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劉備是個雄心壯志的人,他以前一門心思想要求得發展,想要和平發展,所以一直把漢獻帝放在自己的前面。但是等後來他的力量已經強大起來,並有了自己的班底之後,不久就開始進位漢中王,甚至成為漢中王。歷史曾一度令三國迷興奮不已,但在興奮之餘,我們也會發現一些疑問,比如歷史上關於劉備稱王的勸進表,就是其中一例。既然頂梁柱和我們心目中的大漢第一戰將,居然排在第五和第六,那麼問題就來了,這究竟是怎麼運作的呢?
照此看來,劉備政權的頂梁柱自然是諸葛亮,而蜀漢政權的第一戰將,那自然是關羽。但是遺憾的是,這一年的勸進表,他們的位置卻拍得很奇怪,居然落後於第四名之後,而且我們也不怎麼看好,神威天將軍馬超居然佔據了第一。那這一年的排名究竟意味著什麼?難道關羽和諸葛亮只是幾個普通的角色?事實上,在這件事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講究。
先看看當年這件事的背景,據史書記載,劉備經過重新整合的力量後,很快就在群臣的勸諫下成為漢中王。那時看來是一團糟,但在當時的形勢下,還是引起了很大的波瀾,比如曹操就氣急敗壞地馬上要開戰。由於當時劉備稱王的時機非常關鍵,曹操已是人臣,所以他想更進一步,於是成了魏王。但是當時他雖然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卻被眾人所唾棄,因為漢高祖非劉姓不稱王,實在是太有影響力了。這一年曹操為了應付此事,甚至還逼死了自己的好友荀彧。
據說,當年的曹操在稱王的過程中可謂是搞得傷痕累累,甚至還有些疲憊。但是在曹操稱王不久,結果劉備也站出來說自己也稱王了,而且還是名正言順的劉家漢中王。先是劉家貴人當上了王爺,接著又來了一個漢中王,看來還得模仿劉邦。於是曹操氣得手足無措,便立即發起了一場大戰,要和劉備決戰到底。
因此從當時的背景來看,劉備稱王雖瀟灑,但危機重重。所以,劉備應該怎樣解決這些危機呢?當然,他不可能直接把曹操氣死,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儘可能地拉攏人心,建立遠高於曹操的威望。因此,在勸進過程中,劉備急需有影響、有聲望的人為自己作鋪墊。因此在宣布稱王時,一定不能讓自己人站在前面,這樣會讓別人看得很尷尬,甚至覺得劉備有狼子野心。而且應該讓那些關係不大,但有影響力的人物帶頭上書。
由於這樣勸進表內,前4位就成了他們的頭號人選,如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長史鎮軍(領)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議中郎將臣射援,其後又有諸葛亮和關羽。四大名著要麼是貴族,要麼是有影響的精英,然後他們排在最前面,這樣就好像劉備是鐵骨錚錚的公心,是被逼上梁山,所以當王爺拯救了天下。所以說當年劉備的操作是正確的,而如果真的要看蜀漢政權的核心團隊,還是得從第五梯隊往後看。歸根結底,這才是核心人物的位置,可見,諸葛亮的位置還是挺靠前的,關羽的地位也高於張飛。所以當年勸進的名次,至少在前四名是無法代表蜀漢集團的名次,只能從後面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