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是東吳前期的四位大都督,此四人皆鎮守過荊州,都是當世豪傑,不過這四個人的眼光和能力還是有區別的,如果非要分個高低,我認為應該是周瑜第一、魯肅第二、陸遜第三、呂蒙第四。
周瑜是被《三國演義》嚴重妖魔化的歷史人物,歷史上的周瑜絕對沒有小說中的那般嫉賢妒能,相反,真實的周瑜十分大度,也是赤壁之戰的總指揮。
周瑜這個人不光能打仗,還非常有戰略眼光,其水平完全不亞於諸葛亮。
(梁朝偉飾演的周瑜)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表示,希望劉備能夠割據荊州,拿下益州,待時機成熟之時北伐中原。
至於孫權方面,諸葛亮並沒有把他當做競爭對手,諸葛亮認為只要消滅曹魏,孫權完全不足為慮。
後世對於《隆中對》的評價極高,實事求是的講,《隆中對》也確實比較完美,但其中還是有一個BUG,諸葛亮沒有充分考慮到孫權對自己的威脅。
事實上周瑜就一直在打荊州的主意。
赤壁之戰結束後,周瑜便立即發動了南郡之戰,此戰繼續由孫劉兩家聯手完成,整個戰役打了整整一年時間,最後曹軍失敗,南郡被周瑜攻佔,南郡以南的荊州地區被劉備佔據。
在南郡之戰中東吳軍仍舊時主力,劉備負責給東吳軍打下手,但劉備在戰後獲得的土地卻更大,難道吳軍統帥周瑜是傻子?
周瑜當然不是傻子,周瑜此戰的目的就是直奔南郡,因為南郡扼守長江航道,是荊州進入益州的必經之地。
沒錯,周瑜想要荊州,也想要益州,他與諸葛亮的戰略規劃完全相同。在周瑜原本的計劃中,吳軍在穩固江東之後,要逆江而上,先拿荊州,後拿益州,與曹操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從周瑜的規劃中可以看出,他的野心要比諸葛亮大多了,諸葛亮只談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周瑜直接二分天下,壓根沒想過給劉備留活路。
如果不是周瑜早早病逝,諸葛亮的三分天下就懸了。
總的來說,周瑜是一個文武兼備之人,打仗一流,戰略也一流,四大都督中他排第一是沒啥爭議的。
周瑜病死之後魯肅接棒,擔任東吳第二任都督鎮守荊州。而隨著魯肅的上臺,東吳的對外戰略就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魯肅)
魯肅的想法與周瑜完全不同,魯肅也想搞三分天下,因此他非常擁護孫劉聯盟,不僅放棄了西進益州的打算,還將周瑜辛辛苦苦打下的南郡借給了劉備,幫著劉備拿下了益州。
說實話,魯肅的戰略也還不錯,相比於周瑜而言,魯肅只是更加保守一點。試想周瑜即便是真的拿下荊州益州,與曹操南北對峙,但當時的南方真的能頂著中原的壓力嗎?
要知道東漢末年的江南還是比較落後的,不論人口還是經濟都落後於中原,即便拿下了巴蜀也改變不了北強南弱的局面。
所以出於保守起見,魯肅還是希望三分天下,讓劉備佔據益州,給自己當個幫手。
我個人認為魯肅的戰略眼光同樣是不錯的,他比較識大體,希望能夠聯劉抗曹,保江東一隅之地,論才能和眼光,他應該是排第二。
到魯肅病逝之後,呂蒙繼任為大都督,但呂蒙這個人純屬一介武夫,身為軍人,他是的原則是寸土不丟,天大地大老子最大,自己完全可以單挑曹操和劉備。
(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呂蒙)
平心而論,呂蒙打仗還是很厲害的,但戰略眼光確實不咋地,他就是個好戰分子,他不光建議孫權打荊州,還要求孫權北上打徐州,關羽、張遼他都敢揍,是膽肥兒的典型代表。如果論綜合實力,四大都督中他應該排最後。
呂蒙自從擔任大都督之後就一直想打荊州,此時魯肅也已經死了,東吳內部的主戰派迅速抬頭,陸遜就是其中一位。
陸遜是被《三國演義》埋沒最為嚴重的曠世名將,陸遜一生中都沒有打過白仗,非常非常厲害的名將。
(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陸遜)
在陸遜的指揮下,東吳成功團滅荊州的關羽軍團,拿下荊州。
此後陸遜長期鎮守荊州,先後擋住了蜀漢的東進和曹魏的南下,論武功的顯赫,陸遜是妥妥的東吳第一,綜合實力位居四大都督第三,也可以排第二,他與魯肅的能力應該是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