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分封18路諸侯,我們其實都錯怪他了!這才是他背後的良苦用心

2020-12-11 趙帥鍋

其實,在當時的背景下,並非項羽想分封,而是他只有分封這一條路!

基於項羽的利益,他自然知道稱帝、實行郡縣制對他最好;問題是,其他諸侯願意嗎?劉邦願意嗎?田榮願意嗎?張耳、英布、魏王豹等人願意嗎?

很多人總覺得,項羽只要願意稱帝、願意實行郡縣制,這些人就會都聽他的;但其實呢,這些人的地位,和項羽一直都是平起平坐。因為,這些人都有著自成體系的軍隊和權力組織,更有著對趙、燕、魏、齊四國故地的統治權,他們與項羽,並沒有任何隸屬關係。

最簡單而言,在項羽分封之前,張耳和陳餘就已經聯手佔據趙國故地,魏王豹和彭越聯手佔據魏國故地,齊國故地自始至終都是田氏的地盤,臧荼則是燕國故地最大的傭兵大佬,至於劉邦、吳芮、英布等人,在楚國故地都擁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

這些人的軍隊和地盤,並不是項羽一紙調令能夠染指和剝奪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項羽只是楚國最大的一個實力派而已,在他的上面,還有一個名義上的楚懷王,下面還有劉邦、吳芮、英布這種楚系大佬虎視眈眈。

後來,由於項羽在巨鹿之戰中的傑出表現,他才被大家推選為反秦聯軍的統帥。換句話說,大家這才願意接受項羽的領導!

問題是,此時項羽這個統帥,本質就是一個盟主,因為,這些諸侯雖然願意接受項羽的領導,但有兩件事,項羽顯然沒有資格做的:第一,項羽不能隨便染指這些諸侯的軍隊;第二,不能隨便染指這些諸侯的地盤。

最簡單而言,項羽若敢說,讓自己手下的龍且去劉邦軍營裡當大將軍,或者讓劉邦到齊國當老大!又或者把蕭何調來給自己當助手?你覺得大家會同意嗎?恐怕就算劉邦不說話,其他的諸侯也紛紛會站出來反對,因為你今天敢派人接管劉邦的軍隊,明天就敢讓大家都交出軍權和地盤。

當時的項羽雖然很牛逼,但充其量也不過是眾多諸侯中實力最強的一個而已,一對一單挑他自然不怕,問題是,他如果把大家逼急了,大家聯起手來先群毆項羽,恐怕項羽第一個就會被淘汰!

更何況,項羽當時頭上還有個楚懷王,如果項羽敢這樣胡來,大家自然會一塊把楚懷王抬出來。總而言之,我們都聽楚懷王的。你項羽是不是想造反?楚懷王什麼話也不說,哪輪得著你項羽說話了?

所以說,項羽所謂的分封,根本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分封,他只是把大家以前的地盤給正式合法化;當然,也是把項羽自己的地盤合法化。

雖然,對於項羽來說,最有利的分配方案,就是一個人獨吃。總而言之,項羽直接稱帝,然後實行郡縣制,讓那些諸侯把兵權和地盤交出來,問題是,這種方案明顯就是痴人說夢,不要說項羽真這樣做,就是稍微流露出這樣的想法,恐怕當即就會遭到大家的群毆。

退而求其次的分配方案,自然是項羽一個人獨佔秦國故地,再讓大家分配六國故地。問題是,這個分配方案,除了項羽一系會同意,其它大佬絕不會同意。

因為,當時的項羽已經是天下第一大實力派,如果再讓他一個人佔據整個秦國故地,那就相當於一個全新的秦國站起來了,如果是這種結果,大家又所謂何事呢?豈不是坐等著被項羽一個個剿滅麼?那既然如此,還不如大家先聯合起來把項羽給幹翻再說?

因為類似的原因,項羽既然沒辦法吃獨食,也沒有辦法佔據秦國故地,那接下來,他自然只能再退而求其次,那就是佔據他原本的楚國故地。

當然,因為項羽做了這麼多讓步,所以大家自然要給他相應的補償,否則項羽也不幹啊!於是與項羽相接壤的趙、魏、韓三國故地,都被項羽割了一塊地盤出來,同時在楚國故地,項羽也趁機又分割出1個郡出來給自己;與此同時,秦國故地被項羽一分為四,齊國故地也被一分為四,燕國、趙國和韓國故地均一分為二。

最後的結果就是,天下36個郡,項羽一個人佔了9個郡,剩餘的27個郡,由18個王共同佔據,相當於每個人平均都沒有佔到2個郡。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項羽已經把這次分封的機會利用到了極致,不僅實現了他的利益最大化,而且還讓他成為了合法的天下第一大實力派!

相關焦點

  • 帝國時代 —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
    從上述分封我們可以看出,出身並不是項羽在分配戰利品所要考慮的問題。對於這位軍事家來說,在之前的戰爭中有多少功勞,才是決定你命運的根本因素。當然,這其中也不會沒有一點政治考慮。在張楚時代自立的那些諸侯王,都沒有想當然的繼續故國的國名,並得到所屬地的核心區。象被擠壓到邊緣山地之中的原「趙王」趙歇(現在的代王)、原「燕王」韓廣(現在的遼東王),都是這種情況。
  • 項羽分封天下公平公正,為何天下諸侯還要群起反對?
    第一梯隊義帝熊心,熊心是戰國時期楚國國君的後裔,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以後,項羽叔侄立的傀儡君主,他是楚國名義上的國君,沒有實權。項羽分封18路諸侯王時,遙尊楚王熊心為「義帝」,名義上讓楚王熊心升了一級,其實是明升暗降,項羽後來找了一個藉口把義帝遷往偏僻的郴縣,義帝最後死在郴縣。
  • 秦朝滅亡後,項羽分封了18個諸侯,他們最終結局如何?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劉邦、項羽起兵江淮共同反抗秦朝。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秦朝滅亡後,項羽憑藉手中掌握的四十萬軍隊,一方面陽尊懷王為義帝於郴縣,而暗中密令英布、吳芮、共敖將其殺死於南遷途中;另一方面,則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將天下分封給18個諸侯。
  • 項羽分封時為何未分封他的嫡系部隊為王,而且家族人也沒封王的?
    大肆分封了十幾個王,對比劉邦,我們發現項羽就截然不同了,項羽雖然分封了很多王,但我們發現沒有一個是他的嫡系部隊和家族人。 滅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各諸侯聯合推翻的。雖然項羽他的功勞很大,但如果公然稱帝,很容易遭到反秦義軍的一致反抗。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客觀條件下,誰當皇帝都可能會失敗,都會面臨難以預料的對抗力量。這是他項羽不得不暫時以西楚霸王自居的原因所在。
  • 項羽分封諸侯後,此人率先起兵反抗項羽,兩個月內連殺二王
    他雖然沒有聽從範增的計謀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但對楚懷王堅持「先入關中者王之」十分不滿。於是,在秦朝滅亡後,項羽憑藉著手中掌握的四十萬軍隊,於次年一方面陽尊懷王為義帝於郴縣,而暗中密令英布、吳芮、共敖將其殺死於南遷途中;另一方面,則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將天下分成十八個封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
  • 項羽分封諸侯很聰明,漢朝直到漢武帝之前還在用,項羽只是錯用3人
    秦朝末年諸侯崛起,項羽以一己之力徵戰天下,雖然手下僅有數萬兵卒,但全都是百戰精兵,原本是其他諸侯所能比擬。巔峰期的項羽猶如三國時期的曹操,曹操之上只有漢獻帝,項羽之上只有楚懷王。項羽和曹操一樣,這會不能弒主稱帝,不然容易被群起攻擊,因此分封是最聰明的選擇。 項羽分封,秦地封3王、趙地封2王、燕地封2王、齊地封3王,而魏地則是由親信魏王豹掌控。這樣分封的好處,能讓諸王之間互相徵戰,從而抑制諸王聯合發展。
  • 秦末霸王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看看劉邦等人都被封到了哪裡,誰最不滿意
    劉邦服軟以後,項羽就要楚懷王封自己為王。楚懷王說這不行啊,我都跟諸將約定過了,不能違反。當年巨鹿被圍時,項羽不願意北上救趙,想和劉邦一起西進滅秦,楚懷王沒有答應。在救趙時,楚懷王又派宋義為上將軍節制項羽。如今又如此護著劉邦。項羽越想越氣,一怒之下撇開楚懷王自己來分封諸侯。他對楚懷王明升暗降,尊楚懷王為義帝,徙於長沙郴縣,又暗中令英布等人將其弒殺。
  • 項羽死於分封,劉邦成於分封,區別在於與天下同利
    項羽和劉邦都曾大肆分封諸侯,項羽深陷分封的泥潭,被劉邦率領的諸侯大軍打敗,而劉邦卻通過分封諸侯,奪取了天下,奠定了大漢四百年的基業。
  • 滅秦之後的項羽分封
    分封過程公元前206年一月,項羽在進入函谷關三個月後,終於要對在滅秦戰爭中立功的將領進行分封了。先前,經過巨鹿之戰和鴻門宴,項羽先後取得了對各諸侯聯軍和劉邦的指揮權,成為楚懷王之下的說一不二的人物。接著,在二月,便發號施令,分封了十八個諸侯。此次分封中,著重解決的就是劉邦的封地問題。關中之地「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地形條件優越,秦據此以統一天下。項羽和範增懷疑劉邦有爭奪天下的圖謀,又不願意讓天下人說「負約」,因此以「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遷蜀」「亦屬關中地」,將巴蜀二地分封給劉邦,後經項伯、張良求情,將漢中也封給了劉邦,並封劉邦為漢王。
  • 同樣是分封,為何項羽分封后就各種造反,劉邦分封后卻建立強漢?
    到這裡,大家是否有疑惑,同樣是分封,項羽分封就敗亡得如此之快,而劉邦分封怎麼還鞏固了劉氏的江山了?一、項羽分封,名聲太差,劉邦分封,天下歸心劉邦在拜韓信為大將軍的時候,曾經對項羽做出過評價,認為項羽盡失民心,這就是劉邦的機會。
  • 圖解秦末戰爭:劉邦西行進兵,進抵關中,項羽分封18王
    楚懷王下令以西路、北路兩路大軍分兵馳援,以緩解鉅鹿之圍。這兩股救援軍中,北路軍以項羽為主,主要負責對衝章邯所統領的主力大軍。西路軍則以劉邦為主,主要負責掃清項羽北進障礙,轉而西行威逼鹹陽。當時,秦國主力全部集中於鉅鹿,如此一來,即便項羽的北路大軍無法緩解鉅鹿之圍,劉邦的西路軍在秦境內的侵襲,也能夠緩解鉅鹿之圍的軍事壓力。
  • 為什麼劉邦能滅掉異姓諸侯,項羽卻被諸侯圍攻而亡?
    這不會引發新一輪戰亂嗎?事實證明,戰亂爆發了,但戰爭烈度遠小於楚漢相爭時。漢室毫無當年西楚霸王項羽四處救火的窘迫,幾乎次次都能迅速平叛。為什麼項羽和劉邦對諸侯控制力的差距那麼大呢?其實劉邦甫定天下時就馬上推行了郡縣諸侯國並行制。他並不打算全盤繼承始皇帝的遺產。履行垓下之戰前與各路諸侯王的盟約是直接原因。
  • 關中危險,漢中也不行,項羽為何不把劉邦分封到故秦之外的地區?
    當時楚霸王項羽在巨鹿之戰擊敗秦軍主力之後,率領諸侯聯軍西進到達函谷關下,才發現同為楚國將領的劉邦竟然已經搶先攻入關中佔據了鹹陽,並且還敢派兵駐守函谷關,不放諸侯聯軍入關。項羽一怒之下就派英布攻破了函谷關,然後準備順勢攻滅劉邦。之後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鴻門宴的故事了,劉邦親自上門求和,項羽放過了劉邦,之後就開始主導分封天下。
  • 彭城之戰,項羽巔峰之作,三萬騎兵秒殺五十六萬漢軍
    秦朝滅亡後作為勝利者的項羽開始大搞分封,把全國分封給了18個諸侯,封劉邦為漢王趕到了巴蜀漢中一帶。並把秦國的三位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封到了劉邦的家門口,防止劉邦出關。
  • 他分封天下,引發不滿,與稱王失之交臂,以兵敗自盡告終
    02項羽分封十八諸侯,預示最終的失敗進入觀中之後,項羽假借楚懷王的名號,自封為西楚霸王,當時的天下人都以為項羽要稱霸天下了,因此很忌憚他,但是項羽本人並沒有這樣的想法,他選擇了繼續實行分封制,分出了所謂的十八國諸侯。
  • 項羽沒有虧待英布,英布為什麼還要背叛項羽投靠劉邦呢?這才是關鍵
    英布本來只是項羽手下的一名大將,項羽分封天下諸侯的時候,對英布進行了破格提拔,封英布做了九江王。九江國和楚國是鄰國,項羽封英布做九江王,目的是想要讓英布隨時隨地能夠幫助自己。然而英布在離開項羽之後,漸漸萌生了自立門戶的想法,對項羽愈發的不尊敬。
  • 秦朝滅亡後,項羽分封三位秦將為王,結果都被劉邦消滅
    秦朝滅亡後,項羽憑藉手中掌握的四十萬軍隊,一方面陽尊懷王為義帝於郴縣,而暗中密令英布、吳芮、共敖將其殺死於南遷途中;另一方面,則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將天下分封給18個諸侯。為防劉邦勢力擴張,牽制劉邦,他又將陝西的關中和陝北一分為三:封秦降將章邯為雍王,都廢丘(今東馬坊村遺址),轄鹹陽以西及甘肅東部地區;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今西安閻良附近),轄鹹陽以東;封董翳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有三說:富縣、安塞、延安)轄陝北。不過,讓項羽沒有想到的是,他分封的三位秦朝將領,最終都被劉邦輕鬆消滅了。
  • 項羽統一天下後,他自稱西楚霸王,他的頂頭上司楚懷王結局如何?
    楚懷王就項羽的頂頭上司,項羽在平定天下之後,就把他封為了義帝。若是想要知道項羽當了西楚霸王之後,如何處理義帝的,還要從項羽平定天下後說起,那時項羽自稱為西楚霸王。當時項羽是分封的這十八個諸侯王中,他是最大的那一個,領導全國的諸侯共商天下事。楚國為天下的盟主,其它國家必須向楚國稱臣。這就是其它諸侯王必須遵守的盟約。
  • 明知分封諸侯王有後患,還要這麼做,看看劉邦分封諸侯的深層原因
    起初,他分封了七個異姓王,沒過幾年,就以謀反的罪名,陸續將六個諸侯王消滅,再封九個同姓諸侯王。第一次分封異姓諸侯,是因為形勢所迫:楚漢戰爭期間,劉邦若要得到廣泛支持,就要承諾分封諸侯,而韓信、彭越、英布這些人個個手握重兵,王朝建立後,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兌付前言,立這些悍將為王。
  • 英布為何背叛項羽投奔劉邦,原因居然是這樣
    很多人都喜歡劉邦項羽的故事,他們倆的對峙更是傳為佳話。可是你知道嗎為什麼劉邦能夠戰勝並笑到最後,除了他有著很強的心理素質,還有更好的籌略之外,其實和他的待人之道也分不開。英布呢?就曾在項羽手下這樣一員大將最後卻投奔劉邦,從這樣一個小故事,我們就能看到劉邦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