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清朝打下江山的漢人軍團有多慘?又是如何防範和限制漢人兵的

2020-12-16 仁青讀歷史

上篇文章我們已經講了,大清80%的江山都是漢人兵團幫忙打下來的,這種兵團就是綠營兵。這些兵開始是明朝末年投降到滿人旗下的降兵,後來也從漢人百姓裡招募了很多。

最多時綠營兵人數達80萬,常備人數為60萬,而八旗軍總共才不到20萬(包括滿蒙漢三種八旗)。從攻克北京到平定江南,從剷除三藩到攻打臺灣,再到後來消滅準格爾部,這幾乎都是漢人兵團立下的汗馬功勞。但漢人將領和漢人兵團的下場如何呢?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慘。

·清朝皇帝是如何防範和限制漢人兵團的

早在皇太極時期,為了政治需要,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就大力提拔漢人,並提出了滿漢平等的口號。

在打江山的路上,漢人也確實為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著名的漢人文臣有洪承疇、范文程、孔有德(山東孔家)、孔可望(渴望榮華富貴)等。

正是這些人,為在文化和制度上十分落後的清軍制定了長達百年的治國方針。

而孔家,作為聖人的嫡傳,無論那次改朝換代,他們幾乎都是第一批改頭換面,取得榮華富貴的家族。

在武將上,有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以及後來的周培公、年羹堯等人。

如果不是這些人,僅僅憑滿人自己,他們甚至連北京城都進不了。即便他們靠著強壯的兵馬打下了江山,就憑他們的智慧也很難坐穩。

而為滿人出生入死的這些漢人文臣武將,最後有一個好下場的嗎?這些都是高級官員,那麼普通士兵呢?清朝為防止綠營兵做大,使用了以下幾招:

1、 分兵

把原本一個鎮(軍區)的綠營兵分成四個,讓他們相互攀比、相互爭寵、相互牽制。

2、 工作安排上偏袒

清朝規定,像京師之地的防衛重地只能八旗兵擔當,綠營兵只能負責京師看門、巡捕、消防、巡邏等很次要的工作。除此之外,綠營兵還要負責押送犯人、運送糧草、看護皇陵、管理碼頭、種花種樹、市場管理,甚至抗洪救災這樣你能想到的所有事情。

總之,漢人軍隊除了打仗,平時就是打雜侍候人的。而且氣人的是,綠營兵幹了最多的活,卻拿著最少的工資。

儘管每次大的戰役都幾乎是漢人軍團冒死打下來的,但到了升官發財的時候卻很少有他們的份。

3、 武器上限制

這點特別明顯,好武器先配發給旗人,而刻意限制漢人。

比如在火器方面,八旗設有火器營,但漢人沒有。即便是入關前,滿人的火炮也是橫掃明軍的。

到了雍正年間,幾乎全國一半的軍隊都用上了火槍,但漢人軍團使用的卻是最落後的火和鳥槍。

雖然綠營兵裡偶爾也有幾門破炮,但從彈藥到出庫都被嚴加管制。所以,即便到了乾隆時期,綠營兵用的武器還幾乎都是冷兵器。

·晉升機制上卡得更死

隨著時代的發展,火器越來越佔據著戰爭的主導作用。而擅長騎射的旗人自古以來就不懂火器,更別說研究了。

而從明朝投降過來的綠營兵研究了300多年火器,加上豐富的實戰經驗,他們當然在火器運用和改造方面更有優勢了。

和火槍手相比,弓箭手想立功就太難了。

在開始,漢人軍團靠著出色的火器研究贏得了大量的功勞,並靠此快速升官發財。

這樣一來,就大大排擠了滿人的地位。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愈演愈烈,清朝規定,所有軍官絕不允許從火槍隊和炮兵裡選。就算漢人靠著火器立了功,即不給長工資,又不給升官。

想升職怎麼辦?必須從其他兵種轉成馬兵之後。馬兵誰最厲害?當然是八旗兵了。

這樣,即限制了漢人兵,又限制了漢人對火器的過分研究。像周培公和戴梓都是運用火器的高手,但他們的下場如何呢?

提到這兩個人,我們必須具體說一下,因為,他們兩個簡直就是漢人官員的代表。

·漢人立功了反而有罪

戴梓,又被稱為火炮侯。他在康熙年間發明的28連發火如果一直研究下去,100年後,第一把機關槍絕對是中國人先發明出來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火炮專家,卻遭到了康熙的流放。

而周培公,這位百年不遇的儒將,靠著一丁點的兵馬和幾乎為零的軍餉幫大清平等了三藩。

當然,缺少軍餉的周培公雖然軍紀嚴明,但為了鼓舞士氣,卻縱容士兵搶劫百姓。所以,周培公的功績是建立在無數個苦難平民百姓頭上的。

但僅僅論軍功來說,周培公僅憑一人之力就幫大清打下了半壁江山。

如果不是周培公,到底是三藩贏還是康熙贏還不一定呢!

嚴格來說,周培公對漢人百姓是千古罪人,對大清王朝卻是救命恩人。看看周培公當年修的炮臺,即便今天都令人佩服。

但就是這樣一位百年不遇的將軍,只因為他是漢人,在平定三藩之後卻被康熙鳥盡弓藏,活活困死在了人煙稀少的荒蕪之地。當然,後來的年羹堯、嶽鍾琪又有什麼好下場呢?

有人會說,是什麼讓這些漢人忘記國恨家仇去為滿人服務呢?我想說的是,是一代代的儒家經典,比如朱元璋曾經大力提倡的程朱理學。

而下一篇文章,我會寫寫什麼才是真正的軍人,那就是抗戰期間八百壯士的事跡!

相關焦點

  • 清朝最奇葩的現象:打天下的是漢人,守天下的還是漢人,為啥?
    他被袁崇煥殺死之後,他的兩名部將孔有德與耿仲明在山東登州反明,失敗後投降了清軍,清朝開始有了漢軍,並稱其為「天佑兵」。不久之後,尚可喜也帶兵投降了清朝,他的兵被稱為「天助兵」。尚可喜本是毛文龍的幹孫子,是東江總兵黃龍的部下,還曾在皮島兵變中救過黃龍的命。
  • 為何清朝最厲害的漢人將軍是嶽鍾琪?
    清朝是滿人建立的朝代,漢人將軍一直不受當權者信任。而清朝眾多漢人將軍中,論最厲害的漢人將軍,非嶽鍾琪莫屬。下面從出身、戰功、統兵和受封四個方面進行分析。3.統兵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談到清朝時說:「至於中國人帶滿洲兵做大將軍的,二百多年間,只有一個嶽鍾琪。」康雍乾時期,滿清統治很穩固,所有綠營和八旗等軍隊,指揮官基本都是滿洲人。嶽鍾琪能指揮滿洲兵,說明了他的厲害。
  • 清朝只有漢人和滿人留辮子嗎?新疆和西藏等地的人為何不留辮子?
    「易服剃髮」主要是針對的漢人群體,對新疆、西藏、蒙古這些地區反而沒有嚴格的控制。因為清朝入主中原後,漢人是主要群體,地處偏遠的地方,即使命令達到,也很難達到管理的目的。而且各個民族中的關係也盤根錯節,其實那時候很多少數民族也並未遵守「易服剃髮」的規定,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身的特點,所以這道命令反而只能約束人口眾多的漢人了。回疆剃髮反而是賞賜和中原地區的強制不同,回疆的剃髮是一種賞賜,這是至高無上的獎勵。
  • 兩億漢人為何會被幾十萬滿人打敗?
    明朝是敗於漢人,並不是敗於滿人。誠然,明朝確實為滿清所取代,可是這並不是說兩億漢人敗於幾十萬滿人,當時漢人並沒有兩億這麼多,當然糾結於數字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漢人確實受滿人統治268年。吳三桂,他算是最有名的了,在收到朱由檢自殺的消息後,吳三桂曾經想接受李自成的招安,據說是因為李自成搶了陳圓圓而作罷,事實如何不得而知。吳三桂最終獻上山海關降於清朝,吳三桂降清後作為攻打李自成的主力,在李自成被滅後,繼續參與鎮壓農民起義軍和南明政府,最後攻略西南。
  • 清朝滅亡三部曲:漢人勢力崛起,壯大,清廷無法駕馭,江山易手
    清朝末年,一場太平天國運動,差點讓清王朝毀滅。幸虧有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大批漢族大臣的力挽狂瀾,才將搖搖欲墜的清政府從「死神」手裡拉了回來。凡事皆有利弊,福禍相依。太平天國被鎮壓之後,清朝的統治是保住了。
  • 清軍入關時,漢人寧死不剃頭,清朝滅亡後,漢人為何寧死不剪辮子
    古代社會重孝道、重級別倫理道德,在傳統式儒家文化的潛移默化危害下,正衣冠、愛髮膚變成一種契約書,為全社會發展所默認設置和遵循。但這類習慣性和契約書伴隨著清軍的進關被擺脫。而漢人遭到滅亡和遭到異族奴隸的羞辱,覺得剪髮是對自身的巨大侮辱,在中華民族自尊和傳統式封建禮教等文化藝術的雙向危害下不肯剃髮,捨生忘死。隨著著清軍的粗暴屠戮和強制性剃髮,漢人在經歷了長期的抵禦後逐漸屈從清軍的暴力行為,迫不得已開展剃髮,清軍進關後逐漸平穩自身的執政,康幹當政期內也是將中華傳統社會經濟發展引向新的高峰期。
  • 聊一下清朝年間漢人的反清復明
    但是清朝則不一樣,滿清政權的統治給漢人帶來了非常大的衝擊,滿族統治實施「大滿族主義」、「滿族至上」的優先政策,整體滿族八旗子弟,「不農不商不工,坐食漢人膏血」,這種天生高貴優越的民族等級差距,讓習慣了民族平等的漢人無法接受,慢慢地就滋生出了反清復明的思想。二,從政體和政治優先權上來說。滿族優先於漢族。
  • 清軍起初對漢人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
    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清軍越是這樣做,就越多人想要反清,恢復大明江山。就好比當初元朝入主中原,就同樣對中原百姓採取壓迫手段,結果他們在中原待了不到一百年,便被趕回去放羊了。可奇怪的是,清軍對漢人也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呢?
  • 揭密我們漢族的歷史和長相,古代漢人和現代漢人有很大區別嗎
    30萬蒙古人,也不曾存在所謂雜血的情況發生,至於到了清朝入關,八旗和當時的歸附漢族和漢人其實是沒有算在一起的,從來都是千萬漢人融合幾十萬的少數民族,整個歷史加起來,也不過1000萬其他民族集團加入漢族,最多佔到1/10000,所以漢族雜血論可以純粹說是瞎扯。
  • 一百多年前,幾十萬漢人遭遇的一場不為人知的大屠殺!
    阿爾泰山麓附近的科布多地區,是連接新疆和外蒙的戰略要地,首府科布多城常年駐守著清朝軍隊,城中有大批漢人商人來往行商,更有許多漢人失地流民來此定居,從事農業和手工業,所以城北建起了關帝廟,城東南建起了先農壇,城東六十裡屯田處,有山川風雲雷雨壇,其標誌建築都是漢文化風格,形如漢人在漠北地區的一大聚居點。
  • 清朝綠營軍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清政府為何又要限制綠營軍的發展?
    在明末的數次戰役中,清軍吸收了部分蒙古人與漢人的士兵,清太宗皇太極專門設立了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用來為將來入主中原做人力準備。滿清入關後,為了擴充兵源,攝政王多爾袞招降明軍、招募漢人組織軍隊,以營為基本單位,又因為他們的軍旗是綠色的,所以稱為綠營軍,獨立於八旗軍。清朝文獻裡記載:八旗的兵是跟家族世籍徵召來的,綠營兵是從漢人招募來的。
  • 他指揮崖山海戰以少勝多滅南宋,身為漢人將領,為何幫元朝打宋朝
    或許這就是佛家所說的萬事萬物都有成住壞空,既然有鼎盛就必然有衰敗。這是永恆不滅的定律。 歷史上任何一位皇帝,何嘗不想一統江山千秋萬載,奈何世事不由人。周朝八百年江山最後還不是走向春秋戰國。 宋朝的繁華和鼎盛,也沒有得以永久持續,崖山海戰一場戰役,便宣告了一個朝代的結束。
  • 為什麼晚清四大名臣全是漢人?而當時身居高位的旗人在做什麼?
    胡林翼和彭玉麟四位。總的來說,第一種說法比較受大眾認可。但無論是一還是二,在他們之間都有一個比較奇特的現象,那就是這些名臣無一例外全是漢人! 清朝馬上打天下可以,但是馬下治天下卻不是很行,因為旗人打天下的緣故,使得朝中重要的職位都歸屬於這些人,而下面真正處理政務的人就幾乎沒有了。 無奈之下,清朝決定開科舉,主要是以吸收漢人為主,用這些人來填充基層,至於以後的發展前途,那可真的不好說,反正前期限制比較嚴。
  • 盤點乾隆的三位漢人寵妃,下場如何?一個比一個慘
    但對於清朝皇室來說,當時他們還是排斥漢族的,不願意讓漢族人玷汙他們所謂的高貴血統,寧願是與蒙古人聯姻,也很少娶漢家女兒,即便是有,漢家女兒也很難在宮中成為皇后或者貴妃等。乾隆皇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享年八十九歲,執政實際時間長達六十三年,由康熙和雍正為他打下基業,「康乾盛世」在他的執政期間達到了最高峰,社會經濟、農業、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蓬勃發展,而且清朝的版圖在此期間達到了最大化。
  • 清朝三百年,封了五個漢人為王,這五人結局如何?
    眾所周知,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直到溥儀退位,清朝的統治持續了300年,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清朝仍然對漢族人很有歧視,即使在王朝末期,滿洲的八旗子弟腐朽墮落,為了維護王朝的統治,仍然壓制了漢族勢力的發展。太平天國時期,滿洲八旗和綠營官兵腐朽,沒有戰鬥力。清朝不得不放權,讓漢族人組織士兵團訓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在清朝,漢人很難被加冕為王爺。
  • 怪事:大清建立,漢人寧死不剪頭髮;大清滅亡,漢人寧死不剪辮子
    中國歷代王朝,雖說是分分合合,強者替代弱者,登上那權力的登峰,但中原基本上都是掌握在漢族人手上的,只有元朝和清朝是少數民族所統治的王朝。清朝是滿人當家作主,當滿人奪得皇位,徵服中原之後,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他們大肆屠戮漢人,但凡是那些不肯降的漢人,都受到了非人的虐待,為了自己的皇權統治,在多爾袞攝政期間,還下令所有漢人梳辮子。這個命令一下,立馬掀起了很大的波瀾。
  • 清朝為何頒布「剃髮令」,並且強制漢人留辮子頭?
    不同於古時成年後不得剃髮,男女皆有一頭烏黑亮麗的頭髮的漢人,滿族男人的髮型皆是把前顱剃光,後腦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辮子頭很考驗人們的顏值,那麼,歷史書上,顏值基因並不高的滿族親貴們為何要留此髮型,又為何頒布「剃髮令」強制漢人也留辮子頭呢?
  • 要是清朝皇室是漢人,中國會不會和日、俄那樣,走上近代化之路?
    它們就是沙俄和日本。有趣的是他們之所以改革成功,是因為統治階級是屬於同民族。而與清朝相對應的西亞/病夫——奧斯曼帝國曾經也和清朝一樣,進行了很多次改革,最後卻只能四分五裂成N個國家。第三,如果清朝皇室是漢人,中國可能近代化改革成功嗎?很多人看到晚清時期,中國有些人是極其頑固的存在,就認為這都是中國幾千年文化固化留下來的「鍋」,認為就算不是清朝,其他朝代依然會變成晚清朝廷那樣。
  • 元朝「人分四等」,為何漢人是第四等?這是真實歷史還是謠言
    由於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等,元朝把具有不同民族身份的人劃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四個群體,南人多為南宋遺民。並在軍事,政治與經濟方面對具有不同民族身份規定者差別待遇,這在歷史上被稱為"四等人"制度,也是歷史上當朝統治者鼓勵的歧視,差別待遇,同罪異伐。
  •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討厭清朝?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進一步發展了李贄的思想,提倡發展工商業,進一步批判專制皇權,提出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其中最主要的觀念是倡導言論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監督機構,以保證各級政權機關清正廉潔,決策正確和國家社會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