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9)定軍山大戰後,五月,曹操撤軍,劉備佔領漢中後,使漢中大片土地與益州連片,解除了益州北大門之憂患,同時也迅速擴大了自己的地盤和實力,直接對曹魏造成了威脅。同年農曆七月,平西將軍都亭候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鎮軍將軍許靖、營司馬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射援、軍事將軍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徵虜將軍新亭侯張飛、徵西將軍黃忠、鎮遠將軍賴恭、揚武將軍法正、興業將軍李嚴等群臣120人聯名上表給漢朝廷,要尊劉備「為漢中王」。
表文說:「昔,唐堯至聖而四兇在朝,周成仁賢而四國作難,高后稱制而諸呂竊命,孝昭幼衝而上官逆謀,皆憑世寵,藉履國權,窮兇極亂,社稷幾危。.伏惟陛下,聖資聖德,統理萬邦,而遭厄運不造之難。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皇后太子鴆殺見害,剝亂天下,殘害民物,久令陛下蒙塵憂厄,幽處虛邑,人神無主,遏絕王命,厭昧皇極,欲盜神器。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備,受朝爵秩,念在輸力,以殉國難,觀其機兆,赫然憤發,與車騎將軍董承同謀誅曹,將安國家,克寧舊都。會董承機事不密,令操遊魂得遂長惡,殘泯海內。臣等每懼王室大有閻樂之禍,小有安定之變,夙夜惴惴,戰慄累息。.臣等以備肺腑枝葉,宗子藩翰,心存國家,念在弭亂。自操破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蟻附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鎮衛社稷光昭萬世也。.今社稷之難,急於隴蜀,操外吞天下,內殘群竂,朝廷有蕭薔之危,而禦侮未建,可謂寒心。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兇逆。以漢中、巴蜀、廣漢、鍵為為國所署置,以漢初諸侯王故典。夫權宜之制,苟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
據清代乾隆年間著名史學家章學誠的《文史通義》說,當時寫這篇表文的是廣漢郡的李前,建興二年(224年),後主劉禪封其為「功曹掾」,屬於郡太守的屬吏(見《華陽國志·劉後主志》)。當時,120位群臣以馬超為首,是因為馬超是西涼的名門望族,是曹操所畏懼的人物,歸屬劉備後在奪取益州迫使劉璋出降方面功不可沒,其他的人則是按照地位尊卑先後順序而排列的。
這份表文,先是一一揭示了歷史上多次大亂的緣由,特別是揭露了曹操「鴆殺皇后、太子,剝亂天下,殘害民物,久令陛下蒙塵憂厄,幽處虛邑」,而使國家和人民「人神無主,遏絕王命」所犯下的罪過。接著,頌揚了劉備憂國憂民的心情和治亂安危的決心,陳述了奏請朝廷批准劉備立「漢中王」的理由和管轄範圍,同時說明,這種行為是特殊情況下的「權宜之制」,目的是有利於「社稷」。
自從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將漢獻帝劉協接到許昌後,就軟禁了劉協,實行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手段管理朝政,所以,這時期的東漢朝廷,已經完全被曹操控制,漢獻帝劉協不過是個傀儡和擺設,形同虛設。劉備即便是將表文報給漢獻帝,他也無權批准,曹操更不可能允許他的對手劉備當什麼「漢中王」。因此,劉備立「漢中王」時的表文,完全是根據漢代初期的規矩在履行程序,這樣作,既是對大漢朝廷的尊重,也是擺擺樣子,安民告示,作了個廣告,根本用不著什麼人來批准,完全屬於「自立」行為。正因為如此,後世一直稱「劉備自立漢中王」,就是這個原因。劉備明知道這種「自立」行為不合法,可也是因為形勢所迫,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所以,只好「以漢中、巴蜀、廣漢、鍵為為國所署置」,立為「漢中王」,為國家效力。他在表文中表態說,等到「功成事立」,國家太平了,他就引退下來,願意接受朝廷的處罰,「雖死無恨。」
當時,59歲的劉備在定軍山下今勉縣城東二裡的勉陽鎮舊州鋪村,「設壇場,陳兵列眾,群臣陪位,讀奏訖,御王冠於先主。」(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在這次「漢中王」大典中,百官陪位,將士和百姓雲集,廣場上旌旗獵獵,載歌載舞,數百面戰鼓齊響,器樂齊鳴,聲勢浩大,構成了後來傳承千年的「定軍戰鼓」。按照必要的程序,劉備還宣讀了一道他給漢獻帝劉協的《奏章》,表明態度和決心,算是走馬上任的就職宣言。《奏章》說: 「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將之任,總督三軍,奉辭於外,不得掃除寇難,靖匡王室,久使陛下聖教陵遲,六合之內,否而未泰,惟憂反側,疢如疾首。
曩者董卓造為亂階,自是之後,群兇縱橫,殘剝海內。賴陛下聖德威靈,人神同應,或忠義奮討,或上天降罰,暴逆並殪,以漸冰消。惟獨曹操,久未梟除,侵擅國權,恣心極亂。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機事不密,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忠義不果。遂得使操窮兇極逆,主後戮殺,皇子鴆害。雖糾合同盟,念在奮力,懦弱不武,歷年未效。常恐殞沒,孤負國恩,寐寤永嘆,夕惕若厲。
今臣群寮以為:在昔《虞書》敦敘九族,庶明勵翼,帝王相傳,此道不廢。周監二代,並建諸姬,實賴晉、鄭、夾輔之福。高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今操惡直醜正,實繁有徒,包藏禍心,篡盜已顯。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大司馬、漢中王。臣伏自三省,受國厚恩,荷任一方,陳力未效,所獲已過,不宜復忝高位,以重罪謗。群寮見逼,迫臣以義。臣退惟寇賊不梟,國難未已,宗廟傾危,社稷將墜,誠臣憂責碎首之日。若應權通變,以寧靖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輒順眾議,拜受印璽,以崇國威。仰惟爵號,位高寵厚,俯思報效,憂深責重,驚怖惕息,如臨於谷。敢不盡力輸誠,獎厲六師,率齊群義,應天順時,撲討兇逆,以寧社稷,以報萬分。謹拜表以聞,上還所假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
《奏章》字裡行間都表現出對漢室情真意切,同時又鏗鏘有力地聲討了曹操禍國殃民、人神共憤的種種滔天罪行,表達了他自己對漢室的忠心和一定會全力以赴匡扶漢家江山的信心。之後,上繳和封存了原來的「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正式走馬上任「漢中王」。
舉行完大典後,「漢中王」劉備立即大擺筵席,表示慶賀。席間,他「封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當時,滿堂文武官員個個吃驚,張飛本來是「以心許之」,他認為當哥哥的劉備理所當然會把漢中交給由他來守,因此自信心很足,沒想到,劉備會如此信任和重用魏延。在席間,劉備高興地問魏延說,我給了你這麼重要的職務,你準備怎麼守漢中呢?魏延當時回答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劉備十分高興,連聲說好,大家都「壯其言」而為之感慨(見《三國志·蜀書·魏延》)。安排好漢中事宜以後,劉備班師回成都。
回到成都後,劉備立長子劉禪為「太子」,又封「許靖為太傅(天子近臣,職為善導天子,無政務),法正為尚書令(尚書臺長官,二千石,三品,相當於中央辦公廳秘書長),關羽為前將軍(前、後、左、右四將軍是東漢三國常設的高級將軍名稱,位次九卿,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三品),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當時,諸葛亮認為,黃忠雖然有勇有謀,在定軍山殺了魏將夏侯淵,為蜀漢立下了不朽功勳,有目共睹,但他的年齡偏大,以前的知名度又不高,現在破格提拔為與關羽、張飛、馬超齊名的高級將軍,我們這些人都十分了解黃忠的功勞,不會有意見,只怕遠在荊州的關羽不同意。劉備說,這個問題我來解決。於是,他派司馬費禕為使,前往荊州,送去了「前將軍」印綬。關羽知情後果然大怒說:「大丈夫誓不與老兵同列」,堅決不接印綬。費禕按照劉備的交代,舉例開導、勸說關羽,讓關羽最終明白了事理,這才接了印綬。
劉備在漢中的設壇稱王,為後來建立蜀漢帝業奠定了堅實基礎,更重要的是,為後來的三國鼎立徹底打開了局面。因此,劉備稱「漢中王」的「舊州鋪」在歷史上很有名氣。
「舊州鋪」,自公元前206年的高祖劉邦起,就成為兩漢三國時期漢中郡「沔陽」縣的縣治所在地。這裡自古有四座城門,形成一座獨立的城池,從劉備在「舊州鋪」設壇稱「漢中王」之後,這裡便被尊稱為「興劉寨」,意即劉備後來的帝業是從這裡興起的。「舊州鋪」城南便是今天的勉陽鎮的倉臺村,與「舊州鋪」村比鄰,這裡是漢代的國庫糧倉,也是張魯的寶庫所在地,諸葛亮在漢中屯軍八年進行北伐期間,這裡更是他的國庫糧倉。
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十二月,蜀漢滅亡後,魏分益州之地設立梁州,統漢中、梓潼、廣漢、涪陵,巴、巴西、巴東七郡,梁州治就設在沔陽——今勉縣舊州鋪。東晉末年,漢中為「仇池國」所轄,當時的「武都王楊盛」府就設在「舊州鋪」。楊盛死後,埋葬在今天的勉縣周家山鎮娘娘廟村的豬嘴坡,後人將他的王府改為「楊盛祠」,俗稱「土主祠」。唐朝時期,沔州(州治在今天略陽縣)刺史賈載期在「舊州鋪」建有「秋興亭」古蹟園林,十分有名。唐、宋時期,勉縣稱為「西縣」,元代改為「鐸水縣」,縣治在今天的黃沙鎮。元代至元二十年(1290年),地方長官把「沔州」州治從今天的略陽縣遷移到了「舊州鋪」,這裡成了州的核心。明代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四年(1371年),知州王昱又將「沔州」州治從「舊州鋪」移到了今天勉縣城西的陽平關,將原來的「沔州」州治降為「鋪」,從今以後,這裡就叫「舊州鋪」。洪武七年(1374年),降沔州為「沔縣」,沔縣之名才開始有之。也就是這個時候,將縣治遷移到了陽平關,一直到1935年,才又將縣城遷移到今天的縣城——菜園子(見《漢中府志》、《沔縣新志》、《仇池國志》、《勉縣縣誌》、《勉縣軍事志》等方志)。
解放前,「舊州鋪」的舊城樓上曾經有「沔陽舊治,昭烈故都」的石刻門匾。現在,這裡僅存故址和光緒二十一年(1903年)二月「署沔縣事楊恩錫」刻立的「先主初為漢中王設壇處」碑石一通,碑石通高195釐米.寬90釐米,厚20釐米。但是,這裡的民風淳樸,老百姓對當年劉備在這裡設壇稱王的故事記憶猶新,堪稱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人人如數家珍,娓娓道來。除此之外,這裡的古街道依然筆直而齊整,明、清以來的磚雕建築四合院比比皆是,而且錯落有致,無聲無息的承載著悠久的歷史記憶。1983年,這裡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為迎接「川、陝、鄂諸葛亮研究聯會」在勉縣召開,各級政府分別撥款整修三國古蹟文物,「舊州鋪」的劉備稱王設壇處,也得到了徵地保護建設。2000年10月,漢中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博物館館長,筆者一直關注這裡的歷史研究和文物保護。2004年,筆者曾經應邀參與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攝製組來到這裡實地拍攝相關景區,他們十分感興趣,一一進行拍攝。從此以後,筆者又先後陪同央視的《走進科學》、《探索發現》、《百科探秘》以及《話說漢江》、鳳凰衛視、北京電視臺、重慶電視臺等等新聞媒體來這裡實地拍攝報導。2008年,這裡又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見郭清華、侯素柏編著《勉縣風光名勝博覽》)。
註:本文已經在2013年7月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郭清華《三國風雲定軍山》專著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