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今天要講的主人公就是其中一位蓋世英雄。公元前206年,以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主,進行了爭奪政權的戰爭,也就是史上著名的楚漢之爭。
這場大規模戰役持續了四年之久,最終以劉邦因此建立了西漢王朝、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邊自刎而宣告結束。
實際上早在一年之前,項羽的失敗便已經註定了,因為他做了一件錯事,由此影響了最終的結局,與稱王失之交臂。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國家暫時得到了安定,但是在後期,統治者變得越發地殘暴,剝奪百姓的權利,致使百姓的生活變得苦不堪言。
此時,農民起義爆發,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陳勝和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在這些運動中,展現出了農民迫切想要得到公平對待的心願雖然最終失敗。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動搖了秦朝的統治。
而此時項羽橫空出世,被視為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的英雄。相傳項羽有舉鼎之力,是個蓋世無雙的真英雄。
但是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曾經馳騁天下的楚霸王項羽,雖然馬上無敵,但是還是因為自己在執政的政策上的不合理,導致了後邊「楚漢相爭」的局面,甚至直接造成了自己的滅亡。
01參加起義戰爭,用自身的實力打敗秦國
那一年,項羽二十四歲,跟隨叔父項梁參與到了起義之中,共同反抗秦國的暴政,在戰爭中項羽變現出了極高的軍事實力。
在他的帶領下,所在的隊伍奮勇殺敵、所向披靡,最終取得了巨鹿之戰的勝利,在此基礎上將秦朝打敗,秦朝宣告滅亡。項羽也因此成為了人們心中的蓋世英雄,拯救了天下蒼生。
02項羽分封十八諸侯,預示最終的失敗
進入觀中之後,項羽假借楚懷王的名號,自封為西楚霸王,當時的天下人都以為項羽要稱霸天下了,因此很忌憚他,但是項羽本人並沒有這樣的想法,他選擇了繼續實行分封制,分出了所謂的十八國諸侯。
也正因如此,為之後的楚漢之爭埋下了隱患,項羽本認為非常滿足,但是他不知道,分封帶給他的巨大危害。
分封,看起來是以攻擊為標準,但是項羽卻摻雜了太多的個人感情,以至於引發了很多人的不滿。
以至於會有很多能力很強但是沒有被封為王的人,項羽選擇十八諸侯實際上就是根據誰與自己並肩作戰過,所以導致了最終的混亂局面。
有些人因為自己未能得到分封而不滿,向項羽挑起了戰爭,一系列活動引發連鎖反應,劉邦加入戰爭,一舉拿下彭城。
03劉邦進行攻擊,楚漢之爭開始
當初項羽仗著自己的實力強,沒有把最先入關的劉邦封為關中王,引發了劉邦的不滿,加上後期的戰亂,劉邦實際上一直在加強自己的實力以對付項羽。
公元前206年,項羽正在解決另一個戰亂,劉邦趁機出兵,對項羽所在地進行攻擊,楚漢之爭正式爆發。項羽得知劉邦的進攻後,立即採取了措施,在清晨偷襲,奪回彭城。
楚漢之爭長達四年之久,在這期間經歷過大大小小的上百次戰爭,兩人一直在暗中較勁。最終以垓下之戰收尾,項羽臨終前一直在思考,是不是因為自己的膨脹,導致了與自己共患難的兄弟一個個倒下,心愛的女人也死在自己的面前。
此時的他心已經死了,只是回想著過去種種,他心懷遺憾與自責,因此放棄了逃生的機會,在烏江自刎。也宣示著楚漢之爭正式結束,項羽在烏江自刎,劉邦奪得天下。
項羽本就是個血性漢子,他寧願站著死,也不想跪著生,所以在逃生的面前,他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他認為自己沒有臉面再去見自己的百姓,再加上虞姬的死,也讓他倍受打擊,他對虞姬可以算得上用情至深。
因此,在經歷了這些之後,那位曾被世人敬仰的英雄,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一代英雄的最終謝幕,卻是「霸王別姬」後的「烏江自刎」,大好江山自此落入了劉邦的手裡,引發世人的惋惜。
東門吹吹結語:
這樣的慷慨壯烈,被世人所銘記,他的有情有義,也讓人為之動容,因此才會有那首千古名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以此來表達對項羽的敬佩之情。
但是換個角度去想,項羽的悲劇實際上自己一點點積累而來的,他本是推翻秦朝的主力,有資格主持天下局面。可在分封時,他卻意氣用事,因此導致了後來的一系列事情,在這件事上的失誤,導致了後來的戰亂,從而引發楚漢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