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對於晚清四大名臣的人物名單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和左宗棠四位。二是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和彭玉麟四位。總的來說,第一種說法比較受大眾認可。但無論是一還是二,在他們之間都有一個比較奇特的現象,那就是這些名臣無一例外全是漢人!
曾國藩
清朝是以旗人為貴,朝中主要勢力非滿旗不得領,但是到了清朝晚期的時候,匡扶大廈於將傾的卻全是漢人,這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當時的那些旗人在做什麼?
正文: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得從清朝政治制度和歷史發展為立腳點來深究。
政治制度
清朝是關外滿族入中原,從法統上來說,清朝是繼承了明朝的統治地位,在五德之中就該屬水。奉明為前正朔,同時它的口號也是以「為明朝報仇」為主,來獲得漢人認可的。雖然清朝的主旨和口號是這麼說,但是它的做法卻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這個我們不去深談。
清朝在建立之初,由於深悉制度禮儀的屬臣比較少,所以在很多政治規定、政務處理上大都是延續了明朝的制度,基本上就是蕭規曹隨。
清朝馬上打天下可以,但是馬下治天下卻不是很行,因為旗人打天下的緣故,使得朝中重要的職位都歸屬於這些人,而下面真正處理政務的人就幾乎沒有了。
無奈之下,清朝決定開科舉,主要是以吸收漢人為主,用這些人來填充基層,至於以後的發展前途,那可真的不好說,反正前期限制比較嚴。
李鴻章
漢人通過讀書參加科舉來進入仕途,而滿旗人則可以通過世襲蔭庇出任官職,他們一般是不需要刻苦讀書參加科舉的。短時間看是沒什麼問題,但是時間一長,這致命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飽讀詩書且有一定執政經驗的漢人只能待在基層無法上升,而通過顯赫家世直接進入朝堂身居要職的滿旗人則毫無執政經驗和文化。
漢人刻苦拼搏,旗人居安不思危,這是清朝中前期的真實寫照,但也有少數皇室宗親例外。
這樣的發展使得清朝逐漸步入歧途,而後面的執政者顯然也能看到這一點,為了矯正這種制度,這些執政者開始大批量提拔漢人進入中樞執政部門。
左宗棠
如果說制度的不平衡是漢人進入中樞的一個重要原因的話,那麼清朝中後期相繼爆發的叛亂則更是讓這些漢臣走向了真正的名臣之路。
歷史發展
鑑於一定的歷史限制問題,當時的清朝雖然統治時間已久,但是民間仍舊有許多叛亂接二連三地爆發。這和清廷政府執政昏聵有著直接的關係。
然而當時的清政府對於這些叛亂的分析卻是歸到民族區分上去,為了快速鎮壓叛亂,清朝執政者並不打算使用漢臣來對抗漢人,而是選擇了清朝的「王牌」旗兵。
張之洞
旗兵在清朝統治天下之前幾乎是一種無敵的存在,但是這麼多年養尊處優的生活使得這些人的後代早已經不熟練於騎馬射箭,更別說還要真刀真槍去鎮壓有一定建制的叛亂,所以旗兵和叛兵一經交戰就迅速潰敗。
這時候的清政府意識到了以旗兵鎮壓叛亂顯然是不太可能實現的,於是乎轉而用漢臣來作為鎮壓統帥,準許他們組建軍隊的權力。就這樣,一大批以鎮壓叛軍出身的漢臣漢將開始進入政治高層。
在清朝晚期,叛亂的成功鎮壓成就了許多文臣武將,而我們之前所說的曾李張左四人全部都有過鎮壓叛亂的履歷,尤其是曾國藩平太平天國之戰以及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這兩場著名戰役,更是在軍事上奠定了晚清漢臣的主導地位。
軍事上的主導地位還不夠讓他們成為實打實地名臣,他們還需要在政治上做出足夠優越的成績才行。
胡林翼
前面說過旗兵不思進取,養尊處優,難堪大事,而漢臣卻不斷刻苦學習。尤其是海外的工業革命正在慢慢改變世界,這就使得一大批漢臣率先接受並學習新文化,新知識。
這時候掌握權政的漢臣發現了這次國外工業革命的重要性,也許這就是再度崛起的良好機遇。於是這些人的腦中瞬間蹦出一個解決辦法——改革!
曾國藩借著西方吹來的東風,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第一家兵工學堂,還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張之洞則更加側重於教育,他創辦了武漢大學前身的自強學堂以及南京大學前身的三江師範學堂等等,在工業上也建造了許多直到民國時期仍舊在使用的兵工廠。
胡林翼
李鴻章對比以上兩位則傾向於改革軍事,他一手創建了淮軍和北洋水師,尤其是北洋水師,可以說是近代化海軍之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艦隊。
這些漢臣的改革是遲暮清廷最後一次的迴光返照,但是對後世卻影響遠大。
結語:
晚清的旗人仍舊生活在紙醉金迷當中,就像一隻紙老虎經不起任何風浪,而被他們排擠的漢臣則用肩膀硬生生地扛起了殘破的封建王朝身軀,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晚清名臣全是漢人的緣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