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都督周瑜
周瑜字公瑾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今安徽廬江)人 。
周瑜出身大族,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遠大。
主要成就
1:聯劉抗曹,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軍,由此出現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2:大破曹仁,周瑜和曹仁隔江相持,經過一年的交戰曹仁棄夷陵城出逃。
2;大都督魯肅
魯肅字子敬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人)人,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
魯肅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
魯肅盡力輔佐孫權,每遇大事,他都參贊謀劃,且思深慮遠,有過人之明。
主要成就
1:聯劉抗曹,在赤壁之戰中說服孫權聯合劉備一起抗曹
2;主持軍政,赤壁戰後孫權更加依仗魯肅,周瑜病危,寫信給孫權,推薦魯肅代替自己。信中說:「當今天下,正值混亂多事,這正是我日夜憂心的事,願陛下預先考慮尚未發生的事,然後才想到安逸享受。現在既然與曹操作對,劉備近在公安,邊境附近的百姓尚未歸附,應當用良將前往駐守鎮撫。魯肅的智謀才略足以勝任,請求起用他來接替我。我死之日,也就沒有牽掛的事了。」孫權採納了周瑜的建議,當即任命魯肅為奮武校尉,接替周瑜統領部隊。
3;大都督陸遜
陸遜本名陸議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陸遜家族,為江東大族。陸遜出生在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
主要成就
1;引為近臣,孫權對陸遜很喜歡,遂將自己的侄女許配於陸遜,並經常找他商討治國大策。
2;謀羽取荊,設計使關羽失掉了荊州,陸遜見取荊州的時機成熟上報孫權,孫權於是徵討關羽,命呂蒙與陸遜為前部同時分道攻取荊州。
3;夷陵破蜀,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群臣勸諫,決意伐吳。劉備令丞相諸葛亮留成都,上將趙雲在江州為後軍督,親統大軍沿江東進。東吳採用火燒連營的戰術,燒死蜀軍二三十萬的大軍。
4;大都督呂蒙
呂蒙字子明
呂蒙(178~220年),字子明,汝南郡富陂縣(今安徽阜南縣王化鎮呂家崗)人。東漢末年名將。
魯肅去世後,呂蒙代守陸口,襲取荊州西部三郡,徹底擊敗蜀漢名將關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
主要成就
1;後發制人,呂蒙隨孫權統領七萬部眾抗禦曹操。呂蒙多次獻奇計,且均有效驗。還勸孫權在夾水口建立船塢 。呂蒙防範敵兵,精到細密。後曹操遙望孫權的軍隊,見陣容威嚴,布防嚴密,慨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遂不敢輕易冒進。
2;首倡滅羽,魯肅去世,呂蒙代替魯肅為都督,呂蒙初到陸口,便對關羽加倍殷勤,廣施恩義,和關羽結下友好關係。
5;大都督諸葛恪
諸葛恪字元遜
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遜,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權臣。
諸葛恪身長七尺六寸,少鬚眉,折頞廣額,大口高聲。聰明伶俐,才思敏捷
主要成就
1;平頂山越,諸葛恪多次要求自己領兵,平定居於丹陽山上的山越人。
2;東興大捷,東興之戰,公元252年;魏出動15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東吳的南郡、武昌、東興。其中,東路軍以司馬昭為都督,領兵7萬,直逼東興。東吳以太傅諸葛恪為統帥,率軍4萬,迎擊向東興進攻的魏軍。魏軍戰敗。司馬昭因此戰的戰敗而被削去侯爵,諸葛恪則在吳國的聲望達到了頂點。
6;大都督丁奉
丁奉字承淵
丁奉(?-271年),字承淵。廬江安豐(今安徽省霍邱縣)人。三國時期孫吳名將、權臣。
丁奉年少時以驍勇為一員虎將,經常奮勇殺敵,屢立功勳。先後從屬於周瑜、呂蒙、陸遜等人的麾下。
主要成就
1;解救壽春,魏大將軍諸葛誕自據守的壽春向孫吳投降,被魏軍包圍。少帝孫亮、權臣孫綝(孫峻之弟)派遣朱異、唐諮等前去救援,後來又派丁奉和黎斐前去解圍(根據《孫綝傳》,則丁奉和黎斐均在朱異的統率之下)。丁奉為先鋒,屯住黎漿(今安徽壽縣南),因力戰有功,升為左將軍。
7;大都督陸抗
陸抗字幼節
陸抗(226-274年),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丞相陸遜第二子,長沙桓王孫策的外孫。
鳳凰三年,去世,終年四十九歲,與父親陸遜皆是吳國的中流砥柱,並稱「遜抗 」,成為吳國最後的名將。
主要成就
1;壽春救援,魏將諸葛誕在壽春叛魏降吳。吳主孫亮拜陸抗為柴桑督,去壽春接援,敗魏牙門將偏將軍,升為徵北將軍。
2;西陵破晉,西陵之戰,是三國後期吳國進攻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殺叛將步闡的作戰。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