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漢中之戰後,劉備進位漢中王,他稱王的法理依據是什麼呢?

2020-12-16 孤寡老人講歷史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佔據荊州、益州、漢中等地之後進位漢中王,他是先稱王,然後才上書漢獻帝求獲認可,這也是當時的軍閥們慣用的伎倆,先把生米煮成熟飯,再和名義上的朝廷備案。

劉備稱王就意味著自立一國,當然需要有合法的法理依據來證明這個王是代表正義的,還需要把稱王的原因和理由布告天下。這些相關的法理依據(自吹的)在群臣勸諫劉備稱王的上書中,以及劉備稱王后給漢獻帝的上書中都有明白地表示。

在以馬超為首的群臣上書中,先把曹操放在漢賊的位置:「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皇后太子,鴆殺見害,剝亂天下,殘毀民物。久令陛下蒙塵憂厄,幽處虛邑。人神無主,遏絕王命,厭昧皇極,欲盜神器」

然後把劉備的正面形象展現出來:「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三 州牧宜城亭侯備,受朝爵秩,念在輸力,以殉國難。睹其機兆,赫然憤發,與車騎將軍董承同謀誅操,將安國家,克寧舊都。會承機事不密,令操遊魂得遂長惡,殘泯海內」

最後以漢初異姓王聯合勳貴剷除諸呂之亂為例,表示只有稱王才能號召天下人消滅曹操:「漢興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諸呂之難,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備肺腑枝葉,宗子藩翰,心存國家, 念在弭亂。自操破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蟻附,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鎮衛社稷,光昭萬世也」

前後疊加,有理有據,看起來長篇大論,實際上的主要意思就是漢賊曹操稱王了,皇叔劉備要和他對著幹,身份要對等。

稱王之後,劉備自己寫給漢獻帝備案的上書中也再次強調稱王的意義:「高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今操惡直醜正,實繁有徒,包藏禍心, 篡盜已顯。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大司馬漢中王」。

主要意思是講自己稱王是為了保皇,還是拿剷除諸呂之亂為例,還特別強調了,現在到底還是大漢朝,異性的曹操都稱王了,劉氏宗親也必須要出來一個王跟曹操死磕,這個王非劉備莫屬。

古人做什麼事大多講究名正言順,特別是稱王立國這種大事,劉備稱王要找法理依據比曹操好找得多,因為他到底是姓劉,從起家以來就一直都打著漢室宗親的招牌。

當初西漢建國後,漢高祖劉邦剷除異姓王,並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此後的兩漢將近四百年都嚴格遵守這條誓言,連王莽篡漢之前都沒有稱過王。

現在出來一個曹操敢異姓稱王,打破了四百年延續下來的規則,堂堂漢室宗親還能落後於曹操?所以劉備稱王的法理依據是充足的。

至於為什麼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被漢獻帝封王,而劉備要到三年後才稱王?當時還沒拿下漢中,劉備也還沒有真正的在戰場上擊敗過曹操,怕天下人不服而已,到建安二十四年,漢中之戰大敗曹操的劉備才有底氣稱王。

相關焦點

  • 劉備奪取漢中後,為何不乘勝追擊,拿下關中呢?
    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在漢中之戰中,不管是劉備還是曹操,都調集了眾多名將。結果,在這場名將雲集的戰役中,劉備在公元219年贏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也即劉備佔據漢中,疆域得到擴張,並進位漢中王。不過,在奪取漢中之地後,劉備並沒有繼續向北進攻關中。眾所周知,關中作為漢朝都城的長安所在地,可謂兵家必爭之地。那麼,問題來了,劉備奪取漢中後,為何不乘勝追擊,拿下關中呢?
  • 封號的「命名學」——為什麼劉備要稱「漢中王」?
    按說劉備對稱王可謂是朝思暮想,盼望已久,為什麼在王號上又如此「謙虛」呢?可以從下面幾個問題探究:漢代王號多以地名命名,劉備既然要稱王,自然得選擇自己控制區域內的地名作為王號。從劉備在建安二十四年實際統治的區域來看,能夠構成一字王王號的地理單元,只有代表荊州的「楚」以及代表「益州」的「巴」和「蜀」。先來看「楚王」為什麼不行。
  • 劉備稱漢中王設壇處
    劉備即便是將表文報給漢獻帝,他也無權批准,曹操更不可能允許他的對手劉備當什麼「漢中王」。因此,劉備立「漢中王」時的表文,完全是根據漢代初期的規矩在履行程序,這樣作,既是對大漢朝廷的尊重,也是擺擺樣子,安民告示,作了個廣告,根本用不著什麼人來批准,完全屬於「自立」行為。正因為如此,後世一直稱「劉備自立漢中王」,就是這個原因。劉備明知道這種「自立」行為不合法,可也是因為形勢所迫,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
  • 劉備稱王的勸告書中,諸葛亮居然名列第五,這是什麼操作?
    眾所周知,劉備是個雄心壯志的人,他以前一門心思想要求得發展,想要和平發展,所以一直把漢獻帝放在自己的前面。但是等後來他的力量已經強大起來,並有了自己的班底之後,不久就開始進位漢中王,甚至成為漢中王。歷史曾一度令三國迷興奮不已,但在興奮之餘,我們也會發現一些疑問,比如歷史上關於劉備稱王的勸進表,就是其中一例。既然頂梁柱和我們心目中的大漢第一戰將,居然排在第五和第六,那麼問題就來了,這究竟是怎麼運作的呢?照此看來,劉備政權的頂梁柱自然是諸葛亮,而蜀漢政權的第一戰將,那自然是關羽。
  • 漢中之戰,曹操並未明顯落敗,為何主動退出,將漢中讓給劉備呢?
    東漢末年,劉備與曹操之間,為了爭奪漢中的歸屬,爆發了歷史上名將雲集的漢中之戰。參戰雙方都是名將盡出,劉備方領兵大將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等將領,曹操一方的將領有夏侯淵、曹休、曹真、張郃、徐晃、郭淮等將,堪稱歷史的全明星陣容啊!一般認為漢中之戰發生的時間為公元217年,劉備率軍進入漢中,張飛、馬超等將率軍攻打武都開始。
  • 劉備進位漢中王時,為何諸葛亮在百官中只排第五?其他人又是誰?
    他正式被劉備授予官職,是在赤壁之戰的後兩年內;而諸葛亮正式成為蜀國的二號人物,其實也是在劉備稱帝之時。甚至劉備在進位漢中王時,諸葛亮在百官勸進表中只排名第五。另外,裴松之還補充了一個故事:漢中之戰期間,劉備有些「上頭」,竟然親自走到陣前督戰,因為他還在氣頭上,所以沒一個大臣敢勸諫的。此時法正走上前去,與劉備並列而立。後者無奈,只好與法正一同退回了後方。從這個例子中也能看出,劉備對待法正無比重視。當然,法正也在這份勸進表中,只是他的資歷尚淺,還排在諸葛亮的後面。
  • 三國時的兩次「漢中之戰」:一次眾所周知,另一次則被忽略!
    東漢末年,張魯割據漢中,成為一方諸侯,一度讓益州牧劉璋都無可奈何,所以才邀請劉備協助自己,結果沒想到引狼入室,反倒讓劉備奪取了益州之地。等到劉備奪取益州之地,曹操立刻平定漢中,促使張魯歸降。在此基礎上,曹操佔據的漢中之地,自然引起了劉備的覬覦。為此,劉備和曹操兩大勢力,圍繞著漢中之地,展開了一場持續數年之久的大戰,這也是三國時期的第一次漢中之戰,可謂眾所周知。
  • 漢中之戰,曹操和劉備分別戰死了哪些武將?劉備為何非要奪取漢中
    而曹操在平定張魯,奪取漢中之後,司馬懿、劉曄等謀士就勸他直接乘勢佔據益州滅掉劉備,但可惜曹操未聽取謀士的意見,否則,整個三國時期就沒劉備集團什麼事情了。對此,建議劉備直取漢中之地的謀士法正感嘆「此蓋天以興我」。
  • 漢水之戰:趙雲正面擊敗曹操,幫助劉備奪取了漢中之地
    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
  • 劉備是怎樣奪取西川,成就漢中王的?
    至此,劉備佔有了荊州八郡中的四郡,後又向孫權借得南郡,打通了通向西川的通道。西川自古易守難攻,物產豐富,被稱為「天府之國」,在三國那個大時代之下,奪取西川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舉措。按照諸葛亮在此前《隆中對》中的藍圖,劉備早就對西川垂涎三尺,此時更是虎視耽耽了。當時,西川隸屬益州。
  • 漢中之戰後,劉備有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可關羽使他的努力付諸東流
    #我們看三國的歷史,總是為劉備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然後與曹操爭奪漢中,使得曹操首次在劉備手下嘗到了敗績。在劉備實力最強大的時候,他擁有益州、漢中、上庸三郡和荊州一部分,兵力達到十萬人以上。那麼,劉備擁有這個實力,是否有恢復漢室的希望呢?我們看,這個實力是有希望的。雖然當時的曹操擁有的地盤、人口和兵力都超過了劉備,可是雙方的形勢是不同的。劉備在多年之後,厚積薄發,事業走上了正軌。
  • 漢中之戰到底劉備是贏了?還是輸了!
    前幾天聊三國中的三十六計,講到以逸待勞的定軍山之戰,發現大家很喜歡。所以這次想跟大家聊聊漢中之戰的始末。漢中之戰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高潮,是劉備集團真正走向巔峰的開始,而且漢中之戰也是劉備真正成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奠基之戰。這次篇幅會很長,希望有興趣的朋友耐心讀完。
  • 劉備取得漢中,受文武官員拜賀為漢中王!
    利用曹操多疑性格,孔明排兵布陣,迫使曹軍棄陽平關而逃漢水之戰,曹操點名劉備說話。劉躍馬出陣,曹罵他忘恩負義,反叛朝廷。劉備則罵他上弒母后,自立為王。越罵越烈,於是各自督軍廝殺。曹操得他之助,方收兵扎於斜谷界口。
  • 同樣立足漢中,為什麼劉邦能夠建立西漢,而劉備卻不能恢復漢室?
    所以,劉邦這傢伙從最初就沒想去什麼巴蜀。項羽在關中稱王,那劉邦死活也回不去。而項羽一旦離開關中,那關中王就得是我劉邦的。而劉備呢?劉備在公元211年入蜀,這只是入了巴蜀,而不是入了漢中。入巴蜀的目的,是幫助益州牧劉璋與漢中軍閥張魯打仗。公元212年,劉備與劉璋反目,援巴蜀抗漢中,變成了荊州與巴蜀爭霸。到公元214年,劉備全定巴蜀。隨後不是進攻漢中,而是與孫權爭荊州。
  • 真實的漢中之戰劉備差點亡國滅種?拼盡全力之下的悽涼慘勝
    拼盡全力之下的悽涼慘勝 黃昏看三國0025. 真實的漢中之戰,拼盡全力之下的慘勝 漢中之戰,是三國時代一場著名的戰役,也是作戰規模僅次於赤壁之戰的大戰。 首先,漢中之戰的起因是什麼?漢中這個地方,到底有多重要?劉曹兩軍為什麼要精銳盡出,在漢中這塊地盤上大打出手?
  • 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打敗了宿敵曹操,那麼佔優勢的曹操敗在了哪裡
    漢中之戰是劉備一生中最輝煌的戰役。在這次戰役中,劉備終於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實現了自己與曹操對戰零勝率的突破。在當時,劉備在曹操撤退之後,離開進位漢中王,封賞群臣,大興土木,一派志得意滿的模樣。那麼,曹操在漢中之戰中,投入了大批的兵力。這些兵力是曹操在自己的統治區動員的絕大部分兵力,因此還引起後來的不良反應。
  • 曹操佔領漢中之後,為什麼又讓給劉備?劉備還真不是佔便宜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曹操和劉備在漢中這個地方,有過一場激烈的爭奪,叫做「漢中爭奪戰」。曹操一度接受漢中太守張魯的投降,拿下漢中。但是沒多久,漢中又被劉備奪去,劉備也因此即位漢中王。漢中這個地方,位於今天四川省和陝西省的交界,是關中地區通往川蜀的必經之地,兩省之間重要的交通樞紐。在三國時期,魏和蜀兩邊的交界,就在漢中。那曹操拿下漢中之後,為什麼又把漢中讓給劉備呢?
  • 劉備拿下漢中後,為什麼不派大將輔助關羽守荊州?原因其實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關羽大意失荊州一直是整個三國歷史之中的重頭戲,這件事是蜀漢政權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讓劉備新生的政權失去問鼎中原的機會了。這個時候,很多人三國迷就表示了,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因為其剛愎自用導致,甚至說劉備既然已經拿下漢中,為什麼不派大將來輔助剛愎自用的關羽鎮守荊州呢?其實,對於這個問題,肯定有不少說法,尤其是針對關羽為何出兵北伐的因素。
  • 漢中之戰,曹操佔盡了優勢,為何卻是劉備贏了
    眾所周知,在三國的歷史當中,有著無數的英雄人物。可以說是群雄割據,狼煙四起。而就在這樣的一個亂世當中,最後走出來了曹魏,西蜀,東吳三個勝利者。劉備雄踞荊州益州,孫權佔據江東,曹操控制北方地區,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而早年劉備在佔據了益州地區之後,曾經進攻漢中。
  • 歷史解說:漢中之戰中,曹操一方夏侯淵陣亡,那麼劉備損失了多
    ,漢中之戰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戰役一樣,都對漢末三國的歷史走向起到了重要影響。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因為戰爭持續時間相對較久,加上爭奪的是漢中這一戰略要地,所以,劉備和曹操都投入了眾多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