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與劉備,都是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事跡不必細說。當初,霸王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封蜀地;劉備攻佔益州和漢中,佔據兩川。兩人的地盤差不多。或者說,兩人的開始爭奪天下的資本差不多。那麼,為什麼劉邦能奪取天下,建立漢朝四百年基業,而劉備只能偏安西蜀,只當三年皇帝;為什麼劉邦能夠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消滅三秦,與項羽爭奪天下,而劉備始終未能出西川,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也無功而返呢?
應該說,諸葛亮的隆中對,給劉備制定的戰略思想模板就是劉邦的成功之路。然而難度卻大了很多。劉備面對的形勢是曹操孫權的地盤實力都非常穩固,短期內難以吃掉。只能以待天時,這也是諸葛亮的戰略思想。等待天下有變。劉備的優勢在於名義上繼承了漢氏正統,民心歸附。
什麼是等待天時?就是民心有變。劉備佔據益州的自稱漢中王的時候,漢獻帝還在,曹操也不過是魏王罷了。天下名義上還是漢朝,這對普通中下層來說很重要。曹操不過是權臣,也沒有顯出取代漢明顯的跡象,至於是魏王還是丞相,皇上權力究竟有多少,那不過是上層鬥爭罷了,波及不到中下層。鑑於此,劉備實在沒有可以出兵的充足理由。劉備這時候應該做的就是養精蓄銳,以待天下有變。
其實機會很快就來了,曹操死後,曹丕威逼漢獻帝退位,建立曹魏,這就是天下有變了。劉備本應該抓住這個機會,興兵討曹魏的。因為漢朝歷時四百年,百姓的正統思想還很重,民心未穩。曹操加封魏王的時候,手下一流謀士荀彧就表示反對,得罪了曹操,被賜死。要說荀彧跟隨曹操大半生,出謀劃策,屢立奇功,是真正的嫡系,可是,這樣一個心腹荀彧,對曹操封魏王都持有異議,更別說取代漢朝自立了。
荀彧並不孤立,和他有相同思想的人並不少,這些人以漢臣自居,毛玠崔琰等重臣都在這個大問題上與曹操產生分歧。由此看來,如果曹魏取代漢朝,大臣,民心會有不小的波動。可惜劉備未能抓住機會討漢賊,而是出兵東吳打孫權,給關羽報仇去了,這是個重大失誤。
蜀漢並非沒有頭腦清醒者,諸葛亮趙雲都曾力諫未果。王夫之曾說過,劉備的沒有爭天下,恢復漢朝的遠大目標,他的目標不過是割據罷了。陳壽也曾說過,先主「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爾」,之所以一直和曹操爭衡,是自保之計。這些觀點,很好的說明了為什麼劉備避重就輕,討東吳而不討曹操。討東吳謀求樹威信自保,討曹魏沒有把握,風險大。一旦失敗,蜀漢不保。否則,劉備一直以漢室後代自居,哪有放著先兄弟後國讎的道理?
後來劉備病死白帝城,蜀漢政權自身都不穩固,更無力去徵討曹魏。諸葛亮休養生息,鞏固政權是必需的。但經過這些和平時期,曹魏政權已經穩固,民心也習慣了改朝換代,大勢已定。諸葛亮再去北伐討賊,不過是明知不可而為之罷了。正如孔子說,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蜀漢政權的失敗,根源還是在統治者劉備沒能採取正確的戰略思想。
相比之下,劉邦的採取戰略非常正確。當時天下大亂,秦朝的短暫統一,並未能廣泛徵服人心,項羽也雖自封西楚霸王,分封諸侯,也一樣沒有獲得民眾支持,六國舊勢力以及諸侯各懷心腹事罷了表面統一,實則暗流湧動。反而是劉邦的約法三章,打下了民眾基礎,獲得一些民心。為了出兵奪取天下,劉邦首先打出了為「義帝」懷王報仇的口號,痛斥項羽背信棄義,殺害懷王,叛逆天下,先從道義上進行輿論攻勢,佔據了主動。
這和劉備當時面臨的天下形勢是多麼的相似,假設劉備打出為漢獻帝復仇,恢復漢室的旗號,出兵攻打曹魏,一定會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持,剩下的不過就是軍事的問題了。可惜劉備在哭祭漢獻帝之後,反而自己當了皇帝,然後出兵攻打東吳去了,中原的廣大百姓一定很失望,那麼民眾的出路也只有一條,安心在曹魏的統治罷了,不再去懷念漢室。
由此對比,可以清晰的看出,劉邦是帝王之才,劉備只是個亂世英雄罷了。劉備並非不知道正確的戰略思路,諸葛亮的隆中對已經說的很清楚了,而且祖先劉邦的成功案例也擺在眼前,只是缺乏那份目標,希望偏安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