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東吳有幾任大都督?

2020-12-18 騰訊網

1;大都督周瑜

周瑜字公瑾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今安徽廬江)人 。

周瑜出身大族,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遠大。

主要成就

1:聯劉抗曹,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軍,由此出現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2:大破曹仁,周瑜和曹仁隔江相持,經過一年的交戰曹仁棄夷陵城出逃。

2;大都督魯肅

魯肅字子敬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人)人,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

魯肅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

魯肅盡力輔佐孫權,每遇大事,他都參贊謀劃,且思深慮遠,有過人之明。

主要成就

1:聯劉抗曹,在赤壁之戰中說服孫權聯合劉備一起抗曹

2;主持軍政,赤壁戰後孫權更加依仗魯肅,周瑜病危,寫信給孫權,推薦魯肅代替自己。信中說:「當今天下,正值混亂多事,這正是我日夜憂心的事,願陛下預先考慮尚未發生的事,然後才想到安逸享受。現在既然與曹操作對,劉備近在公安,邊境附近的百姓尚未歸附,應當用良將前往駐守鎮撫。魯肅的智謀才略足以勝任,請求起用他來接替我。我死之日,也就沒有牽掛的事了。」孫權採納了周瑜的建議,當即任命魯肅為奮武校尉,接替周瑜統領部隊。

3;大都督陸遜

陸遜本名陸議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陸遜家族,為江東大族。陸遜出生在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

主要成就

1;引為近臣,孫權對陸遜很喜歡,遂將自己的侄女許配於陸遜,並經常找他商討治國大策。

2;謀羽取荊,設計使關羽失掉了荊州,陸遜見取荊州的時機成熟上報孫權,孫權於是徵討關羽,命呂蒙與陸遜為前部同時分道攻取荊州。

3;夷陵破蜀,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群臣勸諫,決意伐吳。劉備令丞相諸葛亮留成都,上將趙雲在江州為後軍督,親統大軍沿江東進。東吳採用火燒連營的戰術,燒死蜀軍二三十萬的大軍。

4;大都督呂蒙

呂蒙字子明

呂蒙(178~220年),字子明,汝南郡富陂縣(今安徽阜南縣王化鎮呂家崗)人。東漢末年名將。

魯肅去世後,呂蒙代守陸口,襲取荊州西部三郡,徹底擊敗蜀漢名將關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

主要成就

1;後發制人,呂蒙隨孫權統領七萬部眾抗禦曹操。呂蒙多次獻奇計,且均有效驗。還勸孫權在夾水口建立船塢 。呂蒙防範敵兵,精到細密。後曹操遙望孫權的軍隊,見陣容威嚴,布防嚴密,慨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遂不敢輕易冒進。

2;首倡滅羽,魯肅去世,呂蒙代替魯肅為都督,呂蒙初到陸口,便對關羽加倍殷勤,廣施恩義,和關羽結下友好關係。

5;大都督諸葛恪

諸葛恪字元遜

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遜,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權臣。

諸葛恪身長七尺六寸,少鬚眉,折頞廣額,大口高聲。聰明伶俐,才思敏捷

主要成就

1;平頂山越,諸葛恪多次要求自己領兵,平定居於丹陽山上的山越人。

2;東興大捷,東興之戰,公元252年;魏出動15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東吳的南郡、武昌、東興。其中,東路軍以司馬昭為都督,領兵7萬,直逼東興。東吳以太傅諸葛恪為統帥,率軍4萬,迎擊向東興進攻的魏軍。魏軍戰敗。司馬昭因此戰的戰敗而被削去侯爵,諸葛恪則在吳國的聲望達到了頂點。

6;大都督丁奉

丁奉字承淵

丁奉(?-271年),字承淵。廬江安豐(今安徽省霍邱縣)人。三國時期孫吳名將、權臣。

丁奉年少時以驍勇為一員虎將,經常奮勇殺敵,屢立功勳。先後從屬於周瑜、呂蒙、陸遜等人的麾下。

主要成就

1;解救壽春,魏大將軍諸葛誕自據守的壽春向孫吳投降,被魏軍包圍。少帝孫亮、權臣孫綝(孫峻之弟)派遣朱異、唐諮等前去救援,後來又派丁奉和黎斐前去解圍(根據《孫綝傳》,則丁奉和黎斐均在朱異的統率之下)。丁奉為先鋒,屯住黎漿(今安徽壽縣南),因力戰有功,升為左將軍。

7;大都督陸抗

陸抗字幼節

陸抗(226-274年),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丞相陸遜第二子,長沙桓王孫策的外孫。

鳳凰三年,去世,終年四十九歲,與父親陸遜皆是吳國的中流砥柱,並稱「遜抗 」,成為吳國最後的名將。

主要成就

1;壽春救援,魏將諸葛誕在壽春叛魏降吳。吳主孫亮拜陸抗為柴桑督,去壽春接援,敗魏牙門將偏將軍,升為徵北將軍。

2;西陵破晉,西陵之戰,是三國後期吳國進攻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殺叛將步闡的作戰。

舉報/反饋

相關焦點

  • 東吳四大都督,誰最厲害,誰最差?
    東吳的大都督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位,陸遜之後不再設大都督。我個人認為:周瑜排第一,陸遜、魯肅並列第二,呂蒙排第三。本文只說最厲害的周瑜,和排名最末的呂蒙。都督:在漢末三國時期開始大量出現﹐主要是指軍中執法和辦理事務的武官,職位高低參差不齊,地位低至偏裨將校﹐高至一軍主帥。
  • 《三國志戰略版》有計必有傷,東吳大都督周瑜詳解
    這幾天特別喜歡研究東吳名將,雖說在戰略版中S1賽季東吳都督隊屬於弟弟,但大叔就是喜歡在戰法裡找到最強勢的點,再分享給大家,讓各位主公能將盡其用,也歡迎大家來發表意見喲!我們先說說今天的主角東吳大都督周瑜,一代英傑,才冠古今,風輕雲淡間,火燒曹操百萬雄兵。在眾多三國演義作品有太多經典題材,大叔就不過多介紹了,直接進入主題。三國志戰略版中會是怎樣的表現呢?聽大叔慢慢道來!
  •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東吳四大都督誰的能力更高一籌?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是東吳前期的四位大都督,此四人皆鎮守過荊州,都是當世豪傑,不過這四個人的眼光和能力還是有區別的,如果非要分個高低,我認為應該是周瑜第一、魯肅第二、陸遜第三、呂蒙第四。周瑜是被《三國演義》嚴重妖魔化的歷史人物,歷史上的周瑜絕對沒有小說中的那般嫉賢妒能,相反,真實的周瑜十分大度,也是赤壁之戰的總指揮。
  • 東吳四大都督究竟如何?
    都督原先並不是軍隊統帥的代稱,其實是軍中的檢察官。都督並沒有直轄部隊,也不歸屬出徵將帥管轄,但卻有著監督諸軍的職權,都督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軍事首長的官名,最早作為監督軍隊的官員。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初年,因為徵伐四方,於是出徵時設置督軍來代表自己管理軍隊,整頓紀律,等到打仗結束就罷免此官,這也就是最早的都督由來。講白了,就是監軍。常會說東吳有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周瑜,東吳第一任都督,和孫策一起平定了江東,為孫權建立了根據地,是三國水軍將領的一把手。其戰略思想是鞏固江東、攻佔荊州、北伐中原。
  • 三國東吳四位大都督實力排名,到底誰最厲害
    周瑜作為東吳的第一任大都督,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論才華,周瑜精通音律,正所謂 "曲有誤,周郎顧",可見周瑜的藝術造詣之高;論地位,周瑜縱橫江左十幾年,無人不敬服,連主公孫權都得叫他一聲哥! 論人品,周瑜一直忠心事主,為東吳立下汗馬功勞。
  • 東吳的4大都督誰最有實權?真正擁有大都督權力的,非他莫屬
    在三國的魏蜀吳中,東吳的存在感是最低的,不像曹魏那樣實力強盛,也不像蜀漢那樣劉關張的故事以及諸葛亮等人廣為後世傳頌,東吳的人似乎又很默默無聞,也就四大都督在眾人眼裡還有點談資,但是這四個人真的有擔任過都督嗎,真的有後世傳頌的那樣手握大權嗎?其實他們中的三個,都只是有名無實,整個東吳的實權,都掌握在了諸葛恪一個人手裡。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遜篇(下)——夷陵之戰的東吳大都督
    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總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東吳將領,共計五萬人迎戰蜀漢軍。人們常說周瑜、呂蒙、魯肅、陸遜為「東吳四大都督」,這種說法並不正確。這當中魯肅並沒有擔任過都督,倒不是因為水平不夠,而是因為在魯肅執掌東吳荊州軍務時,並沒有大戰爆發。都督是戰時職務,周瑜因赤壁之戰,呂蒙因襄樊之戰,陸遜則因夷陵之戰。
  • 東吳最危險的官職,不是大都督,而是地位更高的丞相!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但更多人關注曹魏與蜀漢,而盤踞江南的東吳,總是被放在遺忘的角落。東吳最有名氣的就是四大都督,他們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與蜀國的五虎將,魏國的五子良將相比,四大都督顯得更有意思。他們各有所長,各有戰績支撐,他們是東吳最出類拔萃的幾位將領,甚至很難分出個高低勝負。當然,對於東吳四大都督,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東吳最危險的官職。
  • 孫權四大都督都有誰?
    四人合稱東吳四英傑。他們是東吳政權的股肱之臣,先後為孫吳政權的建立立下了功勳大業。《三國演義》中,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先後被拜為吳國大都督,因此也產生了將四人稱呼為「四大都督」的說法。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在這之後,劉備和孫權先後稱帝,也即蜀漢和東吳也相繼建立,意味著三國格局的正式形成。
  • 經典重溫東吳大都督隊
    「東吳大都督稱號」是率土之濱經最為經典的國家隊之一,超一線勞模,不是在揍人就是在被人揍的路上;無論版本怎麼更迭「大都督」始終屹立在一線穩如泰山。隨著三周年全新3D版本的降臨,小編帶大家重溫經典。本篇主要分析對象是最經典的「傳統形態東吳大都督隊」,主要分析下本隊的原理和一些經驗細節,主要受眾對象是萌新玩家哦。
  • 為什麼說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拔高了大都督周瑜的形象?
    這幾年網上興起了一種觀點:《三國演義》「抹黑」了歷史上的周瑜,進而對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妄加評論。然而對比歷史記載就能發現:四大名著之一的名著《三國演義》其實拔高了周瑜的形象。在真實的歷史上,周瑜從來沒當過「大都督」,而是與程普同為左右部督,「大都督」是《三國演義》任命的。如今某些「都督粉」將《三國演義》貶得一分不值,卻不知「周都督」就來自於《三國演義》。眾所周知,「群英會」是周瑜在《三國演義》裡面的高光時刻,充分展現了什麼叫雄姿英發、風流倜儻。而「蔣幹盜書」更是充分展現了周瑜的智謀,讓他的智謀穩居《三國演義》眾多人物的第一梯隊。
  • 東吳四位大都督該如何排名?這樣排應該不會有爭議
    了解三國的讀者們應該都知道,從東吳建立到東吳滅亡,期間一共有過四位大都督。他們都是非常有才的人,那麼如果將四人放在一起比較的話,他們的排名將會是什麼樣的?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第一名:陸遜軍事能力最強的無疑是陸遜,陸遜在東吳被蜀國討伐的時候立了很大的功勞,若不是他的火燒連營之計,讓劉備的軍隊損失慘重,恐怕東吳會在劉備的討伐下最先滅亡。雖然周瑜同樣也打過一場漂亮的仗,但是和陸遜比起來還是差了一點。
  • 大都督權力到底有多大?呂蒙不是周瑜的親信
    準確來說,不是三國演義裡孫權殺了呂蒙,而是在新三國裡,孫權這麼做了。新三國的編劇朱蘇進這個人很大膽,他曾經表示,自己看不下去《三國演義》,但是對《三國志》又是個半吊子的了解。於是乎他告訴大家,三國故事應該要創新,要有大膽的想像,自己不看三國演義的原因是他比羅貫中更懂三國。
  • 東吳四位大都督該如何排名?這樣排應該不會有爭議,陸遜排第一
    了解三國的讀者都應該知道,從東吳建立到東吳滅亡,有四位大都督,他們都是很有才華的人,如果把這四個人放在一起比較,他們的排名會是怎樣的呢?今天,讓我們來看看。
  • 東吳四大都督到底誰更厲害?看看孫權與陸遜的談話就知道答案了
    東吳四大都督在江東的每一個關鍵時刻發揮了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孰強孰弱,孰高孰低,並不好區分。至於說哪個最厲害,哪個最差,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東吳前後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在孫權的評價中,周瑜文武兼備,擊敗曹操,佔據南郡,有著開疆拓土之能,陸遜具有繼承周瑜的才能。魯肅是周瑜力薦給孫權的,尤其是魯肅的「榻上策」,讓年少的孫權要有成帝王之業的野心,更是讓孫權刮目相看,魯肅在赤壁之戰前後力主孫權與劉備結盟力扛曹操,是個有著長遠目光的戰略家。
  • 戰報180,蜀漢南中地區爆發叛亂,東吳大都督陸抗突然病逝了!
    戰報180,蜀漢南中地區爆發叛亂,東吳大都督陸抗病逝了,汝南戰局發生扭轉。如今有消息得知,南蠻叛軍企圖進犯建寧郡,這個消息已經傳到蜀帝劉諶哪裡了,不過蜀帝劉諶並沒有過多的反應,畢竟蜀帝劉諶已經徹底放棄那些苦寒之地了,雍涼地區和南中地區短時間內沒辦法去鎮壓也沒辦法得到效益,所以只能棄守了,就讓那些羌族豪強和南蠻豪強去自治了吧,待蜀漢真正做到一統天下,興復漢室,再派蜀漢大軍前來收復並鎮壓雍涼地區和南中地區吧。
  • 戰報176,東吳大都督陸抗率領數萬吳軍進攻魏國的汝南郡!
    玩《三國志11》戰報176,東吳大都督陸抗率領數萬吳軍進攻魏國的汝南郡公元275年9月1日,東吳大都督陸抗部隊、步闡部隊、華覆部隊合計3.8萬吳軍直逼魏國汝南郡城外數裡外的位置。看來魏國失守汝南郡是遲早的事了,儘管在徐州治所下邳有13萬魏軍,但是也無能為力,沒辦法前來救援,因為中間隔了壽春,而壽春被東吳佔領,下邳的魏軍欲要支援汝南郡,那就必須經過壽春,人家吳軍會讓你過來?公元275年9月11日,根據斥候刺探情報得知,東吳大將孫歆部隊率領1.24萬人馬出現在宛城的東部地區。
  • 揭秘:歷史真相—為何東吳三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都短命
    東吳歷史上先有周瑜破曹於赤壁,又有魯肅聯劉抗曹,繼而又有呂蒙奇襲荊州,之後陸遜夷陵破蜀,故而穩固江東。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為東吳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是專研歷史的人不難發現一個秘密,周瑜,魯肅,呂蒙皆英年早逝,這究竟是歷史的巧合還是背後另有玄機呢?
  • 東吳大都督為什麼個個都那麼風光出彩
    從周瑜領兵抗拒曹操開始,人們習慣於把東吳在前線統兵的將領稱之為大都督,其後有魯肅、呂蒙和陸遜都處在這個位置上,直到陸遜當上了上大將軍為止。東吳的大都督,個個功勳卓著,在東吳所受到的待遇也是風光無比,同時代魏蜀兩國的類似人物,無論是軍功、權力還是受信任的程度,都是無人能比。
  • 吳國的最後一任大都督,勞苦功高,卻因王位之爭喪命
    我們知道,大都督這一官職活躍於三國時期,尤其在曹魏和孫吳的軍事制度上,大都督是必不可少的。大都督這一官職是曹魏創立的,凡是任這一官職的人都可以代表天子權威,而且有著節制所有將領的權利,可謂天子之下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