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佔據了天下大半地盤,為什麼蜀漢與東吳還能與它並存這麼久

2020-12-09 明智之史

前言:三國時期在赤壁之戰過後,逐漸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種三方共存的狀態持續了近六十多年。

其中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北方的曹魏實力最強,地盤也是最廣。當時的天下有十三個州,而曹魏足足佔據了能有七個半到八個州左右的地盤,東吳佔據了三個州,而蜀漢僅有益州一個完整的州,加上別的地方地盤最多也就是兩州之地。這樣看來,曹魏在表面上的實力是具有壓倒性的,在三方地盤資源差距如此之大的情況下,為什麼蜀漢與東吳仍然能夠與曹魏並存這麼久呢?

三國地圖

曹魏外強而內弱,糧食減產,經濟倒退

雖然在理論上可以說,地盤越多各方面的人口、糧食等等資源也就越多,但實際佔有的資源還是要看當時具體的實際情況。曹魏的資源從表面上看,佔據壓倒性的優勢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北方一帶經過長年的戰亂摧殘,已經是衰敗不堪,人口凋零了。當時的雍州、司州這些地方,人口至少銳減到原來的百分之四十,并州、幽州、冀州人口也少了一半左右。

影視劇中戰亂圖

這些人口的大量流失並不僅僅只是因為戰亂問題,當然戰亂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氣候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小覷。當時北方的氣候大概在東漢晚期時開始變冷,帶來了一系列的影響。首先就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生存環境變得惡劣,只能大舉南遷,使得邊患問題嚴重加劇,開始出現了人口遷徙的情況。

另外由於天氣變得寒冷,使得北方的降雨也逐漸變少,北方的土地,原本就接近一種乾旱的狀態,降雨量一少,水利系統受到破壞,糧食的產量自然而然也就少了。所以說曹操當時雖然佔據了整個北方,但在人口以及資源這方面,局面並不好,有三分之二的地區,不是人口在逐漸減少,就是糧食的生產量大幅度減產。所以曹操雖然當時佔據了七八個州,但實際上實力根本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雄厚。

古代旱災圖

再說經濟,東漢末年北方地區的經濟在當時已經出現倒退的現象,只有幾個地區仍然保持著富足的水平,而且這幾個地區也是處在了一種分散的狀態,因此北方並沒有形成很強大的市場經濟。也可以說此時的北方經濟已經倒退到一種自給自足的區域性狀態,不是以前作為全國經濟中心的存在了。

在隱形資源方面,曹操的「挾天子令諸侯」也曹魏獨有的優勢,他可以用天子的名義去做一些別的諸侯無法去做的事情,封賞、任命等等,這是蜀漢與東吳無法比擬的一個地方。

曹操挾天子劇照

東吳糧產高,經濟強,卻不佔大義之名

再來看佔據三州之地的東吳,大概在東漢時期,公元50年左右,人口開始出現了南移的情況,這是一個逐漸轉移的過程,並不是大量的人口一蹴而就。

除了這些逐漸移居南方的中原人之外,南方當地本就有一些少數民族,他們與中原人接觸、交流、逐漸容納,這樣一來南方的人口數量是相當多的。而且主要的是他們佔據的地區,當時都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旱災這樣的情況根本不會發生。所以東吳佔據的地盤雖然比不過曹操,但農業方面的產量卻遠比曹操要好得多。

孫權劇照

在經濟方面,由於大量人口的南遷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東吳地區的經濟急速擴張。而且東吳地盤上的資源非常豐富,例如錫礦、銅礦等等,海鹽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另外各種四通八達的水運航道,也是東吳經濟能夠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依靠貨船,可以運送大量的貨物。

至於東吳爭奪天下的不利條件,除了不能夠產戰馬之外,更多還是潛在意義方面的,既沒有一個可以令諸侯的天子,又不是漢室宗親姓劉,因此在正統地位以及號召力方面相比而言弱的多。

古代航運圖

蜀漢外弱而內強,易守難攻,高舉大義之旗

再說蜀漢,蜀漢作為三方佔據地盤最小的勢力,能夠與曹魏、東吳並存,足可見有其獨到之處。蜀漢的主要地區是漢中盆地,加上一個四川盆地,其他的地方多數都是山地,人口相當少,而且裡邊有著一大批原有的先住民,他們有著自己的文化與組織,跟蜀漢的實際關係並不大,因此蜀漢統治下的主要人口主要還是集中在兩個盆地。

劉備劇照

四川是有著大量人口的,可是在那個時期,在偏遠地區的人口編制方面,統計出來的人口與實際情況會出現比較大的誤差。當時統計出來的人口數是在五十萬左右,但未曾統計上的,至少還有三分之二。何況處理內政極其在行的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蜀漢這個劣勢,因此在增加人口方面一直做著努力,例如開發南中,北伐時將西縣百姓劃入蜀漢戶籍等等,這樣雖然在人口方面仍然比不過曹魏,但至少這方面的差距沒那麼大。

諸葛亮劇照

而且四川是天府之國,鹽以及各種農產品豐富,長期繁榮,戰火幾乎不會蔓延到這裡,只是缺少戰馬以及各種金屬礦產。但四川有一個獨到的優勢就是綿延不絕的崇山峻岭,在防守方面相當於而言比較輕鬆,人們常說的「蜀道難」,恰好完美的表現了這方面。

蜀道難圖

後來在蜀漢在諸葛亮的南徵下得到了一大片新的地盤,就是雲南、廣西等等西南地區,這裡同樣是山地多,平原少,利於防守。而且這裡有著四川所沒有的東西,各種金屬資源,例如鐵、銅等等金屬礦脈,主要的是這裡還盛產滇馬。

在中國的西南有一條南北縱走的山谷,能夠自雲南一直連到甘肅、青海,在古代時如果從北方的草原向南走的話,就會沿這條縱谷前進。草原裡,遊牧民族可以去,天然的動物像是馬、驢等也可以順著這條路走下去,所以雲南能出產滇馬。這種馬雖然體型小,但是耐力好,用於正常的軍事作戰和運輸是沒問題的。

滇馬圖

再加上劉備姓劉,是漢室宗親,平時又以仁義德厚為名,大義之旗高舉,因此在民心支持方面,蜀漢是深得民心的。

綜上所述再看,雖然魏蜀吳三方,在純粹的地盤面積上完全沒有可比性,但是在實際資源以及隱形資源的互補下,其實相差遠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麼大,這也是三方能夠並存如此之久的一方面原因。

參考文獻《晉書》《吳書》《三國志》《曹魏的屯田》《三國時期真實人口分析》

相關焦點

  • 蜀漢滅亡後,為何單打獨鬥的東吳還能撐17年之久?它得感謝兩個人
    事實上,一直以來東吳最大的倚仗就是水師,就是長江天塹。只要魏軍打過了長江,東吳就完了。當司馬家準備好了水師,騰出手來對付東吳,那東吳的滅亡日期也就到了!自蜀漢滅亡後,東吳還能堅持17年之久,實際上得感謝這兩個人!
  • 如果曹魏國力是100,那麼東吳和蜀漢國力將分別為66和42
    既然曹魏的國力按100分做為標準,我們不妨設計一個四個維度模型,分析三個國家的存在時間、地盤大小、人口數量和軍隊數量的數據,從這四個維度來說明東吳和蜀漢的國力大小。其中,每個維度按25分做為標準來計算,四個維度標準總分為100。
  • 曹魏國力強盛卻不能速滅蜀漢、東吳,聊一聊曹魏南徵的困境
    無論是經濟、人口還是軍力,曹魏都遠遠強於蜀漢和東吳。按《蜀記》、《晉陽秋》、《晉書》等史料的記載,蜀漢人口九十四萬,東吳人口二百三十萬,曹魏或者西晉的人口則接近一千三百萬,國力差距是非常懸殊。但是曹魏卻沒能迅速消滅蜀漢、東吳,甚至在與這兩個政權的戰爭中採取守勢。這是為什麼呢?
  • 歷史解說:為什麼蜀漢滅亡17年,曹魏滅亡15年後,東吳才滅
    隨後他的兒子司馬炎上臺後「原形畢露」,威逼曹魏末代皇帝曹奐禪讓於他,西晉建立,他搖身一變成了晉武帝。他上任後,一方面要協調好內部勢力關係,同時還要加強和鞏固自身的統治,自然無暇顧及對東吳的徵伐。晉武帝司馬炎篡位後,並沒有自己的心腹,他憑藉著其父司馬昭的餘威而篡位得到天下,自身沒有大的功績。他上臺雖然想馬上伐吳,但卻遭到西晉的元老派們的反對。其實就是司馬昭安排給司馬炎的「託孤大臣」 賈充。賈充可以說是司馬家的第一功臣。就是他「指使」成濟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弒君——殺死了曹髦。然而,這位重量級人物卻不支持司馬炎伐吳。
  • 漢末三國,曹魏和蜀漢都有統一天下的可能,利用好水軍吳國也可以
    從當時的天下形勢來看,曹操家族所建立的魏國實力最強大,三分天下有其二,是統一天下的第1人選。然後就是劉備建立的蜀漢,奪取漢中之後已經有了和曹魏分庭抗禮的能力,假如劉備能夠再堅持幾年,而且不打那個讓他元氣大傷的夷陵之戰,曹丕去世的時候,就是他奪取天下的最佳良機。
  • 三國中佔據2/3天下的魏國為什麼不去主動攻打蜀國,而是常被攻打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吳三個國家最強大的無疑是雄踞中原一帶的魏國,可以說三分天下有其二,讓魏國擁有對蜀漢和東吳的絕對的兵力優勢。但是在整個三國期間,不僅對東吳發動的戰爭少之又少,對他主要的對手蜀漢更是主要以防守為主,無論是諸葛亮主政時期還是姜維主政時期,在大多數情況下竟然是實力弱小的蜀漢主動發起攻擊,雙方的戰略態勢竟然與自身的國家實力相反,看上去是一件非常匪夷所思的事。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為何強勢的曹魏,最終沒能統一天下?
    從地盤、人口上而言,曹魏擁有優勢蜀漢原本流浪四方的劉備,趁赤壁之戰魏吳鏖戰之機,奪取了荊州四郡。之後,又從孫權那裡換得了南郡,有了立足之地。接著,劉備奪益州,取漢中,正式建立了蜀漢政權。雖然關羽後來大意失荊州,蜀漢還是以益州、漢中,外加一個並不穩定的南中荒蠻之地,以區區百餘萬人口,一直堅持抗衡曹魏。東吳東吳則自孫堅、孫策,到孫權,經過三代的努力,控制了揚州、荊州、交州,以及時臣服時叛亂的南方廣州山越地區。
  • 公元253年,蜀漢和東吳第三次聯手北伐,結果一無所獲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公元220年,漢朝丞相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漢朝正式結束。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眾所周知,在三國之中,曹魏的整體實力最強,而蜀漢和東吳,都和曹魏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 劉姓的蜀漢?篡漢的曹魏?1000多年爭論花落誰家?
    長大後讀的史書多了,尤其是讀了更加客觀的《三國志》後,發現越來越喜歡上曹操了,全憑本事打下的一片天,曹魏幾帝,基本上都算是明君,強於蜀漢和東吳。拋開情感因素不講,歷史上是認同曹魏還是蜀漢?宋朝以前,大多數朝代認同曹魏的正統地位。為什麼呢?
  • 孫權比曹操、劉備活得都久,為何還是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呢?
    細看三國時期的歷史,很多人都會充滿遺憾,比如最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孫權作為東吳的年輕領導,比劉備和曹操都年輕並且活得都要久,可以說他幾乎已經耗走了所有勁敵,為何最後他還是沒有做到一統天下呢?當孫權看到曹操實力大增,擔心其會一家獨大,遂聯合蜀漢劉備軍隊一同攻打曹魏,赤壁之戰,可謂奇蹟一般的勝利,單純這麼一個大戰役,就足以表現出孫權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說明他並不差。
  • 三國時期蜀漢真有北伐的實力嗎?三國真實力量對比!
    三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眾所周知,三國鼎立時期,三大政權都擁有了自己的領土和政治手段。那麼在鼎立時期三大政權的實力究竟如何呢?今天我就將三大政權的領土大致面積,人口,經濟,軍事以及人才進行了對比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 諸葛亮死後,蜀漢為什麼還能堅持29年之久?劉禪是真的傻嗎?
    扶不起來的阿鬥「的這句話流傳數千年,現在被人們用來形容一些始終無法扶持成才的人,這句俗語的故事主人公便是三國時期的劉禪,是蜀漢開國皇帝劉備的兒子,劉備作為落魄的漢室後裔,從一無所有到一代賢主,身邊有著」萬人敵「關羽和張飛,等眾多名將,還有臥龍先生諸葛亮一生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小的卻成為了天下笑柄,鬧出了「樂不思蜀」的笑話
  • 漢中之戰,蜀漢大軍獲勝,佔據優勢的曹魏政權為何失敗?
    眾所周知,漢中之戰的時候,曹魏的實力遠遠強於劉備的蜀漢軍隊,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劉備奪得漢中的統治權,到底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根據正式的相關歷史資料記載,看一下漢中之戰的來龍去脈。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劉備的蜀漢軍隊實力並不強悍,雖然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魏,後來劉備又率軍佔領益州,但是從地圖上來看,蜀漢政權佔領的土地都是邊緣地帶的山區,整體實力以及富庶程度一般,與曹魏政權的實力相比,仍然差距較大,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 三國曹操劉備先後死去,年富力強的孫權為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關羽北伐時,東吳與蜀漢翻臉,襲取荊州,殺了關羽。沒多久曹操死了。劉備為了奪回荊州東徵,雙方爆發了夷陵之戰。劉備戰敗沒多久也死了。這時候的蜀漢與東吳內耗,蜀漢實力大減,東吳也好不到哪去,這時候東吳與蜀漢加起來都幹不過曹魏。
  • 完全相反,這是東吳生存的唯一選擇
    為什麼在殺害關羽之後,呂蒙也突然死了?沒有傳說、沒有陰謀,呂蒙就是病死了而已。不過,劉備在漢中之戰畢竟佔據了主場之利,而且還傾盡了全力,姑且再觀察些時間。但襄樊之戰就不一樣了。關羽以區區偏師,竟能取得水淹七軍、威震華夏、讓曹操考慮遷都避其鋒芒的輝煌戰果。如果按這種局面發展下去,劉備師出漢中、拿下關中隴右,將完全具備與曹操單獨抗衡的實力;屆時關羽依仗佔據長江、漢水之利,順流東下吞併江東,搞不好天下將變成南北分庭抗禮之勢。
  • 三國:分分合合,揭秘東吳與蜀漢的外交關係
    孫劉之所以能聯盟成功,主要還是形勢所迫,東吳內部也最終決定聯劉抗曹。但在孫權下定決心抗曹的心理過程中,諸葛亮的一番激將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換了別人去,未必能起到這麼好的效果。孫劉聯盟戰略的主要制定者是諸葛亮和魯肅,但如果沒有孫權和劉備的識大體、顧大局,一切都是水中花。
  • 曹魏為啥無法戰勝蜀漢?
    他說:蠔哥,您的文章我都看了,曹魏自從群雄逐鹿就開始打壓蜀漢,到了建安十三年,包括長坂坡赤壁等。最初的時候,曹操看起來氣勢洶洶勢在必得,但折騰下來,不但一無所獲,反而是慘遭打敗,內部嚴重撕裂無法彌合,曹操進位魏王了都有人罵他,曹丕更是恢復九品中正······反觀蜀漢,不但上下一心越來越團結。為什麼曹魏那麼強大,卻戰勝不了蜀漢呢?
  • 曹魏、蜀漢都有統一天下的可能,那麼吳國的機會在哪裡?
    三國時期,其實無論魏和蜀漢,其實都有機會統一,但是只有東吳統一的機率極為渺茫,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先看魏國。蜀漢能有機會一統天下嗎?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屢戰屢敗,缺少戰略。在諸葛亮出山後,制定了先取荊州再取益州的戰略,然後等天下有變,益州、荊州兩路北伐,的確有很大的機會取得天下。關羽威震華夏之時一度逼得曹操想遷都避禍就是證明。
  • 蜀漢滅亡之際,東吳在幹什麼,為何不派兵救援呢?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漢朝正式結束。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
  • 魏蜀吳佔地面積差別不大 為何有人說曹操佔據了十分之八的天下?
    而在後續的歷史中,魏國被公認是三國時期最強的國家,甚至有一種言論是說,當時的天下,魏國佔據了8/10。那麼為什麼從大體的領土面積來看,魏國並沒有佔據絕對優勢,但是卻可以得到後世歷史家的如此評價呢,這大體上要從兩個方面來看。從當時的地理行政劃分來說,魏國確實是佔據了絕對優勢的。首先我們要理解這個8/10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地理劃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