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三國時期在赤壁之戰過後,逐漸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種三方共存的狀態持續了近六十多年。
其中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北方的曹魏實力最強,地盤也是最廣。當時的天下有十三個州,而曹魏足足佔據了能有七個半到八個州左右的地盤,東吳佔據了三個州,而蜀漢僅有益州一個完整的州,加上別的地方地盤最多也就是兩州之地。這樣看來,曹魏在表面上的實力是具有壓倒性的,在三方地盤資源差距如此之大的情況下,為什麼蜀漢與東吳仍然能夠與曹魏並存這麼久呢?
曹魏外強而內弱,糧食減產,經濟倒退
雖然在理論上可以說,地盤越多各方面的人口、糧食等等資源也就越多,但實際佔有的資源還是要看當時具體的實際情況。曹魏的資源從表面上看,佔據壓倒性的優勢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北方一帶經過長年的戰亂摧殘,已經是衰敗不堪,人口凋零了。當時的雍州、司州這些地方,人口至少銳減到原來的百分之四十,并州、幽州、冀州人口也少了一半左右。
這些人口的大量流失並不僅僅只是因為戰亂問題,當然戰亂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氣候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小覷。當時北方的氣候大概在東漢晚期時開始變冷,帶來了一系列的影響。首先就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生存環境變得惡劣,只能大舉南遷,使得邊患問題嚴重加劇,開始出現了人口遷徙的情況。
另外由於天氣變得寒冷,使得北方的降雨也逐漸變少,北方的土地,原本就接近一種乾旱的狀態,降雨量一少,水利系統受到破壞,糧食的產量自然而然也就少了。所以說曹操當時雖然佔據了整個北方,但在人口以及資源這方面,局面並不好,有三分之二的地區,不是人口在逐漸減少,就是糧食的生產量大幅度減產。所以曹操雖然當時佔據了七八個州,但實際上實力根本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雄厚。
再說經濟,東漢末年北方地區的經濟在當時已經出現倒退的現象,只有幾個地區仍然保持著富足的水平,而且這幾個地區也是處在了一種分散的狀態,因此北方並沒有形成很強大的市場經濟。也可以說此時的北方經濟已經倒退到一種自給自足的區域性狀態,不是以前作為全國經濟中心的存在了。
在隱形資源方面,曹操的「挾天子令諸侯」也曹魏獨有的優勢,他可以用天子的名義去做一些別的諸侯無法去做的事情,封賞、任命等等,這是蜀漢與東吳無法比擬的一個地方。
東吳糧產高,經濟強,卻不佔大義之名
再來看佔據三州之地的東吳,大概在東漢時期,公元50年左右,人口開始出現了南移的情況,這是一個逐漸轉移的過程,並不是大量的人口一蹴而就。
除了這些逐漸移居南方的中原人之外,南方當地本就有一些少數民族,他們與中原人接觸、交流、逐漸容納,這樣一來南方的人口數量是相當多的。而且主要的是他們佔據的地區,當時都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旱災這樣的情況根本不會發生。所以東吳佔據的地盤雖然比不過曹操,但農業方面的產量卻遠比曹操要好得多。
在經濟方面,由於大量人口的南遷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東吳地區的經濟急速擴張。而且東吳地盤上的資源非常豐富,例如錫礦、銅礦等等,海鹽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另外各種四通八達的水運航道,也是東吳經濟能夠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依靠貨船,可以運送大量的貨物。
至於東吳爭奪天下的不利條件,除了不能夠產戰馬之外,更多還是潛在意義方面的,既沒有一個可以令諸侯的天子,又不是漢室宗親姓劉,因此在正統地位以及號召力方面相比而言弱的多。
蜀漢外弱而內強,易守難攻,高舉大義之旗
再說蜀漢,蜀漢作為三方佔據地盤最小的勢力,能夠與曹魏、東吳並存,足可見有其獨到之處。蜀漢的主要地區是漢中盆地,加上一個四川盆地,其他的地方多數都是山地,人口相當少,而且裡邊有著一大批原有的先住民,他們有著自己的文化與組織,跟蜀漢的實際關係並不大,因此蜀漢統治下的主要人口主要還是集中在兩個盆地。
四川是有著大量人口的,可是在那個時期,在偏遠地區的人口編制方面,統計出來的人口與實際情況會出現比較大的誤差。當時統計出來的人口數是在五十萬左右,但未曾統計上的,至少還有三分之二。何況處理內政極其在行的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蜀漢這個劣勢,因此在增加人口方面一直做著努力,例如開發南中,北伐時將西縣百姓劃入蜀漢戶籍等等,這樣雖然在人口方面仍然比不過曹魏,但至少這方面的差距沒那麼大。
而且四川是天府之國,鹽以及各種農產品豐富,長期繁榮,戰火幾乎不會蔓延到這裡,只是缺少戰馬以及各種金屬礦產。但四川有一個獨到的優勢就是綿延不絕的崇山峻岭,在防守方面相當於而言比較輕鬆,人們常說的「蜀道難」,恰好完美的表現了這方面。
後來在蜀漢在諸葛亮的南徵下得到了一大片新的地盤,就是雲南、廣西等等西南地區,這裡同樣是山地多,平原少,利於防守。而且這裡有著四川所沒有的東西,各種金屬資源,例如鐵、銅等等金屬礦脈,主要的是這裡還盛產滇馬。
在中國的西南有一條南北縱走的山谷,能夠自雲南一直連到甘肅、青海,在古代時如果從北方的草原向南走的話,就會沿這條縱谷前進。草原裡,遊牧民族可以去,天然的動物像是馬、驢等也可以順著這條路走下去,所以雲南能出產滇馬。這種馬雖然體型小,但是耐力好,用於正常的軍事作戰和運輸是沒問題的。
再加上劉備姓劉,是漢室宗親,平時又以仁義德厚為名,大義之旗高舉,因此在民心支持方面,蜀漢是深得民心的。
綜上所述再看,雖然魏蜀吳三方,在純粹的地盤面積上完全沒有可比性,但是在實際資源以及隱形資源的互補下,其實相差遠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麼大,這也是三方能夠並存如此之久的一方面原因。
參考文獻《晉書》《吳書》《三國志》《曹魏的屯田》《三國時期真實人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