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磨而不磷 涅而不緇

2021-01-19 科學網

▲剛剛參加工作的繆昌文

▲大學時期的繆昌文

▲繆昌文(後排右)與大學同學合影

 

繆昌文

 

繆昌文

1977年參加高考,考入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材料與製品專業。1982年2月進入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工作,1984年7月起到江蘇省建築科學研究院工作至今。現任江蘇省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先進土木工程材料國際聯合實驗室主席、國際材料與結構實驗研究聯合會(RELEM)管理與決策委員會委員、中國建材聯合會常務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等職。長期從事土木工程材料理論研究與工程技術應用研究,先後承擔了包括國家「973」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資助項目等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30餘項,在混凝土抗裂關鍵技術的研究、重大基礎設施工程服役壽命及耐久性能提升技術的研究、多功能土木工程材料的研發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國家發明專利82項,出版專著4部,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EI或ISTP收錄150篇。2011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1977年之前,國家已經有10多年沒有進行過高考了。鄧小平提出恢復高考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也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對我個人來說,高考圓了我繼續求學的夢想。

填報志願時,我並沒有執著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名校,只將志願鎖定在老家附近的一所師範學院。一來我的夢想和我祖父、父親一般,做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師,二來只要能讀書,無論學什麼我都願意。

我從未想過出人頭地、爭名奪利,我認為只要低調做人、踏實做事,機遇總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祖父告誡我做人道理

我1957年8月出生於江蘇省姜堰區。幼時,私塾先生出身的祖父就是我的啟蒙老師,所以家中的《二十四史》《論語》等古籍都被我翻了個遍,一本《論語》更是背得滾瓜爛熟。記得《論語·陽貨》中有一句「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譯為「真正的堅硬是被打磨也不會變薄,真正的潔白是受到汙染也不會變黑」。祖父取其中的「磨而不磷,涅而不緇」作為教導我們做人的準則。這句話伴隨我多年,是我做人的根本。

因為這句話,我小時並不與同齡人一起調皮搗蛋。最淘氣的事情,莫過於從廣播的喇叭上再接一根線,線上纏繞著磁石,然後和小朋友一起偷偷地聽廣播。

也因為這句話,我一直對自己嚴格要求。在上學期間,我雖不爭名奪利,卻一直不曾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考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祖父因其教師身份,在家鄉一直很受大家尊重,鄉裡人都親切地稱他是先生,稱我祖母是先生奶奶,對我家也頗為照顧。在高中畢業之前,我很少下地幹活。

1974年,因「文革」原因,高中畢業後我回鄉務農,分配給我的工作是擔著扁擔去挑糞。之前我從未挑過扁擔,幾天勞動下來,扁擔就磨穿了我肩頭的衣服,磨破了我的肩膀,最後衣服和肩膀的血肉混在一起,疼痛難忍,但勞動不能停;記得夏天在玉米地挖排水溝時,來回穿梭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裡,不可避免地被玉米葉子割傷,甚至割傷脖子,痛得要命。

艱苦的環境總是令人難忘,在農村勞動的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含義。之後,我被調到農業學大寨工作隊,工作內容以寫文章等為主。再後來,我又被調去大隊做幹部和團支部書記。

1976年,一次進修的機會擺在眼前,令渴望學習的我心動不已。只是,族中一位長輩找到我,希望我將這次機會讓給另一位長輩。機會雖然難得,但儒家教育中的「孝」字讓我選擇了退讓。沒想到的是,這次放棄讓我等來了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

在鄧小平同志的不懈堅持下,斷檔10餘年的全國高考終於恢復,讓我又看到了繼續學習的希望。

中學校長不想埋沒我

儘管我的學習成績優異,但想要順利考入大學還需一番努力。因為受到「文革」的衝擊,在學校的物理課教的是農用機械,化學課的主要內容則是農藥和化肥。回想起來,我只在1972年「教育回潮」期間才算真正接觸過中學的內容。

上學期間,因為成績好,數學老師器重我,有時會讓我借住在他家。我便利用這樣的機會閱遍老師家的藏書,並接觸到了大學的微積分。正是那段時候的學習給我打下了良好的數學基礎,不僅讓我順利通過了高考的數學考試,而且在大學學習高等數學也毫不費力。

在準備高考的過程中,最讓我糾結的就是志願填報。其實,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與祖父、父親一樣當一名教師,教學生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但因成績突出,中學校長不想埋沒我,特地邀請學校幾位老師幫我反覆估算模擬考試的成績。根據成績,校長勸我報考南京工學院。那時,南京工學院有「南方小清華」和「中國麻省理工學院」之稱,我並沒有自信能考上,只覺得離家不遠的師範學院更適合我,於是又將志願進行了更改。

得知此事後,校長再次登門,找到我父親,苦口婆心做工作。校長為我前後奔走的這番好意都看在了父親眼裡,父親不忍辜負,便勸我將第一志願又改回南京工學院。儘管我知道第一志願如果不被錄取,後面的志願幾乎也沒有了希望,最終還是抱著今年失敗就來年再戰的想法填報了南京工學院。

至於報考哪個專業,我更沒有想法,覺得只要能被錄取,有學上,學什麼都可以。還是校長建議報考建築材料學,因為這個專業是冷門,報考人少,錄取機率也大。

7月的高考結束後,我又回到公社宣傳隊繼續工作。一天,快要下班時,有人來單位辦事時告訴我,郵局有封寫著我名字的掛號信。我第一反應是寫錯了,因為沒有人給我寫信,寫給家裡的信上標註的都是父親名字。再一想,難道是大學錄取通知書寄到了?我匆忙趕到郵局,但已錯過了營業時間。

第二天一早,我就等在了郵局門口。郵局一開門,我就迫不及待將信取出拆開,果然是錄取通知書,而且是南京工學院的!當時的激動之情難以言表,現在回想起來,那種心情真有點像範進中舉。

那年,我們鎮上共有12個人被大學錄取,其中6人被重點院校錄取,我是其中之一。

知道我被錄取,家裡人都頗為自豪,甚至全村人都覺得驕傲。因為不僅是我家,我們村子裡都沒有出過大學生,我是第一個。

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初次進城,來到南京工學院,我就像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在這之前,我最遠到過的城市是揚州。大城市南京的一切令我感到新奇,同時也讓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其實,專注學業不僅是我,也是當時大學生們唯一的念頭,當時我們班同學畢業時的各科成績平均分沒有低於4.5分的(5分制)。那時,為了學好英語,我們將英語單詞本裁剪成大小相等的長條,將英語單詞和句型抄寫在上面,再用皮筋將其紮起,並隨身攜帶。走在路上的時候,就會隨時拿出來背誦和朗讀。

曾經在中學沒被重視的化學和物理,在大學則成為我專業中最重要的兩門課,甚至衍化出很多分支課程,比如化學中就包括普通化學、分析化學、應用化學等,力學又包括材料力學、工程力學、結構力學等。

學生認真,老師更刻苦。我從老師身上也看到了祖父一直告誡我的做人道理。他們不僅教學生知識,也以身作則,教學生如何做人做事。

當時,畢竟剛剛恢復高考,很多老師也需要適應大學教師的崗位,如果不認真備課,很可能第二天就會被學生的問題難住。而且,工程材料學是從蘇聯引入的學科,當時並沒有現成的教材,有些課程的課本甚至是老師手寫後進行油印裝訂的。

在這些老師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教授建築材料學的孫偉老師(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她本身的專業是結構學,進入南京工學院後成為建築材料學的教師,也是邊教邊學。

不過,因為當時建築材料學的研究方向不明確,有些同學選擇了改專業,但我沒有。我不後悔選擇這個專業,就像我不後悔沒有報考清華大學一樣,儘管我後來得知我的分數完全可以被清華大學錄取。

本科畢業後,我被分配到了位於北京的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整個科室只有我一個人是建築材料學專業出身。這裡擁有良好的實驗設備讓我將學校的基礎理論一一實踐。而在混凝土專業打拼多年後,我真切地深愛上了這個領域,並且鑽研很深。

拳拳報國心

1986年,我被派去丹麥學習。在那裡的一年,我心無旁騖,一門心思只在實驗室。他們的專業設備比國內更先進,資料也更全面,而且比國內接收信息途徑多。那一年的學習令我受益匪淺。

在那裡,我感受到了東西方文明的差異與撞擊。在國內,學生們從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應試教育,之後在研究生時才開始對研究工作注入自己的思考;但在國外,學生們自小接受的便是啟發教育。這些差異令我思考。

公派學習結束後,丹麥大學極力挽留,希望我能夠留下繼續從事科研工作。不得不承認,國外的生活與工作環境都優於國內,留在丹麥對於我個人甚至家庭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我從小受到的教育讓我作出相反的選擇。因為「孝」字,因為我有一顆感恩的心,如果我選擇留下,那我如何報答提供留學機會、培養我的國家?父母養育之恩要報,國家栽培之恩更要報,於是我毅然放棄了留下的機會,按時畢業歸國。

歸國後,我還實現了我的教師夢。我利用被大學聘為教授的契機,在大學內教授過本科的幾門課程,後因研究工作沒有繼續。我現在帶的研究團隊近200人,雖然不在課堂上教課,但我身上依然有著老師的責任。

教導學生時,我總是回憶起大學老師對我的教導,也堅持如此對學生們言傳身教。一位老先生曾提到過,八小時出不了科學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即便是創新,也是在知識不斷積累中的升華,沒有基礎的創新無異於空中樓閣。就像孫偉院士,她如此熱愛建築材料學,為了方便研究,在她70多歲時甚至與老伴一起搬入學校辦公室,吃住在那裡,只為節省路上的時間……

有了努力,就要堅持,不僅堅持對研究的熱忱,還要堅持不懈地思考,即便是面對已經被反覆印證的經典內容也需要細細思考,因為時代在變化,科學在進步,經典的知識也會隨之而變。

除了對學科的執著,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做人要好,不能有瑕疵。這是我對學生們提出的要求,就像祖父一直教導我的「磨而不磷,涅而不緇」,做人要身正,要從小打好基礎,擁有高尚的人格,不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這樣,不論做什麼工作,因為身正與專注才能得到社會更多的認可,獲得更多的機會。而且,還要注重反思,我經常告誡學生們要多看多觀察,多聽多思考,但一定要少說,有時話說出去之前還要想想這樣說合不合適。

回望來時路,是高考給了我深造的機遇,讓我在大學期間遇到優秀的老師,教我們如何做人和學知識,他們是我的楷模;大學教育還拓寬了我的眼界和思路,令我的思想意識發生了很大變化。

「磨而不磷,涅而不緇」,我將堅守這一準則,繼續在育人與科研上報效祖國。

本報記者袁一雪採訪整理

《中國科學報》 (2019-01-25 第5版 文化)

相關焦點

  • 人生,平平淡淡,磨而不磷,涅而不緇
    當我們能做到看淡得失,把一切看得雲淡風輕時,那麼人生就做到了磨而不磷,涅而不緇。人生,只要高瞻遠見,方能洞若觀火,超然物外。天地悠悠過,潮起又潮落,是非與恩怨,生死與離別。試問,誰人能在人生舞臺上永不謝幕?誰人能在世間物慾橫流下遠離喧囂,回歸質樸?不管遇到什麼複雜的局面,唯有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再作出判斷,方能處變不驚,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
  • 《悟學.第263篇》磨而不磷,涅而不緇
    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譯文】佛肸(bìxī)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
  • 每天學點國學: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 「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語曰:「然。 有是言也。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 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足,則反受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譯文】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要動身。 子路說: 「以前,我聽夫子說過: '對自身不善而做壞事的人,君子是不會去的。
  • 論語:磨而不磷,涅而不緇
    「磨而不磷,涅而不緇」的堅貞德操17.7【原文】佛肸召,子欲往。
  • 繆昌文院士話高考:磨而不磷 涅而不緇—新聞—科學網
    記得《論語·陽貨》中有一句「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譯為「真正的堅硬是被打磨也不會變薄,真正的潔白是受到汙染也不會變黑」。祖父取其中的「磨而不磷,涅而不緇」作為教導我們做人的準則。這句話伴隨我多年,是我做人的根本。 因為這句話,我小時並不與同齡人一起調皮搗蛋。最淘氣的事情,莫過於從廣播的喇叭上再接一根線,線上纏繞著磁石,然後和小朋友一起偷偷地聽廣播。
  • 「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磨而不璘,涅而不緇
    這種家臣反對大夫,即以下犯上的做法,如同當年魯國的公山不狃反季氏一樣,孔子從來是反對的。孔子帶領一幫弟子,在衛國的匡、蒲一帶正倍受艱辛、走投無路的時候,佛肸知道孔子對趙簡子的不滿,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助長自己的威信,便派人來請孔子出山,幫助自己。孔子曾多次對弟子們表示堅守自己的信念,不與壞人同流合汙。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是,佛肸派人來請孔子,孔子卻答應了。
  • ...圍獵,死乞白賴,誘惑,黨員,欲望,潔身自好,涅而不緇,磨而不磷...
    交接完成後,他感慨地跟我說:「有些送禮的,死乞白賴,不僅推不掉,還扔了就跑。既然躲不開誘惑,就主動把自己關進『籠子』。」(4月5日《人民日報》)  隨著從嚴治黨的深入推進,黨員領導幹部拒貪防腐的意識越來越強,絕大多數都能自覺抵制送禮等歪風邪氣。但也有少數黨員領導幹部意志不堅定,被商人「圍獵」的。他們落馬之後,往往搬出「過意不去」「放不下面子」等「情不自禁」的外因。
  • 東道爾水技術:聚磷菌的除磷機理及影響因素!
    汙水生物除磷的原理就是人為創造生物超量除磷過程,實現可控的除磷效果。整個過程必須通過創造厭氧與好氧交替環節利用聚磷菌的作用來實現生物除磷過程。 一、聚磷菌除磷機理 聚磷菌也叫做攝磷菌、除磷菌,是傳統活性汙泥工藝中一類特殊的細菌,在好氧狀態下能超量地將汙水中的磷吸入體內,使體內的含磷量超過一般細菌體內的含磷量的數倍,這類細菌被廣泛地用於生物除磷。
  • 探尋黑磷的「殺手鐧」應用
    目前工藝流程基本走通,這意味著黑磷晶體規模化製備的實驗室部分告一段落,下一步將進入和產業結合更密切的中試階段。 然而,對這樣的成績王佳宏並不滿意:「我們還是很期待能有更理想的工藝,比如磷礦石被還原成磷蒸氣後,我們能將磷蒸氣直接轉化成黑磷。」
  • 發展出N—磷酸化蛋白質組分析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 【稀有】治癒系的藍綠色磷葉石
    這個是動漫《寶石之國》中的主角,寶石人中最年輕、韌性最低的成員——磷葉石,這頭髮很美吧!
  •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新聞—科學網
    在全球新生代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研究者認為奇蹄類具有高臼齒化程度,且臼齒化通過次尖產生的類群更容易延續到新近紀,如貘科、犀科,和巨犀科;而具有低臼齒化程度,且臼齒化通過前小尖或後小尖分離而成的類群大部分在新近紀之前就已經滅絕,如戴氏貘科在中始新世末滅絕,兩棲犀科和蹄齒犀科在漸新世末滅絕,雷獸在晚始新世滅絕。
  • 海鳥糞石 價抵萬金—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希望通過計算糞便價值拯救海鳥
  • 高產作物體系中的磷管理
    對於缺磷的土壤,磷肥的施肥量超過作物移除的磷,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產量和改善土壤健康已證明是有益的。一旦建立了中高水平的土壤磷儲備,就應該降低磷肥的施用量以維持這一水平。磷濃度過高可能是一種環境風險,應該避免(Hopkins,2015)。跟蹤土壤磷濃度隨時間的變化有助於作出施磷決策的決定,這需要使用一致的採樣方法、採樣深度和分析方法。
  • 不一樣的元素故事:擇「磷」而居|《自然-化學》專欄
    Nitschke),英國劍橋大學化學系 尼奇克在此講述了磷的故事:這種不用點燃就能放出光芒的元素的故事,很好地象徵了對科學知識本身的探求——以及這些知識至今是如何服務於各種各樣的需求的,有向善的,也有向惡的。
  • 【人物與科研】西安交通大學張錦英副教授課題組:最穩定的磷的同素異形體——紫磷及紫磷烯
    紫磷或者HIttorf磷(1985年hittorf提出)是磷的另一種層狀的同素異形體,但是至今都沒有可靠的實驗數據確定紫磷的合成及其晶體結構
  • 磷:尿液、生命之源與致命毒藥
    消息不脛而走,德勒斯登一位名叫克拉夫特(Daniel Kraft )的商人成功說服波蘭特以很低的價錢出售了從尿液制磷的方法,而後轉手在歐洲廣泛傳播,獲利頗豐。只是不知道波蘭特得知後會作何感想。在波蘭特發現磷大約10年後,作為近代化學的重要開創者,英國化學家波義爾(Robert Boyle,1627-1691)藉助從德國獲取的消息,成功複製了從尿液中提取磷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