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荊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三國時期,曹操欲進軍江南與巴蜀,必須要拿下荊州,劉備與孫權若想圖謀天下,前提也是要佔據荊州,無論是諸葛亮還是魯肅,都將荊州視為根本。赤壁之戰後,荊州落入劉備之手,可在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集團駐守荊州的大將關羽,親率大軍北伐襄樊,武聖斬龐德敗于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然而就在關羽興兵北上,荊州防禦空虛之時,東吳「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父子敗走麥城,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劉備集團也在此時,丟失了戰略要地荊州,一時元氣大傷。而劉備也不顧利害,發動了「夷陵之戰」報復東吳。東吳雖然在此戰中,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荊州寶地,然而卻因為眼前的利益,對孫、劉雙方造成了極大地損害。可以說東吳偷襲荊州,是缺乏長遠眼光的愚蠢決定。
東吳襲擊荊州,破壞吳蜀聯盟
三國前期曹操勢大,並且在統一北方之後,率大軍先一步佔領了荊州,一時間孫權與劉備,都感受到巨大的危機。而當時劉備與孫權對曹操,都不能以一己之力敵之,所以雙方便達成了戰略聯盟。然而在劉備佔據荊州之後,東吳悍然發動偷襲斬殺了關羽,這無疑是霸道的背叛行徑,孫劉聯盟也因此而瓦解。接著劉備為了給兄弟關羽報仇,與再次奪取荊州,發動了夷陵之戰伐吳,結果被陸遜打敗,不久後劉備就鬱郁身亡了,蜀國與東吳之間的裂痕,也越來越大。元氣大傷的蜀國,比赤壁之戰前,還更加需要盟友,而東吳被曹丕兩次「教做人」之後,也深感有盟友的重要性,於是雙方又在229年再次結為同盟。
然而二次結盟的蜀吳,之間的裂痕再也無法修補,雖然一起共同抵抗魏國,但是卻各懷異心互相大力提防。雙方都生怕被「偷家」,而且也都想要對方與魏國硬「剛」,好讓自己漁翁得利。因此在這樣的「表面」盟約之下,對伐魏的工作都是「出工不出力」,以致於極少獲得勝利。這可以說是當初東吳偷襲荊州,釀造的惡果。東吳偷襲荊州,給予蜀吳聯盟的,不只是一時間的打擊,而是永遠也無法彌合的裂痕。眾所周知孫劉聯盟,是雙方的立國之本,關乎兩國的生死存亡大計,所以東吳偷襲荊州,可以說在戰略上犯了一個無法挽回的大錯。
曹操趁機利用矛盾,一舉兩得
東吳殺關羽奪荊州,不僅破壞了吳蜀聯盟,還讓魏國從中得了大好處。當時關羽圍困樊城,宋末元初的史學家胡三省,在《通鑑》中說:「水勢結圍以臨樊城,有必破之勢」,意思說關羽即將成功攻陷樊城,然而東吳卻在背後狠狠「捅」了一刀,因此東吳在此時偷襲荊州,算是給樊城解了圍。並且孫權事先給曹操寫信說:「不漏,令羽有備」,告訴曹操不要洩露機密,使得關羽有所防備。老謀深算曹操採納董昭的建議「應權以密,而內露之」,意思是表面上答應孫權保密,而私下偷偷將消息洩露了出去。目的就是要讓使吳蜀相鬥,好讓自己佔便宜。等待孫權與劉備雙方兩敗俱傷之時,曹操再趁機得利,所以在關羽敗退之時,曹操令部將不準追擊,就是要讓吳國殺了關羽,製造兩國之間的裂痕。東吳主動挑戰爭,導致兩個弱勢的國家互相攻伐,而曹操則「笑歪了嘴」,解了樊城危局,還能消耗敵國實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荊州對於蜀國的重要意義
有史學家曾評論,說荊州是劉備天下的一半,丟了荊州就是要了劉備的半條命,諸葛亮為劉備制定興復漢室的執行路線,也被完全堵死了。荊州的丟失,對於蜀國集團來說,無異於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此戰過後蜀國損失了關羽等大批人才,還完全丟掉了荊州諸郡,手中僅存益州與漢中之地,如此嚴重的國力損失,劉備心中怎能不「滴血」?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評價說:「迨猇亭敗矣,先主殂矣,國之精銳盡於夷陵……」可見接下來的事態發展,使得劉備,與蜀國精銳盡失於夷陵之戰。東吳雖然在荊州與夷陵之戰中,都獲得了大勝,但這對於蜀國與吳國來說,並沒有實際上的勝利者。
魯肅死後東吳轉變錯誤戰略
兩個弱國互相消耗,最高興的自然是曹魏,孫權背叛盟約,雖然因此得到了荊州,奠定了三國的鼎足之勢,但是小國之間的自相殘殺,等於是白白增長了魏國實力,蜀吳最終被滅的命運,也就在此註定了。夷陵之戰後,吳蜀兩敗俱傷,北方曹魏也正式確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劉備當初雖然打著「借」荊州的旗號,給孫劉兩家之間製造了很多矛盾,但是當時主政東吳的魯肅,為了雙方聯盟抗曹大計,而選擇安撫關羽,耐心等待合適的收復機會。可頭腦清晰目光長遠的魯肅死後,吳蜀之間的矛盾愈發激化,最終兵戎相見互相攻打,使得曹魏成功坐收漁翁之利。吳國是首先的背叛者,挑起盟友戰爭,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
東吳襲荊州為曹魏解了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二十萬大軍順流而下,孫、劉聯盟軍逆流迎敵,最後用火攻在赤壁大破曹軍。隨後劉備趁勢追擊,拿下荊州南部大片土地,孫權也在此時佔領了荊州南郡,而曹操在荊州之地上,手中只剩下襄樊一帶。不久後屋漏偏逢連夜雨,漢中之地也被劉備奪走,曹操在軍事上受到連續打擊。趁著曹操敗退之際,關羽北伐襄樊,欲將曹操徹底趕出荊州,關二爺水淹七軍,接連打敗龐德、于禁之後,襄樊之地已經快要拿下。連吃敗仗損兵折將的曹操,如果失去襄樊這個重要戰略要地,那麼三國北強南弱的局勢,將會因此而扭轉。孫、劉聯盟互相呼應,在此時趁熱打鐵「痛打落水狗」的話,曹操別說想一統天下,就是自保也成大問題,到時候三國非常有可能變成了兩國之戰了。
在這個打擊曹魏的關鍵時刻,東吳主動背棄盟約攻擊盟友,顯然不是合適的時機。當時雖然曹操新敗,但畢竟「家底厚」,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劉備與孫權任何一方,都沒有足夠的能力滅掉曹操,雙方繼續合作才是明智之舉。東吳偷襲荊州,挑起孫、劉戰爭,趁著兩國互相攻伐之際,曹魏得以休養喘息,一步步恢復了自身實力。而吳、蜀互相消耗國力,不僅自身受到重創,也徹底失去了,扭轉北強南弱局勢的好機會。在此可以評價說,東吳在錯誤的時間中,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可謂是貽害無窮。即使盟友不可不防,東吳也要取荊州,但是至少也應該解決曹魏這個大威脅之後,再施行奪荊州的計劃,否則只是白白給他人做「嫁衣」罷了。
取荊州功臣呂蒙,因殺關羽被「黑」
殺死關羽的東吳大將呂蒙,也因此被罵了一千多年。呂蒙指揮「白衣渡江」之後,誘降了傅士仁與糜芳,得以佔據了關羽的老巢江陵。呂蒙還捉住了關羽的家屬相威脅,關羽聽聞江陵失陷,想要退回蜀地,而在麥城遭遇吳軍的攔截,最終被吳軍斬殺。由於後世奉蜀國為「正統軍」,以及對關羽的神化與推崇,所以殺死關羽的罪魁禍首呂蒙,也被當成了一個無恥小人。明代史學家李贄就曾說過:「呂蒙、陸遜妖魔耳!縱然奸計得行,亦一時勝負,何足誇戰?」對呂蒙與陸遜「狂噴」一通,這也是因為關羽,自從宋代以來被神化,所以呂蒙就成了一個人人唾罵的奸人。羅貫中也在《三國演義》中「黑」了呂蒙一把,東吳收了荊州之後,大開宴會慶功,呂蒙喝了美酒之後,被關羽「附身」大喊道:「漢壽亭侯關雲長……縱橫天下三十餘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計圖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當追呂賊之魂。」隨著《三國演義》的「火爆」,呂蒙在民間的形象,也徹底成了陰險狡詐之人。
尾聲
東吳襲取荊州,雖然在古代戰爭史上留下輝煌一筆,但是在戰略上犯了大錯。毀壞了兩個弱國之間的聯盟,也白白錯失了,削弱曹魏的大好機會。同時也因為受到偷襲,劉備為了報復挑起夷陵之戰,這又是一場毫無價值的消耗。曹丕在後來多次伐吳,雖然都被吳國成功抵禦,但是依然掩蓋不了國力虛弱的事實。此外東吳在奪了荊州之後,可謂是把事情做「絕」了,拿了荊州不說,還要把蜀國國君,劉備的把兄弟關羽趕盡殺絕,若是單單拿了荊州,而放過關羽一條性命,那麼蜀國與東吳,還有坐下來談判的機會,因為劉備得荊州的方式,畢竟不太光彩,東吳收回去也有自己的合適理由。到時候雙方還能聯盟,保住其它的共同利益。東吳拿了荊州,還要殺了關羽一點餘地都不留,這麼做怎能不被劉備瘋狂報復呢?自東吳偷襲荊州的那一刻起,東吳與蜀國就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希望。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讀通鑑論》】
成年人需要懂得各種社會潛規則,做人無論是想提高情商,還是想提升狹隘意義上的市井智慧、社會智商,做好的方式就是去讀《三國演義》。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其中一些計謀,到了現代還依然在流行,剛走向社會與正在打拼的青年,十分需要一些心理權謀基礎,若想深入了解社會現實,便十分有必要讀《三國演義》,來使自己變得更加成熟。這本《深入淺出慢讀細品三國演義》,能讓讀者更好地領悟為人處世的規則,它結合社會現實來揭示為人處世的方法和技巧,能使青年人提升自己的處世智慧,從而少走彎路避免吃虧,算得上是一本人生成長的必備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