卻都是一茬一茬的換將軍。

你可以說劉備集團很穩定,但這是出於無奈的穩定。諸葛亮北伐還在用趙雲,趙雲硬是為劉備集團打了將近三十年。即便再年輕,這時候也是老將了。常山趙雲,河北石家莊人。這個燕趙將軍,從河北打到江蘇、從江蘇打到湖北、從湖北打到四川,甚至跟著孔明先生從四川打到了陝西,打了大半個中國。但你劉備能把趙雲換掉嗎?趙雲只要不死,就一直是上將軍,因為沒有人才可以替代他。

不管蜀漢有多少兵,你看蜀漢的將領就行了,後期已然人才凋零。劉備即便能拿出堪戰的士兵,也找不到領兵的將軍。關羽敗死麥城、張飛軍中被殺、趙雲老死漢中,蜀漢精銳已然不再。此時就是劉備在世,他也只能黯然神傷。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這是諸葛亮《前出師表》對當下局勢的分析,關鍵的一點就是益州疲敝,這個地方根本就沒法跟其他兩強比。而在《後出師表》中,諸葛亮則更是直言「今民窮兵疲」,簡單說就是要錢沒錢、要兵沒兵。而這就是益州,劉備死了是如此,劉備活著也是如此。而此等窘迫,你讓劉備怎麼成就劉邦的功績,這幾乎就是不可能的。

劉邦大呼一聲,咱們去打項羽,為義帝報仇,然後天下諸侯雲集響應。而劉備呢?他總不能說咱們去打曹操,為漢獻帝報仇吧。這時候,漢獻帝還活著呢,甚至還能給孫權發詔書。漢獻帝不死,曹丕不篡位,劉備就是一個割據軍閥。跟曹丞相動手,就是忤逆聖上、舉兵造反。

所以,雖然同樣立足漢中,但劉邦可以開創一個大帝國,而劉備卻做不到。

相關焦點

  • 封號的「命名學」——為什麼劉備要稱「漢中王」?
    從劉備在建安二十四年實際統治的區域來看,能夠構成一字王王號的地理單元,只有代表荊州的「楚」以及代表「益州」的「巴」和「蜀」。先來看「楚王」為什麼不行。秦漢之間,「楚」作為最大的一支反秦勢力,先後有陳涉建立的「張楚」、楚義帝熊心建立的「後楚」和項羽建立的「西楚」。而漢高帝劉邦曾經先後作為後楚和西楚的臣子,之後也是擊敗西楚霸王項羽,才建立的漢朝。
  • 同樣雄據巴蜀,劉邦一統天下,劉備為什麼卻只能偏安一隅
    屬於漢室後裔的劉備,在諸侯之中脫穎而出,經過多年的奮鬥,他地跨荊襄,雄據巴蜀,得以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比起後兩者,他不僅佔據著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還憑藉皇室後人的身份,和仁慈的性格,獲得了民心。然而他終其一生,都沒有走出蜀地,入主中原,只能偏安一隅,這是為什麼呢?
  • 同樣佔據蜀地和漢中,為何劉邦能夠奪取天下,劉備卻最終失敗
    不知為何,大家似乎都喜歡將劉邦和劉備拿來對比,雖說兩人都曾佔據蜀地和漢中,且可能有那麼一絲血緣關係,但因天下局勢、自身實力、戰略決策和敵人的不同,劉邦的成功對於劉備來說根本無法複製,我們不妨具體分析一番。
  • 劉邦與劉備
    劉邦與劉備,都是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事跡不必細說。當初,霸王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封蜀地;劉備攻佔益州和漢中,佔據兩川。兩人的地盤差不多。
  • 三國:漢中之戰後,劉備進位漢中王,他稱王的法理依據是什麼呢?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佔據荊州、益州、漢中等地之後進位漢中王,他是先稱王,然後才上書漢獻帝求獲認可,這也是當時的軍閥們慣用的伎倆,先把生米煮成熟飯,再和名義上的朝廷備案。自操破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蟻附,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鎮衛社稷,光昭萬世也」。前後疊加,有理有據,看起來長篇大論,實際上的主要意思就是漢賊曹操稱王了,皇叔劉備要和他對著幹,身份要對等。
  • 劉邦僅有漢中便能得天下,而劉備地盤這麼多,為何不能復漢?
    ,劉備假仁假義,不知該取什麼該放棄什麼,這點再中後期變得變本加厲,舉國之兵攻東吳,結果了全軍覆沒差點讓自己建立起來的蜀國亡了!  而劉邦了,處理問題比劉備好多了,知道什麼該拿什麼放什麼,比如韓信的問題上,韓信要求封王劉邦直接就同意了,換做劉備估計就去質問還要出兵打了,劉邦出身平民,好謀善斷,審時度勢,能屈能伸,知人善任。
  • 現代科學揭示秘辛,賈夫人給漢景帝戴綠帽,劉備不是漢室後裔
    劉備的身份在當時很有號召力,吸引了很多英雄豪傑追隨在他的身後,文有諸葛亮、龐統、費禕、法正等,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等,可謂是人才濟濟,兵精將猛,眾多的人追隨劉備,既有劉備超強的人格魅力,也有劉備的漢室宗親身份。
  • 西漢之劉邦、劉徹、東漢之劉秀、蜀漢之劉備、劉禪之間的關係?
    西漢時期,劉邦是西漢皇帝劉徹的曾孫,東漢光武帝劉秀是劉邦的第九世孫,劉備是劉備的第十九世孫,蜀漢劉禪是劉邦的第二十世孫。漢武帝是西漢時期的長沙王劉發,漢武帝蜀漢時期的劉備和漢武帝中山靖王劉勝,都是有血緣關係的。
  • 西漢之劉邦、劉徹,與東漢之劉秀,蜀漢之劉備、劉禪是什麼關係?
    談秦說漢(310)西漢之劉邦、劉徹,與東漢之劉秀,蜀漢之劉備、劉禪是什麼關係? 劉邦是西漢的開國皇帝,西漢武帝劉徹是劉邦的曾孫,東漢光武帝劉秀是劉邦的第九世孫,蜀漢劉備是劉邦第十九世孫,蜀漢劉禪是劉邦第二十世孫。
  • 漢中之戰:劉備和曹操的巔峰對決,曹操錯失取益州的黃金時刻
    漢中之戰是三國時期的絞肉機,劉備為了這一戰發動益州全部百姓,「男子當戰,女子當運」。而曹操卻丟了一句「雞肋」,於是就撤兵了。為什麼劉備這麼重視漢中?為什麼曹操就不重視漢中?漢中到底是雞肋還是戰略要地?接下來我們一起復盤一下漢中之戰,看看劉備和曹操的巔峰對決。漢中是雞肋還是戰略要地?
  • 劉邦和劉備很相似,為何劉備是仁義之君,劉邦卻成「流氓皇帝」?
    無不是重新建立的政權,處於劣勢,或偏安,或是小朝廷。但漢朝卻無論西漢還是東漢,都屬於強勢王朝,人們耳熟能詳的「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豪言,便出自東漢時期。因此許多人都調笑,這事都怪劉邦,當初你斬蛇起義時,為啥把那大蛇一分為二?造成了漢朝分裂為東西漢了吧。其二,獨漢以強亡!
  • 曹操佔領漢中之後,為什麼又讓給劉備?劉備還真不是佔便宜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曹操和劉備在漢中這個地方,有過一場激烈的爭奪,叫做「漢中爭奪戰」。曹操一度接受漢中太守張魯的投降,拿下漢中。但是沒多久,漢中又被劉備奪去,劉備也因此即位漢中王。漢中這個地方,位於今天四川省和陝西省的交界,是關中地區通往川蜀的必經之地,兩省之間重要的交通樞紐。在三國時期,魏和蜀兩邊的交界,就在漢中。那曹操拿下漢中之後,為什麼又把漢中讓給劉備呢?
  • 西漢滅亡後,劉秀創建了東漢,西漢與東漢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
    西漢滅亡後,劉秀創建了東漢,西漢與東漢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 今人看漢末三國題材,都會覺得相比曹操、孫權來說,劉備最大的政治優勢在於有漢室血統。但是劉備的漢室血統源於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庶脈,而當時大漢王朝卻是漢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東漢。東漢雖名義上繼承了西漢,實際上卻是劉秀自己奮鬥開創的。
  • 劉焉父子兩代經營益州,最終卻被劉備佔了便宜,其中有何隱情?
    在三國這段歷史當中,劉備可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正是因為有他存在,才有了後來曹、劉、孫三分天下的局面。而要說起這三分天下的開端,就需得從劉備奪取益州開始說起,正是因為有了益州這塊基業,劉備才可以盤踞漢中,稱漢中王,繼而建立蜀漢政權。01劉備能夠有這樣的功績和成就,除了自身的努力和眾多謀士鼎力相助外,更有劉焉、劉瑁、劉璋這父子三人的功勞。
  • 劉裕出身漢室宗親,為何不學劉備用「漢」當國號反而用宋
    比如漢室宗親的劉備建立的季漢(蜀只是後世的歷史學家為了區分三國政權,其實劉備的國號一直是漢),十六國之中氐族人李雄建立的成漢、匈奴人劉淵建立的漢趙,五代時劉知遠建立的後漢以及後漢的延續北漢,最後還有陳友諒建立的漢政權,可見「漢」這一國號的深入人心,而且劉氏後人多喜歡用「漢」這一國號,包括匈奴人劉淵都聲稱是和親的公主後裔。
  • 劉備興復漢室的希望,毀在了二弟的手中?
    劉備興復漢室的希望,毀在了二弟的手中?眾所周知,劉備是三國時期非常重要的人物,桃花三結義,人見人愛的皇叔,與曹操爭天下,今天我們不談劉備的大仁大德,來講講劉備興復漢室的希望如何破滅的,在劉備的一生中,有一次一統全國的機會,但不幸的是卻被自己的二兄弟關羽一場時機不成熟的戰役葬送了,一步錯,步步錯,最後還搭上了劉備和張飛的性命。
  • 劉備劉邦差距有多大?為何劉邦據蜀五年一統,劉備據蜀最終敗亡?
    那是因為劉邦和劉備所面臨的天下形勢不同。單就能力來說,劉備並不遜色於劉邦。
  • 漢中之戰後,劉備有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可關羽使他的努力付諸東流
    在劉備實力最強大的時候,他擁有益州、漢中、上庸三郡和荊州一部分,兵力達到十萬人以上。那麼,劉備擁有這個實力,是否有恢復漢室的希望呢?我們看,這個實力是有希望的。雖然當時的曹操擁有的地盤、人口和兵力都超過了劉備,可是雙方的形勢是不同的。劉備在多年之後,厚積薄發,事業走上了正軌。劉備正處於上升階段,在戰略上處於進攻的態勢,佔據了戰略的主動權。
  • 劉邦、劉秀、劉備三人有著相同的經歷,卻結局大不同,這是為何?
    與這兩個人建立大漢王朝有關,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眾所周知,我國歷史上有兩個大漢王朝,一個是西漢,另一個是東漢,雖然後面也有多個漢族政權且以「漢」為國號,但都是小政權沒統一。例如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五代十國期間劉知遠建立的後漢政權。這些小政權對我國歷史有一定影響,但已淹沒在歷史的海洋當中。
  • 劉備一直以恢復漢室為目標,忠於漢室的荀彧為何不去輔佐劉備?
    2021-01-05 13:49:10 來源: 歷史趣事錄 舉報   劉備和漢室不但沒有什麼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