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賢明之主,諸葛亮智慧過人,2人聯手為何無法一統天下?

2020-12-26 野趣de歷史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其中劉備大家都很熟悉,他本是皇族的後裔,卻過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劉備的父親死得早,所以他從小就與母親相依為命,整日靠母親織的草鞋拿到街上販賣為生,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人,卻闖出了一片天地。我們都知道,劉備是一個賢明之主,而諸葛亮亦是一個忠誠的軍師。兩人的君臣關係可謂十分和諧,可是2人聯手後為何始終無法一統天下呢?

首先,劉備與諸葛亮的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者,劉備從桃園三結義起,開始逐漸組織自己的「小陣營」,並不斷拉攏合伙人加入,幾乎在統一的事業上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而跟著他打工的人,也沒有一個是被強迫的。大家都心甘情願地位劉備賣力,不像現在的社畜,996的上班族,一到點就準時打卡下班,極少有真正熱愛工作的人。這裡也體現了劉備作為一個領導者的魅力,讓手底下的人心甘情願為自己付出。與此同時,諸葛亮也是一個合格的「小跟班」,作為劉備智囊團的諸葛亮非常睿智,常常在關鍵時刻獻計幫助劉備脫離險境並取得成功。可以說,蜀國能夠立足,與劉備作為領導者的賢能和諸葛亮作為下屬的睿智是脫不了干係的,他們倆的才能毋庸置疑。

其次,劉備與諸葛亮最終未成大業的主要原因還是出在他們個人身上。劉備如此賢能諸葛亮如此有才,他們合作看似必將成就一番大業,可事實卻並非如此。在劉備去世後,劉禪成為新一任領導者,而這也是劉備在生命前夕,做出的最錯誤的一個決定,事實證明劉禪並不具備像他爹地一樣的領導力,反而還拖累了諸葛亮前進的步伐。說白了,諸葛亮就是不斷在幫劉備收拾「爛攤子」,他數次北伐卻無一成功,最終「鞠躬盡瘁」,可以說是被活活拖死了。俗話說得好:「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諸葛亮再強,他也始終是一個凡人,面對那麼多強勁有力的敵人,他也會力不從心。失掉荊州後,可以說蜀國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能力之將一個個倒下,可用之人越來越少,又怎麼可能一統天下?

除此之外,劉備的「仁義」之心過重也是一個大問題。我們都知道劉備帳下有很多名將,但劉備往往會因為仁義之心而用錯人,就比如當初劉表病重想把荊州給劉備。可是劉備在自己仁義心的作祟下,果斷拒絕,說什麼也不接受。這就為以後孫權要荊州埋下了禍患。另外關羽被殺後,劉備一直耿耿於懷,想為關羽報仇,於是不聽諸葛亮的勸說,執意要討伐東吳,沒想到東吳的孫權早有防備,結果把劉備打得節節敗退。劉備人是很好,這沒得說。但就是有的時候感覺此人太裝了,假如他能再果斷一些,或者多聽聽諸葛亮的建議,打江山可能就會容易很多。

最後就是一些客觀原因或者是運氣因素了。劉備的兩兄弟,關羽、張飛先後戰死。要知道他們可是叱吒風雲的兩位軍中英雄。可這兩位英雄卻早早戰死,軍營中肯定就會人心惶惶,甚至有些人都已經開始想著跳槽了。另外不是有句俗語叫「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試想連廖化這樣重要的將領,都被逼著做先鋒,蜀國無人可用的窘境還真成了一個不小的笑話。劉備和諸葛亮的聯手雖然很強,但是二人的壽命都不長,劉備在建國後三年就病死了,而諸葛亮更是只活了53歲。二人一甩手,再加上蜀國後繼無人,也只能面對無法實現統一的現實了。

少不看三國,老不看水滸,這句話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也許等你真正老的時候,才能明白劉備與諸葛亮的不易,也才能看懂二人聯手卻為何無法完成統一大業。雖然很可惜,但是想想不僅是劉備沒有統一三國,曹操、孫權也沒有,真正統一三國的卻是司馬炎。這也是我認為三國最可笑的地方,蜀漢、曹魏、東吳鬥了大半輩子,最後卻被司馬家族奪走了江山。像極了一句話「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對此,各位觀眾老爺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賢明如劉備,智慧如諸葛亮,為何最終沒能一統天下?
    如果當時劉備攻打的話不出意外肯定能夠一舉奪得漢中,但是劉備他並沒有去攻取漢中,而且不顧「聯吳抗曹」的局面,集中當時的主要兵力準備去攻打吳國,然後吳國也沒打成功,然後聯合吳國對抗曹操的這個局面也出現了很大的裂痕。在大意失荊州後,劉備一心只想為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的阻攔,集中主要力量去討伐吳國,結果不是吳國的對手,兵敗如山倒,蜀國也兵少民貧國弱了。
  • 劉備如此賢明,諸葛亮如此厲害,為何沒能成就一統天下的事業?
    以劉備之賢明,諸葛亮之能。竟然沒能一統天下,凡讀《三國演義》入迷的人,無不深為遺憾。而實際上,一統天下,又豈是那麼容易之事。劉備與諸葛亮,沒能完成一統,總結一下,就是兩個根本原因:(1)劉備限於家世,(2)諸葛亮失了時機。之所以說,劉備限於家世。爭霸天下,不是光有理想就能成事的。
  • 劉備如此賢明,諸葛亮如此料事如神,為什麼他們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劉備作為以織鞋賣履為生的落魄皇族,以家徒四壁之景象發展為三分天下之帝王,可以說是非常成功了。諸葛亮雖為隱世高人,卻是布衣之身,最後發展為一國宰相,也可以說是非常成功了。劉備與諸葛亮歷來被稱為明君賢臣的典範,然而劉備諸葛亮終究沒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究其原因,個人總結有以下幾點,以供諸君參考。
  • 三國情結丨曹操、劉備、孫權為何不能一統天下?
    三國情結,是智慧情結,笑看謀士如雲,戰將如潮;三國情節,是民生情結,仁義奸詐,孰真孰假自在人心;三國情結,是一統情結,曹操、劉備、孫權為何不能一統天下?這或許就是名著的魅力,一個好計策足可定邦安國,一員好戰將足可威震一方,一個好主公足可割據一方,但倘不得天時、地利與人和,又何以一統天下?
  • 劉備有五虎上將,又有諸葛亮的輔助,為什麼沒能實現一統天下呢?
    前言:身為漢室後裔,畢生以興復漢室為目標的劉備,以及具有崇高政治理想的蜀漢集團,最終盡皆落得悲劇結局,難免惹人嘆息。那麼,正如標題所問,為何劉備擁有諸葛亮與關張趙等名臣良將的輔佐,還是不能一統天下呢?原因,恐怕有以下四點。
  • 讓關羽鎮守荊州,就註定了劉備無法統一三國,諸葛亮也很無語
    不過在歷史上有些人卻死得非常不甘,就像三國時期蜀主劉備一樣。說起劉備,或許很多小夥伴都會對他印象頗深,早期的劉備經過多方周圍,結識英雄,終於發展起來佔據荊州、在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之下,又順利佔據益州。本來是大好的前景,不過最終在漢中之戰過後,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身死,蜀漢實力大損,地盤丟失。
  • 孫權比曹操、劉備活得都久,為何還是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呢?
    細看三國時期的歷史,很多人都會充滿遺憾,比如最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孫權作為東吳的年輕領導,比劉備和曹操都年輕並且活得都要久,可以說他幾乎已經耗走了所有勁敵,為何最後他還是沒有做到一統天下呢?還有後來劉備要拓寬地盤,孫權就偷襲荊州,不僅把關羽弄死了,還氣得劉備帶領大軍攻打東吳,最終劉備也死了,這樣一來,東吳的勁敵也就走了一個,壓力比之前要小很多。等到諸葛亮輔佐阿鬥發展蜀漢之時,孫權眼看曹魏發展壯大,繼續聯合蜀漢一同抵抗曹魏,目的就是不讓曹魏一統天下。
  • 兩個原因,導致孫權熬倒了曹操劉備司馬懿和諸葛亮卻仍難一統天下
    說到孫權他可不簡單,他爸孫堅和魏國曹操、蜀國劉備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對,沒錯就是年輕,年輕就是資本,無論三國怎麼爭鬥,年輕優勢孫權可以慢慢熬,熬到曹操和劉備都掛了,他的機會就來了。不過事實往往並不如人意,曹操、劉備以及最強'鰲拜'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掛了,孫權還是沒辦法一統天下。那這是為啥呢?首先就得說是因為對手太強大。
  • 如果劉備一統天下,必定要殺這兩人,諸葛亮早已看破!
    如果劉備在三國時期一統天下了,劉備會處置哪些人呢?第一個便是劉備的義子劉封 劉備能一統天下,長子劉禪肯定是未來的皇帝跟劉封沒有任何關係,因此劉封有造反的可能!
  • 假如三國鼎立中,劉備一統天下,會封諸葛亮關張趙為王嗎?
    假如三國鼎立中,劉備一統天下,會封諸葛亮關張趙為王嗎?小編查閱了不少的資料,表明不會封自己的親信為王。其原因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劉備死後會形成,強臣弱主的局面,擔心自己的一手建立的江山會拱手讓人。劉邦剪除的全是異姓王,這些人劉邦壓根就不像封,殺韓信是必然的,我要是劉邦我也要殺韓信,殺臧荼,英布是他們自己反叛的,唯一就是彭越有點冤枉。劉邦可能也是經歷了太多的背叛,像是雍齒這麼親密的人都背叛他了。韓信在劉邦和項羽交戰最危急的時候找他要封王,劉邦完全不情願。所以說廢了這些諸侯王也是情理之中。
  • 龐統向劉備舉薦一人,劉備認為可以和法正比肩,為何諸葛亮看不上
    在歷史上,諸葛亮未曾說過魏延有「反骨相」, 但是這位被諸葛亮定性為有「反骨相」的光頭,最終真的被劉備誅殺。 向來大公無私的諸葛亮,為何要和此人過不去?這一切要從這個光頭的過往經歷說起。 這個光頭名為彭羕,和諸葛亮一樣,身高八尺、相貌堂堂,曾經也是一頭烏髮。
  • 關羽敗走麥城,諸葛亮為何不去救?後來的夷陵之戰也沒有參加?
    正是因為關羽的死,使得劉備不顧一切徹底和東吳翻臉,帶兵攻打東吳。結果在夷陵之戰當中,蜀漢損失慘重,徹底元氣大傷。劉備也因此一病不起,不久之後就撒手人寰。因為在夷陵之戰當中,損失過於慘重。導致整個蜀漢,自此由盛轉衰,也註定了後面諸葛亮幾次北伐,都只能為蜀漢稍稍延命,卻無法真正興復漢室。
  •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敗筆,註定劉備只能止步三國鼎立,無法統一天下
    按照諸葛亮的規劃,劉備要想實現一統天下、興復漢室的夢想,必須實行兩步走的戰略。第一步是奪取荊、益二州作為根據地,形成「三足鼎立」的戰略格局,對外與東吳結盟共抗曹魏,對內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為一統天下積蓄力量。第二步是待時機成熟,從荊州和益州兩個方向同時進攻曹魏,問鼎中原。
  • 為何劉邦和劉秀都能一統天下,而劉備卻做不到?原因其實很簡單
    東漢末年,天下再度大亂,綿延了四百年的大漢基業,岌岌可危,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從一小織席販履的小卒,成長為了一方諸侯,地跨荊襄,雄據巴蜀,打算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待天下有變之時,派一上將軍,從荊州出兵宛洛,自己率益州之兵,出漢中,揮師北上,興復漢室。然而,他終其一生,都未能打出蜀地,反而又丟失了荊州,未能向其先主一樣,再度一統天下。
  • 法正在三國名氣不大,卻讓諸葛亮都敬他三分,他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正處處碰壁,卻讓劉備奉若上賓,這是為何法正的家庭背景非常深厚,他的爺爺法真是東漢末年的儒學大家,非常受人尊重,他們的家族也是當地的名門望族,當時的社會還算安定,所以年輕時的法正也是一個恃才傲物的翩翩公子。
  • 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為何一直不出山,是沒人賞識嗎?
    都知道諸葛亮是劉備最大的助力,劉備也是諸葛亮最大的伯樂。他們兩人相遇相知,碰撞之後產生了強烈的反應。劉備從一個落魄半生的小軍閥搖身一變成為荊州之主,後來繼續吞併益州、漢中,把蜀漢推向巔峰。諸葛亮本人也隨著集團的發展地位越來越高,甚至後來還成為蜀漢實際掌權者,在歷史上留下濃厚的一筆。
  • 諸葛亮為何要等到劉備來了才肯出山,他在劉備身上看到了什麼?
    三國時期,重情重義的人是世界的楷模。他們從小就受到長輩話的影響。尤其是諸葛亮,可以說是一位無人知曉的偉人。現在他已經成為中國智慧的代表。除了劉備、關羽、曹操之外,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人物就是諸葛亮。正是因為他的才華才讓劉備三顧茅廬,之後將諸葛亮請出山中。那麼大家是否會很疑惑為何劉備去了三次才把諸葛亮請出來,諸葛亮是個成大事者,為什麼如此有本事的人,非要等到劉備三次拜訪才肯出山?
  • 諸葛亮為什麼勸劉備賜死劉封?諸葛亮心裡的想法,沒說出來
    關公死後,廖化去成都哭告劉備:「關公父子遇害,實劉封孟達之罪,乞誅此二賊。」劉備聽聞噩耗後,悲痛欲絕,想立即派人捉拿劉封,押解回成都問罪。 諸葛亮害怕劉封藉故逃跑,向劉備獻上一條欲擒故縱之計,將劉封調往綿竹升為郡守,孟達聞訊後就投降了曹操。
  • 劉備入川,為何帶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司馬懿說出了一個原因!
    劉備一直向成都逼近,諸葛亮、張飛和趙雲亦入蜀助戰,但劉備軍隊在雒城時受阻一年,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劉備圍困成都,劉璋才向劉備投降。 公元211年的時候,劉備率領龐統、黃忠、魏延、卓膺等將領入川。其中,就龐統來說,無疑承擔著軍師的職責,也即幫助劉備在益州之戰中出謀劃策,類似於漢中之戰時,劉備帶在身邊的法正。
  • 諸葛亮何以「興復漢室」為己任?淺論諸葛亮和劉備的君臣之誼
    」諸葛亮不二之心,足以讓劉禪放心。作為當下蜀漢實際掌權人,諸葛亮以丞相之職,行使君王之權,本就稱得上僭越。在《三國志·後主傳》中記載:「亮以禪未閒於政,遂總內外。」即便後世人知劉關張、諸葛亮,似乎這些人強撐起了三國歷史。但若不是《三國演義》,後世人能有幾人知曉這幾人?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才會刻意提到劉備三顧茅廬。由此能看出,三顧茅廬對諸葛亮的意義非凡。作為臥龍鳳雛之一,諸葛亮素有大志。但是隱居於南陽的他,懷才不遇,不能得遇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