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進攻東吳,沒別的原因,就是為了荊州。
荊州這麼好的地方,死活也不能白瞎了孫權這頭豬。
漢末亂世,就兩個英雄,即所謂「唯使君與操耳」。也就是劉備和曹操,其他人全都靠邊站。
不是還有「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赤壁之戰,從頭到尾,孫權只幹了一件事,就是喊了一句:打死也不投降。「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誰要是再敢建言投降曹操,就跟這張几案一樣、等著被砍。
然後呢?然後,外交工作是魯肅搞的,軍事戰爭是周瑜打的。你說孫權是英雄,但也就英雄了這麼一次,在赤壁之戰豪橫了一回。而赤壁之戰後魏吳對峙,孫權硬是連淮河都到不了,被曹魏死死地壓在長江邊上。
不是還有襲取荊州、石亭大捷嗎?這些也是孫權的高光時刻,難道不能說明孫權也是英雄一枚嗎?
荊州是呂蒙襲取的;石亭是陸遜打的,即便把打敗劉備的夷陵之戰也算在內,這些大戰爭跟孫權沒半毛錢關係。孫權的作用,就是在朝堂上喊話:給我打!
要清楚一件事,當時是亂世,亂世需要的是創業之君。而凡是大戰,曹操集團和劉備集團,都是這兩個狠辣雄主親自領兵、御駕親徵。而孫權呢?只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守成,也很厲害。但孫權後期的各種亂操作,就真得不堪了。
曹操和劉備之後,孫權並沒有雄主天下,硬是被一群小字輩的主公戲弄著。而晚年的立儲問題,更是要多亂有多亂。孫吳走下坡路,跟孫權的關係極大。所以,縱觀其一生,連守成都不合格。
所以,劉備絕不允許荊州這麼好的地方落到孫權手中。於是,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沒有別的目的,就是要把荊州給搶回來。
孫權襲取荊州,算是把孫吳的勢力擴張到了巔峰,從江東六郡打出了半壁江山。這難道不是孫權的武功嗎?
但襄樊之戰到襲取荊州,這個過程太複雜。你根本不能說是孫權有多雄主、呂蒙有多奇謀。這一對君臣就是背信棄義的不要臉。本來的形勢是孫劉聯盟,而漢中之戰和襄樊之戰後,曹操即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危局。
天下九州,曹得其六。這時候,馬上就會發生扭轉,曹操明顯扛不住了。如果孫權真有霸氣,那他就應該發動淮河戰役,把東吳的勢力向淮河拓展,甚至去襲擊曹操的山東地區。但是,孫權竟然選擇了對盟友下手。
而對盟友下手的結果是什麼?孫劉聯盟瞬間瓦解,而捏著荊州的孫權卻幹不出什麼大事來。後期的形勢也是如此,孫權在荊州毫無作為,並沒有利用荊州要地對曹魏造成多大的衝擊。
荊州比鄰襄樊,而襄樊與南陽之間,是溝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即南襄隘道。但有雄主佔據此地,勢必虎視中原、圖謀進取。而孫權呢?孫權佔據此地,就是白瞎了這塊戰略要地。
所以,劉備死活也不能讓孫權這頭豬佔據荊州。而劉備進攻東吳的原因也就清楚了:
劉備進攻東吳的目的,就是要奪取荊州。至於佔據荊州後順流而下直接幹到江東,劉備沒這麼大的胃口,也沒這麼騷的操作。
劉備奪回荊州的意義,就是要打通南襄隘道,然後逐鹿中原。只有逐鹿中原,劉備的蜀漢集團才能由地方割據勢力升級為爭霸中原的強勢諸侯。
所以,荊州關係到蜀漢的未來。蜀漢最不缺乏的,就是進取心。劉備之後,諸葛亮五伐中原,蔣琬、費禕和姜維等人也是不斷進攻關中和隴右。但,翻越秦嶺大山去逐鹿中原,這個難度係數太高。所以,任憑蜀漢再怎麼折騰,也無力成就逐鹿中原的夢想。
三國之中,最具戰略眼光的是曹操。
漢中之戰不是不能打,也不是打不贏。因為曹魏的實力足夠強,再次或三次出兵漢中,都能玩得起。但這樣做,漢中之戰就會打成絞肉機,曹操就會在漢中耗死自己。於是,曹操半推半就地撤出了漢中,然後把秦嶺大山當成自己的十萬大軍,耗費蜀漢國力。
吳蜀之間,最具戰略眼光的是劉備。
諸葛亮也比不過劉備。劉備深知翻越秦嶺、北伐中原,只能是漢高祖劉邦在機緣巧合之下的騷操作。所以,根本沒有隆中對什麼事,聯吳抗曹,可以有,但前提是自己佔據荊州,然後從荊州直接出兵中原。而沒有荊州,劉備集團只具有區域意義,形不成三足鼎立中的一足。
那麼孫權的江東呢?指望這個盟友能蠶食曹魏,就是痴人說夢。一個原因,孫權並非創業雄主,這傢伙對外開疆拓土,就是不可能;另一個原因,江東全是土豪,土豪戀家,這些人佔著荊州就想著怎麼苟且了,北伐中原再無可能。
人改變不了局勢,往往都是局勢改變人。但,大英雄不僅可以改變局勢,而且可以製造局勢。赤壁之戰前,劉備集團就是一夥流寇武裝。但,就是這夥流寇,硬是撕下了荊南四郡,成為地方諸侯。又用了十年時間,劉備硬是全定益州、拓土漢中、兼據荊州。這時候,才真正成就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勢。而這個局勢,是誰創造的?
只能是劉備。
「隆中對」指點江山,只能是諸葛亮的書生意氣。因為其中的規劃,對當時的劉備集團來說,還只是夢想,或者就是想多了。什麼取荊州、什麼取益州、什麼兩路出擊,就一個問題:荊州你怎麼取?劉表同意,劉表的兒子能同意嗎?劉表的兒子同意,荊州土豪能同意嗎?這些人寧願要一個霸主曹操當代理人,也不會選擇一個流寇劉備當代理人。沒有曹操全定河北後南徵荊州,沒有孫權赤壁之戰後圖謀荊州,就不可能有劉玄德的荊州白手套,生生套出了四個郡。
逆天改命,製造局勢和改變局勢,劉備有這個眼光,也有這個能力。但,時不與人,夷陵之戰後,劉備遭遇了巔峰之後的巨大挫折。又,天不與時,白帝託孤後,劉備匆匆離開了這個亂世天下。而劉備之後,蜀漢不僅失去了一個絕世雄主,而且也不會再有捭闔天下的大戰略,更不會再有氣吞萬裡如虎的猛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