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曹魏和蜀漢都有統一天下的可能,利用好水軍吳國也可以

2020-12-18 和我一起讀歷史

漢末群雄並立,最終有三個集團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國家,分別是魏蜀吳。

從當時的天下形勢來看,曹操家族所建立的魏國實力最強大,三分天下有其二,是統一天下的第1人選。

然後就是劉備建立的蜀漢,奪取漢中之後已經有了和曹魏分庭抗禮的能力,假如劉備能夠再堅持幾年,而且不打那個讓他元氣大傷的夷陵之戰,曹丕去世的時候,就是他奪取天下的最佳良機。

那麼,曹魏和蜀漢都有奪取天下的可能,東吳呢。

其實,如果論起綜合國力,東吳要在蜀漢之上。

當時,東吳所控制的長江中下遊雖然還不能和北方的中原相比,經過上千年的開發,除了少部分地區在山越人的控制下,其他地方已經成為華夏人傳統的聚集區了。

而且,東吳所擁有的江南一帶,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非常適合發展農業,人均的產出很可能會超過北方。

所以,西晉滅亡之後北方的貴族才紛紛南渡,也讓隨後建立的東晉依靠這裡有多次北伐的實力。

最重要的是,東吳有當時三個國家中最強大的水軍部隊,他們不僅橫行於長江流域,而且還曾經遠航到夷州,也曾派人向北抵達華北的沿海一帶。

以當時東吳的力量,有能力集結一支2萬人的水軍遠徵,這就是他奪取天下的資本。

對東吳來說,最好的機會應該是關羽北伐的時候。

東吳當時真的不應該和曹操聯合到一起,關羽北伐水淹七軍之後名震華夏,曹操想遷都避其鋒芒。

此時,他只有兩個方向可去。

第1個方向,到黃河以北,依靠黃河天險抵禦可能到來的關羽軍隊,建都的地點很有可能是邯鄲。

第2個方向,往西來到關中地區,建都長安,依靠函谷關抵禦關羽。

無論向哪個方向,只要他遷都就動搖了整個北方的民心,只要他遷都,劉備就一定會從漢中北上,試圖奪取曹魏的地盤。

一定不能讓曹操遷到邯鄲去!

遷到邯鄲,關中肯定就丟了,曹操只有河北一帶,黃河以南、關中平原被劉備集團所奪取後,天下的2/3就是他們家的了。

如果曹操進入關中地區,他一定會拼命抵抗北上的劉備,形成和劉備集團的拉鋸戰,雙方一定會損失慘重,兩敗俱傷。

黃河以北就成了一塊飛地。

這就給了東吳的機會。

所以,關羽北伐孫權應該派出軍隊積極響應。

陸軍從南京出發北上奪取今天的江蘇一帶,並派出至少2萬人的水軍部隊轉海路抵達渤海灣,配合陸軍奪取山東半島。

那麼,當吳國軍隊在東線形成對曹魏集團威脅的時候,曹操想遷都就不會考慮邯鄲,他只能向西來到長安,並在這裡抵禦劉備集團。

雙方大戰的時候,東吳軍隊從山東半島向西奪取整個河北。

此時,河北地區一定會人心惶惶,在東吳軍隊的攻擊下望風而降。

然後,派水軍進入黃河,隨時攔截關羽軍北上。

鞏固河北地區之後,襲擊正在猛攻函谷關的關羽部隊,將整個函谷關以東盡收囊中。

這就變成了,東吳三分天下有其二。

曹操、劉備又打的兩敗俱傷,只要不作,統一天下就基本上沒什麼問題了!

相關焦點

  • 曹魏、蜀漢都有統一天下的可能,那麼吳國的機會在哪裡?
    其實從中國歷史上來講,江南地區和四川盆地一般都是割據政權,極少能誕生一統天下的存在。其中僅僅有兩個例外。一個是從漢中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漢高祖劉邦。一個是從乞丐白手起家建立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而劉邦和朱元璋在所有的開國之君中也是極為厲害的存在。歷史大家孟森在《明史演義》中說到:中國自三代(夏商周)以來,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三國時期,其實無論魏和蜀漢,其實都有機會統一,但是只有東吳統一的機率極為渺茫,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先看魏國。
  • 三國曹操劉備先後死去,年富力強的孫權為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在整個三國時代,吳國的實力都是排第二。關羽北伐時,東吳與蜀漢翻臉,襲取荊州,殺了關羽。沒多久曹操死了。劉備為了奪回荊州東徵,雙方爆發了夷陵之戰。劉備戰敗沒多久也死了。這時候的蜀漢與東吳內耗,蜀漢實力大減,東吳也好不到哪去,這時候東吳與蜀漢加起來都幹不過曹魏。三國之間的國力懸殊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當然實力弱不代表滅不了實力強的,統治者能力很強的話,也是可以以弱勝強,扭轉局面的。曹操對袁紹就做到了這一點。
  • 漢末三國,曹魏陣營中,二號版「郭嘉」劉曄
    漢末三國的劉曄或許並不為朋友們所熟知,他是漢光武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人,是曹魏的三朝元老。劉曄此人,被許劭品評為佐世之才,他也完全當得起這個評價,長於戰略,眼光獨到,由於漢室皇族的身份,很難進入曹魏核心決策圈,人生中多次獻策險些改變天下格局,可惜沒被採納。
  • 說古|漢末三國的統一觀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戰勝了老對手曹操,控制的地盤橫跨荊州、益州,論實力已反超孫權,有人勸劉備自立稱帝,劉備卻選擇自立為漢中王,按東漢制度,王是爵位的一種,劉備雖稱王但仍尊漢室。
  • 三國時期蜀漢真有北伐的實力嗎?三國真實力量對比!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了五次戰爭。然而,三國時期,蜀國真的有實力北伐嗎?三國真實的實力是怎樣的?三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眾所周知,三國鼎立時期,三大政權都擁有了自己的領土和政治手段。那麼在鼎立時期三大政權的實力究竟如何呢?今天我就將三大政權的領土大致面積,人口,經濟,軍事以及人才進行了對比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 三國時期,東吳共有四位前將軍,後面兩人都背叛了吳國!
    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著名的武將就被封為前將軍,比如劉備於公元219年進位漢中王的時候,就將關羽冊封為前將軍,這也是關羽最高的官職了。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東吳,歷史上共有四位前將軍,並且後面兩人都背叛了吳國!一、呂範呂範(?-228年),字子衡。汝南郡細陽縣(今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人。漢末至三國時期吳國重臣。
  • 三國誰是正統?劉姓的蜀漢?篡漢的曹魏?1000多年爭論花落誰家?
    東漢末年分三國,英雄輩出競雌雄,一部三國史,討論了1000多年,仍然是津津樂道的談資,那麼問題來了,三國究竟誰是正統?東吳不管從哪方面來說,都談不上正統;劉姓的蜀漢以漢室後裔自居,贏得不少粉絲;篡漢的曹魏,卻因漢獻帝的禪讓,自稱繼承大統,也有不少鐵桿粉絲。
  • 盤點三國史上冷門的8位水戰名將,蜀漢和曹魏各有一人上榜
    盤點三國史上冷門的8位水戰名將,蜀漢和曹魏各有一人上榜在三國歷史上,大規模騎兵作戰和步兵作戰是絕對的主流作戰模式,而水戰相對來說比較冷門,其實縱觀中國古代的戰爭史,水戰都是極少的,有名的水戰更是寥寥無幾。
  •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為何強勢的曹魏,最終沒能統一天下?
    從地盤、人口上而言,曹魏擁有優勢蜀漢原本流浪四方的劉備,趁赤壁之戰魏吳鏖戰之機,奪取了荊州四郡。之後,又從孫權那裡換得了南郡,有了立足之地。接著,劉備奪益州,取漢中,正式建立了蜀漢政權。曹魏曹魏則是三國中絕對的實力第一。傳統的華夏核心區域,絕大部分都掌握在曹魏手中,而且多數都是富庶的產糧區。曹魏當時控制著并州、幽州、冀州、青州、兗州、徐州、豫州、涼州8州,外加司隸地區(長安、洛陽的京畿地區)。曹魏的總人口比蜀吳之和還要多,有440餘萬之眾。
  • 諸葛亮最不該殺的兩位虎將,只要活著一個,蜀漢都有機會統一三國
    這兩句詩是幾百年後唐朝詩人杜甫緬懷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因為蜀漢是漢朝最後的一支分支,而漢朝之後將近400餘年沒有遇到像曾經漢朝那樣大統一的強盛時代,所以人們把這種對漢朝的思念都寄托在了蜀國身上。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羅貫中會把一個偏安一隅的國家寫成「正統」的原因。
  • 三國鼎立的不必要條件!魏蜀吳三國為何曹魏有絕對實力?
    曹操佔了8/10的天下,有點兒誇張,但是2/3是一定的,為什麼呢?在討論一個國家的實力的時候,不能夠僅看它們的面積是多少,面積也分為有用面積和沒用面積。而且一個國家面積並不能夠代表這一個國家的生產力,它的勞動力,人口以及稅收還有整個政治體制的完整程度。
  • 歷史解說:為什麼蜀漢滅亡17年,曹魏滅亡15年後,東吳才滅
    蜀漢滅亡後,按理說魏國應該乘勝追擊,把三國的另一個對手吳國也消滅了才對。然而,此後魏國卻一直「按兵不動」,直到17年後,才對吳國進行「遲來的」真情對對碰。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大家都知道,自從隱忍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篡奪曹魏政權後,司馬懿父子三人成了魏國的實際統治者。特別是司馬昭派「三劍客」一舉消滅了蜀國後,雖然實力和士氣都大增,但司馬昭卻來了「病逝」。
  • 曹魏有五位左將軍,三位是五子良將,一位是蜀漢大敵!
    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武將甚至諸侯就曾被封為左將軍。比如在蜀漢陣營中,劉備,馬超,吳懿等人,就曾擔任左將軍一職。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本文所要說的曹魏來說,歷史上同樣出現了多位左將軍。就曹魏的五位左將軍來說,三位是五子良將,一位是蜀漢大敵!一、于禁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郡鉅平縣(今山東省泰安市)人。
  • 曹魏為啥無法戰勝蜀漢?
    曹魏每天好勇鬥狠地挑釁了蜀漢12年,結果蜀漢比過去強大得多,所以綜合起來看,曹魏不但沒有戰勝蜀漢,反而是當了蜀漢的陪練,成了蜀漢走向強大、走向光復漢室的臺階。 那麼,就像這位戰友所提出的,為什麼曹魏那麼強大,卻戰勝不了蜀漢呢?這的確是個很值得探討的好問題!
  • 三國時天下一共分為多少個州?劉備、曹操、孫權各佔了幾個州?
    現在,我國有很多帶有「州」字的地名,比如徐州、揚州、杭州、荊州、鄂州、廣州等。究其原因,這是因為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州是長期實行的區劃單位。早在大禹治水時,就將天下劃分為古九州。到了東漢末年,各個州的刺史或者州牧,不少都成為了一方諸侯,比如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璋、兗州牧曹操、冀州牧袁紹等。
  • 三國時期曹魏與吳國的篆書有什麼不同?
    而吳國篆書作品主要有:《天發神讖碑》、《禪國山碑》,以及篆文篆書如《寶鼎三年吳興烏程所立靈磚》、《天紀元年太歲丁酉磚》、《鳳凰元年九月範式造磚》、《天冊元年八月乙酉朔造磚》。可以看出,曹魏、吳國傳世篆書作品數量不多,沒有形成龐大體系。本時期史料上也沒有記載篆書作者。即便是黃伯思認為《天發神讖碑》:「相傳乃(皇)象書。」也未必可靠。但是本時期篆書仍然有許多亮點,值得深入探討。
  • 如果夷陵之戰劉備贏了,佔盡東吳,能夠擊敗曹魏統一天下嗎?
    劉備發動夷陵戰爭時已經60多歲,這在三國生活的時代已經是屬於高齡了。不管是野心和勇氣也都不能再堅持多久。可以說,雖然有光復漢室的志氣,卻也是有心無力了。此外,儘管劉備也是一代亂世梟雄,但他的個人能力顯然不足以支持他完成統一。無論在戰術上還是治國上,他都不如曹操。就連曹操也無法實現天下的統一,更何況他劉備呢?
  • 三國末期吳國實力最弱,為何蜀國滅亡後,西晉滅吳卻用了十幾年?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直抵成都,劉禪被迫出降,至此蜀漢滅亡。正所謂唇亡齒寒,按理說蜀漢滅亡後,西晉應該趁勢派軍討伐東吳,統一天下,可是西晉滅東吳卻一直拖延到公元280年,才統一全國。在公元263年滅亡蜀漢之後,司馬昭篡位之心更是昭然若揭,肆無忌憚。司馬昭開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罕,樂舞八佾」,距離篡位稱帝只剩一步之遙。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公元265年6月司馬昭突然暴斃身亡。接替司馬昭位置繼續掌控曹魏政權的就是晉武帝司馬炎!也是在這一年的12月,剛剛掌權半年的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王朝。
  • 亂世三國:蠻族入侵的前傳(下)
    東吳之所以結好蜀漢,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臣服曹魏,就是因為山越這個隱憂的存在。到了西晉初年的西陵戰役時,吳人不無擔憂的表示,一旦重鎮西陵淪陷,山區的越人和夷族就會造反。到那時任何人都無力回天了。從漢代史書中越騎,胡騎,羌騎並提的用法看,越騎很可能來自於族名:越人內附以為騎也。越騎也參與了漢對羌族和匈奴的戰鬥。到了西晉,越騎也和胡騎並提,被用於指代外寇。這些人主要是輕騎兵。三國志中有關於吳國騎兵的不多記載,比如吳國一直有騎校尉,騎都尉的官職。孫權在大破黃祖之後,騎士馮則追殺黃祖並將他梟首。
  • 三國時魏國人口資源有多強?我們把蜀加吳的戶數與魏國對比了一下
    漢末三國時期中華大地上的人口銳減,在之前的文章中,筆者已經分享了當時人口銳減的主要三個原因,分別是戰爭行為、饑荒和疾病。另外,以郡或縣為單位的漢末三國時期人口銳減情況,我們也曾排列出幾個極端案例。其中包括潁川郡的鄢陵縣、涿郡、金城郡、河東郡、丹陽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