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們已經講了,大清80%的江山都是漢人兵團幫忙打下來的,這種兵團就是綠營兵。這些兵開始是明朝末年投降到滿人旗下的降兵,後來也從漢人百姓裡招募了很多。
最多時綠營兵人數達80萬,常備人數為60萬,而八旗軍總共才不到20萬(包括滿蒙漢三種八旗)。從攻克北京到平定江南,從剷除三藩到攻打臺灣,再到後來消滅準格爾部,這幾乎都是漢人兵團立下的汗馬功勞。但漢人將領和漢人兵團的下場如何呢?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慘。
·清朝皇帝是如何防範和限制漢人兵團的
早在皇太極時期,為了政治需要,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就大力提拔漢人,並提出了滿漢平等的口號。
在打江山的路上,漢人也確實為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著名的漢人文臣有洪承疇、范文程、孔有德(山東孔家)、孔可望(渴望榮華富貴)等。
正是這些人,為在文化和制度上十分落後的清軍制定了長達百年的治國方針。
而孔家,作為聖人的嫡傳,無論那次改朝換代,他們幾乎都是第一批改頭換面,取得榮華富貴的家族。
在武將上,有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以及後來的周培公、年羹堯等人。
如果不是這些人,僅僅憑滿人自己,他們甚至連北京城都進不了。即便他們靠著強壯的兵馬打下了江山,就憑他們的智慧也很難坐穩。
而為滿人出生入死的這些漢人文臣武將,最後有一個好下場的嗎?這些都是高級官員,那麼普通士兵呢?清朝為防止綠營兵做大,使用了以下幾招:
1、 分兵
把原本一個鎮(軍區)的綠營兵分成四個,讓他們相互攀比、相互爭寵、相互牽制。
2、 工作安排上偏袒
清朝規定,像京師之地的防衛重地只能八旗兵擔當,綠營兵只能負責京師看門、巡捕、消防、巡邏等很次要的工作。除此之外,綠營兵還要負責押送犯人、運送糧草、看護皇陵、管理碼頭、種花種樹、市場管理,甚至抗洪救災這樣你能想到的所有事情。
總之,漢人軍隊除了打仗,平時就是打雜侍候人的。而且氣人的是,綠營兵幹了最多的活,卻拿著最少的工資。
儘管每次大的戰役都幾乎是漢人軍團冒死打下來的,但到了升官發財的時候卻很少有他們的份。
3、 武器上限制
這點特別明顯,好武器先配發給旗人,而刻意限制漢人。
比如在火器方面,八旗設有火器營,但漢人沒有。即便是入關前,滿人的火炮也是橫掃明軍的。
到了雍正年間,幾乎全國一半的軍隊都用上了火槍,但漢人軍團使用的卻是最落後的火和鳥槍。
雖然綠營兵裡偶爾也有幾門破炮,但從彈藥到出庫都被嚴加管制。所以,即便到了乾隆時期,綠營兵用的武器還幾乎都是冷兵器。
·晉升機制上卡得更死
隨著時代的發展,火器越來越佔據著戰爭的主導作用。而擅長騎射的旗人自古以來就不懂火器,更別說研究了。
而從明朝投降過來的綠營兵研究了300多年火器,加上豐富的實戰經驗,他們當然在火器運用和改造方面更有優勢了。
和火槍手相比,弓箭手想立功就太難了。
在開始,漢人軍團靠著出色的火器研究贏得了大量的功勞,並靠此快速升官發財。
這樣一來,就大大排擠了滿人的地位。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愈演愈烈,清朝規定,所有軍官絕不允許從火槍隊和炮兵裡選。就算漢人靠著火器立了功,即不給長工資,又不給升官。
想升職怎麼辦?必須從其他兵種轉成馬兵之後。馬兵誰最厲害?當然是八旗兵了。
這樣,即限制了漢人兵,又限制了漢人對火器的過分研究。像周培公和戴梓都是運用火器的高手,但他們的下場如何呢?
提到這兩個人,我們必須具體說一下,因為,他們兩個簡直就是漢人官員的代表。
·漢人立功了反而有罪
戴梓,又被稱為火炮侯。他在康熙年間發明的28連發火如果一直研究下去,100年後,第一把機關槍絕對是中國人先發明出來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火炮專家,卻遭到了康熙的流放。
而周培公,這位百年不遇的儒將,靠著一丁點的兵馬和幾乎為零的軍餉幫大清平等了三藩。
當然,缺少軍餉的周培公雖然軍紀嚴明,但為了鼓舞士氣,卻縱容士兵搶劫百姓。所以,周培公的功績是建立在無數個苦難平民百姓頭上的。
但僅僅論軍功來說,周培公僅憑一人之力就幫大清打下了半壁江山。
如果不是周培公,到底是三藩贏還是康熙贏還不一定呢!
嚴格來說,周培公對漢人百姓是千古罪人,對大清王朝卻是救命恩人。看看周培公當年修的炮臺,即便今天都令人佩服。
但就是這樣一位百年不遇的將軍,只因為他是漢人,在平定三藩之後卻被康熙鳥盡弓藏,活活困死在了人煙稀少的荒蕪之地。當然,後來的年羹堯、嶽鍾琪又有什麼好下場呢?
有人會說,是什麼讓這些漢人忘記國恨家仇去為滿人服務呢?我想說的是,是一代代的儒家經典,比如朱元璋曾經大力提倡的程朱理學。
而下一篇文章,我會寫寫什麼才是真正的軍人,那就是抗戰期間八百壯士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