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稱王的勸告書中,諸葛亮居然名列第五,這是什麼操作?

2020-12-15 王氏說歷史

眾所周知,劉備是個雄心壯志的人,他以前一門心思想要求得發展,想要和平發展,所以一直把漢獻帝放在自己的前面。但是等後來他的力量已經強大起來,並有了自己的班底之後,不久就開始進位漢中王,甚至成為漢中王。歷史曾一度令三國迷興奮不已,但在興奮之餘,我們也會發現一些疑問,比如歷史上關於劉備稱王的勸進表,就是其中一例。既然頂梁柱和我們心目中的大漢第一戰將,居然排在第五和第六,那麼問題就來了,這究竟是怎麼運作的呢?

照此看來,劉備政權的頂梁柱自然是諸葛亮,而蜀漢政權的第一戰將,那自然是關羽。但是遺憾的是,這一年的勸進表,他們的位置卻拍得很奇怪,居然落後於第四名之後,而且我們也不怎麼看好,神威天將軍馬超居然佔據了第一。那這一年的排名究竟意味著什麼?難道關羽和諸葛亮只是幾個普通的角色?事實上,在這件事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講究。

先看看當年這件事的背景,據史書記載,劉備經過重新整合的力量後,很快就在群臣的勸諫下成為漢中王。那時看來是一團糟,但在當時的形勢下,還是引起了很大的波瀾,比如曹操就氣急敗壞地馬上要開戰。由於當時劉備稱王的時機非常關鍵,曹操已是人臣,所以他想更進一步,於是成了魏王。但是當時他雖然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卻被眾人所唾棄,因為漢高祖非劉姓不稱王,實在是太有影響力了。這一年曹操為了應付此事,甚至還逼死了自己的好友荀彧。

據說,當年的曹操在稱王的過程中可謂是搞得傷痕累累,甚至還有些疲憊。但是在曹操稱王不久,結果劉備也站出來說自己也稱王了,而且還是名正言順的劉家漢中王。先是劉家貴人當上了王爺,接著又來了一個漢中王,看來還得模仿劉邦。於是曹操氣得手足無措,便立即發起了一場大戰,要和劉備決戰到底。

因此從當時的背景來看,劉備稱王雖瀟灑,但危機重重。所以,劉備應該怎樣解決這些危機呢?當然,他不可能直接把曹操氣死,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儘可能地拉攏人心,建立遠高於曹操的威望。因此,在勸進過程中,劉備急需有影響、有聲望的人為自己作鋪墊。因此在宣布稱王時,一定不能讓自己人站在前面,這樣會讓別人看得很尷尬,甚至覺得劉備有狼子野心。而且應該讓那些關係不大,但有影響力的人物帶頭上書。

由於這樣勸進表內,前4位就成了他們的頭號人選,如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長史鎮軍(領)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議中郎將臣射援,其後又有諸葛亮和關羽。四大名著要麼是貴族,要麼是有影響的精英,然後他們排在最前面,這樣就好像劉備是鐵骨錚錚的公心,是被逼上梁山,所以當王爺拯救了天下。所以說當年劉備的操作是正確的,而如果真的要看蜀漢政權的核心團隊,還是得從第五梯隊往後看。歸根結底,這才是核心人物的位置,可見,諸葛亮的位置還是挺靠前的,關羽的地位也高於張飛。所以當年勸進的名次,至少在前四名是無法代表蜀漢集團的名次,只能從後面算起。

相關焦點

  • 諸葛亮位極人臣,李嚴勸諸葛亮稱王加九錫,諸葛亮的回答引發爭議
    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其歷史形象也比較完美。不過越是著名、越是完美的人物,就越引起後人的爭議。諸葛亮就是如此。諸葛亮在蜀漢可以說是位極人臣,權勢非常大。李嚴勸諸葛亮直接稱王,加九錫,諸葛亮的回答卻引發爭議。這是怎麼回事呢?
  • 領銜勸進劉備做漢中王的四個重要人物是誰?居然沒有諸葛亮
    公元219年,劉備打敗曹操,奪得漢中。手下文武們明白劉備的心思,集體上表給漢獻帝,請求加封劉備為漢中王。比較有意思的是,在上表大臣的署名排列中,諸葛亮僅僅排名第五位,關羽,張飛,黃忠則名列第六,第七,第八位。排名前四位的是誰呢?
  • 劉備自立漢中王,向漢獻帝上表的名單中,諸葛亮為何僅位列第五?
    劉備自少時就想當天子,自他從涿郡起兵開始,就帶著關、張二人,到處流竄。幸好,在依附荊州劉表之時,他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得到了統一天下的大策,這才讓他的事業突然開始好轉。先是赤壁之戰,劉備聯合孫權大敗曹操,順勢得了荊州。然後,又在法正、張松的內應下,迫降了劉璋,取了益州。至此,劉備的好運還沒到頭。
  • 劉備進位漢中王時,為何諸葛亮在百官中只排第五?其他人又是誰?
    受小說《三國演義》影響,劉備與諸葛亮的親密關係,一直為後世讀者津津樂道。這對「仁君忠臣」,也成為一個典範,被無數人所熟知。但在正史記載中,諸葛亮出山之後,並沒有立即得到重用。他正式被劉備授予官職,是在赤壁之戰的後兩年內;而諸葛亮正式成為蜀國的二號人物,其實也是在劉備稱帝之時。甚至劉備在進位漢中王時,諸葛亮在百官勸進表中只排名第五。
  • 李嚴建議諸葛亮稱王,為何遭到斷然拒絕,這則成語故事道明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李嚴傳》注引《諸葛亮集》,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四年(公元226年),主人公為諸葛亮。原文如下:(李嚴)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亮答書曰:「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
  • 同為劉備託孤大臣,為何諸葛亮位極人臣,而他卻貶為庶人
    眾所周知,劉備永安託孤時有兩位託孤大臣,一位是諸葛亮,另一位就是李嚴。李嚴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李嚴少年時候就以才幹著稱,原是劉璋手下,在劉備入川的關鍵時期,轉投劉備,為劉備收川立有功勞。後與諸葛亮,劉巴,法正,伊籍聯合制定了《蜀科》,這是蜀漢立國的基本法,李嚴作為制定者之一,文略可知。因而稱李嚴「文武雙全」絕不誇張。公元222年,劉備夷陵戰敗,許多文臣武將戰死,李嚴被召喚到永安,拜尚書令,升遷速度堪稱坐火箭,一夜之間由地方市長,變成了內閣成員。223年,劉備病逝,更是成為託孤重臣,蜀漢第二號人物。
  • 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還是諸葛亮主動北上投靠劉備?
    在《三國志》中,曾提及劉備對諸葛亮有三顧茅廬的舉動。在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這段時間裡,劉備拜訪了由水鏡先生司馬徽與徐庶舉薦的人才。當時劉備帶領關羽和張飛先後三次到南陽拜見諸葛亮,而在見到諸葛亮後,書中並沒有記載劉備到底有沒有邀請諸葛亮出山,只是諸葛亮向劉備說出了一番話,為劉備規劃好了將來的戰略方向,而劉備則只說了一個「善」字,在此之後,只提及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關係日益交好,而沒有其他的記載。
  • 諸葛亮讓劉備三顧茅廬,本就是狂士,為何容不下彭羕?
    例如,龐統初投劉備,不得重用,便直接用罷工來表達抗議;郭嘉前往袁紹陣營,意識到袁紹不能成大事之後,立刻飄身而去,臨行前還在袁紹的智囊團面前,大肆貶低了袁紹一通;劉巴更是屢次拒絕劉備的招攬,就算投奔劉備之後,也敢不給張飛面子,對張飛施行冷暴力,等等。就連千古名相諸葛亮,在出師之前,也曾讓劉備三顧茅廬,可謂擺足了架子。
  • 三國最強謀士排名,諸葛亮僅排第五,第一竟然是他!看完後你服嗎
    比如:「奸雄」曹操,「仁德」劉備,「智聖」諸葛亮,「武聖」關羽等,而後來的各種戲曲、評書更是把這段歷史演得活靈活現,經久不衰。其中對於他們的排名,大家的說法也是層出不窮的。比如說有「五大謀士」,「五虎上將」,「五子良將」,「四大都督」等。人們對於他們的能力排名,有著各種看法。
  • 劉備三顧茅廬和諸葛亮說了些什麼?諸葛亮決定出山幫他
    大家應該多多少少聽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劉備前往諸葛亮居住的地方拜訪他,奈何前兩次連諸葛亮的面都沒有見到,直到第三次,劉備才見到諸葛亮,想他訴說自己來這裡的目的。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蜀漢開國皇帝、他曾經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活動,後來因為自身實力過於弱小,所以在當時的諸侯混戰中常常失敗,他的實力不敵別人,所以也曾先後依附於公孫瓚、陶謙、曹操、等多個諸侯。但是劉備心有大志,想要有一番作為,所以在他駐紮在荊州之時,開始廣下招才令,渴望求得一位有識之士,能夠幫自己保護謀劃策,實現自己的抱負。
  • 作為劉備的託孤大臣,手握蜀漢兵權,李嚴為何被諸葛亮流放呢?
    在劉備稱帝這事上,李嚴挖空心思在武陽炮製了"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事件,後又邀蜀國官員八百人籤名,上表懇請劉備稱帝。 劉備稱帝之初,沿用的是東漢「尚書臺」的體制 。諸葛亮雖名為丞相,卻沒開府,諸葛亮在成都對軍政事務的處理意見 ,都要通過尚書令李嚴後,才能達到劉備那裡 。劉備的旨意,也要先通過李嚴才能到達諸葛亮之手。
  • 諸葛亮為何要等到劉備來了才肯出山,他在劉備身上看到了什麼?
    尤其是諸葛亮,可以說是一位無人知曉的偉人。現在他已經成為中國智慧的代表。除了劉備、關羽、曹操之外,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人物就是諸葛亮。正是因為他的才華才讓劉備三顧茅廬,之後將諸葛亮請出山中。那麼大家是否會很疑惑為何劉備去了三次才把諸葛亮請出來,諸葛亮是個成大事者,為什麼如此有本事的人,非要等到劉備三次拜訪才肯出山?
  • 諸葛亮為何誓死效忠劉備?
    諸葛亮死心塌地效忠劉備,對劉備忠心不二是事實,自始自終都沒打算背叛劉備。士為知己者死;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把諸葛亮的分量看得極重。無論是在請諸葛亮出山,還是請諸葛亮出謀劃策,都給予了足夠的信任和面子。
  • 三顧茅廬時諸葛亮考驗劉備,劉備表現出的哪些品質打動了諸葛亮?
    「三顧茅廬」是小說中的華章精彩,對不同的人物形象,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對劉備來說,體現了他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而對諸葛亮來說,則是他對劉備的考驗,考驗他是否值得自己效忠。對此,博聞多識的諸葛亮應該早有耳聞。在「三顧茅廬」中,諸葛亮對劉備的「仁心」有了近距離的感受。當諸葛亮拒絕隨同劉備出山時,劉備「淚溼衣襟」,說出了「先生不出,如蒼生何」這樣的肺腑之言。正是劉備對天下蒼生的這份誠摯情感,最終打動了諸葛亮。
  • 王者榮耀:劉備單槍匹馬救諸葛亮,不僅沒救成,反而透露出個秘密
    王者峽谷眾多女英雄為了幫助甄姬克服對男人的「恐懼心理」,於是眾人齊力綁架了諸葛亮,讓甄姬看個夠。得知此消息後,諸葛亮的主公劉備決定隻身潛入虎穴解救諸葛亮。劉備東奔西跑,終於發現了被綁在椅子上的諸葛亮,趁著沒人發現,決定迅速解救諸葛亮。
  • 劉備託孤兩人,為何世人只知諸葛亮而不知李嚴?孔明對李嚴做啥了
    劉備明明是託孤於孔明於李嚴二人,為何在劉備死後,李嚴便遠離了蜀國的政治中心?諸葛亮到底對李嚴做了什麼呢? 那便是升李嚴為尚書令,要知道尚書令可是僅次於諸葛亮的官職,說是蜀國大臣中的二把手也不為過。 《三國志·李嚴傳》記載:"章武二年,先主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 從劉備的做法來看,他是有些對諸葛亮不放心,表面上找個人來協助諸葛亮,實際上恐怕是制約的意思更多。
  • 三國:漢中之戰後,劉備進位漢中王,他稱王的法理依據是什麼呢?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佔據荊州、益州、漢中等地之後進位漢中王,他是先稱王,然後才上書漢獻帝求獲認可,這也是當時的軍閥們慣用的伎倆,先把生米煮成熟飯,再和名義上的朝廷備案。劉備稱王就意味著自立一國,當然需要有合法的法理依據來證明這個王是代表正義的,還需要把稱王的原因和理由布告天下。這些相關的法理依據(自吹的)在群臣勸諫劉備稱王的上書中,以及劉備稱王后給漢獻帝的上書中都有明白地表示。
  • 劉備託孤對諸葛亮說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夷陵之敗以後,劉備身體每況愈下,最後不得不託孤給諸葛亮,希望他能輔佐劉禪。在劉備託孤時,曾經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現在網上一些人認為這是劉備在試探諸葛亮,如果諸葛亮回答不妥,那麼就會把諸葛亮殺了。這種說法顯然有些想當然了。
  • 劉備病逝後,號稱臥龍的諸葛亮為何總打敗仗?姜維一語中的!
    三國裡劉備可是把諸葛亮和龐統都收入麾下了,一龍一鳳,不亦樂乎。劉備死前諸葛亮輔佐得盡心竭力,勝仗可是一個接一個,大有奪取天下之意。但劉備死後,蜀國打仗卻不盡人意。莫非水鏡先生說錯了?還是像坊間傳言那樣諸葛亮的魂跟著劉備的死走了?水鏡先生沒說錯,諸葛亮確實有輔佐君主收取天下的才幹。坊間說的諸葛亮魂兒沒了也是被神化虛化了許多,臥龍後面的節節敗退其實是另有原因的。
  • 諸葛亮得到劉備重用了嗎?這3人死後,才掌控大權
    然而真實的歷史中,初出茅廬的諸葛亮並不像演義中描寫的那麼傳奇,因為此時的諸葛亮並未劉備的重用,即使有才能也無法施展,那諸葛亮是在什麼時候才逐漸掌控大權的呢?,而且劉備集團中的軍政事務諸葛亮參與的機會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