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皇帝的威嚴完全喪失,各地的諸侯自董卓深入朝堂之後就紛紛開啟了自己的自立之路,初期的東漢版圖被各路諸侯瓜分完畢,袁紹、袁術、劉表的這樣的諸侯基本已經在東漢末年的初段佔據了自己的牢固地位,雖然這些勢力繁雜,可最終站到三國舞臺上的只有曹、孫、劉三方,對比這三人,劉備的傳奇色彩要比其他二人更加顯得突出,劉備這人本是一個地位卑微的普通平民,他能最終靠自己的長達十年之久的堅持坐上三國鼎立中的蜀地君王實屬不易。
劉備在發家後的發展速度還是非常迅速的,劉備本人最成功的一次戰役就是在漢中之戰中正面擊潰曹操,那是坐擁荊州、益州、漢中的劉備當屬天下第一勢力,可為何在軍事實力上佔據榜首的劉備始終沒能贏下統一天下的大好局面呢?這其中的原因並不是出在當時的另外兩方身上,他本人的變化其實是最大的失敗根源,對此,我認為他失敗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劉備聚集人心的機會沒有把握住。在古代,人心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一個人如果想要在亂世之中把握住機會吸引到他人的跟隨,人心的重要性一定會被放在首位,自漢帝出走,各路諸侯都沒有把一個已經失勢的人看得太重,劉備雖然打著皇族後裔的旗號,可他在當時及時有想法也無力去接住天子這個大包袱。劉備在當時只能算的上是一個閒散諸侯實力,他如果接回漢獻帝是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這一份風險對早年的劉備來說實在負擔太重。
面對漢獻帝這一個風險與利益並存的包袱,起兵較早的曹操卻下定了接納漢獻帝的決心,曹操在接到漢獻帝的車馬隊伍後接直接將漢獻帝等人送到了自己的大本營許都,小說中多數的諸侯對於曹操帳下的天子並不買帳,這一點是事實,可我們不能否認當時的天下還是大漢的天下,那些早已經習慣漢朝臣民身份的民眾還是對曹操的政權更加認可,劉備當時如果下定決心和曹操爭奪這位天子,劉備一旦成功就一定能快速擺脫自己當前的頹勢,可劉備最終還是沒能抓住這個為自己迅速增強實力的利器。
第二點,劉備假意的人和讓他最終失去了民心。劉備自從入世以來都是打著仁德之君的旗號,這個旗號為他在先期的創業之路上收穫了眾多的支持者,我們且不談劉備到底是不是一個正統的仁德之人,他確實在自己的發家之路上用這份仁德為自己贏得了荊州、益州的地盤,劉表這一批人確實是信了劉備的外在形象才會放心的把自己的地盤交付於他。
與前期的仁德相比,劉備在後期的三國亂世中就沒有顯得那麼仁義了,劉備在入川之後將自己的仁和政策徹底放置於腦後了,劉備在先期攻打同為漢室後代的劉璋就已經實屬不義了,他在此後的入川之舉更是不得民心。劉備在入川攻打益州的戰事中並不是很順利,他在久久不能收穫勝利的局面下允許自己的士兵入城大肆掠奪,此舉讓川蜀之地的居民相當不滿,自此他的仁德形象徹底失去了。
劉備的發家正是憑藉的自己對外的仁德形象,後期為了快速達到自己統戰進軍的目的,他更是不顧反對下達了直百錢的命令,這項命令剝削了川蜀之地居民絕大一部分的積蓄,他這樣的行為其實就跟初期的董卓沒什麼兩樣,我們可想想像,他在失去了有利的軍事局面後如何再次用仁義為自己拉來可觀的軍事支持呢?這個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他做不到再次收集人心的行為,這也是蜀國後期無力再次站起來的主要原因。
各位看官不知還有何見解小編在下方的評論區等你。
本文為作者原創,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LY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