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我是以史為鑑。
其實從中國歷史上來講,江南地區和四川盆地一般都是割據政權,極少能誕生一統天下的存在。
其中僅僅有兩個例外。
一個是從漢中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漢高祖劉邦。
一個是從乞丐白手起家建立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
而劉邦和朱元璋在所有的開國之君中也是極為厲害的存在。歷史大家孟森在《明史演義》中說到:中國自三代(夏商周)以來,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
三國時期,其實無論魏和蜀漢,其實都有機會統一,但是只有東吳統一的機率極為渺茫,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先看魏國。
自夏商周開始,一直到兩漢時期,中原地區一直是政治核心、經濟核心、文化核心……其中最主要的幾個地區分別是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洛陽所在的京畿地區,農業發達的青州、徐州、冀州,位於邊疆的涼州、并州、幽州等地。還有易守難攻,暫時被忽略的遼東、益州、漢中、荊州等地。
等到黃巾之亂爆發,董卓一把火燒掉了洛陽城,再加上諸侯紛紛爭奪富庶的核心區域,可以說整個中原積累數千年的精華都被戰爭吞噬了。
曹操平定北方後也只能把政治中心放在河北鄴城,讓洛陽、長安等地緩緩回復。
但是魏國雖然遭受損失最大,但底蘊也最深,恢復很快,也是人心所向,所以他統一全國可能性最大。
蜀漢能有機會一統天下嗎?
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屢戰屢敗,缺少戰略。在諸葛亮出山後,制定了先取荊州再取益州的戰略,然後等天下有變,益州、荊州兩路北伐,的確有很大的機會取得天下。
關羽威震華夏之時一度逼得曹操想遷都避禍就是證明。其實要是荊州未失,劉備未亡,蜀漢的確有極大機率完成劉邦出漢中一統天下的老路。
但是很遺憾,蜀漢首先因為孫權的偷襲失去了荊州,也失去了關羽這樣一方領軍大將。之後劉備又不聽人言,在隨後對待東吳的戰爭中喪失了蜀漢數年積累的精銳。自己沒兩年也病死白帝城。
沒有了荊州的物質基礎,也沒了劉備的精神基礎。諸葛亮就算再有才能,也只能維持蜀漢割據一方的情況,很難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再來說東吳。
中國歷史上,可以說北方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經濟中心。直到南宋,經過幾百年的耕耘,南方才逐漸和北方持平。
到了明清時期,南方才成為了經濟中心。
三國時期,雖然東吳的佔據面積看似極大,其實東吳的核心區域也一直是在長江沿岸。再往南走,不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便是充滿瘴氣的荒蠻之地。東吳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五溪蠻等原住民不聽調遣、不肯納稅、經常造反的各種問題。
這也是孫劉必須聯合,才能共同抗擊曹操的根本原因。
所以在三國時期,雖然孫權割據一方成功稱帝,成為三國勢力之一。但這也是建立在北方和四川盆地都處於戰爭中,無暇度過長江天險罷了。
等到北方一統,長江以南永遠逃脫不了被兼併的命運。
這一點無論是晉朝滅亡東吳,或者說隋朝一統天下,或者是趙匡胤攻滅南唐……
基本上都是北方統一南方。除了朱元璋這位千年一出的人傑,中國古代歷史上幾乎無人做到南方一統北方的壯舉。
所以說在三國時期,東吳能割據到最後已經是極為難得的了,至於統一,東吳從來都是沒有機會的。
我是以史為鑑,講述靠譜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