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劉備,他能否統一天下,能否興復漢室

2021-01-19 騰訊網

東漢末年第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不是曹操,而是董卓,只是董卓並不懂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真正含義,而是完全憑藉個人喜好,大肆屠殺不聽從自己的百官,甚至毒殺太后,廢立皇帝,簡單幹了一系列超出道德、禮儀並且不得人心的荒唐壞事,才最終被王允聯合呂布所殺。

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就是李傕、郭汜這樣的軍閥,甚至還不如董卓,也是很快就敗亡了,直到曹操控制了漢獻帝劉協,才懂得真正利用天子以號令諸侯,才利用天子一步一步統一了整個北方,並成功地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曹操的成功,有一半的原因來自於「挾天子以令諸侯」。

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

那麼你知道挾天子以令諸侯真正的好處是什麼嗎?有哪些有利因素?

1、名正言順,絕對的政治正確。

東漢末年的天下亂世,皇帝根本不能號令天下諸侯,皇帝的命令已經沒有人願意聽了,否則漢獻帝也不可能在董卓、李傕、郭汜手中被控制了近7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關鍵不是用皇帝的命令去號令天下諸侯,而是利用皇帝的命令為自己贏得絕對的政治正確和名正言順。

比如你控制了皇帝,然後以皇帝的命令討伐某個諸侯,這相當於以皇帝的名義和大漢朝廷的命令去討伐,無論你怎麼做,都是正義之師,都是出師有名的,這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大的作用。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2、招攬天下的人才為我所用。

天下讀書人和各類人才,莫不是為了將來有一天能夠進入仕途而飛黃騰達,因為士的地位在封建社會是最高的,誰控制了皇帝,誰就能用皇帝的名義招攬天下的人才,為自己所用,而且各類人才還求之不得。

做大事的人都知道想得天下,就必須大量招攬人才,曹操能夠成功,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利用了皇帝的名義招攬了大量的人才,曹操先後數次以皇帝名義發布求賢令,這是典型的用公家的名義為私人辦事,而且還名正言順,曹操就是利用荀彧和漢獻帝所組成的朝廷,大量招攬天下人才,對天下人才形成一個向心力,這也是曹操成功的一個原因。

傀儡皇帝漢獻帝劉協

3、建立一個「精神政治中心」,拉攏一大批人心向漢的人。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絕對不是你在電視上看到的那樣對皇帝的不恭敬,而是像普通的臣子對待皇帝那樣畢恭畢敬,曹操是真的把皇帝當成皇帝,而不是當成手中控制的傀儡,至少在最初的幾年中都是這樣,而不是做做樣子,更不是像董卓和李傕、郭汜那樣把皇帝當成傀儡完全不放在眼中的情況。

漢朝在當時雖然沒落了,還是有一大批追隨者的,畢竟漢朝都存在了幾百年,還是有一批文人和底層百姓支持漢朝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吸引一批忠於漢室的人前來,畢竟這批人為數不少,在曹操勢力還並不強大的時候,拉攏這批人有利於曹操統一天下的戰爭,對曹操的成功也有著重要原因,而漢獻帝這個皇帝就是東漢末年的「精神政治中心」,之所以這麼叫,還是因為曹操控制了大部分權力與兵權。

曹操就是靠「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功的,如果「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是劉備,那劉備能不能統一天下?能不能興復漢室?劉備會如何對待漢獻帝呢?

曹操

要想「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功有兩個重要原因:

1、懂得如何「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上面說到的三點因素。

2、自身得有能力和實力。

第一個原因以劉備的能力應該能懂,劉備可是被曹操稱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的英雄,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劉備是非常清楚如何才能正確地「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不是像董、李傕與郭汜那樣,再說了,董卓等人已經做出了反面教材,劉備當然也會明白這個道理。

第三個原因就是說劉備自身有沒有能力和實力。如果劉備「挾天子以令諸侯」,結果因為實力不行,被其他諸侯搶走了天子,那就失去了意義,現在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如果以歷史上的劉備來看,早年劉備在整個北方的時候,是沒有實力能保住皇帝,就算他佔據整個徐州的時候,也是實力不足的。

劉備與曹操不共戴天

為什麼這麼說?

其實還是劉備缺少人才,劉備佔據徐州的時候,好歹是一個州,整個東漢也就是十三個州,劉備就佔據了其中之一,而且徐州在陶謙手中還算比較穩定的州,結果劉備佔據徐州沒兩年,袁術攻打徐州,劉備帶著關羽迎戰,後方留給張飛留守,結果袁術勾結呂布奪了徐州,就這樣輕易丟掉了。

劉備收留呂布卻不能防備呂布,劉備完全可以讓關羽在前線作戰,自己與張飛坐鎮後方,那樣呂布就不可能偷襲成功,另外,劉備極度缺乏軍師和謀士一類的人才,制訂正確清晰的戰略,這也是劉備失敗的一個原因。

所以,劉備即使「挾天子以令諸侯」也不可能統一天下,更不可能興復漢室,因為他的實力不夠,他是白手起家的人,自身硬體條件比起曹操和孫權來,差了很多倍,在那個靠出身才能成功的年代,是非常難的,劉備最後的成功是非常不容易的,三國中最佩服的就是劉備,因為他是唯一一個白手起家典範。

劉備

除非劉備有曹操的實力,再「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樣的話,劉備就能成功,就能像曹操一樣統一整個中國北方,因為有實力保證了劉備對外徵戰的條件,而「挾天子以令諸侯」能為劉備招來大量的人才,到時候像陳群、賈詡、荀彧、郭嘉這樣的人才投靠劉備也說不定,那樣的話,劉備就能統一天下。

如果劉備統一天上後,他會還政於漢獻帝嗎?

答案是不會。絕對不會還政漢獻帝,因為劉備畢生的心願不是為漢朝打拼,而是為自己打拼,雖然劉備建立的政權是漢,這只是為了建立政權的合法性才以漢為國號的,如果劉備建立個劉朝,是沒有人願意追隨他的。

如果劉備成功統一天下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手下的群臣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給他,這個時候的劉備一定會跟後來的曹丕一樣,逼漢獻帝禪位於自己,然後再給漢獻帝一塊封地,讓他在那裡安享晚年,終生不能離開。

而劉備所興復的漢,並不是漢獻帝的漢,而是他自己的漢,他心中的漢,儘管他建立的政權供奉著兩漢所有皇帝的牌位,但意義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相關焦點

  • 若曹操不迎漢獻帝,不挾天子令諸侯,他能否稱霸天下?
    最重要的是,他能夠通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盡心盡力地打造自己的事業,克服各種困難,消滅四方虎視眈眈的敵人,最終成為魏帝國的奠基者。曹操事業的起步是聚義兵,反抗董卓的暴虐統治,但是曹操事業的騰飛卻是得到了一個人,那就是東漢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漢獻帝。漢獻帝是落魄天子,就連皇位都是董卓給的,可是他的悲劇人生卻是在遇見曹操之後才變得難以改變。
  • 歷史系列:挾天子以令諸侯
    實際上,不用扯遠了,曹操前面,何進、董卓、王允、李傕郭汜,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結果呢,無一例外,全部死於非命了。可見,這個挾天子並不是靈丹妙藥,反而蘊含著極大的風險。而且,天子真的這麼神奇,還需要曹操挾持?天子自己就可以中興大漢了。
  • 歷史故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指挾輔著皇帝,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現比喻用領導的名義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揮別人。而這個詞在現代看來都認為是曹操的專利,但是殊不知,曹操也是師從古人啊!在春秋初期就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這個天子是當時的周天子周平王。這位國君就是鄭莊公。
  • 曹操董卓同樣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一個名留青史,一個留下罵名
    "挾天子以令諸侯"出自於《後漢書·袁紹傳》,原文:"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是指挾制著皇帝,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或比喻假借名義,發號施令。現比喻用領導的名義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揮別人。
  • 劉備興復漢室的希望,毀在了二弟的手中?
    劉備興復漢室的希望,毀在了二弟的手中?眾所周知,劉備是三國時期非常重要的人物,桃花三結義,人見人愛的皇叔,與曹操爭天下,今天我們不談劉備的大仁大德,來講講劉備興復漢室的希望如何破滅的,在劉備的一生中,有一次一統全國的機會,但不幸的是卻被自己的二兄弟關羽一場時機不成熟的戰役葬送了,一步錯,步步錯,最後還搭上了劉備和張飛的性命。
  • 【成語典故】挾天子以令諸侯
    《後漢書·袁紹傳》載:「沮授說紹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殺,其部將李傕等人便遣使詣長安求赦。當時掌權的司徒王允為人剛直,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為,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裡。
  • 漢朝最悲催的皇帝漢獻帝 最後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漢朝最悲催的皇帝漢獻帝 最後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間:2020-12-15 17:11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寫的憋屈!漢朝最悲催的皇帝漢獻帝 最後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劉協從出生開始就經歷各種挫折,能當上皇帝也是實屬不易,身在皇家,卻生逢亂世,在位期間做過幾家梟雄的傀儡,在寥落中隱忍偷生,他算是在所有皇帝中最無奈最倒黴的了。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   原標題:大寫的憋屈!
  • 曹操統一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至死沒有篡漢稱帝?
    此時,一代梟雄曹操脫穎而出,「挾天子以令諸侯」,以黃河中下遊為根據地,削平群雄,統一了整個北方地區。然而,許多人感到意外,因為曹操至死也沒有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建立新政權。那麼,曹操為什麼沒有至死也有稱帝呢?應該說,曹操最初起兵的時候,或許沒有改朝換代的想法,但隨著現實的轉變,開始有了建立新政權的想法。應該說曹操不是不想稱帝,而是遇到了一系列現實的問題。
  • 若天命所歸,孤願做周文王,其實後面還有一句,曹操真乃梟雄
    他是亂世英雄,挾天子以令諸侯,劍指割據勢力,北方出現了難得的和平,匈奴膽怯不敢越境,曹操真乃梟雄。《三國演義》曾有一幕,銅雀臺落幕慶典上,曹氏宗親身穿紅袍,漢室大臣身穿綠袍,當時曹操身穿綠袍見人,大臣們紛紛不解,詢問曹丞相為何身穿綠袍而不是紅袍,曹操詭笑了一下,告訴眾人。
  • 曹操迎回漢獻帝就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什麼袁紹不去做?
    對於冷酷計算的各方諸侯主公們來說,皇帝就是個累贅;對於心向大漢的各級士大夫謀臣來說,皇帝還是君父。這時候,袁紹手下的謀士沮授就對袁紹說:你看皇帝都已經那副德行了,咱們是不是該接濟一下,把皇帝給接到河北吧。你這麼做,咱們不就從地方諸侯升級為大漢朝廷了嗎。沮授的給的建議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 《4399大城主》國戰來襲 挾天子令諸侯
    黃巾之亂、挾天子以令諸侯等,都是三國時期的著名事件和典故。作為一款以三國時代為背景的戰爭策略類遊戲,《4399大城主》當然要讓玩家們親歷一下這些事件啦,於是「國戰」玩法應運而生!  《4399大城主》官方網站:http://my.4399.com/yxdcz/
  • 春秋時期,諸侯王是否幹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最早出自於《後漢書》中,沮授給袁紹說的話:「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這裡的「天子」,自然指的是周天子。「諸侯」則指的是諸侯國的那些國君。春秋時期,早期爭霸的齊桓公和晉文公,他們之所以能夠爭霸,名義上也都是採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辦法。齊桓公「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意思,出現了齊桓公帶著諸侯大軍,屯兵在楚國邊境上的時候。當時,楚成王派使臣前來問齊桓公,你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我們兩國相隔遙遠,風馬牛不相及,你為什麼要進入我們的國土?
  • 曹丕篡位時,那些忠於漢室的大臣為何寧願隱居,都不願投靠劉備?
    曹丕篡位時,那些忠於漢室的大臣為何寧願隱居,都不願投靠劉備?文/號外歷史之小文 圖/網絡東漢末年漢室傾頹,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劉協每天過著仰人鼻息的生活,董卓完全不把他當人看,之後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完全的架空了漢獻帝的權利,漢獻帝完全成為了一個傀儡,但是說起來也奇怪,為何曹操到死都不願意稱帝呢?這個疑團引人猜測。
  • 袁紹不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原因,是他覺得漢獻帝名不正言不順
    曹操一直被蜀漢人馬罵做漢賊,其實也並沒有冤枉了他。曹操靠著機會迎奉漢獻帝之後,大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投機把戲,而且完全不把漢獻帝當成一個真皇帝還隨便欺凌,這就把這些個豎著「匡扶漢室」的人給恨的牙齒痒痒的,而既然不能把曹操什麼樣,罵兩句總是沒啥問題的。
  • 第四十八戰:挾天子令諸侯(4)「令諸侯」的真正含義,荀文若的「四方生心」
    一個是袁紹的謀臣沮授,他對袁紹說:「應該西迎大駕,挾天子而令諸侯」。這是「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正版出處。四年前,沮授對袁紹說出了「迎大駕以令天下」的初級階段,四年過去了,袁紹下一個劉秀的模樣已經基本顯現。沮授說的更加清楚了,把獻帝逮過來,拿著他號令諸侯!
  • 四大千古陽謀,挾天子以令諸侯只算半個,最後一個至今無人能解
    三、挾天子以令諸侯。嚴格來說這個不算是陽謀,只是沾了一點邊而而已,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太多了,王朝末年基本都有,最出名的就是曹操。曹操成功雖然不是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其以帝王名義詔令天下,大家都知道他是虛的,但曹操勢力強大,小諸侯也無人敢不遵從。
  •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敗筆,註定劉備只能止步三國鼎立,無法統一天下
    按照諸葛亮的規劃,劉備要想實現一統天下、興復漢室的夢想,必須實行兩步走的戰略。第一步是奪取荊、益二州作為根據地,形成「三足鼎立」的戰略格局,對外與東吳結盟共抗曹魏,對內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為一統天下積蓄力量。第二步是待時機成熟,從荊州和益州兩個方向同時進攻曹魏,問鼎中原。
  • 假如劉備真的做到一統天下,興復漢室,真的會還政給漢獻帝嗎?
    假如劉備真的做到一統天下,興復漢室,會還政給漢獻帝嗎?劉備的處境跟劉秀差不多的,劉備這個中山靖王之後,雖說也是漢室宗親,有人可能說假的,現在姑且當他是真的吧,即使是真的,也是跟劉秀這般,並非是純真的漢室宗親,反正計算皇位順位優先繼承人,肯定不是劉備。所以呀,如果非要按血統去定義皇位繼承人,那麼劉備一統天下,興復漢室了的話,既然是興漢,那麼是得退位讓賢,讓給漢獻帝劉協的嘛,畢竟人家才是真正的大漢天子。不過劉備真的走到那一步,真的會退下來嗎。
  • 五代十國緣起,朱溫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是前奏,他比曹操更著急
    朱溫是通過黃巢起義發家的,黃巢起義時,他參加了起義軍,曾立戰功,受到黃巢的重用。但後來,他屢次被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挫敗,唯恐遭到不測,便叛變降唐。唐朝廷對他的叛降,十分重視,給予他高官厚祿,派他鎮壓起義軍並做了唐朝宣武節度使。884年,黃巢進逼汴州,朱溫自知抵擋不住,卑詞厚禮,乞求李克用幫忙。
  • 諸葛亮借用一成語,道出天下大勢,也說出劉備的成功之法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這段話出自著名的《隆中對》,其大意是這樣:自董卓亂國以來,四方豪強相繼而起,佔州奪郡的多的數都數不過來。曹操與袁紹相比,名位低下軍隊少,然而曹操最終卻能打敗袁紹,由弱變強,不僅是天時、也有人的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