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改變三國格局,東吳因「騷操作」,使吳蜀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

2020-12-18 江流兒歷史故事

前言:

荊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三國時期,曹操欲進軍江南與巴蜀,必須要拿下荊州,劉備與孫權若想圖謀天下,前提也是要佔據荊州,無論是諸葛亮還是魯肅,都將荊州視為根本。赤壁之戰後,荊州落入劉備之手,可在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集團駐守荊州的大將關羽,親率大軍北伐襄樊,武聖斬龐德敗于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然而就在關羽興兵北上,荊州防禦空虛之時,東吳「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父子敗走麥城,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劉備集團也在此時,丟失了戰略要地荊州,一時元氣大傷。而劉備也不顧利害,發動了「夷陵之戰」報復東吳。東吳雖然在此戰中,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荊州寶地,然而卻因為眼前的利益,對孫、劉雙方造成了極大地損害。可以說東吳偷襲荊州,是缺乏長遠眼光的愚蠢決定。

東吳襲擊荊州,破壞吳蜀聯盟

三國前期曹操勢大,並且在統一北方之後,率大軍先一步佔領了荊州,一時間孫權與劉備,都感受到巨大的危機。而當時劉備與孫權對曹操,都不能以一己之力敵之,所以雙方便達成了戰略聯盟。然而在劉備佔據荊州之後,東吳悍然發動偷襲斬殺了關羽,這無疑是霸道的背叛行徑,孫劉聯盟也因此而瓦解。接著劉備為了給兄弟關羽報仇,與再次奪取荊州,發動了夷陵之戰伐吳,結果被陸遜打敗,不久後劉備就鬱郁身亡了,蜀國與東吳之間的裂痕,也越來越大。元氣大傷的蜀國,比赤壁之戰前,還更加需要盟友,而東吳被曹丕兩次「教做人」之後,也深感有盟友的重要性,於是雙方又在229年再次結為同盟。

然而二次結盟的蜀吳,之間的裂痕再也無法修補,雖然一起共同抵抗魏國,但是卻各懷異心互相大力提防。雙方都生怕被「偷家」,而且也都想要對方與魏國硬「剛」,好讓自己漁翁得利。因此在這樣的「表面」盟約之下,對伐魏的工作都是「出工不出力」,以致於極少獲得勝利。這可以說是當初東吳偷襲荊州,釀造的惡果。東吳偷襲荊州,給予蜀吳聯盟的,不只是一時間的打擊,而是永遠也無法彌合的裂痕。眾所周知孫劉聯盟,是雙方的立國之本,關乎兩國的生死存亡大計,所以東吳偷襲荊州,可以說在戰略上犯了一個無法挽回的大錯。

曹操趁機利用矛盾,一舉兩得

東吳殺關羽奪荊州,不僅破壞了吳蜀聯盟,還讓魏國從中得了大好處。當時關羽圍困樊城,宋末元初的史學家胡三省,在《通鑑》中說:「水勢結圍以臨樊城,有必破之勢」,意思說關羽即將成功攻陷樊城,然而東吳卻在背後狠狠「捅」了一刀,因此東吳在此時偷襲荊州,算是給樊城解了圍。並且孫權事先給曹操寫信說:「不漏,令羽有備」,告訴曹操不要洩露機密,使得關羽有所防備。老謀深算曹操採納董昭的建議「應權以密,而內露之」,意思是表面上答應孫權保密,而私下偷偷將消息洩露了出去。目的就是要讓使吳蜀相鬥,好讓自己佔便宜。等待孫權與劉備雙方兩敗俱傷之時,曹操再趁機得利,所以在關羽敗退之時,曹操令部將不準追擊,就是要讓吳國殺了關羽,製造兩國之間的裂痕。東吳主動挑戰爭,導致兩個弱勢的國家互相攻伐,而曹操則「笑歪了嘴」,解了樊城危局,還能消耗敵國實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荊州對於蜀國的重要意義

有史學家曾評論,說荊州是劉備天下的一半,丟了荊州就是要了劉備的半條命,諸葛亮為劉備制定興復漢室的執行路線,也被完全堵死了。荊州的丟失,對於蜀國集團來說,無異於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此戰過後蜀國損失了關羽等大批人才,還完全丟掉了荊州諸郡,手中僅存益州與漢中之地,如此嚴重的國力損失,劉備心中怎能不「滴血」?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評價說:「迨猇亭敗矣,先主殂矣,國之精銳盡於夷陵……」可見接下來的事態發展,使得劉備,與蜀國精銳盡失於夷陵之戰。東吳雖然在荊州與夷陵之戰中,都獲得了大勝,但這對於蜀國與吳國來說,並沒有實際上的勝利者。

魯肅死後東吳轉變錯誤戰略

兩個弱國互相消耗,最高興的自然是曹魏,孫權背叛盟約,雖然因此得到了荊州,奠定了三國的鼎足之勢,但是小國之間的自相殘殺,等於是白白增長了魏國實力,蜀吳最終被滅的命運,也就在此註定了。夷陵之戰後,吳蜀兩敗俱傷,北方曹魏也正式確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劉備當初雖然打著「借」荊州的旗號,給孫劉兩家之間製造了很多矛盾,但是當時主政東吳的魯肅,為了雙方聯盟抗曹大計,而選擇安撫關羽,耐心等待合適的收復機會。可頭腦清晰目光長遠的魯肅死後,吳蜀之間的矛盾愈發激化,最終兵戎相見互相攻打,使得曹魏成功坐收漁翁之利。吳國是首先的背叛者,挑起盟友戰爭,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

東吳襲荊州為曹魏解了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二十萬大軍順流而下,孫、劉聯盟軍逆流迎敵,最後用火攻在赤壁大破曹軍。隨後劉備趁勢追擊,拿下荊州南部大片土地,孫權也在此時佔領了荊州南郡,而曹操在荊州之地上,手中只剩下襄樊一帶。不久後屋漏偏逢連夜雨,漢中之地也被劉備奪走,曹操在軍事上受到連續打擊。趁著曹操敗退之際,關羽北伐襄樊,欲將曹操徹底趕出荊州,關二爺水淹七軍,接連打敗龐德、于禁之後,襄樊之地已經快要拿下。連吃敗仗損兵折將的曹操,如果失去襄樊這個重要戰略要地,那麼三國北強南弱的局勢,將會因此而扭轉。孫、劉聯盟互相呼應,在此時趁熱打鐵「痛打落水狗」的話,曹操別說想一統天下,就是自保也成大問題,到時候三國非常有可能變成了兩國之戰了。

在這個打擊曹魏的關鍵時刻,東吳主動背棄盟約攻擊盟友,顯然不是合適的時機。當時雖然曹操新敗,但畢竟「家底厚」,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劉備與孫權任何一方,都沒有足夠的能力滅掉曹操,雙方繼續合作才是明智之舉。東吳偷襲荊州,挑起孫、劉戰爭,趁著兩國互相攻伐之際,曹魏得以休養喘息,一步步恢復了自身實力。而吳、蜀互相消耗國力,不僅自身受到重創,也徹底失去了,扭轉北強南弱局勢的好機會。在此可以評價說,東吳在錯誤的時間中,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可謂是貽害無窮。即使盟友不可不防,東吳也要取荊州,但是至少也應該解決曹魏這個大威脅之後,再施行奪荊州的計劃,否則只是白白給他人做「嫁衣」罷了。

取荊州功臣呂蒙,因殺關羽被「黑」

殺死關羽的東吳大將呂蒙,也因此被罵了一千多年。呂蒙指揮「白衣渡江」之後,誘降了傅士仁與糜芳,得以佔據了關羽的老巢江陵。呂蒙還捉住了關羽的家屬相威脅,關羽聽聞江陵失陷,想要退回蜀地,而在麥城遭遇吳軍的攔截,最終被吳軍斬殺。由於後世奉蜀國為「正統軍」,以及對關羽的神化與推崇,所以殺死關羽的罪魁禍首呂蒙,也被當成了一個無恥小人。明代史學家李贄就曾說過:「呂蒙、陸遜妖魔耳!縱然奸計得行,亦一時勝負,何足誇戰?」對呂蒙與陸遜「狂噴」一通,這也是因為關羽,自從宋代以來被神化,所以呂蒙就成了一個人人唾罵的奸人。羅貫中也在《三國演義》中「黑」了呂蒙一把,東吳收了荊州之後,大開宴會慶功,呂蒙喝了美酒之後,被關羽「附身」大喊道:「漢壽亭侯關雲長……縱橫天下三十餘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計圖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當追呂賊之魂。」隨著《三國演義》的「火爆」,呂蒙在民間的形象,也徹底成了陰險狡詐之人。

尾聲

東吳襲取荊州,雖然在古代戰爭史上留下輝煌一筆,但是在戰略上犯了大錯。毀壞了兩個弱國之間的聯盟,也白白錯失了,削弱曹魏的大好機會。同時也因為受到偷襲,劉備為了報復挑起夷陵之戰,這又是一場毫無價值的消耗。曹丕在後來多次伐吳,雖然都被吳國成功抵禦,但是依然掩蓋不了國力虛弱的事實。此外東吳在奪了荊州之後,可謂是把事情做「絕」了,拿了荊州不說,還要把蜀國國君,劉備的把兄弟關羽趕盡殺絕,若是單單拿了荊州,而放過關羽一條性命,那麼蜀國與東吳,還有坐下來談判的機會,因為劉備得荊州的方式,畢竟不太光彩,東吳收回去也有自己的合適理由。到時候雙方還能聯盟,保住其它的共同利益。東吳拿了荊州,還要殺了關羽一點餘地都不留,這麼做怎能不被劉備瘋狂報復呢?自東吳偷襲荊州的那一刻起,東吳與蜀國就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希望。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讀通鑑論》】

成年人需要懂得各種社會潛規則,做人無論是想提高情商,還是想提升狹隘意義上的市井智慧、社會智商,做好的方式就是去讀《三國演義》。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其中一些計謀,到了現代還依然在流行,剛走向社會與正在打拼的青年,十分需要一些心理權謀基礎,若想深入了解社會現實,便十分有必要讀《三國演義》,來使自己變得更加成熟。這本《深入淺出慢讀細品三國演義》,能讓讀者更好地領悟為人處世的規則,它結合社會現實來揭示為人處世的方法和技巧,能使青年人提升自己的處世智慧,從而少走彎路避免吃虧,算得上是一本人生成長的必備讀物。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天下13州曹魏佔據9州,為何魏國沒有能夠統一三國?
    確是三國鼎立時期實力最強的。但實力最強,並不意味著有碾壓其他兩國的能力。統一全國,並非僅靠實力,還有謀略,運氣,時機。時勢造英雄,東漢末年皇權失控,割據勢力四起,最終能形成最大的魏蜀吳三方割據鼎立,這領導者肯定都屬於不凡。放開曹操不談,劉備、孫權從弱到強,最終自立為王,其個人的政治謀略都或僅次於曹操,而某些方面也更勝於曹操。譬如劉備給大家形成的仁慈愛民之象就是深入人心的,這都不是曹操能比擬的。
  • 曹魏、蜀漢都有統一天下的可能,那麼吳國的機會在哪裡?
    三國時期,其實無論魏和蜀漢,其實都有機會統一,但是只有東吳統一的機率極為渺茫,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先看魏國。但是魏國雖然遭受損失最大,但底蘊也最深,恢復很快,也是人心所向,所以他統一全國可能性最大。蜀漢能有機會一統天下嗎?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屢戰屢敗,缺少戰略。在諸葛亮出山後,制定了先取荊州再取益州的戰略,然後等天下有變,益州、荊州兩路北伐,的確有很大的機會取得天下。
  • 孫權志在天下,只因缺乏戰略眼光,錯失奪取天下的機會
    孫權徹底失去爭奪天下的事情就是借荊州,赤壁之戰後,周瑜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付出自己身受箭傷,及數萬將士浴血奮戰才擊退曹仁,奪取江陵和南郡。而劉備卻趁曹仁周瑜交戰期間奪取了南四郡。這樣荊襄九郡,曹操佔有襄陽南陽,部分江夏。孫權佔有南郡江陵。劉琦(劉備集團)佔有南四郡和江夏郡治大部分。
  • 三國中最有機會統一天下的人,不是劉備、孫權而是曹操
    三國中最有機會統一天下的人,不是劉備、孫權而是曹操在三國中有很多出眾的人物,在裡面很多的人都覺得能夠統一天下,但最後也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並沒有實現,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在三國中,最有機會統一天下的人,劉備和孫權這兩個人都不是,第一個竟然是他。
  • 三國:分分合合,揭秘東吳與蜀漢的外交關係
    但凡有一個以上統治集團的時代,對外交往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們最熟悉的三國時代。雖然只有三個政權,但他們之間的外交來往是非常精彩的。說到三國時代最著名的外交事件,應該是東吳和蜀漢從合作到分裂,從分裂到戰爭,從戰爭再合作的曲折歷程。率先提出來與孫權聯合的是諸葛亮,在大名鼎鼎的《隆中對》中,諸葛亮就提出了這個觀點。
  • 三國之東吳政權創始人孫權,為何寧願偏安江東,沒有統一天下之志
    以東吳和蜀漢的實力對比的話,東吳的實力幾乎是蜀漢的2倍,但是向北攻打曹魏的數量不及蜀漢的一半,如果北伐是指統一天下之志的話,那蜀漢統一天下的志氣遠遠高於東吳統一天下的志氣,難道是孫權沒有統一天下的志向嗎?
  • 三國歷史探究:最終統一三國的人是誰?
    三國是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
  • 進攻東吳絕不是劉備的敗筆,這個雄主有氣吞山河的志向
    但孫權後期的各種亂操作,就真得不堪了。曹操和劉備之後,孫權並沒有雄主天下,硬是被一群小字輩的主公戲弄著。而晚年的立儲問題,更是要多亂有多亂。孫吳走下坡路,跟孫權的關係極大。所以,縱觀其一生,連守成都不合格。所以,劉備絕不允許荊州這麼好的地方落到孫權手中。於是,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沒有別的目的,就是要把荊州給搶回來。
  • 夷陵之戰並不是意氣用事,劉備一世梟雄,看到了東吳的命門
    小時候看三國,覺得劉備是個好人,就喜歡劉備。有點閱歷後覺得曹操能文能武,天下九州得其六,開始覺得曹操厲害。深入了解之後才覺得劉備白手起家而三分天下,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比曹操更傳奇。至於孫權,偏安一隅,痛擊隊友,治國能力雖強,也稱不上是英雄。如果關羽北伐成功,蜀漢滅曹魏,東吳可以稱臣,孫權不失劃地封王,還能做一世漢臣。
  • 三國曹操劉備先後死去,年富力強的孫權為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在整個三國時代,吳國的實力都是排第二。關羽北伐時,東吳與蜀漢翻臉,襲取荊州,殺了關羽。沒多久曹操死了。劉備為了奪回荊州東徵,雙方爆發了夷陵之戰。劉備戰敗沒多久也死了。這時候的蜀漢與東吳內耗,蜀漢實力大減,東吳也好不到哪去,這時候東吳與蜀漢加起來都幹不過曹魏。三國之間的國力懸殊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當然實力弱不代表滅不了實力強的,統治者能力很強的話,也是可以以弱勝強,扭轉局面的。曹操對袁紹就做到了這一點。
  • 三國亂世是如何統一的?三國歸晉天下一統
    隨著曹丕、劉備、孫權先後稱帝自立,由此誕生了曹魏、蜀漢和東吳三個政權。三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戰亂頻仍,民不聊生。不過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麼三國是如何走向統一的呢?司馬昭滅蜀,開啟三國統一的第一步雖然晉文王司馬昭在歷史的名聲非常不好,弒君、謀篡成為他洗不掉的汙點。但是就歷史史實而言,司馬昭還是有自己的歷史功績的,而且功績不小。
  • 三國時期幾大轉折點,局勢究竟是因何改變?三個戰役決定成敗
    三國時期三分天下,形成了強烈的鮮明對峙局面。在那時分了幾大陣營也建立起了各自的州郡,稱霸一方,歷史上稱這個局面為三足鼎立。在鼎立期間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與地位不斷進行兼併戰爭。 這個時期英雄如雲,他們有的智計超群,有的勇武過人,有的智勇雙全,那麼我們對三國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
  • 劉備其實有兩次統一三國的機會,易中天:若把握住,天下歸劉!
    而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曾說過,劉備沒有抓住這兩次機會統一三國的機會,若是可以把握的住,那天下一定是劉備得了。赤壁之戰後到底是哪兩次機會,導致劉備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呢?這裡咱們慢慢分析。第一次機會就發生在赤壁之戰後。
  • 如果關羽不坑大哥,劉備還擁有荊州,那麼蜀漢有機會一統三國嗎?
    三國演義中,由於關羽的高傲加失誤,導致部下叛變,後背遭呂蒙偷襲,荊州陷入東吳之手,劉備集團開始由盛轉衰,失去了問鼎天下的機會。那麼,如果關羽沒有坑大哥,沒有丟失荊州,那麼蜀漢還有機會一統三國嗎?我們先看一下,失去荊州對整個劉備集團意味著什麼?荊州是三國時期的戰略要地,上可以攻曹魏,北伐許昌,下可以沿長江,直取孫吳。劉備只要守住荊州,就有戰爭的主動權。而失去荊州後,劉備集團被壓縮在川蜀一帶,想要北伐只能通過漢中,而想要南下,也需要很長一段路才能攻入東吳的腹地,相當於拉大了東吳與曹魏的戰略縱深,劉備集團失去了取得大勝的可能性。
  • 劉備一生最大的昏招:不僅害死關羽,也錯失了統一天下的唯一機會
    吳蜀魏三國蜀漢顯然是實力最弱的,劉備稱帝之時天下十三州之中他只佔有益州一州之地,不如孫權的兩個半州(揚州、交州和半個荊州),更是遠不如坐擁九個半州的曹魏,不過以繼承漢室大統自居的劉備並非全無壯大的機會,甚至還一度有一統天下的曙光,可是這一切都因為劉備一個錯誤之舉而蕩然無存,今天就來說一說劉備一生最大的昏招:不僅害死關羽,也錯失了統一天下的唯一機會
  • 劉備有沒有可能成功統一全國,最有機會是在哪個時候?
    如果劉備可以按照諸葛亮《隆中對》戰略計劃來逐步實行的話,劉備確實有克復中原可能性,無奈劉備最終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劉備到底是如何失去這次機會的?
  • 魏蜀吳三國必爭之地,荊州到底有多重要?
    對志在統一的曹操來說,平定河北袁紹後,曹操基本上控制北方(不包括遼東的公孫度)。不過,長江以南的地區,還不屬於曹操。如果曹操能佔據荊州,那麼將與東吳共有長江之險,東吳對曹魏的防守將十分困難,憑藉著曹魏的實力,將會對東吳形成全面壓制,這也是東吳最擔心的。 劉備集團進入四川後,在漢中之戰擊敗曹操,控制益州和漢中。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遜篇(下)——夷陵之戰的東吳大都督
    陸遜能夠提出如此建議,證明他的戰略格局很高,看得很遠。如今我們看這段歷史可能只覺得很明顯就應該這樣做,但置身其中,能夠敢於大批任用前不久對手的部下,還是需要很強的魄力。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總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東吳將領,共計五萬人迎戰蜀漢軍。人們常說周瑜、呂蒙、魯肅、陸遜為「東吳四大都督」,這種說法並不正確。這當中魯肅並沒有擔任過都督,倒不是因為水平不夠,而是因為在魯肅執掌東吳荊州軍務時,並沒有大戰爆發。都督是戰時職務,周瑜因赤壁之戰,呂蒙因襄樊之戰,陸遜則因夷陵之戰。
  • 西陵之戰:三國最後的名將--陸抗與羊祜的終極博弈
    導語:三國歷史大雜燴系列,是本人原創作品,目前共有四個板塊:三國戰役大盤點,三國人物那些事,三國人物高手猜謎,青梅煮酒品三國 。本文為三國戰役大盤點系列第48期。公元272年,此時天下大勢已日趨明朗,西晉的西北部雖然有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在雍涼地區起兵反晉,但是總體形式較好,穩步前進,說不定啥時候就會把依靠長江天險,獨木難支;內政又已經一塌糊塗的東吳給幹掉。
  •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為何強勢的曹魏,最終沒能統一天下?
    而在三國末期,則是蜀魏吳三國歸晉,華夏重獲一統。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戰,奠定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東吳東吳則自孫堅、孫策,到孫權,經過三代的努力,控制了揚州、荊州、交州,以及時臣服時叛亂的南方廣州山越地區。東吳的地盤雖然很大,但當時的江浙、山越地區,在東晉衣冠南渡,經濟重心南移之前,還是欠發達地區,總人口僅250餘萬,實力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