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成就巡禮鐵路篇】 鐵肩擔當大國興

2020-12-23 中國經濟網

  中國鐵路不斷勇攀高峰。11月8日,世界矚目的川藏鐵路雅林段(四川雅安至西藏林芝段)開工建設。

  作為史詩級鐵路工程,川藏鐵路雅林段由四川盆地直登青藏高原,線路呈臺階式「八起八伏」,依次經過四川盆地、川西高山峽谷區、川西高山原區、藏東南橫斷山區、藏南谷底區,修建難度之大世所罕見。

  這是一場迎難而上的勇敢跋涉,也是一段先行使命的果敢擔當。

  翻開「十三五」的編年冊,中國鐵路不斷在高峰中再攀新高,科技取得新進步,發展邁上新臺階。5年裡,鐵路人勠力同心,譜寫了新時代鐵路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四縱四橫」高鐵網提前建成運營,「八縱八橫」高鐵網建設加快推進。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鐵路網和最發達的高鐵網。

  路網縱橫、四通八達;人便於行、貨暢其流;中國高鐵、領跑世界……高質量發展、高效率運行、高品質服務,中國鐵路加速奔跑,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強勁引擎。

  雙網融合 高品質構築出行新時空

  「用動車把老婆順利地娶回家倍兒爽!」2019年1月21日,家住雲南大理的何學強坐上D8707次動車組列車,跨越700公裡把心上人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娶回了家。

  把動車當「婚車」,中國鐵路網飛速發展並持續完善,為人民生活繪就了美好圖譜。

  大江南北,一條條鐵路在中華大地上刻下剛勁線條。在龍江冰城,哈牡高鐵自此引出並向東延伸貫通,劃上中國高鐵網「最北一橫」;在祖國西南,雲桂鐵路串聯散落「遺珠」,滇東南旅遊跑出加速度;在大巴山區,西成高鐵穿越群山峻岭開闢新「蜀道」,3小時跨越3000年;在浙皖水鄉,杭黃高鐵由千島湖駛向富春江,成就黃金旅遊線;在「塞上江南」,銀川至中衛鐵路把寧夏拉入高鐵朋友圈……

  2016年至2019年,全國鐵路新線投產1.9萬公裡,2020年預計新線投產4400公裡左右。

  預計到「十三五」末,全國鐵路營業裡程將在14.5萬公裡左右,其中高鐵3.8萬公裡以上,穩居世界第一。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鐵路網和最發達的高鐵網在中華大地快速織就。

  5年來,「四縱四橫」高鐵網提前建成運營,「八縱八橫」高鐵網建設加快推進,中國高鐵版圖不斷擴大,為更多人帶來了「半日往返千裡」的幸福感。

  北京、上海、武漢、鄭州等全國及區域中心城市,建成了以「八縱八橫」主通道為骨架、不同速度等級的區域連接線銜接、城際鐵路補充的高速鐵路網,實現相鄰大中城市間1至3小時交通圈,城市群內0.5至2小時交通圈。

  越織越密的高鐵網,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的出行方式。預計到2020年年底,我國1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中,95%以上將有高鐵連通。說走就走成為日常,朝發夕至都覺太慢。

  如果說風馳電掣的高鐵,支撐了「中國速度」;蜿蜒穿行於大山深處的綠皮車,則彰顯了中國鐵路最貼近民生的溫度。

  「十三五」以來,81對公益「慢火車」不斷提高服務品質,154個無軌站普及高鐵便利。2016年至2019年,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新增鐵路裡程1.6萬公裡,佔同期全國鐵路投產裡程的82.6%,其中新增高鐵1.3萬公裡,佔同期全國高鐵投產裡程的81%。部分貧困地區結束不通鐵路的歷史,一步跨入高鐵時代,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發揮了基礎性保障作用。

  「走得了」是基礎,「走得好」是追求。全面布局旅客美好出行新時空,5年來,中國鐵路不斷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點點滴滴,孜孜以求,人民群眾從中真切感受到了鐵路人的用心和旅途中的變化。

  「我今天坐高鐵去吐魯番辦事,提前在網上買好了票,進站、檢票刷一下身份證,很快就通過了。」4月29日0時起,甘肅蘭州至新疆烏魯木齊高速鐵路全線實施電子客票。當日,在D2706次列車上,旅客王強高興地說:「現在購票可以『足不出戶』『身無分文』,不用排隊取票,更不用擔心弄丟車票,真是省時省力省心。」

  購票乘車,是美好出行的序曲和關鍵。從2018年海南環島高鐵先行先試,到今年6月20日在全國普速鐵路推廣實施,僅用不到兩年時間,全國鐵路已有2700個車站推行電子客票,覆蓋99%以上的鐵路出行人群。

  火車票從「有」到「無」,方寸間折射出鐵路客運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邁出的堅實步伐。「十三五」期間,鐵路部門探索利用信息化、技術化手段,不斷優化旅客出行體驗。行動支付、智能導航、刷臉核驗、網上訂餐、在線選座、掃碼進站、站車Wi-Fi等創新服務舉措競相湧現,高鐵網與網際網路「雙網融合」展現出鐵路服務新氣象。

  內外聯動 高質量支撐國家戰略

  鐵路是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也是國民經濟運行的大動脈。鐵路延伸,列車呼嘯,各類生產要素快速流動和集聚,一個個世界級城市群快速崛起,鐵路成為拉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新發展格局形成的強勁「火車頭」。

  「十三五」以來,中國鐵路積極構建高效快捷的鐵路交通網,為國家重大戰略順利推進實施提供了堅強支撐。

  9月16日13時許,55001次動態檢測列車從大興機場站鳴笛發車,京雄城際鐵路大興機場站至雄安站正式進入聯調聯試動態檢測階段,其全線開通運營進入倒計時。

  「軌道上的京津冀」日益完善,為協同發展按下加速鍵。「十三五」期間,京津冀地區路網建設力度加大,路網結構更加優化。石濟客專、京張高鐵、張大高鐵等對外區際鐵路通道,有效加強京津冀與周邊地區的快速交流;京雄城際、京唐城際、京濱城際等城際和區域性鐵路投運在即,區域內部一體化程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以城市為中心、鐵路為軸線的點軸聯動,有效帶動區域協同發展,鐵路已成為打造「軌道上的城市群」的主力軍。

  這5年,長三角鐵路建設發展加速,相繼開通鄭徐、金麗溫、衢九、杭黃、青鹽等高鐵線路,截至2019年年底,營業裡程達11632公裡。織線成網、互聯互通、持續擴容的長三角鐵路版圖強勢鋪開,滬蘇浙皖「同城化」效應不斷擴大,帶動形成0.5至3小時城際交通圈,區內城市發展空間與前景更加廣闊。

  這5年,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邁出堅實步伐。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江湛鐵路等多條鐵路幹線建成通車,贛深高鐵、深江高鐵和珠三角城際等10多條鐵路建設全面推進。截至2019年年底,粵港澳大灣區鐵路通車總裡程達2100公裡,大灣區聯通粵東西北的放射形高快速鐵路網基本形成,一個創新要素便捷流通、產業活力迸發、幸福感日漸提升的大灣區呈現在世界面前。

  這5年,「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新格局讓西部地區發展駛上快速道。縱貫南北的浩吉重載貨運鐵路,為晉陝蒙煤炭資源暢通運輸渠道;張呼高鐵、寶蘭高鐵、西成高鐵等高速鐵路帶動沿線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潛能進一步釋放;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運行3年多以來,累計發出鐵海聯運班列5500餘列,有效發揮西部地區連接「一帶一路」的紐帶作用。

  千年前,漠上悠揚的駝鈴,搖出東西方交流的序曲,千年後,馳騁穿梭的「鋼鐵血脈」,支撐起「新絲路」的繁華。

  10月15日,滿載1100噸乳製品的「波蘭乳品專列」開進中國,補充「雙11」貨源。11月初,首列跨境電商專列「菜鳥號」滿載20萬件歐洲消費者網購的包裹駛向西方。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貿易通道嚴重受阻。中歐班列肩負起向歐洲運送防疫物資的任務,在亞歐大陸間開闢了一條重要的「生命通道」。疫情發生以來,截至11月初,中歐班列累計向歐洲運送防疫物資751萬件、6.2萬噸,為全球抗疫貢獻了中國力量。

  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浪潮不可阻擋,中歐班列受到沿線國家和地區追捧。今年,立陶宛、塞爾維亞、烏克蘭等國欣然加入,中歐班列「朋友圈」進一步擴大。中國牽手歐洲21個國家和地區、92個城市,共同奏響高質量發展的交響樂。

  量變推動質變。5年來,中歐班列運行效率持續提升、質量持續改善,發展邁上新臺階。

  今年以來,截至11月5日,中歐班列開行已突破萬列,運送貨櫃92.7萬標箱。往返綜合重箱率達到98.3%,雙向運輸更加平衡。

  95306「數字口岸」系統實現海關、鐵路數據網上共享、通關狀態自動反饋等功能,與俄羅斯、蒙古等國鐵路共同實施口岸站擴能改造等舉措,讓中歐班列運輸能力和通關效率大幅提高。

  今年以來,阿拉山口、滿洲裡、二連浩特等5個口岸運量去回程同比平均增幅分別達到60%、47%。

  貨物種類更加豐富,市場雙向互補效應更加明顯。去程,從手機、電腦等IT產品到衣服、鞋帽、汽車及零配件、糧食、葡萄酒等遠銷歐洲市場。返程,德國啤酒、西班牙火腿、哈薩克斯坦麵粉等熱門「洋貨」源源不斷送到中國消費者手中。

  昔日絲路古道,而今黃金通途。「十三五」期間,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年發運量由2016年的14.5萬標箱增長到2019年的72.5萬標箱,年均增長達71%。

  自主創新 高標準夯實產業基礎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也是鐵路發展的不竭動力。「十三五」以來,鐵路領域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高速鐵路、重載鐵路、高原高寒鐵路等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有的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浩瀚長江無垠,「長虹」飛跨兩岸。今年7月1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世界上首座主跨為千米級的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正式開通。

  「滬蘇通大橋的設計建造技術實現了5個『世界首創』,在我國乃至世界鐵路橋梁建設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兼建設部主任、工程監督局局長王峰說。

  一橋飛跨南北,天塹變通途。針對不同區域和環境,鐵路部門創新設計建造理念,多座具有代表性的鐵路橋梁拔地而起。「世界第一座高速鐵路懸索橋」「世界第一大跨度的鐵路鋼桁拱橋」「世界海拔最高、跨度最大的鐵路鋼管混凝土拱橋」等多個「世界之最」紛紛問世。

  鐵路橋梁建設奇蹟折射出中國鐵路在工程建造方面積蓄迸發的創新活力。

  日前,我國已建成世界最現代化的鐵路網和最發達的高鐵網,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建設裡程最長、運行速度最高、運營場景最豐富、對自然環境適應性最強的國家。

  中國鐵路技術標準體系日漸完備,創立路基沉降和凍脹控制技術,成功研製了中國高速鐵路標準板式無砟軌道、40米跨度預製簡支梁等,在系統掌握路基、長大隧道、大型客站等工程建造技術的基礎上實現了新突破。

  「十三五」期間,「純中國血統」的「復興號」誕生。從「大腦」到「心臟」全部中國創造的「復興號」,速度更快、能耗更低、壽命更長、安全性更強,車廂內Wi-Fi全覆蓋,舒適度更高。

  2017年9月21日,「復興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率先按時速350公裡進行商業運營,創下世界高鐵商業運營最高速度。隨後,「綠巨人」「藍暖男」加入,再到超長編組的登陸,滿滿都是驚喜。在不斷成長中,「復興號」增量擴容、擴大開行範圍、實現智能發展、推動品牌升級,惠及更多地區的人民。

  2019年12月30日,世界首列時速350公裡智能型「復興號」從北京北站駛出,在地下102米處穿越八達嶺長城,奔向「冬奧之城」張家口。像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運動員一樣,京張高鐵在世界上首次全線採用智能技術建造,首次採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保駕護航,創造了智能建造、智能裝備、智能運營等多個方面的「冠軍」紀錄。

  作為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列車,「復興號」動車組的開行,標誌著中國鐵路成套技術裝備特別是高速動車組已經走在了世界先進行列,樹立了世界高鐵建設和運營的新標杆,彰顯出了中國鐵路的「硬實力」。

  在高鐵網如火如荼建設和科研攻關的「雙輪驅動」下,「十三五」期間,中國鐵路裝備同樣跑出了新時代「中國速度」。系統掌握25噸、30噸軸重重載鐵路成套技術,智能駕駛萬噸重載列車成功開行,重載鐵路技術邁上了新臺階,貨運牽引速度,運輸能力大幅提升;先進安全、自主可控的CTCS-3列車控制系統更加「中國化」,保證高鐵列車安全高效運行、準時準點到達。

  14萬公裡軌道線上,每天有5600至6500多列動車組列車安全有序地開行,全套先進完備的運營管理技術成為重要保障。中國鐵路建立了三級調度指揮體系,掌握了複雜路網條件下列車運行計劃編制和列車運用綜合調度技術,解決了不同列車編組、不同速度、不同距離、跨線運行等運輸組織難題,實現了設計最小追蹤間隔3至5分鐘。

  閉環管理的鐵路安全保障體系全方位保障乘客出行安全。地震預警,風、雨、雪和異物侵限等監測技術成功運用,能夠對自然災害實時監測預警,鐵路安全保障和風險防控能力顯著增強,將一切可能威脅乘客安全的危險因素消滅在「搖籃」之中。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人工智慧、北鬥導航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鐵路的科技創新正迎來新一輪機遇,為鐵路乃至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高質量發展扎牢根基。

  中外互濟 高水平推進國際合作

  放眼全球,中國鐵路的國際合作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鐵路合作項目在世界五大洲的數十個國家落地,為世界鐵路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從廣袤的東非大草原到印度洋畔起伏的丘陵,蒙內鐵路每日載著旅客們準時往返於兩個風格迥異的城市。蒙內鐵路東起肯亞東部港口蒙巴薩,西至首都奈洛比,全長約480公裡,是肯亞獨立百年來建設的首條鐵路。自2017年5月31日投入運營以來,截至今年6月,已累計運送旅客432萬人次,安全運行超1000個日夜。

  作為海外首條採用「中國標準」全方位運營維護的國際幹線鐵路,蒙內鐵路成為中非在現代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友好合作的典範。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中國高鐵正憑藉其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等優勢,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12月15日,印尼雅加達至萬隆高鐵線路1號隧道順利貫通,標誌著其建設取得又一重要進展。

  2018年6月開工的雅萬高鐵項目是中國高鐵全系統、全要素、全生產鏈走出國門的第一單,全長142公裡,最高設計時速350公裡。該鐵路線建成通車後,雅加達至萬隆的列車運行時間將由現在的3個多小時縮短至40分鐘。雅萬高鐵也將成為印尼乃至東南亞的第一條高速鐵路。

  「我親眼看到一個個橋墩拔地而起,中老鐵路雄姿初顯,等建成通車後,我們就可以直接坐火車去首都萬象,還可以坐火車去中國,這真的太棒了!」望著眼前的這條鋼鐵大動脈,家住中老邊境磨丁的寮國青年維塞如此憧憬。

  中老鐵路北通中國昆明,南抵寮國萬象,綿延一千餘公裡,是首條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全線採用中國技術標準、使用中國裝備並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國際鐵路,預計2021年年底建成通車。屆時,兩地朝發夕至將從夢想走向現實,中老兩國將打開發展共贏的新格局。

  開啟泛東亞地區發展新篇章,行動是最有力的答卷。10月28日,中泰鐵路合作項目傳來好消息,其一期線上工程2.3合同籤約儀式在泰國總理府舉行,標誌著項目取得重大進展。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提升泰國和中南半島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及互聯互通水平。

  疾馳的中國高鐵受到世界廣泛矚目,「中國方案」叩開了歐洲市場大門。

  隨著一聲清脆的汽笛長鳴,一輛滿載旅客的列車駛入新建的新貝爾格勒站,由中國企業參建的匈塞鐵路貝澤段左線在10月21日正式開通運營。

  匈塞鐵路自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至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全長350公裡,為客貨共用電氣化雙線鐵路,設計最高時速200公裡。

  「匈塞鐵路全線通車後,貝爾格勒至布達佩斯火車車程僅需不到3個小時,將大大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縮短塞爾維亞至歐洲腹地的距離。」5月30日,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視察匈塞鐵路建設工地時表示,匈塞鐵路項目對塞爾維亞至關重要,對未來的發展意義深遠,是留給子孫後代的禮物。

  匈塞鐵路是中國鐵路「走出去」的歐洲第一單、「一帶一路」重點項目,也是中國鐵路標準與歐盟UIC標準的首次對接。匈塞鐵路貝澤段左線開通運營,為順利推進項目後續工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目前,建設者們正全面推進巴舊段左線等項目建設,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成為塞爾維亞深秋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十三五」規劃落地生長、拔節育穗。中國鐵路為人民生活幸福、民族團結進步、國家繁榮富強貢獻了「鋼鐵」力量。站在新起點,在奮進「十四五」的新徵程上,中國鐵路視野更加開闊,格局更加宏大,步伐更加從容。

  圖片除署名外均為 資料片

  

相關焦點

  • 「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成就巡禮鐵路篇|鐵肩擔當大國興
    作為史詩級鐵路工程,川藏鐵路雅林段由四川盆地直登青藏高原,線路呈臺階式「八起八伏」,依次經過四川盆地、川西高山峽谷區、川西高山原區、藏東南橫斷山區、藏南谷底區,修建難度之大世所罕見。  這是一場迎難而上的勇敢跋涉,也是一段先行使命的果敢擔當。  翻開「十三五」的編年冊,中國鐵路不斷在高峰中再攀新高,科技取得新進步,發展邁上新臺階。
  • 【「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成就巡禮之郵政篇】
    《郵政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建制村實現村村直接通郵」的目標。5年的時間,完成既定目標並不容易。像塔什庫爾幹縣一樣,我國邊遠民族地區大多地廣人稀、自然環境惡劣、交通狀況複雜落後,這也是建制村直接通郵「最後一公裡」遇到的最大瓶頸。
  • 「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成就巡禮水運篇:風勁帆滿海天闊
    【「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成就巡禮水運篇】風勁帆滿海天闊  湖北武漢人愛吃的盱眙小龍蝦,裝在冷鏈箱中,由貨櫃船從江蘇淮安起運,沿京杭大運河在揚州進入長江,約6天後抵達武漢。11月底,「武漢—淮安—徐州」貨櫃直航航線開行,是長江與大運河暢通暢聯、推進形成國內大循環的一次生動實踐。
  • 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介紹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成就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10月22日(星期四)下午3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馮正霖、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國家鐵路局局長劉振芳介紹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成就,並答記者問。
  • 【「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成就巡禮之民航篇】
    本著對安全隱患「零容忍」的原則,中國民航在全球率先停止波音737MAX商業運行,彰顯出對生命高度負責的態度和作為民航大國的責任擔當。「十三五」期間,中國民航籤署《中歐民用航空安全協定》,高票連任國際民航組織一類理事國,加快推動中國安全技術標準走向國際。
  • 【「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成就巡禮之郵政篇】以夢為馬越山海
    民營快遞企業發展「快遞+農業」「電商+快遞+農業」等扶貧模式,充分發揮平臺的渠道資源優勢,帶動全國多個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湖北黃岡羅田縣農產品資源豐富,是全國知名的「板慄之鄉」「茯苓之鄉」和「桑蠶之鄉」,因長期受交通運輸條件的制約,農副產品進城物流成本較高。湖北順豐速運有限公司與羅田縣政府合作,打造快遞進村示範網點。正是在這裡,今年第800億件快遞誕生了!
  • 「「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成就巡禮公路篇」大道如虹天地寬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的兩項「公路指標」均已超額完成。預計到「十三五」末,公路通車裡程約510萬公裡,較「十二五」末增加52.27萬公裡。一張安全便捷、智慧綠色、經濟高效、有國際競爭力的公路網,為服務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提供著堅實有力的支撐。
  • 「「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成就巡禮之郵政篇」以夢為馬越山海
    《郵政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建制村實現村村直接通郵」的目標。5年的時間,完成既定目標並不容易。像塔什庫爾幹縣一樣,我國邊遠民族地區大多地廣人稀、自然環境惡劣、交通狀況複雜落後,這也是建制村直接通郵「最後一公裡」遇到的最大瓶頸。
  • 風勁帆滿海天闊——「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成就巡禮之水運篇
    「十三五」期間,沿海港口多個全自動化碼頭落成,智慧港口建設已經成為我國港口發展的標誌性成就之一。  全球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碼頭——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區四期碼頭,從設備到「大腦」,均為「中國製造」。投入運營3年來,智能生產管理系統發出的指令控制著整個碼頭的智能設備高效運轉,不斷刷新碼頭吞吐量紀錄。
  • 【「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成就巡禮水運篇】風勁帆滿海天闊
    「十三五」期間,沿海港口多個全自動化碼頭落成,智慧港口建設已經成為我國港口發展的標誌性成就之一。全球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碼頭——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區四期碼頭,從設備到「大腦」,均為「中國製造」。投入運營3年來,智能生產管理系統發出的指令控制著整個碼頭的智能設備高效運轉,不斷刷新碼頭吞吐量紀錄。
  • 【「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成就巡禮之民航篇】好風助力上青雲
    本著對安全隱患「零容忍」的原則,中國民航在全球率先停止波音737MAX商業運行,彰顯出對生命高度負責的態度和作為民航大國的責任擔當。「十三五」期間,中國民航籤署《中歐民用航空安全協定》,高票連任國際民航組織一類理事國,加快推動中國安全技術標準走向國際。
  • 「十三五」成就巡禮|晉城交通運輸發展:大路如網暢太行!
    交通是城市發展的命脈 隨著我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交通建設 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國道G342晉城市過境段改線工程不但拉大了城市框架,更緩解了市區北環路和西環路的交通壓力。
  • 【「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成就巡禮之民航篇】好風助力上青雲_國內...
    本著對安全隱患「零容忍」的原則,中國民航在全球率先停止波音737MAX商業運行,彰顯出對生命高度負責的態度和作為民航大國的責任擔當。「十三五」期間,中國民航籤署《中歐民用航空安全協定》,高票連任國際民航組織一類理事國,加快推動中國安全技術標準走向國際。
  • 交通運輸部:支持鼓勵交通運輸新業態發展
    本報記者 劉昱汝綜合報導 道路四通八達,交通快捷方便。作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我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服務水平和轉型發展在「十三五」迎來了黃金時期。
  • 煙臺「十三五」成就巡禮:五年篤定前行 經濟社會獲長足發展
    』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發布會採取「場內線下媒體」+「場外線上媒體」相結合的形式進行,首場發布會重點發布了煙臺市「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成就。幸福新城、海上世界、高鐵新區等九大片區開發全面起勢,中心城區能級持續提升,市區規劃、產業、交通、公共服務一體化加速推進。蓬萊、長島區劃調整,全市建成區面積突破3000平方公裡,常駐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42%。縣域均衡發展水平整體提升,龍口市、萊州市、招遠市入圍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龍口市、海陽市入選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城市。
  • 安徽舉行「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一場)
    原標題:11月17日安徽舉行「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一場)  11月17日,安徽舉行「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一場),請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張天培,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於德志出席發布會,介紹「十三五」以來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發展取得的成就
  • 嶽陽市交通運輸「十三五」規劃簡介
    「發展不夠,結構不優,質量不高」的問題仍然存在,主要表現在:一是公路路網結構有待完善,高速公路出省通道明顯不足,普通公路技術等級偏低,二級及以上公路僅佔7.8%。 二是水運優勢未能充分發揮,航道港口技術等級偏低,等級航道僅佔27.9%,港口規模效應不明顯。三是鐵路運輸未形成網絡,橫向幹線鐵路未建成,疏港鐵路嚴重不足,既難以支撐臨港經濟發展,又未能發揮鐵路樞紐城市效應。
  • 鐵路佔25%!「十三五」期間煙臺交通累計完成投資419億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梁瑩瑩12月23日,煙臺市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行「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發布會,煙臺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永傑通報了「十三五」時期全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全市交通運輸系統已累計完成投資419億元,其中鐵路完成投資104億元,公路完成投資224億元,港口完成投資66億元,機場完成投資12億元,場站完成投資13億元,基本建成支撐和服務經濟發展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 「十三五」成就巡禮|累計完成投資419億元 煙臺基本建成現代綜合...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3日訊 今天上午,煙臺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煙臺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永傑介紹了「十三五」期間煙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王永傑介紹,「十三五」期間,煙臺全市交通運輸緊緊圍繞全市發展大局,著力完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努力打造人民滿意交通。
  • 「陝西」鐵路集團多項科技成果榮獲「十三五」全省交通運輸科技...
    2020年11月27日,「陝西省科技創新發展培訓會」在西安召開,會議對交通運輸行業科技發展形式、科技創新體系及政策進行了解讀,同時對「十三五」全省科技成果展獲獎項目和2020年度交通科技新星進行了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