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未來在內地!重創的香港經濟,如何搭上國家經濟發展順風車?

2021-01-11 騰訊網

本文大概8000字,讀完共需9分鐘

受訪專家廖群系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兼職高級研究員。本文刊於2020年12月31日鳳凰網,原標題為《香港的未來在內地,要積極融入國內的內循環》。

請點擊觀看專訪視頻

核心提示

1、香港和內地經濟的表現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反差。第一個原因,香港疫情的控制沒有內地那麼好,不像內地那樣斬釘截鐵;第二個原因,社會運動餘波對經濟也加深了負增長。

2、香港金融業受影響還沒有那麼大,特別是證券公司投行業,受損失也有,但它得益的更多。依賴於人流的這些航空旅遊業,可以說受到了沉重的巨大的打擊。

3、病毒變異是明年全球疫情的一個很大的不確定因素,香港市民也應該更加自覺地把疫情控制住,能爭取跟內地跟深圳跟廣東儘早通關。這樣人流過來了,那麼經濟就開始復甦。

4、香港經濟未來還是在內地,年輕人應該增強對內地的認識,能夠主動在粵港澳大灣區,或者更廣泛一點內地來尋找自己的職業機會,這才是香港年輕人未來所在。

5、香港一直是外循環的一個樞紐,儘量保持內地外循環和超級樞紐這樣的地位,而同時要有新的增長機會,要融入到國內的內循環的過程中去,這樣的話有新的增長點。

鳳凰網香港號的觀眾朋友大家好!回顧2020年,「抗疫」兩個字成了主旋律,全球新冠病毒確診病例超過7800萬,奪走了超過170萬個生命。無數家庭陷入憂鬱和悲痛,全球經濟陷入嚴重衰退,香港經濟出現負增長。不過新冠疫苗的問世也讓我們看到了曙光,人類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即將打贏。而香港將如何走出疫情重創下的經濟低迷環境,搭上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順風車呢?相關話題,今天陳箋請來中信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廖群博士一起探討一下。

「雪上加霜」的香港經濟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廖博士,香港疫情迎來了「第四波」,至今還未得到很好的控制,經濟更是一蹶不振,上半年兩季度的GDP都錄得9%左右的負增長,第三季雖縮窄到負3.4%,但今年全年應該還是會錄得負增長。為什麼香港跟內地的經濟表現產生如此大的落差呢?

廖群:香港經濟如果說稍微看兩年的話,去年、今年結合起來看的話,我的描述就是叫雪上加霜。去年實際上年中以來的社會運動已經給香港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打擊,香港經濟在去年下半年已經衰退了。那麼今年應該來講社會運動總體已經是得到了基本控制,特別是港區國安法公布以後,應該來講目前社會還是基本穩定。所以今年香港經濟主要還是受疫情的打擊,跟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一樣。

香港經濟跟內地經濟比起來,內地經濟主要是一季度就下降了6.8%,因為內地疫情的話主要是在3月份以後就基本平息了,但是2月份是非常嚴重,香港經濟比內地經濟稍微滯後了兩三個月。所以香港經濟的話,實際上半年就是第一季度雪上加霜,已經是-9.1%的增長了;第二季度是香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9%的增長;當然第三季度的話有一個反彈,還是負的,是-3.4%,比負9%的話還是應該好了很多,說明香港經濟也是在復甦。四季度情況當然數據還沒有出來,但四季度有第四波的疫情。所以像第四季度的話,香港經濟我想還是一個負增長,但是從負的程度來講,應該比第三季度也會進一步好轉,但是可能還是負的,大概-1%、-2%左右。這樣全年的話香港經濟就是一個負增長,就是深度負增長,應該是-6%~-7%之間。

你剛才說了跟內地經濟比起來有一個很大的反差,內地經濟雖然一季度也是深度負增長,-6.8%,但是二季度已經是轉正,轉成3.2%,那麼到了第三季度又更好了,甚至正4.9%了。第四季度數據還沒出來,但是根據10月11月的其他經濟數據來看,第四季度內地經濟增長在第三季度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地反彈,應該能夠回到6%左右。也就是說第四季度要從經濟增長速度來講,內地經濟的話應該就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所以這樣比較的話,內地經濟香港經濟確實還是有部分反差。第一個原因的話,香港疫情的控制肯定是沒有內地那麼好,香港疫情控制比美國等其他國家當然還好很多,但你要跟內地(相比),內地應該來講是全球控制最好的地區之一,香港的疫情控制就不像內地那樣斬釘截鐵了。3月份採取了極端措施以後,二三個月就基本平息了。香港的話一看情況好一點的話,它就放鬆了點,因為要來照顧經濟,但第1波、第2波、第3波到第4波都是這種情況,這個是出現反差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剛才說的雪上加霜,特別是上半年一季度社會運動還有餘波,當然可能就國安法公布以後就好了很多,但是國安法公布之前的話,社會運動餘波對經濟也加深了負增長。所以由於這樣兩個原因,那麼我們就看到香港經濟表現和內地地區經濟的表現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反差。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您用「雪上加霜」來形容香港的經濟,確實貼切。今年各行各業的打擊是相當嚴重的,我們經歷過亞洲金融風暴,我們也經歷過SARS的打擊,但是都沒有像這一次,2020年的打擊這麼嚴重。儘管港府也推出了很多紓困措施,但旅遊,零售,餐飲等各行業都還深陷困境,失業率還在不斷的攀升。香港就像是一座孤城,目前來看是要封關到三月底,依賴旅遊業的香港,明年在哪些行業有希望可以率先復甦呢?

廖群:這樣說今年香港經濟確實是深度的負增長,但是從行業來看,表現是有所差異。當然實際上相對香港經濟4大支柱產業,金融產業是第一大產業,所幸今年香港的金融業受的影響還沒有那麼大,特別是金融業裡面的證券公司投行業,受損失也,但它得益的更多。所以它的表現的話,比往年還好,比疫情前還要好。大家都看到從股市的火爆看出來,股市火爆、交易量增加,證券公司投行的IPO這業務肯定多了,因此證券公司投行這個行業疫情中反而比以前好的,應該是唯一的一個行業。

另外的話金融業裡邊的銀行、保險、基金等等,也受到了打擊。比如說銀行業和保險業,它也依賴於客戶,因為客戶的人流所以它也受到了負面的影響。但畢竟在現在網際網路時代,對於客戶的依賴、客戶見面的依賴可以以網上的形式來替代,所以這幾個行業相對於證券和投行業沒那麼好,應該也是負增長,但是相對其他行業負增長程度就沒那麼多、沒那麼高,所以他們的影響是相對比較溫和的。

但是另一方面依賴於人流的,依賴於旅遊和人流來往的這樣一些行業,也就是服務業,但是屬於中低端的服務業。旅遊業是很顯然的,然後餐飲零售等等,還有航空業。航空業當然不能說中低端的,但是它是直接跟旅遊業(相關)。跟人流相關的這些行業,可以說受到了沉重的巨大打擊,比如說航空業旅遊業。來港的旅客加上一些生意往來的人數的話是降了90%多。你想想看在這種情況下,航空公司能受損失多大?還有相關的一些零售業、餐飲業,這些行業應該是受損是最大的。明年要復甦的話,當然就是說證券投行業還會繼續繁榮、還會繼續火爆,因為股票還在繼續走好。股票繼續走好倒不是說好像是證券公司做得多麼好,而在於流動性,全球的流動性。全球流動性就在於各國發達國家政府的QE量化寬鬆。那麼他們不變的話,錢就不斷地增多,不斷增多的話不斷地流進香港,流入香港證券公司和投行業賺的地方也能掙錢,所以還是繼續好。那麼銀行業保險等其他的金融業也會有所反彈。

至於說剛才講的受損失最大的那些跟人流跟旅遊相關的一些行業,這就要看通關的情況了,如果通關快的話,他們恢復也會很快。如果還是通不了的話,它們繼續會承受著重大的打擊。所以關鍵就是說在於通關,通關又取決於疫情。那麼疫情的話從現在來看,現在第4波還沒有結束。當然就是一個比較積極的因素或者利好因素,就是疫苗。如果說疫苗能夠在上半年或者年中或者下半年得到大規模接種的話,經濟增長前景就會非常也更加明朗。那麼不管哪個行業,特別是這些受人流影響比較大的很大的行業的話,就會有比較強勁的反彈。

加快與內地通關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今年在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中,只有金融服務業表現好,尤其是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是一枝獨秀。但整體而言香港確實出現了蕭條的景象。疫情的打擊,航空業的跌幅超過了9成,香港的知名品牌「港龍航空」都已經是倒閉了。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香港家庭不少子女都在海外留學,年底也要回家了,親情都是不能割捨的,儘管入境隔離措施也加大了力度,但我們看到美國情況還很糟糕,英國也出現了病毒變異。香港經濟能否真正復甦是否也受制於海外的抗疫成效呢?

廖群:這個也是有直接的關聯的。像您剛才說的,因為香港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城市,具體來講從人流來講,有很多是在海外學習的孩子要回來,所以的話在疫苗沒有大規模接種之前,香港今年的疫情前景還是比較嚴峻的,只能是指望疫苗了。如果疫苗不能夠得到大規模接種或者是有效的話,香港明年的疫情也值得擔憂。剛才說的有些海外的輸入你是難以避免的,因為很多香港在外面學生還要回來,如果說你完全阻斷這個的話,家長會有很大的一個反應。香港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城市,它除了自己做得好不好以外,確實也是取決於海外的情況。從全香港著想的話,每個人都應該接受核酸檢驗,這樣的話阻斷病原的流通。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如果病毒不變異的話,我相信現階段疫苗的推出已經是救星了。您是在英國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基於您對英國的了解,您覺得他們接下來對疫情有把握控制好嗎?

廖群:這個是醫學問題了。取決於第一個就是說病毒變異,我也看到一些報導,但是也不是非常清楚它到底是變異到什麼程度?關鍵是疫苗對變異,是不是還有還有效?這是關鍵的。如果說好不容易弄出疫苗來了,變異以後對它無效,這就比較麻煩了,搞新的疫苗也是一個生產周期。所以(變異)是明年全球疫情的一個很大的不確定因素。如果沒有變異的話,像您說的只是說如果有效疫苗的生產,現在好幾個國家已經在儘量地生產。但如果說疫苗現在出來以後,那麼對於變異不能夠有效的話,這個問題就比較大了,所以這個問題要看變異的情況了。至於像英國能不能夠被控制住的話,我想現在英國的居民應該比以前包括美國居民比這前一陣子應該還是自覺性會強很多。一開始大家都覺得無所謂,不戴口罩,現在既然這麼嚴重了會產生變異的話,我想廣大居民也能夠更加重視這個問題,能夠更自覺的進行核酸檢驗,更自覺帶口罩更自覺接觸疫苗把疫情控制住。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香港是連接中國和世界的橋梁,受國內外的影響都很大,香港民眾也很焦慮,怎樣才能走出經濟困局呢?

廖群:明年對香港來講,疫情還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那麼除了境外輸入你可能控制不了以外的話,對內部來講說,要大家更自覺地來進行社區隔離,進行核酸檢測、接種疫苗。除了這些內部的運行控制之外,關鍵的一個怎麼樣能夠促成跟內地的通關。你剛才講了,今年香港就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對經濟造成最重大影響的,跟人有關係的,跟旅遊有關係的這些行業。那麼現在如果不通關的話,特別跟內地不通關的話,這個情況就沒有改善,如果沒有改善的話,各方面的情況都會惡化。通關的(前提)當然主要是你自己的疫情控制住了。從這個角度來講,香港廣大市民也應該更加自覺地來把疫情控制住,能爭取跟內地儘早通關。這樣人流過來了,那麼經濟就開始復甦。只要人流過來,我想這個反彈就會比較快,因為你稍微來一些人的話,它雖然從總量來講恢復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是從增長速度來講,從很低點,然後他就會產生正增長,所以短期來講通關是非常必要的。

香港財政儲備足以支撐社會運轉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我看到餐飲業的朋友都在變著法子求生存,有的不能堂食了,就開始做外賣等等。但是失業率依然高企。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一直崇尚小政府大社會。但這場疫情百年不遇,遠超過SARS的打擊,政府也宣布將繼續注資64億,推出第四輪防疫基金來救助高企的失業率和被疫情所打擊的民生問題。那政府的財政儲備是否足夠繼續紓困呢?

廖群:在疫情的情況下,政府就是說做大一點。當然從原則上是講政府,但在這種在特殊情況下,特區政府發揮的作用大一些,特別是通過財政手段給予這些受影響行業要失業人士的這些救助,我覺得是完全必要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夠拘泥於這些課本上的一些概念,要一定要堅持小政府這個東西,要根據具體情況去分析。在這目前百年不遇的疫情情況下,如果你在小政府的話沒人管,那社會就會產生非常大的問題。所以政府今年已經做了很多了,我覺得也做得很好。打了3000億的赤字,大部分用於抗疫,實際上大部分用於就業,就業補助,穩就業計劃。最近又應對第4波的疫情,要推出進一步的抗疫的措施,我覺得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明年我實際上也都說過,明年就是說政府對抗疫救助可以從規模上減少,但減少它只能是逐步的而且絕對不能說馬上就拿掉.因為香港經濟的復甦,特別是受影響大的行業的復甦是不可能指望太快。香港跟內地沒通關的話,復甦步伐可能受到很大影響。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受影響大的行業還是要靠政府的救助,所以政府就不能夠撤除,也不能減速、減得太多,當然可以逐步地減少。

至於說香港的財政儲備夠不夠,我覺得從當前階段來講還是夠的,因為香港多年來一直是財政儲備,它不是財政赤字財政儲備,所以才積累了1.1萬億元的這樣的一個財政儲備的餘額。其他國家大部分都是每年的財政數字發債來補助,沒有什麼財政儲備,這時候在香港確實由於它多年的經濟繁榮,財政管理也是比較謹慎,所以才有了1.1萬億元的財政資金。當然今年用了3000億元,現在還有8000億元多一點,8000億元當然比1.1萬億元是差得很遠。但是相對於700多萬人口的香港來講,應該來講還是一個比較大的跟其他國家比較的更是還是非常突出的。所以的話明年進一步的打赤子還是可行的,而且是有必要也是撐得住的。因為你8000億元今年用了3000億,明年不見用3100了,對吧?如果說疫苗真正有效的話,特別到下半年的話就會減少很多。但是你打一半的話,1500億我覺得沒問題。1500億,你發現還有6500億,對不對?疫情過了以後,你馬上就可以變成財政的盈餘,那麼儲備就可以往上走。所以我相信一兩年兩三年的香港的財政儲備,還是足以支撐整個社會的正常運轉。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您認為在疫情當中,政府的資助還是很及時的,那麼在未來一段時間還是有能力繼續去資助的。但是我們也知道只能救急,不能救窮。萬一疫情把我們結構性的一些產業鏈給打破的時候,如何再就業才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因為普羅大眾都還是靠一份工作生存,在香港大家都說「手停口停」,這是低稅收,低福利社會的特點。之前在強制檢驗的人群中就出現了沒有人類的DNA的樣本,用自來水替代唾液。因為有些人怕被驗出陽性而失去工作不能維持生計,聽來也很悲催。不過另一方面,今年香港金融市場卻依然活躍。這是為什麼?民眾能否在投資市場分一杯羹呢?

廖群:這個原因我剛才也提到了,是因為全球流動性進一步過剩。全球流動性進一步過剩的是由於發達國家採取了所謂的無限量的量化寬鬆。無限量,也就是你要多少我就放多少,這樣一種政策態勢。這樣的話你無限量地放錢,錢到市場上,大家要找去向,那麼當然也是會促進消費了。如果這個錢到了窮人手裡,會被促進消費,可是這個錢的話可能不見得都到窮人手裡,或者說大部分到不了群眾手裡,它到了富人手裡或者到了一些企業手裡,或者留在銀行。這樣的話這些富人這些企業這些銀行的話,他並不會去增加你的社會消費,這個錢他要爭取更高的利潤,所以他就要去買資產了。買資產的話,當然首先是股票,包括基金,包括債券。所以的話這就是說這些錢就開始在全球流動,那麼找有前景的市場來爭取獲得更大的利潤,這就是為什麼就說去年香港經濟不怎麼樣,但是港幣還是很堅挺。

之後就是因為流入的錢太多了,流入的錢太多了的話,並沒有促進多少本港消費,因為這錢並沒有進入到窮人手裡,它到了股票市場把股票市場推高了提高了以後投資者是受益了,所謂財富效益。可是你想想看,投資者大部分還是有錢的人,對不對?那麼就是受影響最大的那些中低端服務業,他們也沒多少股票,所以他們收益並不大。受益的那些人,他本來多100萬200萬無所謂,也不會由於多了就多消費,少了少消費。所以的話對經濟的影響沒有多大,但是對股票市場的影響,那就說是大家都看到了一枝獨秀,所以是這根本原因。你說這好不好呢?

剛才就是說它能夠把金融業支撐起來,在疫情期間能支撐是好的,金融業支撐起來,當然對於大家多多少少對股民都是有好處的,也是好的。但是它最大的問題就是說第一個它實際上加劇了貧富差距對於最需要錢的人並沒有多大的幫助,反而如果通脹的話,推高CPI的話,這些窮人還反而會進一步的受損。另外一個就是說你這種方式的話,它的邊際效益對經濟的邊際效益是越來越低,等於是錢越來越多,多來了100萬,多來200萬是覺得無所謂,也沒有效益。所以這個是難以長期持續的,但是作為短期來講,確實對於金融市場是有很大的一個提振,對經濟也是有一定的復甦作用。

香港經濟的未來在內地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香港的產業相對單一,近年年輕人職業發展也出現瓶頸。您認為年輕人應該怎麼樣把握我們國內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展契機呢?

廖群:你說到一個關鍵問題,這當然可能不是說明年的問題,主要是中長期的問題,就是說香港年輕人今後的前途在哪裡?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些年來香港經濟也是有增長,但是增長的實際上很大一部分還是讓富人越來越富,真正的年輕人,他的大學畢業入職的年薪並沒有很大的提高。所以香港經濟可能有3%增長,但實際上富人可能有有錢的人可能5%的增長,沒錢的人1%的增長,包括這些年輕人。所以年輕人要跟20多年前比的話,它基準業績入職年薪的也是有提高,但提高得不多。所以年輕人的前途,在香港的話,它畢竟就是說各方面的產業結構、產業多元化不夠,能夠製造就業的,特別是中高端就業的機會不多,這就是一個問題了。今後怎麼辦?我也是一直覺得香港經濟未來肯定還是在內地。現階段搞好了,內地要加強要加速內循環,這樣的話,那麼(香港)內地的內需會進一步做大,這樣對就業的需求會進一步增大。這樣的話如果香港的年輕人有意到內地,具體到大灣區,應該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所以這也是中央政府這些年來一直強調的,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或者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所以我想香港年輕人的話應該增強對內地的認識,能夠主動的在粵港澳大灣區,或者更廣泛一點內地來尋找自己的職業機會,這才是香港年輕人未來所在。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雙循環」對於香港來說有什麼意義呢?

廖群:我前一段時間寫一篇文章,也就是說是內地雙循環的邏輯,及對香港的意義。雙循環的邏輯說是雙循環的內循環完了加外循環,堅持平行雙循環。實際上它的重點在於加強內循環加速內循環,已經明確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這個的話並不是放棄外循環,而是意識到外循環今後不可避免的阻力。就說今後外循環當然是我們改革開放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能開放多少就開放多少。但是儘管你想開放,可是美國它要遏制你,還有西方國家遏制你,所以你必須要面臨這樣的一個現實,要認識到阻力,也可能不可避免地外循環,起碼在一段時間內會減速。所以的話才提出了要加速內循環,也就是說簡單來講「以內補外」,這就是雙循環的邏輯所在。

對香港的意義在什麼地方呢?香港一直是外循環的一個樞紐,香港是中國內地對於全世界的橋梁或者叫超級聯繫人。那麼在雙循環的語境下,就是內地外循環的一個超級樞紐。你外循環減速了,超級樞紐肯定有所減弱,這是一個邏輯的推論。你不能指望說內地外循環以後減速了,香港的外循環樞紐的功能反而增強,這個指望是不可能的。但是從美國它對香港的制裁來看,再從港區國安法的堅定性來看,不要指望,這是不現實。但是這並不是說香港就沒什麼出路了,既然說你可能受損於國內的外循環的減速,但是可以得益於國內內循環的加速,對不對?所以說雖然還是儘量保持內地外循環和超級樞紐這樣的地位,而同時你要有新的增長機會,你要融入到國內的內循環的過程,加速過程中去,這樣的話有新的增長點。這就是說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融入大灣區,那麼它一個現實的切入點就是融入國內的內循環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年輕人是香港的未來,我確實也是觀察到近年來香港年輕人在同一崗位上的工資增幅真的是非常少,對前景不太有盼頭。其實中國版圖很大,只要放眼大中華的話還是會有很多機會的。本來香港扮演著與海外聯繫的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今後再將內地「雙循環」的機會把握好的話,就能兩條腿走路,前途更光明。好的,謝謝廖博士。也祝所有的朋友們在2021年把握新機遇,充滿新希望,走出2020的憂鬱,明天會更好!

相關焦點

  • ...所董事總經理鮑海潔:香港交易所展望未來新經濟發展|WISE2020...
    在新經濟之王主會場,我們邀請十年裡乘風破浪的創變者們,連接初創公司、網際網路巨頭、投資機構、地方政府、傳統企業等市場參與主體,一起回望中國新經濟快速崛起的十年,共同展望新經濟下一個十年的無限可能。在本次大會的第二天,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環球上市服務部主管鮑海潔女士連線36氪主會場,分享了香港資本市場的過去十年的發展歷程以及香港交易所對未來的展望。
  • 港交所:香港新經濟生態圈成熟,內地「新經濟公司」紛紛選擇香港IPO...
    近日,香港交易所市場科環球上市服務部助理副總裁陳彤在香港金融科技周2020網上研討會上表示,投資者對新經濟公司的熟悉度愈來愈高,認為香港的新經濟生態圈成熟
  • 香港財經界人士:2020香港須抓住機遇實現經濟多元發展
    新華社香港1月8日電(記者李濱彬)香港中華總商會8日在香港舉辦「2020中總論壇」。參加論壇的香港財經界人士表示,2019年香港經濟在內憂外患中受到衝擊,2020年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香港要利用好制度和傳統優勢,抓住「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發展機會,實現經濟多元發展和新突破。
  • 香港問題是政治問題,不是經濟問題
    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的統計數字,全球70%以上的人民幣支付通過香港進行結算。中國在過去幾十年裡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也仍將是世界引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多國經濟將受重創,全球經濟預計陷入負增長,而中國是為數不多依然可以正增長的經濟體。疫情之下,尚且如此,可見中國經濟的強勁動力。
  • 現在香港經濟狀況如何?2020年香港經濟現狀
    據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披露的數據顯示:10月1日至4日,內地赴港的遊客人數分別為93人、154人、186人、225人,合計658人。相比去年國慶期間入境香港的內地旅客累計約為67萬人次,同比暴跌99%;與2018年的150萬人次比更是令人「捶胸頓足、慘不忍睹」。
  • 專訪林鄭月娥: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未來工作重點
    【解說】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之際,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近日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欄目專訪時表示,過去的40年間,香港是深圳翻天覆地變化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作為特區行政長官,一定會將深港合作帶上新臺階,積極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 香港2020年經濟料收縮6.1% 林鄭月娥《施政報告》談經濟新動力
    中新社香港11月25日電 (記者 曾平)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5日在特區立法會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時表示,過去一年,香港經濟因社會動蕩、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政治形勢受到重創,勞工市場亦面對巨大壓力。特區政府預測全年經濟收縮6.1%。
  • 2020,香港經濟的「絕望」與希望
    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經濟自2019年下半年已陷入衰退,與當時暴力示威打擊正常經濟活動有關;隨後,中美貿易爭端愈演愈烈,美方以香港作為中美之間的角力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際投資者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信心。
  • 為了支持內地經濟,這位「香港富豪」和李嘉誠鬧翻,與兒子不和
    當年內地的經濟剛剛發展,很多領域都非常的落後。和海峽對岸的香港根本無法相比。那個時候香港已經非常的發達了,路上已經是遍地的計程車,還有讓人眼花繚亂的高樓大廈,其繁華景象與內地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了能夠更好的發展內地經濟,相關部門也在積極的吸引港澳人士來到內地投資。聽到這個風聲,當時就已經有不少愛國的富豪紛紛趕至內地支持內地的經濟發展,過去的老一輩香港企業家中就有不少做出了卓越貢獻的人,比如說霍英東、李嘉誠、胡應湘等。每一位富豪企業家投資的領域不同,做出的貢獻也不同。
  • 2017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網際網路發展論壇_中國經濟網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助理 致辭主旨演講:心相通 智相連 贏未來海峽兩岸、香港、澳門文化同根、同源、同心。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去中介化」也逐步瓦解香港「超級聯繫人」的地位。面對機遇與挑戰,港澳臺地區將如何發揮創新引領,加速產業升級、打造優質生活、完善跨境治理將是本環節嘉賓重點討論的議題。與此同時,四地嘉賓還將進一步聚焦「物聯網」的熱點,深入探討與之相關的標準協同、產權保護、要素流動等問題。
  • 張建宗:國家是香港最強大可靠的後盾
    新華社香港10月4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4日表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1周年,國慶適逢中秋,衷心祝願國家富強昌盛,香港穩定繁榮。他表示,儘管香港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只要在中央大力支持下,香港有光明前景、更寬廣出路和發展空間。張建宗當日發表網誌表示,國家是香港底氣所在,也是機遇所在。
  • 「修例風波」一周年 香港經濟民生受重創
    中新社香港6月9日電 題:「修例風波」一周年 香港經濟民生受重創中新社記者 曾平始於去年6月9日的「修例風波」令香港捲入暴力旋渦,經濟民生遭遇重創。汽油彈橫飛的場面讓愛惜香港的人們黯然神傷,也讓倚重香港優質營商環境的投資者望而卻步。一個更為直觀的指標是,香港經濟出現十年來首次負增長。訪港旅客暴跌 零售酒店業慘澹社會動蕩,旅遊業首當其衝。去年上半年,訪港旅客延續前年的升勢,按年增長13.9%,但受「修例風波」影響,訪港旅客自7月起急轉直下。
  • 聚焦新發展格局下的新經濟:第十一屆央視財經香港論壇舉行
    本次論壇圍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邀請多位內地和香港嘉賓,採用兩地視頻連線的方式,圍繞「新發展格局下的新經濟」,共同探討以新發展格局重塑經濟新優勢、推動新發展,以及香港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助力推進新發展、爭創新優勢。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向論壇發來視頻致辭。
  • 恒隆集團60載:從香港到內地,恒隆布局商業地產的發展之道
    跟隨經濟大勢、乘風而起之外,恒隆還想更進一步,謀求更多市場份額。「未來十年,第一,一定有機會買地;第二,整體租金會繼續上升,只要我們不要過份擴張,前景是非常好的。」可見陳啟宗先生對恒隆的未來充滿信心。內地商業地產版圖初成時光倒流到60年前,1960年9月,恒隆在香港註冊成立。
  • 「內地-香港服務貿易論壇2020 」在線舉行 聚焦香港網上爭議解決...
    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記者陳舒)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內地—香港服務貿易論壇2020 」7日上午以網上論壇的方式在北京和香港兩地同步線上舉行。多位香港法律界別專家圍繞「『一帶一路』 新機遇、新業態:線下爭議-網上解決」的主題,向內地企業、法律執業者及顧問分享香港網上爭議解決服務的最新發展。後疫情時代,線上解決方案成為許多行業的新常態。在此背景下,在線爭議解決機制也獲得更多發展空間。
  • 數碼港主席林家禮:香港可發揮本身優勢助力國家發展|香港一線
    數碼港主席林家禮博士認為,在電競產業的發展初期給予扶持,能完善整個數碼生態環境,並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香港培養創科人才,為香港青年締造不同工作及學習機會。值得一提的是,林家禮在接受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專訪時還指出,希望香港可以發揮本身的優勢,助力國家下一步發展,看看香港所長,是否可以幫得上國家所需。
  • 內地幼兒如何在香港上幼稚園?
    「十問香港幼稚園」之一:香港社會如何保護幼兒? 「十問香港幼稚園」之二:香港如何確保幼兒教師質量? 「十問香港幼稚園」之三:在香港開辦幼稚園需具備哪些條件?幼兒教育發展水平體現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也折射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近年來,國家為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現狀依然堪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民網駐香港記者經過深入採訪,推出「十問香港幼稚園」系列報導,對香港學前教育進行全方位介紹,希望能給內地的學前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 香港財庫局局長許正宇:與內地互聯互通 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庫局)局長許正宇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在香港,財庫局承擔著維持金融體系健全及穩定;與監管機構及業界合作,為香港金融服務業尋求更多發展機會等重要責任。作為香港歷年來最年輕的局長級高官之一,財庫局局長許正宇在今年4月甫一上任,就要應對疫情、逆全球化以及因此而造成的經濟衝擊等眾多難題。
  • 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料港今季經濟平穩 全年難免收縮
    原標題: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料港今季經濟平穩 全年難免收縮   12月3日,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
  • 視頻丨大灣區之聲熱評:施政報告提振香港穩經濟促發展信心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5日在立法會發表2020年施政報告受修例風波和新冠疫情雙重影響,近一年來香港經濟萎縮,失業率上升,在穩定中恢復經濟發展、滿足民生需求是當務之急。新一份施政報告則對現時問題作出最好回應:投資基建設施,推出更多可創造就業的地區民生工程;推動社會數碼轉型,讓市民感受創新科技給日常生活帶來的益處;興建公屋單位,滿足市民未來十年的住房需求;推出紓困措施,幫助受疫情打擊嚴重的行業渡過難關……種種事關民生經濟,助力香港社會恢復發展的新舉措,無不展現出特區政府帶領社會各界堅定前行、為香港繁榮穩定點燃希望的決心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