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邦代替劉備統治蜀漢,能否打敗曹操和孫權,最終統一三國?

2021-01-09 網易

2019-11-18 20:54:59 來源: Ohmy摩登旅行

舉報

  劉備一直打著「中山靖王之後」的旗幟混跡於東漢末年,若是按他說法來算,他也就是漢高祖劉邦的後裔。雖然他並沒有取得先祖那樣的成就,不過還算沒給劉邦丟臉,憑著自己的努力最終還是在漢末佔據了一席之地。不過劉邦似乎比劉備要給力一些,從一介鄉間小混混到開國皇帝,期間僅花費了7年時間而已,可以說他創造了一個傳奇。若是讓劉邦來替代劉備統治蜀國,有沒有可能讓蜀漢煥然一新,最終擊敗曹操和孫權,進而完成統一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為何劉備只能三分天下,而劉邦卻能一統天下開創大漢,他們的差距究竟在哪裡?

  其一,對待人才的差異。劉邦雖然沒什麼文化,但是他卻打心底的尊重有學識之人,而且面對比自己厲害的人,也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並且能夠虛心地聽從他人的建議。任用韓信就是如此,當劉邦直接拜韓信為大將軍的時候,劉邦對他根本沒有什麼了解,僅僅是聽了蕭何的一番話。再者韓信本人雖然也覺得自己很有本事,但是他卻沒有任何的履歷證明自己擅長帶兵,以前充其量也就擔任過執戟郎中這種基層的士兵。

  

  但是劉邦卻在任用人才方面,敢於大膽任用。他敢於相信蕭何的判斷,進而直接將一個無名小卒破格提拔為大將軍。要知道當時劉邦手下那幫鐵桿兄弟諸如樊噲、盧綰、曹參等,哪一個不是自從起義就跟隨劉邦,他們當時的情緒極大,根本不服劉邦這樣的安排。但是劉邦卻能頂住如此巨大的壓力,大膽的任用韓信一把,可以說這種魄力是常人少有的。所以說,劉邦的成功不是沒有道理的。

  

  而劉備在這方面則要差很多,雖然劉備也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但是他的領悟一沒劉邦早,二沒劉邦的深刻。不然的話,他也不至於混跡半輩子還是四處漂泊,到了後期他才真正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最終才讓他的事業所有起色。同時劉備對於人才的任用也不夠信任,就拿諸葛亮為例。劉備雖然很欣賞諸葛亮,但是事實上他卻並不總是願意聽他的良言。

  

  就說曹操南下之際劉備逃亡的那一次,原本諸葛亮苦口婆心的建議劉備進攻劉琮,趁機拿下荊州,可是劉備卻拒絕了諸葛亮的建議。要知道前不久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諸葛亮早就跟他規劃了戰略目標,其中就包括奪取荊州。雖然有人會說那是劉備於心不忍,但事實上,根本的原因就是對諸葛亮還不夠信任,對他有所顧慮。在這一點上,劉邦跟他的先祖劉邦就相差甚遠。

  

  其二,胸懷格局不一樣。劉邦雖然出身低微,但是絲毫不影響他的胸懷格局。為了自身長遠的發展,當他知道自己實力比較弱小的時候,他會心甘情願地向項羽示弱,鴻門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同時後當被項羽分封到最貧弱的漢中時,他並沒有心生抱怨,而是欣然接受然後再做打算。

  

  而劉備的格局就要小很多,他總是容易被眼前的勝利衝昏頭腦,只是因為漢中之戰擊敗了曹操,就開始自以為是,然後不聽任何人的勸諫,執意發動夷陵之戰,結果慘敗,徹底的葬送了蜀漢的未來。要說蜀漢有這個實力和資本伐吳,那倒不說什麼,關鍵是一沒實力二沒準備,慌慌張張的就拉上幾萬人去跟東吳幹仗,能不敗嗎?

  

  所以,從各方面來說劉備是遠遠比不上劉邦的,劉備終其一生只能三分天下也就不足為奇了。要是換做劉邦來統治蜀漢的話,那情況將會完全不同,首先來說以劉邦的性格,絕對不會稀裡糊塗地發動夷陵之戰,就算他想打也會召集大臣商討一番再做決策的。雖說蜀漢的實力比較弱,但是這並不是關鍵問題,畢竟劉邦曾經的境遇比劉備還糟的都有過。所以說,要是劉邦統領蜀漢的話,那麼最終是很有可能擊敗曹操和孫權,進而完成統一的!那麼你認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三國曹操劉備先後死去,年富力強的孫權為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在整個三國時代,吳國的實力都是排第二。關羽北伐時,東吳與蜀漢翻臉,襲取荊州,殺了關羽。沒多久曹操死了。劉備為了奪回荊州東徵,雙方爆發了夷陵之戰。劉備戰敗沒多久也死了。這時候的蜀漢與東吳內耗,蜀漢實力大減,東吳也好不到哪去,這時候東吳與蜀漢加起來都幹不過曹魏。三國之間的國力懸殊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當然實力弱不代表滅不了實力強的,統治者能力很強的話,也是可以以弱勝強,扭轉局面的。曹操對袁紹就做到了這一點。
  • 曹操為何耗費一生還是三分天下,劉邦、李淵不到七年就能統一天下
    論軍事才能、治國能力,曹操並不比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們差,他最終沒能一統天下,只能說生不逢時,三國之人才,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可能是一統天下的強國,曹操、孫權和劉備三人都是歷史罕見的雄主,下面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曹操耗費一生都沒能實現統一,他與劉邦、李淵差在哪。
  • 同樣佔據蜀地和漢中,為何劉邦能夠奪取天下,劉備卻最終失敗
    2、劉備自身實力較弱。前文說過,劉備因起步較晚、起點較低的原因,雖然在佔據荊州、益州、漢中之後擁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但與孫權和曹操比起來,仍是較為弱勢的一方,因而只能與東吳聯手抗曹。然而,東吳和蜀漢的聯盟又很脆弱,自劉邦奪取益州之後便因荊州的歸屬問題產生裂痕,最終在漢中之戰結束後不久,荊州便被東吳奪去,蜀漢的全盛時期僅僅維持了不到一年時間。
  • 曹操劉備孫權的遺言
    今天,我們也來一起八卦一下,像曹操劉備孫權這些三國群英譜中,站著C位的大咖們的歷史遺言。我一直覺得,三國裡面,創業最艱難的,最為勵志的,是劉備。可能有人說,劉備的資源,不是「劉皇叔」,不是「漢室宗親」嗎?「劉皇叔」這個稱譽,最終是得到漢獻帝欽定的。許多人覺得這是劉備自己給自己沾光,想著和漢獻帝拉近關係,可是,誰能夠否定地說,這其實也是漢獻帝看到劉備的能力和實力,想要拉進自己和劉備的關係,藉此拉攏人心,多個心腹,以便能在擺脫曹操控制的道路上多一道力量呢?
  • 三國時天下一共分多少州?劉備、孫權、曹操各佔了幾州?
    三國時期,群雄爭霸,天下被各個有能力的諸侯瓜分,雖說天下最終三分,但是在東漢末年,三國鼎立未形成時期,天地是混亂不堪。 東漢時期天下共劃分十三個州,三國時期仍然沿襲十三州的劃分。
  • 曹操劉備死後,孫權獨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
    眾所周知,三國時代,曹魏、蜀漢、東吳之中當屬當曹操的勢力是最大的。時曹操佔據了北方大部分地區,是最大的一個諸侯,然曹操卻也是三人當中最先死的一個。而劉備則是在關羽被殺之後,執意率軍攻打吳國,最終卻遭遇了慘敗,最後鬱悶而死。
  • 若關羽沒有丟失荊州,劉備能否統一天下,隆中對是否能實現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同一時間,諸葛亮告知劉備隆中對,具體的內容就是劉備今後發展的戰略規劃,告訴了劉備應該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地盤,再對外聯合孫權及南方蠻夷,等到天下有變,再兵分兩路分別從荊州和益州北伐,這樣就能統一天下。
  • 劉邦與劉備的不同,很大程度在於時勢的不同
    把劉備放到劉邦的時代及位置上,想必劉備也能統一天下,同理,把劉邦放到劉備的位置上,劉邦未必能一統天下。時勢能創造英雄,時勢也能消滅英雄,劉邦與劉備的不同,很大程度在於時勢的不同。在夷陵,蜀漢損失了大量優秀將領和士兵,先主不久也病逝白帝城。夷陵堪稱蜀漢的土木堡,蜀漢的滑鐵盧。官渡、赤壁、夷陵是三國三大戰爭。官渡戰後,袁紹身死,曹操一統北方。赤壁戰後三足鼎立,曹操統一受阻。夷陵戰後,蜀漢只能龜縮巴蜀,再無統一希望。
  • 曹操去世後,劉備和孫權,為何還是沒有機會統一天下
    曹操死後魏國內訌,劉備為何還是沒能統一三國?曹操在歷代開國皇帝中(雖無稱帝,但事實已是,只不過把皇位讓給兒子曹丕罷了),曹操最苦了,徵戰了三十年,勉強統一北方,更不要說統一天下。若是此時龐統,法正活著,沒有深陷隆中對的失敗中,也許能勸得動劉備。襄樊一戰,蜀漢基本宣告了隆中對策略的終結,劉備夷陵之戰更是精銳盡喪,徹底宣告了隆中對策略的終結,同時也基本絕了蜀漢爭霸天下,恢復漢室的美好前景。
  • 三國中最有機會統一天下的人,不是劉備、孫權而是曹操
    三國中最有機會統一天下的人,不是劉備、孫權而是曹操在三國中有很多出眾的人物,在裡面很多的人都覺得能夠統一天下,但最後也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並沒有實現,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在三國中,最有機會統一天下的人,劉備和孫權這兩個人都不是,第一個竟然是他。
  • 劉邦與劉備
    那麼,為什麼劉邦能奪取天下,建立漢朝四百年基業,而劉備只能偏安西蜀,只當三年皇帝;為什麼劉邦能夠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消滅三秦,與項羽爭奪天下,而劉備始終未能出西川,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也無功而返呢?應該說,諸葛亮的隆中對,給劉備制定的戰略思想模板就是劉邦的成功之路。然而難度卻大了很多。劉備面對的形勢是曹操孫權的地盤實力都非常穩固,短期內難以吃掉。
  • 孫策如果在世,統一三國不在話下,曹操和劉備都得靠邊站。
    三國中魏蜀吳,曹操和劉備是主角光環加身,而孫權則不是主角是個配角。董卓在曹操背後陰了一手搞了篡亂,曹操心中難免有些怨氣就起兵去討伐董卓去了,就這事讓曹操的勢力迅速起飛不斷壯大,成就了三國上最靚的一個大人物。
  • 三國情結丨曹操、劉備、孫權為何不能一統天下?
    這或許就是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三國情結。三國情結,每個人心中都有。試問,這個情結到底是什麼呢?三國情結,是智慧情結,笑看謀士如雲,戰將如潮;三國情節,是民生情結,仁義奸詐,孰真孰假自在人心;三國情結,是一統情結,曹操、劉備、孫權為何不能一統天下?
  • 曹操、劉備和孫權如此厲害,為何都沒有統一天下?與他們有關
    三國時期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時期,在這段時間裡,湧現出了一大批能人志士,比如讓人耳熟能詳的三國第一猛將呂布,能夠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也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關羽,能與呂布戰成平手,並在長坂坡一生怒吼喝退五千曹軍的張飛,也有在赤壁之戰中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並在南郡之戰中取得勝利,佔領江陵的美周郎周瑜。
  • 曹操、劉備、孫權究竟誰是真正的英雄?劉伯溫:他們一個都不是!
    三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英才輩出的時代,湧現出了一大批文才武將,文如郭嘉、諸葛亮等;武如呂布、趙雲、關羽。更兼還有曹操、劉備、孫權這樣的統帥型人才,一時間天下英雄群英薈萃,爭奇鬥豔。幸好這時候天上一頓驚雷響起,劉備說:「好大的雷聲啊,害得我把筷子都嚇掉了」曹操由此覺得劉備此人難成大器,放鬆了警惕,後面才鬧出火燒赤壁得故事。若論當時的英雄,無非是從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當中選擇罷了。這三個人當時雄踞一方,跺一跺腳,天下都要抖一抖的角色。
  • 三國:分分合合,揭秘東吳與蜀漢的外交關係
    但凡有一個以上統治集團的時代,對外交往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們最熟悉的三國時代。雖然只有三個政權,但他們之間的外交來往是非常精彩的。說到三國時代最著名的外交事件,應該是東吳和蜀漢從合作到分裂,從分裂到戰爭,從戰爭再合作的曲折歷程。率先提出來與孫權聯合的是諸葛亮,在大名鼎鼎的《隆中對》中,諸葛亮就提出了這個觀點。
  • 如果龐統未死,劉備拿下益州後,與孫權合力攻打曹操,會成功嗎?
    很多喜愛三國歷史的朋友們,往往會替蜀漢政權最後的結局,而感到惋惜。或許是受小說《三國演義》中「尊劉抑曹」思想的影響,這也導致了無數歷史愛好者,喜歡站在蜀漢政權的視角,去設想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蜀漢政權的覆滅。
  • 劉備劉邦差距有多大?為何劉邦據蜀五年一統,劉備據蜀最終敗亡?
    西楚霸王項羽把劉封為漢王,其轄區和後來劉備的益州大體相似。表面看起來,劉邦所面臨的情況要更危險。畢竟當時的天下諸侯都尊奉項羽為霸王,為盟主。劉邦要想推翻項羽,成就帝業,自然應該是比劉備要更加難些。事實上,劉邦在當時面臨的局面,比劉備要好得多。一來,劉邦雖然僅僅是當漢王,但是,他與當時關中地區的三位王關係密切。關中地區的三為王,都是秦朝將領。
  • 如果關羽不坑大哥,劉備還擁有荊州,那麼蜀漢有機會一統三國嗎?
    三國演義中,由於關羽的高傲加失誤,導致部下叛變,後背遭呂蒙偷襲,荊州陷入東吳之手,劉備集團開始由盛轉衰,失去了問鼎天下的機會。那麼,如果關羽沒有坑大哥,沒有丟失荊州,那麼蜀漢還有機會一統三國嗎?我們再看,假如劉備一直擁有荊州,就一定能統一三國嗎?答案是不一定,但是,只有站穩荊州,就有機會了,失去荊州,連這個機會都沒有。在諸葛亮出山前,劉備曾經三顧茅廬,從隆中對,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為劉備做的戰略規劃,而久經沙場的劉備也對這個戰略持贊同態度。
  • 曹魏、蜀漢都有統一天下的可能,那麼吳國的機會在哪裡?
    而劉邦和朱元璋在所有的開國之君中也是極為厲害的存在。歷史大家孟森在《明史演義》中說到:中國自三代(夏商周)以來,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三國時期,其實無論魏和蜀漢,其實都有機會統一,但是只有東吳統一的機率極為渺茫,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先看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