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東吳絕不是劉備的敗筆,這個雄主有氣吞山河的志向

2020-12-22 減水書生

劉備進攻東吳,沒別的原因,就是為了荊州。

荊州這麼好的地方,死活也不能白瞎了孫權這頭豬。

漢末亂世,就兩個英雄,即所謂「唯使君與操耳」。也就是劉備和曹操,其他人全都靠邊站。

不是還有「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赤壁之戰,從頭到尾,孫權只幹了一件事,就是喊了一句:打死也不投降。「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誰要是再敢建言投降曹操,就跟這張几案一樣、等著被砍。

然後呢?然後,外交工作是魯肅搞的,軍事戰爭是周瑜打的。你說孫權是英雄,但也就英雄了這麼一次,在赤壁之戰豪橫了一回。而赤壁之戰後魏吳對峙,孫權硬是連淮河都到不了,被曹魏死死地壓在長江邊上。

不是還有襲取荊州、石亭大捷嗎?這些也是孫權的高光時刻,難道不能說明孫權也是英雄一枚嗎?

荊州是呂蒙襲取的;石亭是陸遜打的,即便把打敗劉備的夷陵之戰也算在內,這些大戰爭跟孫權沒半毛錢關係。孫權的作用,就是在朝堂上喊話:給我打!

要清楚一件事,當時是亂世,亂世需要的是創業之君。而凡是大戰,曹操集團和劉備集團,都是這兩個狠辣雄主親自領兵、御駕親徵。而孫權呢?只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守成,也很厲害。但孫權後期的各種亂操作,就真得不堪了。

曹操和劉備之後,孫權並沒有雄主天下,硬是被一群小字輩的主公戲弄著。而晚年的立儲問題,更是要多亂有多亂。孫吳走下坡路,跟孫權的關係極大。所以,縱觀其一生,連守成都不合格。

所以,劉備絕不允許荊州這麼好的地方落到孫權手中。於是,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沒有別的目的,就是要把荊州給搶回來。

孫權襲取荊州,算是把孫吳的勢力擴張到了巔峰,從江東六郡打出了半壁江山。這難道不是孫權的武功嗎?

但襄樊之戰到襲取荊州,這個過程太複雜。你根本不能說是孫權有多雄主、呂蒙有多奇謀。這一對君臣就是背信棄義的不要臉。本來的形勢是孫劉聯盟,而漢中之戰和襄樊之戰後,曹操即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危局。

天下九州,曹得其六。這時候,馬上就會發生扭轉,曹操明顯扛不住了。如果孫權真有霸氣,那他就應該發動淮河戰役,把東吳的勢力向淮河拓展,甚至去襲擊曹操的山東地區。但是,孫權竟然選擇了對盟友下手。

而對盟友下手的結果是什麼?孫劉聯盟瞬間瓦解,而捏著荊州的孫權卻幹不出什麼大事來。後期的形勢也是如此,孫權在荊州毫無作為,並沒有利用荊州要地對曹魏造成多大的衝擊。

荊州比鄰襄樊,而襄樊與南陽之間,是溝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即南襄隘道。但有雄主佔據此地,勢必虎視中原、圖謀進取。而孫權呢?孫權佔據此地,就是白瞎了這塊戰略要地。

所以,劉備死活也不能讓孫權這頭豬佔據荊州。而劉備進攻東吳的原因也就清楚了:

劉備進攻東吳的目的,就是要奪取荊州。至於佔據荊州後順流而下直接幹到江東,劉備沒這麼大的胃口,也沒這麼騷的操作。

劉備奪回荊州的意義,就是要打通南襄隘道,然後逐鹿中原。只有逐鹿中原,劉備的蜀漢集團才能由地方割據勢力升級為爭霸中原的強勢諸侯。

所以,荊州關係到蜀漢的未來。蜀漢最不缺乏的,就是進取心。劉備之後,諸葛亮五伐中原,蔣琬、費禕和姜維等人也是不斷進攻關中和隴右。但,翻越秦嶺大山去逐鹿中原,這個難度係數太高。所以,任憑蜀漢再怎麼折騰,也無力成就逐鹿中原的夢想。

三國之中,最具戰略眼光的是曹操。

漢中之戰不是不能打,也不是打不贏。因為曹魏的實力足夠強,再次或三次出兵漢中,都能玩得起。但這樣做,漢中之戰就會打成絞肉機,曹操就會在漢中耗死自己。於是,曹操半推半就地撤出了漢中,然後把秦嶺大山當成自己的十萬大軍,耗費蜀漢國力。

吳蜀之間,最具戰略眼光的是劉備。

諸葛亮也比不過劉備。劉備深知翻越秦嶺、北伐中原,只能是漢高祖劉邦在機緣巧合之下的騷操作。所以,根本沒有隆中對什麼事,聯吳抗曹,可以有,但前提是自己佔據荊州,然後從荊州直接出兵中原。而沒有荊州,劉備集團只具有區域意義,形不成三足鼎立中的一足。

那麼孫權的江東呢?指望這個盟友能蠶食曹魏,就是痴人說夢。一個原因,孫權並非創業雄主,這傢伙對外開疆拓土,就是不可能;另一個原因,江東全是土豪,土豪戀家,這些人佔著荊州就想著怎麼苟且了,北伐中原再無可能。

人改變不了局勢,往往都是局勢改變人。但,大英雄不僅可以改變局勢,而且可以製造局勢。赤壁之戰前,劉備集團就是一夥流寇武裝。但,就是這夥流寇,硬是撕下了荊南四郡,成為地方諸侯。又用了十年時間,劉備硬是全定益州、拓土漢中、兼據荊州。這時候,才真正成就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勢。而這個局勢,是誰創造的?

只能是劉備。

「隆中對」指點江山,只能是諸葛亮的書生意氣。因為其中的規劃,對當時的劉備集團來說,還只是夢想,或者就是想多了。什麼取荊州、什麼取益州、什麼兩路出擊,就一個問題:荊州你怎麼取?劉表同意,劉表的兒子能同意嗎?劉表的兒子同意,荊州土豪能同意嗎?這些人寧願要一個霸主曹操當代理人,也不會選擇一個流寇劉備當代理人。沒有曹操全定河北後南徵荊州,沒有孫權赤壁之戰後圖謀荊州,就不可能有劉玄德的荊州白手套,生生套出了四個郡。

逆天改命,製造局勢和改變局勢,劉備有這個眼光,也有這個能力。但,時不與人,夷陵之戰後,劉備遭遇了巔峰之後的巨大挫折。又,天不與時,白帝託孤後,劉備匆匆離開了這個亂世天下。而劉備之後,蜀漢不僅失去了一個絕世雄主,而且也不會再有捭闔天下的大戰略,更不會再有氣吞萬裡如虎的猛操作。

相關焦點

  •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敗筆,註定劉備只能止步三國鼎立,無法統一天下
    諸葛亮初登三國舞臺,便以一篇《隆中對》華麗亮相,讓一直迷茫的劉備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一幅宏偉的戰略藍圖。劉備正是依照這個藍圖去逐步實施,終於實現了初步戰略目標——「三足鼎立」。然而,諸葛亮的戰略構想只進行了一半就夭折了,興復漢室的終極目標卻沒能最終實現,原因就在於《隆中對》的提出先天不足,其中隱藏著一個致命的漏洞。
  • 三國之東吳政權創始人孫權,為何寧願偏安江東,沒有統一天下之志
    如果拿東吳政權和蜀漢政權做一個對比的話,你會發現孫權的東吳政權幾乎毫無進取之心,蜀漢政權劉備當政期間,進攻漢中、北伐襄樊,諸葛亮當政期間,七年五次北伐,後諸葛亮時代,光是姜維前後就有十一次北伐,而東吳政權呢,赤壁之戰後滿打滿算不過6次北伐。
  • 劉備去東吳招親,幸虧這一家人保護,不然必遭周瑜所害!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劉備以借荊州為名,佔領著荊州,江東孫權經常討要,因為荊州是江東的門戶,如果荊州被劉備佔領,無疑對江東孫權的戰略有很大的影響,劉備的夫人因病去世,周瑜給孫權獻了一條妙計,讓孫權的妹妹假意嫁給劉備,讓劉備到江東招親,沉機扣押,讓諸葛亮拿荊州來交換劉備。
  • 追隨劉備出生入死的糜芳,為何在劉備創業成功時,卻投降了東吳?
    關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向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援。可是劉封和孟達則以上庸剛剛攻打下來,為了山郡的穩定,不能出兵為理由,拒絕了關羽的求援。關羽只得將後方防備東吳的軍隊抽調出來,北上增援自己。        有被動投降說,有主動投降說。而且各種說法又不盡相同。讓我們在下面羅列一下。先說說被動投降說。這個說法主要是糜芳遭受了呂蒙的奇襲,無力抵抗,只得投降。這個說法主要的理由是當時關羽正在北伐襄樊,為了擴張戰果,將荊州用來防備東吳襲擊的軍隊抽調北上,造成了荊州的兵力空虛。當呂蒙率軍前來襲擊荊州的時候,由於兵力空虛,使得糜芳失去了防守的能力。
  • 《三國演義》電視劇「的盧馬」兩個敗筆,為何它不妨劉備?
    不過,筆者認為《三國演義》中關於的盧馬的內容至少有兩處敗筆,還都是關鍵地方,一次是「劉皇叔白馬越檀溪」,另一次則是「落鳳坡鳳雛隕落」。先說第一個橋段,劉備離席逃走,前有檀溪後有追兵,他被迫催馬下檀溪,誰知溪水頗深不得過,劉備大呼:「的盧,的盧,今日妨吾」。那馬忽然從水中躍起,一越三丈飛上對岸。這是原著。
  • 夷陵之戰並不是意氣用事,劉備一世梟雄,看到了東吳的命門
    至於劉備伐吳,曹操那時候已經死了,如果曹丕去搞一下東吳,其實三國這個時候就結束了。劉備打夷陵之戰一半時間處於僵持狀態,這裡面肯定想看曹丕態度的。曹丕最後也出兵了,問題太晚了。至於曹操本人的戰略眼光,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偪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有一句話很好叫有取天下之志,無取天下之量。
  • 糜芳跟隨劉備24年,為何在劉備最輝煌時投降東吳?並非因為關羽
    而這一切後面的罪魁禍首其實就是糜芳,是糜芳不做抵抗,投降東吳,才使得關羽在荊州失去立足之地,最終敗走麥城。很多人好奇了,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跟隨了劉備24年,為何會在劉備最輝煌的時候選擇投降東吳呢?很多人認為是因為關羽太過高傲,輕慢糜芳,所以糜芳才投降東吳的。不過本文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糜芳之所以投降東吳,絕不是因為關羽輕慢他,而是另一個原因!
  • 趙雲拼死救回年幼阿鬥,劉備卻一把扔地上,曹操:英雄唯劉備與我
    那年,荊州牧劉表病死,曹操趁機揮軍南下進攻荊州,劉表之子劉琮不戰而降,導致守衛宛城的劉備只能率領大軍匆匆撤退,而途徑襄陽時諸葛亮建議劉備攻打劉琮,如此荊州便唾手可得,但劉備拒絕了
  • 同樣佔據蜀地和漢中,為何劉邦能夠奪取天下,劉備卻最終失敗
    而從彼時的天下局勢來講,劉邦獲封的地盤不僅比較大,而且佔據著川西平原這個糧倉,再加上其本就是各路諸侯中實力較強者,這為其重返關中,迅速擴張提供了強大的保障。 2、劉備崛起時三國鼎立。
  • 劉備前往東吳招親,諸葛亮拿出錦囊交給一個人,卻不是趙雲
    時值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了荊州四郡,實力大為增強。東吳大將周瑜對此非常擔憂,便向孫權提出建議,企圖以招親為名將劉備騙到東吳軟禁,然後再向諸葛亮索要荊州。不料,周瑜的如意算盤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隨即派趙雲保護劉備前往東吳。臨行前,諸葛亮又給了趙雲三個錦囊,吩咐趙雲在依計而行。最終,劉備不但招親成功,娶了孫權的妹妹,還安全地離開東吳回到荊州,令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曹丕為何不趁勢攻蜀,卻大舉討伐東吳孫權?
    現在劉備攻吳,吳蜀自絕外援,這正是我們各個擊破的絕佳機會。(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之。)2、如果現在出兵,和劉備一起伐吳,以二攻一,吳國必將迅速滅亡。(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
  • 劉備剛剛登基,便劍指東吳,到底是為了什麼?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劉備的第一站是巫山,但他卻非真的為了巫山的雲而來。但荊州這片土地上有著他永遠揮之不去的痛,二弟關羽和荊州南郡,這便是他心中的巫山之雲。因此,劉備要想有所作為,不能坐以待斃,必須打出去。而東吳鎮守的長江出口,顯然是最好的選擇。其他幾個出口不是不可以走,而是運糧太難了。而巫山這邊的出口可以通過漕運來解決糧食運輸的難題。從戰略意義上來說,劉備必須奪回荊州。
  • 劉備劉邦差距有多大?為何劉邦據蜀五年一統,劉備據蜀最終敗亡?
    那是因為劉邦和劉備所面臨的天下形勢不同。單就能力來說,劉備並不遜色於劉邦。
  • 劉備率軍攻打東吳時,諸葛亮為何不跟隨他一起出徵?其實原因簡單
    劉備的三顧茅廬自然重情重義,但遇見諸葛亮才是他此生最大的幸運。自諸葛亮出山後,劉備可謂脫胎換骨,戰鬥指數飆升。直接奪得了戰略重地荊州,緊接著益州也收入囊中,正因此才從真正意義上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劉備善於拉攏人才,確實不假,在奪取了荊州益州後,劉備手下的人才也越來越多,而且大多是百裡挑一的佼佼者。蜀國的五虎上將更是名聲在外,關羽、張飛、馬超、趙雲等,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 諸葛瑾在東吳的下場,諸葛亮早有預料,這就是他跟隨劉備的原因
    原標題:諸葛瑾在東吳的下場,諸葛亮早有預料,這就是他跟隨劉備的原因 諸葛亮是諸葛亮豐的後人郎邪陽都人,諸葛家門閥。雖然不是二袁家這種大門閥,孫權也不敢小視諸葛家地方勢力。打個比方諸葛家不是袁紹這種級別大門閥,但也起碼是曹操這種級別小門閥。
  • 劉備沉迷溫柔鄉,有了美人忘了江山
    劉備字玄德,河北涿郡樓桑村人,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算是皇室一脈,排族譜為漢獻帝遠房叔叔。家貧,得其叔資助師從鄭玄、盧植等大儒,但不甚愛讀書,專愛結交英雄豪傑。他家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二十餘米,圓圓的樹冠遠看恰似帝王乘座的車蓋,劉備曾與村中夥伴戲於樹下說,日後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可見劉備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後來,劉備結識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戮力同心,組建了一支以荊州為根據地的匡扶漢室的武裝集團。
  • 不為人知:漢中之戰劉備與曹操打得難捨難分的時候,東吳孫權壓
    ,東吳孫權是不是在一邊閒著呢?漢中之戰前後的魏蜀形勢漢中之戰劉備與曹操確實打得難捨難分 劉備勝了也不容易1.劉備出師一開始很不順利一開始劉備進軍漢中並不是一帆風順,而是處於下風的。劉備派馬超、張飛、吳蘭、雷銅率軍攻打下辨,結果被曹洪和曹休識破,結果馬超、張飛敗走,吳蘭和雷銅戰死。
  • 劉備的僱傭兵司令,相貌奇特,曾射殺東吳第一猛將,死於周泰之手
    而自古亂世出英雄,而這個時代也是一樣的,湧現出了無數的厲害人物,他們在中原大地上決戰,最終以曹操、劉備和孫權的勝利作為了結局,並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而在三個人之中,最不起眼,但是卻最有道理起義之人便是劉備。劉備身為漢室子女,有皇家血脈,甚至有著「劉皇叔」的稱呼。因此他登基為帝,在那個將忠君看的非常重要的封建年代,是最能夠令人們所接收到。
  • 曹操拿下漢中後,為何不趁勢進攻益州,消滅劉備呢?
    與此相對應的是,曹操則迅速擊敗張魯,拿下了漢中之地,避免劉備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地盤。那麼,問題來了,曹操拿下漢中後,為何不趁勢進攻益州,消滅劉備呢?對於當時的劉備,剛剛奪取益州,正是立足未穩之際,所以,曹操沒有攻打益州,無疑是在座視劉備變強。一首先,從曹操的戰略規劃來看,他取漢中,是為攻取益州做準備。
  • 《三國演義》中東吳有幾任大都督?
    周瑜出身大族,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遠大。 主要成就 1:聯劉抗曹,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軍,由此出現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2:大破曹仁,周瑜和曹仁隔江相持,經過一年的交戰曹仁棄夷陵城出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