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投靠他人時,為何能總能以主公的姿態獨立?原因其實很簡單

2020-12-26 騰訊網

其實在投靠他人時,能以主公的姿態獨立著的人,並不僅有劉備,還有其他人。比如說馬超,當年他投靠漢中張魯時,就是相對比較獨立的,只是在投靠劉備後,他才沒有保持那份獨立。而要說到為何劉備每次投靠他人,都能保持獨立,其實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劉備的實力很強

其實無論任何時候,你在別人那裡能不能保持獨立的狀態,主要都還是需要看你自身的能力!你要是實力太弱,容易被別人一口吃掉,怎麼可能保持獨立?而別人之所以尊重你,允許你和其他人不一樣,正是因為看中了你的實力,覺得你能幫助到他,否則他才不會對你這麼好呢!

就拿馬超來說,為何他投奔張魯時,能保持獨立,不就是因為馬超實力很強,名望很高嗎?馬超之所以投奔張魯,是因為他被曹操給擊敗了,但失敗只是暫時的,沒過多久,馬超緩過氣來,又重新拉起了一支隊伍,再次和曹操作戰。像馬超這種很有實力的人,留著他做助力,很明顯比吃掉他更划算!

同樣的,正是因為劉備實力很強,把他用來做助力,比吃掉他來的更划算,所以眾諸侯才會允許劉備以主公的姿態獨立存在。劉備這一生,顛沛流離輾轉投奔了許多人,從最開始的公孫瓚、田楷、陶謙、呂布到後來的曹操、袁紹、劉表,這些諸侯都是些聰明人,為何他們都願意保留著劉備的獨立性呢?難道他們全是傻瓜?怎麼可能,這些人都是人精!

公孫瓚是劉備的老大哥,是熟人,不好意思幹掉劉備,而且劉備要是能發展壯大,公孫瓚還更開心,因為當時天下混亂,劉備要是能壯大起來,正好可以幫他抵擋袁紹。

陶謙做的更加友好了,不僅對劉備絲毫不忌憚,還給劉備送兵送糧送地盤,他就沒想過吞併劉備,反而是想讓劉備入主徐州,幫他守好徐州。

再說到呂布,他偷襲奪下了劉備的徐州,為何還能允許劉備重新投靠他?就是因為劉備手下有一支人馬,呂布需要劉備幫他抵抗袁術和曹操。

再說到袁紹,他之所以願意接受獨立的劉備存在,其實也是看重劉備的實力,希望劉備能幫著他一起打曹操。同樣的道理,劉表能包容劉備,也是因為劉備比較能打,他希望劉備能幫他抵抗曹操。

所以說,很多問題最終其實都可以歸因於利益,這些諸侯之所以這麼包容劉備,主要就是因為劉備本身實力不錯,比較能打,而且他的手下也有一支可戰之兵,大家都想劉備幫著他們一起打擊對手,所以才會允許劉備以主公的姿態獨立存在。等到敵人消滅,天下一統時,劉備的作用消失了,也就不會有人再允許劉備獨立存在了,到時候就是要麼降,要麼死了。

二、劉備的名望不錯

剛開始的劉備,雖然只是小小的平原相,但他仁義的名聲早已經是傳遍了天下。救北海孔融、援徐州陶謙這兩次行動,使得劉備名聲大噪。天下人都知道了劉備這麼一號人物,雖然人家軍隊少,但是人家很能打,而且非常仁義,就算不認識,人家都願意出手相助,這是什麼行為,這就是亂世中的大好人啊!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在,一個人只要是名聲打出來了,事情就好辦多了!

這不,才到徐州沒多久,劉備就被陶謙給表為豫州刺史了,官階抬升了一大截。之後曹操又封劉備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這一下劉備的名聲是徹底的打響了,當時的天下豪傑,基本沒有幾個是不認識劉備的,很多人甚至直接尊稱劉備為劉豫州。

劉備名聲這麼好,這麼響,無論是投靠哪方諸侯,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大助力,明面上說,劉備也是朝廷大員,有劉備的支持,諸侯們的聲望將更加響亮,前來依附的人也會更多。劉備名聲這麼好,要真的是早早的把他給兼併了,那不就是落人口實嗎?很明顯這不符合諸侯們的自身利益。

三、劉備會做人

正史上的劉備,和電視劇中那個哭哭啼啼的劉備可不一樣。正史中的劉備,是一個非常善於交際之人,雖然他說話不多,但人家做事,就是能做到恰到好處,也正因如此,凡是跟劉備打過交道的人,都會覺得劉備這個人不錯,是個厚道人(當然,這裡不包括曹操和劉璋)。劉備很會做人,每次新投一個主公,在面子上都把別人哄的開開心心的,在實際行動中,也以別人為尊,甘居其下,這種說話好聽,事實又辦得漂亮的人,哪個諸侯會不喜歡?

結語

劉備在投靠他人時,之所以能以主公的姿態保持獨立,其實就是因為他本身實力強,聲望不錯,又會做人,怎麼看都是把劉備留著比較好。保留著劉備的獨立性,可以給諸侯們帶來更大的利益,要真的把劉備給吞併了,且不說能否發揮出劉備的原本實力,就是天下人的評價,都能把他給罵死了,畢竟劉備的名聲確實是不錯的。

相關焦點

  • 劉備在投靠他人時,為何能總能以主公的姿態獨立?原因很簡單
    其實在投靠他人時,能以主公的姿態獨立著的人,並不僅有劉備,還有其他人。比如說馬超,當年他投靠漢中張魯時,就是相對比較獨立的,只是在投靠劉備後,他才沒有保持那份獨立。而要說到為何劉備每次投靠他人,都能保持獨立,其實主要有三個原因。
  • 劉備投靠過七個人,為什麼沒人說劉備是七姓家姓奴?
    呂布,字奉先,呂布幼年時父親就去世了,後來拜荊州刺史丁原為義父。 劉備,字玄德。西漢時期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他呢先後投靠過劉虞、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這七個人最後才稱霸一方,劉備投靠過那麼多人為什麼都沒有人唾罵他?
  • 袁紹實力雄厚,對劉備傾心敬重,為何劉備還是要跑?
    劉備從袁紹那裡跑路還是廢了一番心機的,而給他出主意的是他以前的下屬簡雍,劉備在投靠袁紹時,意外與簡雍相遇,簡雍於是又產生了繼續跟劉備奮鬥的心思。他建議劉備以去與劉表聯盟抗曹為由,向袁紹辭行,袁紹同意,但這時簡雍卻對袁紹說:「主公,我以前在劉備手下任職,我知道劉備這個人,他這一次去劉表那裡,肯定會一去不回,不能讓他一個人去,一定要派一個人監視他,我願意為主公分憂,去監視他。」
  • 諸葛亮少時六字志向,字字狂傲,點出了不投靠曹操的原因
    諸葛亮不投靠最強的曹操,而投靠最弱的劉備,我們認知中的原因無非是「寧為雞頭,不為鳳尾」。但以諸葛亮的才華,無論投靠哪一個英明的主公,熬上十年八載,必能脫穎而出,再熬時間長一點,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雞頭」則是早晚之事。
  • 曹丕篡位時,那些忠於漢室的大臣為何寧願隱居,都不願投靠劉備?
    曹丕篡位時,那些忠於漢室的大臣為何寧願隱居,都不願投靠劉備?這得說一下這父子兩個人的性格,曹操生性多疑,時常害怕別人謀害自己,所以不敢對漢室太過激進,但是曹丕這個人和曹操是兩個極端,曹丕心狠手辣,反抗自己的沒有一個好下場,漢室戰戰兢兢,這才是主要在曹丕篡漢時這些大臣不敢言語的真正原因。
  • 三英戰呂布,為何張飛第一個出戰?背後的原因令人意外
    正是憑藉這一戰,劉關張三人從此名揚天下,在講究出身和名望的東漢末年,這一點對劉關張特別是劉備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撇開其他的諸侯不提(因為他們都被呂布打怕了),有個疑問是為何當時第一個出戰的是張飛而不是關羽?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裡面大有深意,背後的原因也耐人尋味。
  • 為何劉邦和劉秀都能一統天下,而劉備卻做不到?原因其實很簡單
    再加上曹操麾下,頂尖謀士足足十餘人,一流武將則有八虎騎、五子良將;孫權麾下不但有,可以獨當一面的江東十二虎臣,還有文能規劃發展策略,武能上陣禦敵的四大都督。劉備麾下的人才,則要少的多,尤其是可以在戰場上,為他運籌帷幄者,僅有法正、龐統等人,也都未能為他效力多久(諸葛亮是內政小能手,在劉備生前,幾乎沒插手過軍事)。
  • 龐德為何死戰關羽?臨死大罵劉備是庸才?他其實是在替2個人出氣
    在于禁投降之後,龐德為何不選擇投降劉備,從此享受大漢將軍的待遇?如此一來,不但自己的老命可以保住,同時也是關羽手下的第一功臣。如此,何樂而不為呢?龐德為何不這樣做?其實有3點原因,其一,龐德家眷盡數在許都。如果,龐德投降關羽,那麼他的家人肯定會被曹操斬殺。
  • 張遼「跳槽」次數不亞於呂布,為何能得到曹氏父子的信任和重用?
    張遼的跳槽次數多於呂布,為何能得到曹操、曹丕父子的信任?這其實是個考驗人性的問題,人性是複雜的,張遼和呂布做人的行為準則和性格有很大的差別,兩人最終的結局也說明了這一點。張遼跳槽與呂布跳槽有本質上的差別,張遼有底線,呂布卻沒有。先來說呂布。
  • 劉備率軍攻打東吳時,諸葛亮為何不跟隨他一起出徵?其實原因簡單
    談起三國,有才之人頗多,而劉備,可謂是籠絡人才最多的君主了。劉備的歷史評價也是極好的,德才兼備、重情重義,雖然起初受了些顛沛流離之苦,但最終建蜀稱帝,獨得三分之一天下。眾所周知,劉備所得離不開一個人的輔助,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其實都不用介紹了,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曉軍事的全才。
  • 趙雲那麼厲害,為什麼公孫瓚肯將他讓給劉備
    我們都知道,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想前去救援陶謙,可是兵馬不足,於是向公孫瓚借了趙雲,卻再也沒有還給公孫瓚了。要知道,趙雲不僅英勇無比,而且忠誠度極高。劉備還曾評價趙雲「子龍一身是膽」,如此一員虎將,公孫瓚為何捨得拱手讓給劉備呢?下面我們從正史中去分析,劉備究竟是如何「借」到手的。
  • 陳宮寧願選了呂布也沒有選劉備當主上,是因為能力嗎?
    可是陳宮這次選擇的主公不是別人,而是大家公認只有匹夫之勇的呂布。按理來說,當時的陳宮可以選擇投奔劉備,至少比現在好過,可他為何偏要投奔呂布呢?關於陳宮之所以背叛曹操的原因有很多,有曹操在兗州亂殺名士,曹操打擊兗州士族,沒有與兗州士族共享權力,但個人認為,陳宮背叛曹操,是因為陳宮這個人,有著巨大的野心,他不甘心為曹操賣命,不甘心在兗州作一個謀士,他想當主公創業。
  • 的盧妨主,卻為何要救劉備一命?因為劉備才是的盧馬惹不起的人
    的盧妨主,卻為何要救劉備一命?因為劉備才是的盧馬惹不起的人文/糖果歷史圖鑑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劉備的坐騎的盧馬。《三國演義》中,劉備依附荊州劉表,恰逢荊州邊境張武叛亂,劉備主動請纓,劉備部下趙雲與張武戰不三合,一槍把張武挑落馬下,奪了張武的坐騎,而張武的坐騎就是的盧馬。後來劉表見到的盧馬,也很喜歡,劉備就送給了他。但謀士蒯越私下裡哭著對劉表說:「我死去的哥哥蒯良最懂得相馬,這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曰:的盧,騎則妨主,張武就是因為騎了此馬,才丟了性命,主公萬萬不可騎乘此馬!」
  • 呂布和劉備都投奔了多個主公,為何一個聲名盡喪,一個美名傳播?
    諸如劉備、袁術等人,都是苦主。可見呂布的反覆無常,是導致他惡名的重要原因。有趣的是,劉備的行為也算是反覆。他與呂布的相同之處便在於:兩人都曾投奔過多個主公。而且在這個事情上,劉備做的還要"過分"。細數劉備生平,他先後投奔過鄒靖、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孫權、劉璋等人。
  • 劉備和孫尚香結婚時正當壯年,為何兩人數年的婚姻,竟然沒有孩子
    其實,在歷史上情況並沒有那麼複雜。孫尚香與劉備的婚姻就是一場政治聯姻。她嫁給劉備的目的就是拉攏劉備,為了維護孫劉聯盟出發。其實,與其他勢力進行聯姻,是孫權的拿手好戲。他與曹操早就有了姻親關係,這也是在赤壁之戰中,曹操幻想孫權能夠歸降自己的原因。但是,由於曹操的誤判,他遇到了孫劉聯軍的抵抗,遭受了赤壁之戰的慘敗。
  • 劉備奪徐州後,士兵們為何願意效力?兵符比領頭的將軍還要重要
    只有高級將領們,才需要去考慮,到底哪個主公好,投靠哪個主公有前途。在普通士兵們看來,只要有口飯吃,那這個人就是我的主公。所以我們看劉備最初起義的時候,窮的叮噹響,只要有倆錢了,也能招募兩三百個壯丁去打黃巾軍。人家如果考慮劉備人馬太少的話,那這種白手起家的人,根本就搞不起什麼事情來。而且不是每個技術工種都能進大公司了,民間小作坊也多得是技術人員,因為必須要混口飯吃。
  • 此人一生換了八位主公,最後被劉備重用
    在此之後,呂布一度依附劉備,後來反客為主,最終敗給了曹操,於公元199年被處死。對於頻繁跳槽的呂布,自然獲得了比較負面的評價。除了呂布,賈詡這位謀士也是頻繁跳槽,在漢末三國時期,經歷了五位主公,分別有董卓、李傕、段煨、張繡和曹操。當然,和呂布不同,賈詡最終獲得了善終的結局。
  • 諸葛亮為何要等到劉備來了才肯出山,他在劉備身上看到了什麼?
    除了劉備、關羽、曹操之外,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人物就是諸葛亮。正是因為他的才華才讓劉備三顧茅廬,之後將諸葛亮請出山中。那麼大家是否會很疑惑為何劉備去了三次才把諸葛亮請出來,諸葛亮是個成大事者,為什麼如此有本事的人,非要等到劉備三次拜訪才肯出山?劉備蜀漢開國皇帝蜀漢開國皇帝劉備參加過多次戰爭,與關羽、張飛一起救出過孔融、陶謙等人。他曾接手過徐州,多次投靠他人。
  • 古代謀士為何總愛提「上中下三策」,主公為何總是不選上策?
    關於為什麼主公總是傾向於選擇中策的問題,其實有三個主要原因。第一,一個謀士在設定中下三策的時候,要有一定的偏愛。古謀士所設上中下三策,大體上就這樣定了。雖然策略有點偏激,但收益卻很大。中策更可靠,成功率也更高。下一步就是穩紮穩打,進取心不強,成功的機率不大。在龐統幫助劉備進攻西川時,我們就用上中下三策來分析一下他的用意。
  • 徐晃可是三國名將,為何會死在別人的箭下?原因其實很簡單
    徐晃可是三國名將,為何會死在別人的箭下?原因其實很簡單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就會發現,有很多比較有能力的將領幾乎都願意死在沙場上,特別是在三國這種比較特殊的時候,就是由於當時天下大亂,所以有很多人都死在了戰亂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