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最危險的官職,不是大都督,而是地位更高的丞相!

2020-12-15 情懷與歷史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但更多人關注曹魏與蜀漢,而盤踞江南的東吳,總是被放在遺忘的角落。東吳最有名氣的就是四大都督,他們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與蜀國的五虎將,魏國的五子良將相比,四大都督顯得更有意思。他們各有所長,各有戰績支撐,他們是東吳最出類拔萃的幾位將領,甚至很難分出個高低勝負。當然,對於東吳四大都督,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東吳最危險的官職。不過,在筆者看來,東吳最危險的官職,不是大都督,而是地位更高的丞相!

一方面,就東吳四大都督的結局來說。

周瑜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徵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返回駐地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岳陽),突然病卒,年僅三十六歲。對於周瑜來說,是病逝的結局。當然,因為去世的時候只有36歲,這也可以說是英年早逝了。

魯肅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病逝,享年四十六歲。孫權親為舉辦喪事,並參加了他的葬禮。諸葛亮也為他舉哀。對於魯肅來說,是在46歲的時候去世的。在漢末三國時期,因為戰亂的影響,人們的平均壽命相對較低,所以40多歲去世,也勉強說是比較正常的情況了。

呂蒙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年末(220年初),呂蒙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陸遜

赤烏七年(244年),陸遜被孫權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孫和、孫霸二宮之爭時,陸遜捲入孫權父子相爭中,並遭到了孫權的責備,從而在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對此,在筆者看來,就陸遜的去世,其實和荀彧存在類似之處,也即都受到了主公的責難和逼迫。所以,對於東吳四大都督來說,按照《三國志》等正史中的說法,只能說唯有陸遜沒有善終,其他三人實際上都獲得了善終的結局。

另一方面,對於東吳歷史上的12位丞相,結局則要悽涼很多。換而言之,東吳最危險的官職,不是執掌兵馬的大都督,而是百官之首的丞相。

一、孫邵

孫邵是東吳第一任丞相,於公元225年病逝。

二、顧雍

赤烏六年(243年),顧雍去世,年七十六。

三、陸遜

對於陸遜來說,不僅是東吳的大都督,最後還成為東吳第三位丞相。至於其結局,屬於被孫權責備,從而憤懣去世的。

四、步騭

赤烏九年(246年),陸遜去世後,步騭擔任丞相。赤烏十年(247年),步騭逝世。

五、朱據

赤烏十二年(249年),朱據接替已故的步騭繼任丞相一職。赤烏十三年(250年),因太子孫和、魯王孫霸二宮構爭,他擁護太子孫和,被貶為新都郡丞,還未上任就遭中書令孫弘偽造詔書賜死,時年五十七歲。

六、諸葛恪

建興二年(253年),諸葛恪被宗室孫峻聯合吳國皇帝孫亮設計殺害,時年五十一歲。

七、孫峻

太平元年(256年),孫峻跟隨文欽徵伐魏國,因病去世,時年三十八歲,託付於堂弟孫綝。

八、孫綝

永安元年十二月(259年1月),在左將軍張布的協助下,孫綝遭到皇帝孫休捕殺,時年二十八歲。

九、濮陽興

永安七年(264年),孫休去世,濮陽興與張布迎立孫皓。擔任侍郎,兼任青州牧。同年,濮陽興被萬彧譖毀,流放廣州,途中被孫皓派人追殺,並滅三族。

十、陸凱

建衡元年(269年),陸凱去世,時年七十二。

十一、萬彧

鳳凰三年(273年),孫皓出遊未歸。萬彧與留平商議廢立之事,不幸事洩。孫皓歸後設宴招待萬留二人,在酒中下毒。因賜酒的侍者私減賜他的酒量,而留平服用另外的藥物解毒,二人才得以不死。萬彧回家後,在憂鬱之中自殺而死。

十二、張悌

張悌是吳國歷史上最後一位丞相,吳末帝天紀三年(279年),張悌升任丞相。天紀四年(280年),西晉伐吳,也即發起了晉滅吳之戰。張悌明知必敗,仍與沈瑩、諸葛靚率軍三萬渡江接戰,與晉軍交戰,大敗於板橋。諸葛靚率眾來迎張悌,張悌不肯逃命,最終戰死沙場。

綜上,對於東吳12位丞相來說,只有孫邵、顧雍、步騭、孫峻、陸凱這五位獲得了善終的結局。至於另外七位,基本上都被殺害了,有的甚至被滅三族,比如濮陽興等。因此,我們可以說東吳丞相是非常危險的官職,尤其是和大都督比起來。在東吳的四位大都督中,我們只能說陸遜沒有善終。那麼,問題來了,東吳歷史上的12位丞相,為何大多沒有獲得善終的結局。對此,在筆者看來,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丞相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政,本來就是比較危險的官職。比如秦朝建立之後,第一位丞相李斯,就在權力的角逐中丟掉了性命。丞相作為百官之首,因為權力極大,不僅容易遭到君主的猜忌,也會在朝堂之上樹立眾多的敵人。在三國時期,儘管蜀漢丞相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諸葛亮還是在北伐中原的時候遭到了李嚴的誣陷,幸好事情真相大白,李嚴被廢為平民。同樣的道理,對於東吳的丞相,也不得不面臨類似的問題。

另一方面,在孫權去世後,東吳的皇帝更替比較頻繁,從而引發了東吳的內亂。而丞相作為百官之首,不可避免的牽連其中。在孫權去世後,年幼的皇帝孫亮沒能執掌大權,反而被權臣挾持和廢黜,這導致諸葛恪最終被殺。而在孫亮去世後,孫休、孫皓相繼登基,同樣讓不少丞相丟掉了性命,比如濮陽興、萬彧幫助孫皓即位,卻都沒能善終。相對於東吳,蜀漢在劉備去世後,只有劉禪這一位皇帝,這意味著蜀漢的內部局面比較平穩。在此基礎上,等到丞相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大臣還是比較安全的,至少不會像東吳丞相一樣接連被殺。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東吳的4大都督誰最有實權?真正擁有大都督權力的,非他莫屬
    首先,大都督這一官職,在三國時期,相當於整個軍隊的最高領導,而且具有軍事自主權,可以隨意調配軍隊,是一個十分有含金量的實權官職。 周瑜臨終前舉薦魯肅接任自己的職位,並將自己的部下以及領地全部交於魯肅管轄,但此時接任到魯肅手中的權力就更加少了,而且他襲承的是周瑜的中護軍一職,也不是大都督。
  • 三國時期的「都督」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權力到底有多大?
    不過,在魏蜀吳三國中,都督這一官職的地位、權力、職責還是存在一定區別的。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時期的「都督」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權力到底有多大?比大將軍厲害嗎?東吳的都督首先,提到都督這一官職,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大都督」周瑜。
  • 東吳四大都督究竟如何?
    都督原先並不是軍隊統帥的代稱,其實是軍中的檢察官。都督並沒有直轄部隊,也不歸屬出徵將帥管轄,但卻有著監督諸軍的職權,都督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軍事首長的官名,最早作為監督軍隊的官員。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初年,因為徵伐四方,於是出徵時設置督軍來代表自己管理軍隊,整頓紀律,等到打仗結束就罷免此官,這也就是最早的都督由來。講白了,就是監軍。常會說東吳有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周瑜,東吳第一任都督,和孫策一起平定了江東,為孫權建立了根據地,是三國水軍將領的一把手。其戰略思想是鞏固江東、攻佔荊州、北伐中原。
  • 地位堪比丞相:西漢的「大司馬大將軍」到底是什麼官職?
    朝廷的最高軍事長官依然叫太尉,在地位上和丞相平起平坐,太尉這一官職沿襲到漢武帝登基後。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取消太尉一職。公元前119年,漢武帝設置大司馬一職。根據史書《漢舊儀》記載:「(漢武帝)罷太尉,法周制置司馬。時議者以為漢軍有官侯、千人、司馬,故加『大』為大司馬,所以別異大小司馬之號。」可見,漢武帝設置大司馬,其目的就是讓大司馬取代太尉。
  • 陸遜作為東吳的大都督,也是孫權一手提拔上來的,為何會被逼死?
    陸遜,是東吳的大都督,和周瑜、魯肅,以及呂蒙並列。東吳四大都督,雖然都是天縱英才,但是他們的結局都不是很好。周瑜、魯肅,以及呂蒙都英年早逝,而陸遜,雖不是英年早逝,但卻也得不到善終。到公元244年,陸遜被拜為丞相。在這四十多年的共事中,陸遜和孫權都相處得不錯。但為何到了最後,孫權卻逼死了自己一手提拔上來的陸遜呢?孫權逼死陸遜的最主要一個原因,就是陸遜捲入了太子之爭中。在最初的時候,孫權選中的太子是孫登。為了培養孫登,孫權給孫登選擇的老師是張昭,陪讀的人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張昭的兒子張休、顧雍的兒子顧譚等人。
  • 經典重溫東吳大都督隊
    「東吳大都督稱號」是率土之濱經最為經典的國家隊之一,超一線勞模,不是在揍人就是在被人揍的路上;無論版本怎麼更迭「大都督」始終屹立在一線穩如泰山。隨著三周年全新3D版本的降臨,小編帶大家重溫經典。本篇主要分析對象是最經典的「傳統形態東吳大都督隊」,主要分析下本隊的原理和一些經驗細節,主要受眾對象是萌新玩家哦。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遜篇(下)——夷陵之戰的東吳大都督
    所以孫權並沒有大規模清洗荊州原來的官員,而是儘量保留原職,最著名的就是筆者前不久開篇講過的潘浚,自劉備手下投降孫權後,甚至由純粹的文官轉變成文武兼備,加封將軍號、賜予兵權。後來潘浚與陸遜共掌荊州事務,得到孫權的充分信任。陸遜能夠提出如此建議,證明他的戰略格局很高,看得很遠。
  • 三國東吳四位大都督實力排名,到底誰最厲害
    而孫權手底下,最拿得出手的,顯然就是四大都督了,都是功勳卓著,為鞏固孫吳政權立下汗馬功勞,每個人都可以稱得上是一代人傑。 那麼四位大都督哪一個最厲害?下面就結合他們的貢獻個個人實力進行一個排名。 1,周瑜
  • 談談三國時期的大都督:並非常設而是特殊職位
    此外,這次伐蜀的主導者為曹真,曹真此時的官職為大司馬,而司馬懿為大將軍,曹真高於司馬懿。明帝紀又稱曹真在太和二年(228)都督關右,此前曹真又在黃初三年(222)都督中外諸軍事,但沒有任何記載稱曹真得到過大都督的加號。那麼問題來了,伐蜀的主導者是曹真,且曹真的官職高於司馬懿,此時曹真又是關右都督,那為何要給司馬懿加上大都督的位號而不是給曹真?
  • 《三國演義》中東吳有幾任大都督?
    1;大都督周瑜 3;大都督陸遜 劉備令丞相諸葛亮留成都,上將趙雲在江州為後軍督,親統大軍沿江東進。東吳採用火燒連營的戰術,燒死蜀軍二三十萬的大軍。 4;大都督呂蒙
  • 東吳四大都督,誰最厲害,誰最差?
    東吳的大都督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位,陸遜之後不再設大都督。我個人認為:周瑜排第一,陸遜、魯肅並列第二,呂蒙排第三。本文只說最厲害的周瑜,和排名最末的呂蒙。都督:在漢末三國時期開始大量出現﹐主要是指軍中執法和辦理事務的武官,職位高低參差不齊,地位低至偏裨將校﹐高至一軍主帥。
  • 戰報176,東吳大都督陸抗率領數萬吳軍進攻魏國的汝南郡!
    玩《三國志11》戰報176,東吳大都督陸抗率領數萬吳軍進攻魏國的汝南郡公元275年9月1日,東吳大都督陸抗部隊、步闡部隊、華覆部隊合計3.8萬吳軍直逼魏國汝南郡城外數裡外的位置。曹魏丞相羊祜親自率軍出城迎戰吳軍,儘管魏國在汝南附近布滿防禦陣地,但是在此之前魏軍遭遇我們蜀軍打擊,如今魏國在汝南的魏軍不過兩萬多罷了,再加上連日作戰,魏軍疲憊不堪,士氣低落,怎麼去抵禦吳軍的精銳部隊以及攻城部隊?
  • 三國時期武將官職中,于禁的「左將軍」地位有多高?
    在漢朝,左將軍的地位僅次於上卿,擔任這個官職的人,既可能負責京師的安全,又可能會到邊境領兵。在三國時期,各個國家的制度是基本沿襲了漢朝官職,國家最高的武官是大將軍,隨後就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以及衛將軍這三個官職。
  • 馬超的「驃騎將軍」,到底是多大的官職,地位有多高?
    就驃騎將軍這一官職來說,始於西漢時期。驃騎將軍,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始置,以霍去病為之,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也即驃騎將軍是漢武帝劉徹特別為霍去病設立的官職,在設立之初,驃騎將軍位同三公。就「三公」來說,是古代封建王朝下最高官職的統稱,一般來說,各個朝代的三公所指代的官職可能不同,比如秦朝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東漢時期,則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 唐朝時期節度使、都督、大總管,哪個官職大?
    唐朝時期的軍事活動比較多,因此軍事方面的官職也比較多,比較著名的有大總管、都督和節度使等。很不多分不清這三者之間的區別,究竟哪一個官職更大一些。實際上,這三者放在一起比較是不太合適的,首先來說,行軍大總管這個官職,端看「行軍」二字就知道,它是戰時的一種官職,也就是說是暫時性的一種官職。
  • 戰報180,蜀漢南中地區爆發叛亂,東吳大都督陸抗突然病逝了!
    戰報180,蜀漢南中地區爆發叛亂,東吳大都督陸抗病逝了,汝南戰局發生扭轉。公元275年11月1日,最靠近汝南郡的許昌城,在城內的丞相府裡,蜀相·齊王鍾會正在處理各種軍政要務,而此時有下人進來稟告,說有斥候在東吳那邊刺探到最新消息,東吳大都督陸抗病逝了,此消息已經確認真實性了。
  •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東吳四大都督誰的能力更高一籌?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是東吳前期的四位大都督,此四人皆鎮守過荊州,都是當世豪傑,不過這四個人的眼光和能力還是有區別的,如果非要分個高低,我認為應該是周瑜第一、魯肅第二、陸遜第三、呂蒙第四。周瑜是被《三國演義》嚴重妖魔化的歷史人物,歷史上的周瑜絕對沒有小說中的那般嫉賢妒能,相反,真實的周瑜十分大度,也是赤壁之戰的總指揮。
  • 東吳一共有12位丞相:除了陸遜,你還知道哪一個?
    丞相,作為百官之首,是古代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官職。
  • 東吳有六位「左將軍」:除了諸葛瑾,另外五位分別是誰呢?
    左將軍,古代官職,始於戰國時期。對於左將軍來說,地位僅次於上卿,職務上包含了護衛京師,駐守邊境等範圍。按照東漢時期的官制,左將軍在武將中僅次於大司馬、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官職,也即是一個中等偏上的武將官職。
  • 三國常見的都督,是什麼官職?曹魏推行都督制的目的又是什麼?
    說起都督,不少讀者或許會想到東吳的大都督。誠然,東吳歷屆大都督,都是當世一流的統帥型人才。但他們行使的職能,卻只能局限在江東地區。而曹魏集團中的都督,其具備的職能與作用,才是三國時代最為全面與客觀的。況且,曹操也是最早改進西漢督軍制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