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粒粒
圖片:粒粒
記得女兒開學時,老師開出來的「文具」單裡和學習相關的東西寥寥無幾,大都是膠水、剪刀、餐巾紙、溼紙巾等東西。當時就心存了一個疑惑:看來幼兒園裡是真的不學習的!
悄無聲息的,一個學期過去了。回想這幾個月,真的明白了老師的用心良苦:基本每天都有手工,需要剪啊,粘啊、畫啊,所以當時準備的東西也不足以為奇了。
幼兒園裡並不是不學習。相反,他們也有每個學年的學習目標,比如這一學年孩子的單詞認知需要掌握多少,數學要達到什麼水平,基本每個星期都會測試,每天都會學新的內容。只是無論是字母,還是數字,都是和手工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剪形狀、粘貼、塗色、配圖等。
這樣做無非一是考慮到趣味性,最大程度上用吸引的方式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二是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通過親自動手來體會學習的樂趣,在做中找到方法和方式,在不段的實踐中反覆鍛鍊自己。心靈手巧一詞應是最好的解讀,反過來,手巧了,心的靈性也會提高。
孩子都喜歡遊戲,手工其實也是遊戲的一種。在平常的親子互動中,只要是提到和小妞一起做點什麼東西,她基本都會興高採烈、欣然同意。 由此看來,陪伴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和孩子一起動手。其實「動手」涉及的範圍很廣:包括一起做家務,一起做手工,一起畫畫,一起做遊戲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只要家長稍微動點心思,把也沉下來,放慢節奏,孩子就會全然沉浸其中,無比快樂。 這種「動手」的陪伴可以說與閱讀陪伴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所有的閱讀都離不開生活,而所有的生活又在閱讀中得到升華。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再有,趣味性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以的要素之一。唯有吸引,才會更加主動的學習,如若是變成強迫,就變成了被動。前者,是孩子自己在承擔學習的責任,她願意學,學習自己的事;後者,責任發生了轉移,孩子在父母的「權威」壓迫下學習,責任轉嫁到了大人身上,孩子是為大人而學習的。這兩者之間,有著天壤地別的差異,效果也自然是不同。
這一個學期下來,觀察孩子的成長,發現她的動手能力有長足的進步,且越來越獨立自主,更重要的是她喜歡上學,提及老師和同學,都是一副樂不思蜀的模樣。 我想,這自然是和學校很有趣有著極大的關係,否則,上學很無聊和壓抑,不就成了一種唯恐避之不及的折磨了嗎。
學校裡的手工課時常和節日聯繫在一起。每有一個節日,基本上所學的東西都會圍繞著節日要素轉。
萬聖節的時候,孩子們到農場玩,自己摘南瓜。課堂裡則有南瓜的手工,畫、剪、製作,學習和南瓜相關的單詞。
感恩節的時候,每個孩子要求帶到學校一個舊枕套,當天中午去學校和孩子午餐,才發現原來枕套搖身一變,變成了印第安人的服裝,孩子自己在「衣服」上寫畫,自己製作頭飾和掛飾。 另外,還有火雞「化妝」大逃亡的手工和手印變火雞等手工。
聖誕節的時候,每個孩子都準備了一件白色或淺灰色的衣服,去他們班裡參加聖誕派對時,才知道衣服變成了 「雪人」,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孩子們自己製作了衣服和圖案。 此外,還有自製馴鹿小繪本等等,也都充滿了趣味性。
聖誕派對之後,學校開始放假,第一個學期的學校生活拉上了帷幕。回到家裡, 小妞神秘兮兮地拿出一個紙袋和一個信封,說:「媽媽,這是我送給你的聖誕禮物,但是你現在不能看,要等到聖誕節才能拆開。「說完,非常鄭重地把它擺在聖誕樹旁邊,和其它禮物放在一起。
是什麼呢?我非常好奇,發現自己也和孩子一樣傻乎乎的。對於禮物,有一種期待和嚮往,尤其是當它賦予了神秘感之後,就急於想知道它是什麼。
終於等到拆禮物的時候,我迫不及待。拆開後,信封裡是小妞班裡的集體照,老師做成了塑封聖誕卡片。紙袋裡是小妞做的好幾個聖誕小手工,老師也塑封起來,並 附有小妞的聖誕卡片:媽媽,聖誕快樂,我愛你。
那一刻,我體會到了一種關於禮物的前所未有的意義:無關奢華,無關價格,只有愛、感恩與關懷。正因這樣,節日才有了其更加深刻的含義。
-END-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