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沒有統一亂世?他看似擁有漢心,卻少了那份最真的人和

2021-01-09 禮札木合

東漢末年皇帝的威嚴完全喪失,各地的諸侯自董卓深入朝堂之後就紛紛開啟了自己的自立之路,初期的東漢版圖被各路諸侯瓜分完畢,袁紹、袁術、劉表的這樣的諸侯基本已經在東漢末年的初段佔據了自己的牢固地位,雖然這些勢力繁雜,可最終站到三國舞臺上的只有曹、孫、劉三方,對比這三人,劉備的傳奇色彩要比其他二人更加顯得突出,劉備這人本是一個地位卑微的普通平民,他能最終靠自己的長達十年之久的堅持坐上三國鼎立中的蜀地君王實屬不易。

劉備在發家後的發展速度還是非常迅速的,劉備本人最成功的一次戰役就是在漢中之戰中正面擊潰曹操,那是坐擁荊州、益州、漢中的劉備當屬天下第一勢力,可為何在軍事實力上佔據榜首的劉備始終沒能贏下統一天下的大好局面呢?這其中的原因並不是出在當時的另外兩方身上,他本人的變化其實是最大的失敗根源,對此,我認為他失敗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劉備聚集人心的機會沒有把握住。在古代,人心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一個人如果想要在亂世之中把握住機會吸引到他人的跟隨,人心的重要性一定會被放在首位,自漢帝出走,各路諸侯都沒有把一個已經失勢的人看得太重,劉備雖然打著皇族後裔的旗號,可他在當時及時有想法也無力去接住天子這個大包袱。劉備在當時只能算的上是一個閒散諸侯實力,他如果接回漢獻帝是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這一份風險對早年的劉備來說實在負擔太重。

面對漢獻帝這一個風險與利益並存的包袱,起兵較早的曹操卻下定了接納漢獻帝的決心,曹操在接到漢獻帝的車馬隊伍後接直接將漢獻帝等人送到了自己的大本營許都,小說中多數的諸侯對於曹操帳下的天子並不買帳,這一點是事實,可我們不能否認當時的天下還是大漢的天下,那些早已經習慣漢朝臣民身份的民眾還是對曹操的政權更加認可,劉備當時如果下定決心和曹操爭奪這位天子,劉備一旦成功就一定能快速擺脫自己當前的頹勢,可劉備最終還是沒能抓住這個為自己迅速增強實力的利器。

第二點,劉備假意的人和讓他最終失去了民心。劉備自從入世以來都是打著仁德之君的旗號,這個旗號為他在先期的創業之路上收穫了眾多的支持者,我們且不談劉備到底是不是一個正統的仁德之人,他確實在自己的發家之路上用這份仁德為自己贏得了荊州、益州的地盤,劉表這一批人確實是信了劉備的外在形象才會放心的把自己的地盤交付於他。

與前期的仁德相比,劉備在後期的三國亂世中就沒有顯得那麼仁義了,劉備在入川之後將自己的仁和政策徹底放置於腦後了,劉備在先期攻打同為漢室後代的劉璋就已經實屬不義了,他在此後的入川之舉更是不得民心。劉備在入川攻打益州的戰事中並不是很順利,他在久久不能收穫勝利的局面下允許自己的士兵入城大肆掠奪,此舉讓川蜀之地的居民相當不滿,自此他的仁德形象徹底失去了。

劉備的發家正是憑藉的自己對外的仁德形象,後期為了快速達到自己統戰進軍的目的,他更是不顧反對下達了直百錢的命令,這項命令剝削了川蜀之地居民絕大一部分的積蓄,他這樣的行為其實就跟初期的董卓沒什麼兩樣,我們可想想像,他在失去了有利的軍事局面後如何再次用仁義為自己拉來可觀的軍事支持呢?這個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他做不到再次收集人心的行為,這也是蜀國後期無力再次站起來的主要原因。

各位看官不知還有何見解小編在下方的評論區等你。

本文為作者原創,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LYCH)

相關焦點

  • 若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劉備,他能否統一天下,能否興復漢室
    如果劉備「挾天子以令諸侯」,結果因為實力不行,被其他諸侯搶走了天子,那就失去了意義,現在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如果以歷史上的劉備來看,早年劉備在整個北方的時候,是沒有實力能保住皇帝,就算他佔據整個徐州的時候,也是實力不足的。
  • 同是漢景帝後人,為何劉秀能統一天下,劉備只能偏安一隅
    但為什麼同樣身處亂世,劉秀能統一天下興復漢室,劉備卻只能偏安一隅呢?承前啟後的漢景帝大多數人提到漢景帝,第一時間想到的大概就是「文景之治」了。漢景帝起到了一個承前啟後的作用,他繼承和發展了其父漢文帝的事業,並為其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基礎。
  • 劉備擁有臥龍鳳雛,為何還是不能統一天下?龐統之死說明問題
    但是,戲劇化的是,這兩位都讓勢力最弱的劉備得到了,可是,有了這兩位驚天動地的人才,劉備卻還是沒能得到天下,最終只能偏居益州,與曹操、孫吳鼎足而立。那擁有這麼強力的人才資源的劉備,為何還是不能統一天下?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好好講一講。其實,在劉備這一派中,龐統的軍事能力是比諸葛亮要強的,他特別善於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出謀劃策,並以慣出奇謀著稱。
  • 孫權比曹操、劉備活得都久,為何還是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呢?
    細看三國時期的歷史,很多人都會充滿遺憾,比如最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孫權作為東吳的年輕領導,比劉備和曹操都年輕並且活得都要久,可以說他幾乎已經耗走了所有勁敵,為何最後他還是沒有做到一統天下呢?有人說可能是孫權能力不足,也有人說是孫權不想統一天下,所以才一直那樣耗著,沒有完成統一大業,實際上真的是這樣麼?我想我們通過一些歷史資料的記載,可以大概還原當時孫權所想。孫權能力不足不想一統天下麼?
  • 劉備在投靠他人時,為何能總能以主公的姿態獨立?原因很簡單
    其實在投靠他人時,能以主公的姿態獨立著的人,並不僅有劉備,還有其他人。比如說馬超,當年他投靠漢中張魯時,就是相對比較獨立的,只是在投靠劉備後,他才沒有保持那份獨立。而要說到為何劉備每次投靠他人,都能保持獨立,其實主要有三個原因。
  • 曹操、劉備和孫權如此厲害,為何都沒有統一天下?與他們有關
    除了這些統領士兵,徵戰一方的將軍外,很多謀士也十分出彩,比如素有鬼才之稱,幫助曹操統一了北方的郭嘉,有毒士之稱,幾乎算無遺策的賈詡,還有讓後世敬佩的,曾提出過《隆中對》的諸葛亮。當然,能夠統領這些文臣武將的主公,自然是最為出色的人中龍鳳。然而曹操、孫權和劉備三人雖然建立了各自的政權,但他們三人都沒能統一天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劉備在投靠他人時,為何能總能以主公的姿態獨立?原因其實很簡單
    其實在投靠他人時,能以主公的姿態獨立著的人,並不僅有劉備,還有其他人。比如說馬超,當年他投靠漢中張魯時,就是相對比較獨立的,只是在投靠劉備後,他才沒有保持那份獨立。而要說到為何劉備每次投靠他人,都能保持獨立,其實主要有三個原因。
  • 如果夷陵之戰劉備贏了,佔盡東吳,能夠擊敗曹魏統一天下嗎?
    1.劉備不僅年老,而且缺乏軍事能力。劉備發動夷陵戰爭時已經60多歲,這在三國生活的時代已經是屬於高齡了。不管是野心和勇氣也都不能再堅持多久。可以說,雖然有光復漢室的志氣,卻也是有心無力了。此外,儘管劉備也是一代亂世梟雄,但他的個人能力顯然不足以支持他完成統一。無論在戰術上還是治國上,他都不如曹操。
  • 三國情結丨曹操、劉備、孫權為何不能一統天下?
    曹操不可謂不善戰,但是就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來看,基本上可以斷定曹操軍團善於平原作戰,一不善水戰,而不善山地戰,這或許就是曹操不能統一天下的軍事原因。劉備為何不能一統天下?沒有秦皇漢武的武功韜略,卻偏要逞強而為之,豈不為天下之大忌乎?劉備常被對手罵為假仁假義之人,大耳賊!他沒有對不起關張兄弟,可謂仁至義盡,反倒是關張二人的死拖累了劉備。兄弟的事業,只剩孤一人,劉備英雄遲暮。於是,劉備犯了急躁冒進的毛病,稱帝後,加速了作戰的步伐,欲速則不達。
  • 曹操去世後,劉備和孫權,為何還是沒有機會統一天下
    曹操死後魏國內訌,劉備為何還是沒能統一三國?曹操在歷代開國皇帝中(雖無稱帝,但事實已是,只不過把皇位讓給兒子曹丕罷了),曹操最苦了,徵戰了三十年,勉強統一北方,更不要說統一天下。所以晚年就「得隴望蜀」,生平與劉備最後一戰(漢中爭取戰),小負於劉備,但已經膽怯了,只有退走。《三國志》: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
  • 劉備和孫尚香結婚三年,為何沒有子嗣?劉備其實也很無奈
    雖然說三國是男人的天下,是各路諸侯不斷殺伐吞併的時代,但是其中也有許多嬌美可人的女性角色,為這亂世紛呈添上了一抹獨到的風採。就比如東吳的美女孫尚香,其另一個身份,便是劉備劉皇叔的妻子。這孫尚香的名氣可不比其他男性戰將小一分一毫,可謂是三國時期與貂蟬並肩的重要女性角色。
  • 三國時期,劉備手下精兵良將眾多,為何他最後沒能統一天下?
    只要現在一提起劉備,很多人都會面露複雜之色,他的手下可謂是人才濟濟,不但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猛將,更有諸葛亮這種治世能臣,只要稍微加把勁,便會一統天下。然而,劉備終其一生也沒有做到,還把江山留給了「扶不起」的阿鬥,導致一幫人前期的努力都白費了。然而,世人口中的劉備真的如此不堪麼?
  • 糜芳跟隨劉備24年,為何在劉備最輝煌時投降東吳?並非因為關羽
    很多人好奇了,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跟隨了劉備24年,為何會在劉備最輝煌的時候選擇投降東吳呢?很多人認為是因為關羽太過高傲,輕慢糜芳,所以糜芳才投降東吳的。不過本文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糜芳之所以投降東吳,絕不是因為關羽輕慢他,而是另一個原因!
  • 曹丕篡位時,那些忠於漢室的大臣為何寧願隱居,都不願投靠劉備?
    有人認為曹操是忠於漢室的,有人說是曹操為了穩定朝廷人心不敢稱帝,如果按照小編的想法的話更傾向於第二種,為何呢?曹操這個人在三國演義開篇當中就有很明確的定位,稱其為「亂世之奸雄也」,所以說曹操忠於漢室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那麼這些忠於漢室的大臣曹操害怕成這樣子,曹丕為何敢篡位?
  • 劉備賢明之主,諸葛亮智慧過人,2人聯手為何無法一統天下?
    兩人的君臣關係可謂十分和諧,可是2人聯手後為何始終無法一統天下呢?首先,劉備與諸葛亮的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者,劉備從桃園三結義起,開始逐漸組織自己的「小陣營」,並不斷拉攏合伙人加入,幾乎在統一的事業上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而跟著他打工的人,也沒有一個是被強迫的。
  • 麋芳、傅士仁跟隨劉備25年,為何在劉備勢力最鼎盛時期叛變?
    麋芳、傅士仁在194年徐州牧陶謙病逝後,便跟隨了新的徐州牧劉備,直到公元219年叛變,一共25年。他們兩人跟隨劉備25年,即便在最艱難的逃亡歲月都選擇堅定地站在劉備後面,但為何在劉備勢力最鼎盛時期叛變?分析如下。
  • 趙雲單騎救少主,為啥得不到劉備提拔?連後主劉禪都不重視他?
    說起關於他的事跡,長坂坡七進七出救少主最出名。但奇怪的是,趙雲在蜀軍陣營中劉備很少提拔他,這有點讓人想不通。後來在網上聽了一些專家對趙雲的評價,說了這麼一句話——你看他看了什麼就知道了。咱們可以把意思理解為是劉備故意拋棄了妻子和孩子,趙雲把孩子救了回來,阿鬥長大後知道自己的父親拋棄自己會怎麼想?趙雲表面上是立功了,將人救了回來,但是暗地裡是給劉備添堵了,沒有揣測明白劉備真正的意思。當上桂陽太守後,降將趙範將嫂嫂獻給趙雲,趙雲沒有接受,趙雲認為他心懷鬼胎,不可交往。果然,後來趙範還真叛逃了。趙雲太過於耿直,這是世人皆知的一點。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二者兼得,為什麼沒有統一?
    司馬徽,作為三國時神龍見首不見尾,猶如天龍八部中掃地僧一般,一錘定音的存在,按理說他的話就相當於高屋建瓴,振聾發聵的,那麼問題來了,「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二者兼得,為什麼沒有統一?1、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 劉備不聽張飛之言,桃園兄弟差點翻臉散夥,也埋下了漢末亂世禍根
    但也就是在徵討黃巾軍的戰鬥中,一向寬厚的劉備居然一意孤行,沒有採納張飛之言,弄得桃園兄弟差點翻臉散夥,也正是劉備這一時的猶豫,埋下了漢末亂世的禍根。如果當年劉備聽從張飛關羽之言,漢朝就不會亂,百姓也能免遭百年之災。
  • 假設劉備沒死,還統一三國當了皇帝,會第一時間殺誰?
    劉備統一三國會第一時間殺誰?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假設。我認為假如劉備統一三國,他首先要殺的人應該是曾經的漢獻帝劉協。以往的歷史告訴我們,一旦天下太平後那些可能影響新統治者地位的人,很有可能被殺。而一直活到了公元234年的劉協,會讓統一三國的劉備進退兩難。除了劉協,諸葛亮家族,以及手握兵權的武將們都有可能成為被殺的對象。危險的漢獻帝劉協。劉備一生都是以忠厚長者示人,他也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在苦苦掙扎。假如劉備真的統一了三國,那麼這個統一的王朝是誰來做天子?如果按照劉備一直以來打著的旗號,這個天子肯定是劉協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