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其實有兩次統一三國的機會,易中天:若把握住,天下歸劉!

2020-12-22 爆侃小哥

劉備前半生碌碌無為,但是後半生卻開始了全面的逆襲,短短的時間內,便奪取眾多州,正當劉備自信昂揚之時,殊不知漢室的氣運早已揮散殆盡。而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曾說過,劉備沒有抓住這兩次機會統一三國的機會,若是可以把握的住,那天下一定是劉備得了。

赤壁之戰後

到底是哪兩次機會,導致劉備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呢?這裡咱們慢慢分析。第一次機會就發生在赤壁之戰後。赤壁之戰表面上是孫劉聯軍共同抵抗曹操,實際上明白的人都知道,根本沒劉備多大事,全局絕大部分都是孫吳和曹魏之間的戰爭,劉備的軍隊充其量就是僱傭軍湊個數的。而這一戰,多虧了周瑜智謀絕世,運籌帷幄,將那曹操老兒蹂躪於手心。

赤壁之戰,只見周瑜一聲令下,這青天瞬間被火光所覆蓋,大火燒的曹軍那叫一個雞飛狗跳不知所措。曹操被迫棄船逃亡。赤壁之戰徹底打破了曹操短時間一統天下的野望,而孫權答應借給劉備荊州,也使得三國鼎立的局面出現。劉備這廝也不是什麼好人,原本孫權只是借給他荊州,打算等劉備有了安身之處後再把荊州還給他,誰知劉備有了自己的領土後翻臉就不認人。

這才有了那句俗話,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再加上此時武聖關羽一手水淹七軍打得曹軍抱頭鼠竄,威名遠揚,孫權這才意識到蜀國開始脫離自己的控制了,這也就有了後來魏吳合作殺死關羽的事發生。而蜀國的士氣因此也一落千丈,若是劉備願意歸還荊州,休養生息徐徐發展,最終還是有一統天下的可能的。

關羽死後

劉備第二次失去一統天下的機會實在關羽死後,聽聞關羽被吳國所害,劉備自然是怒不可遏,什麼都沒想就率領大軍攻打吳國。吳國豈是那麼容易對付的角色?要知道吳國還有個名號叫做人均火系法師,別的不行,玩火一絕。吳國新任大都督陸遜,一手火燒連營,直壓八百餘裡,讓劉備嘗到了當年曹操赤壁之戰的感受,而這場戰爭直接將蜀國的底蘊全部消耗殆盡,無論是軍資物資大量焚毀,人員傷亡慘重,蜀國也由此開始走向了下坡路。若是劉備能夠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未免沒有東山再起的可能。

相關焦點

  • 三國中最有機會統一天下的人,不是劉備、孫權而是曹操
    三國中最有機會統一天下的人,不是劉備、孫權而是曹操在三國中有很多出眾的人物,在裡面很多的人都覺得能夠統一天下,但最後也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並沒有實現,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在三國中,最有機會統一天下的人,劉備和孫權這兩個人都不是,第一個竟然是他。
  • 東漢末年,曹操有沒有機會統一天下?他應該怎麼做?
    東漢末年的曹操當然有統一天下的機會,而且,最好的機會也比較容易實現,那就是不打赤壁之戰。可能很多人會奇怪了,不打赤壁之戰,不滅了孫權,曹操怎麼統一天下?這個疑問其實很容易解決,我們只需要分析一下赤壁之戰前後的天下局勢,就很容易明白了。
  • 劉備一生最大的昏招:不僅害死關羽,也錯失了統一天下的唯一機會
    吳蜀魏三國蜀漢顯然是實力最弱的,劉備稱帝之時天下十三州之中他只佔有益州一州之地,不如孫權的兩個半州(揚州、交州和半個荊州),更是遠不如坐擁九個半州的曹魏,不過以繼承漢室大統自居的劉備並非全無壯大的機會,甚至還一度有一統天下的曙光,可是這一切都因為劉備一個錯誤之舉而蕩然無存,今天就來說一說劉備一生最大的昏招:不僅害死關羽,也錯失了統一天下的唯一機會
  • 從不名一文到三分天下,三國劉備告訴你創業者必備的4條特質
    三國故事不論是正史、野史還是《三國演義》小說,可以說家喻戶曉、老幼皆知了。多數人把關注點集中在曹姓一家問鼎中原、位歸一統的大成就上。在三國歷史中,最具特色的要算當時勢力最小的蜀國劉備,他從無立錐之地到獨霸巴蜀,個人的奮鬥歷程對時下創業者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 曹操去世後,劉備和孫權,為何還是沒有機會統一天下
    曹操死後魏國內訌,劉備為何還是沒能統一三國?曹操在歷代開國皇帝中(雖無稱帝,但事實已是,只不過把皇位讓給兒子曹丕罷了),曹操最苦了,徵戰了三十年,勉強統一北方,更不要說統一天下。所以晚年就「得隴望蜀」,生平與劉備最後一戰(漢中爭取戰),小負於劉備,但已經膽怯了,只有退走。《三國志》: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
  • 劉備有沒有可能成功統一全國,最有機會是在哪個時候?
    如果劉備可以按照諸葛亮《隆中對》戰略計劃來逐步實行的話,劉備確實有克復中原可能性,無奈劉備最終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劉備到底是如何失去這次機會的?
  • 劉備擁有臥龍鳳雛,為何還是不能統一天下?龐統之死說明問題
    三國時期,有這兩位具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人物,一個是臥龍諸葛亮,一個是鳳雛龐統。《三國演義》中的一位世外高人水鏡先生司馬徽曾說過,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而曹、劉、孫三方都極力希望得到這兩個人才。但是,戲劇化的是,這兩位都讓勢力最弱的劉備得到了,可是,有了這兩位驚天動地的人才,劉備卻還是沒能得到天下,最終只能偏居益州,與曹操、孫吳鼎足而立。那擁有這麼強力的人才資源的劉備,為何還是不能統一天下?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好好講一講。其實,在劉備這一派中,龐統的軍事能力是比諸葛亮要強的,他特別善於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出謀劃策,並以慣出奇謀著稱。
  • 若關羽沒有丟失荊州,劉備能否統一天下,隆中對是否能實現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同一時間,諸葛亮告知劉備隆中對,具體的內容就是劉備今後發展的戰略規劃,告訴了劉備應該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地盤,再對外聯合孫權及南方蠻夷,等到天下有變,再兵分兩路分別從荊州和益州北伐,這樣就能統一天下。
  • 此戰改變三國格局,東吳因「騷操作」,使吳蜀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
    前言:荊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三國時期,曹操欲進軍江南與巴蜀,必須要拿下荊州,劉備與孫權若想圖謀天下,前提也是要佔據荊州,無論是諸葛亮還是魯肅,都將荊州視為根本。赤壁之戰後,荊州落入劉備之手,可在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集團駐守荊州的大將關羽,親率大軍北伐襄樊,武聖斬龐德敗于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 劉備如果派趙雲鎮守荊州,結果會如何?易中天:天下歸劉
    注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劉備為何沒有統一亂世?他看似擁有漢心,卻少了那份最真的人和
    東漢末年皇帝的威嚴完全喪失,各地的諸侯自董卓深入朝堂之後就紛紛開啟了自己的自立之路,初期的東漢版圖被各路諸侯瓜分完畢,袁紹、袁術、劉表的這樣的諸侯基本已經在東漢末年的初段佔據了自己的牢固地位,雖然這些勢力繁雜,可最終站到三國舞臺上的只有曹、孫、劉三方,對比這三人,劉備的傳奇色彩要比其他二人更加顯得突出
  • 易中天品三國14——天生奇才
    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劉備時來運轉,走上成功之路;然而,曹操集一團一 卻因為一個人的去世開始走下坡路,那麼這個人是誰?為什麼他的去世對曹操集一團一 有那麼大的影響?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一精一彩品三國之——天生奇才。
  • 三國情結丨曹操、劉備、孫權為何不能一統天下?
    這或許就是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三國情結。三國情結,每個人心中都有。試問,這個情結到底是什麼呢?三國情結,是智慧情結,笑看謀士如雲,戰將如潮;三國情節,是民生情結,仁義奸詐,孰真孰假自在人心;三國情結,是一統情結,曹操、劉備、孫權為何不能一統天下?
  • 曹魏、蜀漢都有統一天下的可能,那麼吳國的機會在哪裡?
    三國時期,其實無論魏和蜀漢,其實都有機會統一,但是只有東吳統一的機率極為渺茫,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先看魏國。但是魏國雖然遭受損失最大,但底蘊也最深,恢復很快,也是人心所向,所以他統一全國可能性最大。蜀漢能有機會一統天下嗎?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屢戰屢敗,缺少戰略。在諸葛亮出山後,制定了先取荊州再取益州的戰略,然後等天下有變,益州、荊州兩路北伐,的確有很大的機會取得天下。
  • 「悲情英雄」劉備,如果再多活幾年,會不會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
    白手起家,創立蜀漢政權,是三國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當今許多人對於劉備的印象,更多都是稱其美譽的代名詞。包括史學家陳壽,特意把他和漢高祖劉邦放在一起相提並論,為此還專門寫下了《三國志》一書。從這個時候開始,一些小說家對劉備也或多或少進行美化。記載中大的一連串耀眼光環,民間也逐漸形成了一種說法:這樣一個英雄,如果再多活幾年,也一定可以統一天下。
  • 劉備若一統三國,建國稱帝,有四個人肯定會被處死
    劉備一生的志向就是興復漢室,為了這個志向,劉備也曾遍訪天下賢才,諸葛亮、龐統、法正、李嚴等人就曾是他麾下的重要謀士。眾所周知,劉備沒有統一全國,其雖然登基為王,但卻並沒有完成他的理想。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託孤於白帝城,最終病逝於白帝城。
  • 歷史過往:劉備如果派趙雲鎮守荊州,結果會如何?易中天:天下歸劉
    注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三國曹操劉備先後死去,年富力強的孫權為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在整個三國時代,吳國的實力都是排第二。關羽北伐時,東吳與蜀漢翻臉,襲取荊州,殺了關羽。沒多久曹操死了。劉備為了奪回荊州東徵,雙方爆發了夷陵之戰。劉備戰敗沒多久也死了。三國之間的國力懸殊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當然實力弱不代表滅不了實力強的,統治者能力很強的話,也是可以以弱勝強,扭轉局面的。曹操對袁紹就做到了這一點。曹操、劉備死了,吳國不能完成統一,一方面那兩國都後繼有人,另一方面孫權本身能力不足,無法扭轉吳國在國力上的劣勢。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二者兼得,為什麼沒有統一?
    有「水鏡先生」之稱。司馬徽為人清雅,學識廣博,有知人之明,並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龐統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司馬徽,作為三國時神龍見首不見尾,猶如天龍八部中掃地僧一般,一錘定音的存在,按理說他的話就相當於高屋建瓴,振聾發聵的,那麼問題來了,「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二者兼得,為什麼沒有統一?1、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 易中天:三國正確的讀法是什麼樣?
    夾在權力鬥爭中間的太學黨文人、士大夫奮起反抗,他們連續不斷的向宦官集團攻擊,於是就有了兩次黨錮之禍。20年後,益州被劉備所得,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劉焉算卦說益州有天子氣,這樣看來還是多準的。荊州爭奪戰隨著軍閥割據造成的天下大亂,最終曹操統一了北方,劉備佔據西南、孫權盤踞江東,從而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不過仔細讀三國就會發現,多方勢力對荊州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