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轟炸投彈時我要不出去,現在咱們倆見不了面了。」97歲的志願軍老戰士齊金炳,回憶起朝鮮戰場上與死亡擦肩而過的一瞬間。這位百戰餘生的老八路,被認為是電影《英雄兒女》中志願軍團長的藝術原型之一。
百戰餘生,身先士卒三次負傷
齊老是河北高陽人。他14歲那年,日軍佔領高陽縣城,他瞞著家裡參加遊擊隊打日寇。因為上過六年小學,他先是到連裡當文書,16歲就當上連副指導員。「打仗多少次我不記得了,負傷一共三次。」齊金炳首次負傷是在1941年初,他帶主攻排攻打日軍據點時,被手榴彈炸得渾身流血,好在冬天穿著棉衣,樣子怕人但傷得不重。輕傷不下火線,他的精神鼓舞戰士們拿下了據點。
第二次負傷也在抗戰時期,第三次負傷就是抗美援朝時了。1951年11月,志願軍65軍發動保衛開城的掃蕩作戰。戰鬥打響前,志願軍65軍195師583團團長齊金炳,帶偵察排十多位戰士到前沿偵察美軍部署時被炮彈炸傷。「輕傷不下火線,我說不疼,也不能說一點不疼,但我那麼說,戰士就高興了。」齊老笑言,當時聽說團長帶隊,戰士們都高興得很,倒是回來後他因為冒險挨了批評。這次偵察後,志願軍兩個連順利攻克敵軍據點。
1953年的一天,團裡在前沿一處連指揮所召集作戰會議,齊金炳帶一名參謀、一名警衛員外出,離開不到十分鐘,指揮所就遭到美機投彈轟炸。「飛機炸了後,土都翻過來、工事都平了,我回去都找不到指揮所了。指揮所裡還有營長、參謀、股長等7人,全部犧牲。」齊老嘆了口氣,「我要不出去,現在咱們倆見不了面了。」
堅守七天不退,佛國山上大功連
「在朝鮮最厲害的就是敵人的炮火。」齊金炳舉例說,美軍一個炮兵連有7門炮,還有汽車拉炮,我方最多只有5門;最開始志願軍沒有飛機,對付飛機的只有少量高射炮,主要靠戰士架著機槍對空射擊。
對手不僅裝備強大,狡猾程度也是空前的。1951年第五次戰役時,「聯合國軍」摸到志願軍「禮拜攻勢」的規律,針對性策劃了陰謀。「志願軍那會兒打仗有個特點,背的糧食最多夠吃五六天,第七天可能就沒吃的了,後勤跟不上。美國抓住這個特點,我們也知道自己的弱點,不撤不行。」齊老回憶,部隊打到漢城時後勤達到極限,只能主動後撤。敵軍見志願軍停止攻勢,緊緊追擊,企圖不讓志願軍喘息,向後壓迫志願軍。
為掩護主力部隊整補再戰,583團承擔了防禦任務。「軍長師長命令,你們團守佛國山,5天不能撤。」齊金炳領受任務後,立即率部趕到佛國山。這裡有多條公路鐵路通過,位置緊要,志願軍只能依託臨時構築的野戰工事堅守。
1951年5月4日起,美騎1師一部在十多架飛機、數十輛坦克和火炮掩護下進攻佛國山,發動13次進攻均被擊退,七個晝夜毫無進展。齊老說,敵人有重炮,我軍最大的是八二迫擊炮,其他都是六零炮等小炮,卻讓敵人不能前進一步。特別是最後一天的13個小時內,敵方連續衝鋒7次,次次敗退。
1951年6月3日《人民日報》專文稱讚《佛國山上的英雄們》,其中這樣記述阻擊戰最艱難的時刻:「當戰鬥進行到最後時,九連的六零炮彈打光了,只剩下些手榴彈。勇士們就用手榴彈打垮了敵人兩個連的第七次衝鋒。第二班和一個機槍組據守在靠山角的工事中,敵人借著煙幕從三面衝到了工事前沿。這時連手榴彈也無法使用了,勇士們就跳出工事和敵人拼刺刀,把衝上來的敵人一個一個地挑死在陣地前沿。」
齊金炳說,他們最終以傷亡70多人的代價守住陣地,超額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9連因此被授予「佛國山上的大功連」榮譽稱號,指導員赫玉忠等4人榮記一等功。如今,「佛國山上的大功連」轉隸成為陸軍第81集團軍某旅爆破連,正向新質作戰力量轉型,「決死忠誠,拼命勝利」仍舊是這支部隊的口號。
前沿危險,艱苦也超乎想像
佛國山阻擊戰的故事,9連指戰員們曾向著名作家巴金講述過。1952年4月的一天,巴金來到9連陣地,與佛國山戰鬥立下一等功的機槍手範鼠兒交談時,攝影師李書良還拍下《巴金採訪戰鬥英雄範鼠兒》的生動照片。後來在掩體裡,巴金認真在筆記本上記下勇士們的故事。
對巴金選擇583團作為訪問部隊,齊金炳至今很自豪,認為這是對583團戰績的肯定。齊金炳帶著巴金實地查看交通戰壕、綁紮所、反坦克陷阱、避彈室,體驗指戰員的戰鬥生活。看到戰士們穿著溼透的鞋幾天幾夜守在潮溼冰冷的戰壕裡,巴金感動地說:「我想到了戰士很危險,沒想到這麼苦、這麼堅持,我待幾天就走了,戰士們要長期守在前線,太不容易了。」
巴金在583團採訪10天,4月29日晚還專門聽齊金炳談自己的經歷,隨後去了兄弟團582團。回國根據戰地採訪,巴金創作小說《團圓》,後被改編為家喻戶曉的電影《英雄兒女》。影片中志願軍團長張振華的原型之一,就是齊金炳。對此,齊老很謙虛:「電影有擴大、拔高,有五六分像就不錯了。」
1953年10月,齊金炳佩戴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三級國旗勳章、三級自由獨立勳章,與部隊一同班師回國。 本報記者 陳月飛
通訊員 楊新東
攝影攝像 張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