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鬩牆也有遺傳?袁紹長子袁譚:寧贈江山於外人,也不予家賊!

2021-01-19 千古名將英雄夢

辛苦的天才——典型性兵權謀家曹操(47)

主筆:江湖閒樂生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一代霸主袁紹因病去世。

死就死吧,糟糕的是,他死的很糾結。按照法統,袁紹本應讓嫡長子袁譚繼承祖業,但袁紹更喜歡更帥的三兒子袁尚,認為老帥哥的繼承人也該是小帥哥才對,可這又於禮法不合,所以他臨死也未能確立繼承人,最後給河北留下了一個混亂的爛攤子,真是死了還要給大家添麻煩的爛人。

果然,袁紹一死,他的手下們便分成了兩派,展開內訌。一派是潁川派,以監軍郭圖、謀士辛評為首,支持袁譚;另一派是親信派,以別駕審配、護軍逢紀為首,擁護袁尚。而剛好袁譚此時尚在青州(袁譚為青州刺史),審配、逢紀便趁機偽造袁紹遺囑,搶先擁立袁尚繼位。袁譚急急忙忙從青州趕回鄴城奔喪,卻發現沒自己啥事兒了,還被新領導袁尚打發去鎮守黎陽抵禦曹操。

這就叫先下手圍強,後下手遭殃,袁譚悲憤!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帶著親信郭圖、辛評來到黎陽,自號「車騎將軍」,只比弟弟袁尚的「大將軍」矮一頭罷了。

然而袁尚還是不信任袁譚,竟又派重臣逢紀去黎陽當監軍,明顯是來監視的。袁譚心想你不多派點軍隊來前線幫我,派個糟老頭子來管我作甚,就請求袁譚給他增兵,審配鼓動袁尚不答應,袁尚也怕增強大哥實力於己不利,於是斷然拒絕。袁譚一怒之下,竟把逢紀給殺了,於是雙方矛盾公開化並白熱化。

說起來,其實逢紀挺傻的。想當初官渡之戰,審配二子為曹操所俘,因此受譖見疑,幸得逢紀力保,二人遂結成同盟,共輔袁尚上位。結果呢?審配為了自己,最後還是把逢紀賣給了袁譚,豈不悲哉?

另外一邊,曹操看到袁紹倆兒子兄弟鬩牆,只覺痛心疾首

——想當初,你們爹袁紹和你們叔袁術就不和,袁術罵你爹家奴,你爹讓我幫他打袁術,打的袁術吐血而死!這才不到三年,你們倆兄弟竟也鬧的要死要活,難道這也有遺傳的?

曹操決定,替老大哥袁紹,好好教訓這倆大侄子一下。

於是,建安七年九月,曹操渡過黃河,攻打黎陽,袁譚兵少,裝備又差,只得再向袁尚求救;所謂唇亡齒寒,袁尚再笨,也知道哪裡是敵我矛盾,哪裡是內部矛盾,所以面對曹軍兵臨城下,他決定親自率兵支援大哥。

袁尚之所以親自死來,不是出於對敵情的重視,而是怕派別人來鎮不住大哥,讓袁譚趁機把他部隊給奪去了!袁尚便讓別駕審配留守鄴城,而自領精兵救援。為牽制曹操兵力,袁譚又派使者西入關中去說動馬騰韓遂等關中豪雄反抗曹操,同時令并州刺史高幹聯合匈奴呼廚泉單于一同攻打河東郡重鎮平陽縣(今山西臨汾縣西南),開闢西面戰場,使其東西難顧。

這時郭圖又給袁譚出了個狠招,派魏郡太守高蕃繞道搶佔黃河渡口,斷其水運糧道,讓曹操也嘗嘗後方崩潰的滋味。

對於西面戰場,有司隸校尉鍾繇在,曹操完全放心,於是不為所動,全力與袁氏兄弟野戰,周旋半年之久,連敗袁氏,猛將樂進還陣斬其大將嚴敬,至建安八年二月,倆兄弟終於撐不住了,退入黎陽城堅守不出,曹操趁勢將城池團團圍住,來個甕中捉鱉。

同時,在後方戰場,負責後勤的程昱和李典渡河偷襲,將高蕃擊敗,恢復了船運。

不久,西面戰場的結果也出來了。關中軍閥於搖擺之中最終還是選擇了曹操。馬騰派出自己的得力兒子馬超率一萬多兵馬,與鍾繇聯合攻打高幹手下大將郭援,趁其半渡汾水而擊,大破之,馬超手下先鋒龐德陣斬郭援,匈奴單于見勢不妙,乾脆也倒向了曹軍一邊。

袁氏兄弟聞信,知道沒戲了,只得趁夜遁走,逃回鄴城。曹軍趁勝直追,四月到達鄴城,將城外夏熟的麥子收割一空,然後猛攻城池,但這城太硬了,一時攻不下,諸將便請示曹操從後方多調兵馬,趁勝連戰,一定拿下鄴城。這時郭嘉卻道:「詩曰:『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今二子權力相等,各有黨羽,如急攻則其合力。不如緩之,則二子爭心生也。不如撤軍南向荊州,做徵劉表狀,以待其變。變成後再擊,則一舉定也。」對敵人性格、心理揣摩的如此精深,不愧是郭嘉,曹操聽罷,也體諒到了袁家二子內訌的誠心,決定成全他們,於是下令回軍,可又覺得實在不過癮,就讓張遼、樂進順便將黃河北岸的據點陰安縣(今河北清豐北,為審配家鄉)收入囊中,徙其民河南,並留大將賈信駐守黎陽,以為攻鄴橋頭堡。安排已畢,大軍凱旋歸許。

稍事整頓,曹操便又大張旗鼓,裝模作樣去南徵劉表,果然剛走到汝南郡的西平縣(今河南西平),好消息就來了。

一切皆如郭嘉所料,曹操這外敵一走,袁家倆兄弟就吵了起來,袁譚再次要求更新裝備並增兵以追殲尚未渡河之曹軍,至少要拔掉曹操安插在黎陽的賈信這顆釘子,否則太危險了,但袁尚和審配仍然打著自家小算盤不肯給,袁譚大怒,郭圖、辛評等謀士又在一旁煽風點火,說當初袁紹遲遲不肯立袁譚為世子,其實就是審配這小子在從中作梗!這下袁譚忍無可忍,從此再無與袁尚和好之可能,到八月份,倆冤家冰炭難容,終於在鄴城外大戰一場,袁譚兵少裝備又差,當即戰敗,只得率軍退往東北至渤海郡治南皮(今河北省南皮縣),其別駕王修忙率青州吏民前來援助,袁譚聲勢稍振。這時劉表也寫信來勸說倆賢侄和好,以爭取時間拖住曹操南下步伐讓自己多過幾年安生日子,可惜倆賢侄都殺紅了眼,就是不聽老人言寧願吃虧在眼前。袁尚首先發難,親自率兵北上攻打南皮,袁譚再次大敗,只得又向南逃到青州平原縣,據城固守。袁尚將城團團圍住,日夜猛攻。袁譚眼看要亡黨、亡國,氣急敗壞,心想寧可把天下給外人,也不能給家賊!於是派辛評的弟弟辛毗到曹操那裡乞降求救,表示要棄暗投明,大義滅親,助朝廷殲滅賊黨袁尚,為表誠意,還將自己的女兒送來,非要嫁給曹操第二十子曹整,以和親定盟。

曹操愣了一下:啥?我侄子袁譚要當我親家?這輩分不亂了嗎?但想了想,袁譚主動引窩入室,將江山雙手奉上,求我一起搞他弟弟,這等好事都能碰上,還是見見吧,於是接見了辛毗。辛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一說,曹操的心中,頓時生出無限悲涼來。說到底,他與袁紹,固然是死敵,但也相交多年的好兄弟,看著老大哥的兒子們鬧到如今這個地步,曹操身為長輩,嗯,也確實應該,嗯,再給這倆大侄子火上澆點油,讓他們殺得更歡實些!

於是,曹操忍痛自降一輩,答應了袁譚的聯姻。領大軍調頭北上,又去攻打鄴城。袁尚果然回軍,袁譚果然從後擊之,曹操見袁譚暫時不會被袁尚吞併,便放心的又回到黃河以南,化急為緩,轉移矛盾,留出空間,隔岸觀火,讓兩兄弟繼續內鬥。

坐山觀虎鬥的關鍵,就要耐得住性子,助弱虎而鬥強虎,而又不能讓任何一虎速勝坐大,等到二虎兩敗俱傷,才是獵人出手的最好時機。

相關焦點

  • 袁紹的兒子袁譚與袁尚(上)
    原創300字大家請忽略官渡之戰雖然袁紹打敗,但有這四個郡的底子在,好好經營下還是可以東山再起的。可是袁紹心裡一直過不去,202年就抑鬱去世了。袁紹有三個兒子袁譚、袁熙和袁尚,另外還有個外甥高幹,袁紹生前讓他們一人管理一個州。袁譚青州,元熙幽州、袁尚冀州、高幹并州本期省略高幹、郭援還有馬騰的河東之戰對於這個決定當時沮授就建議過,不要一個人管一州,你就不怕他們爭打起來嗎?就直接立長子為嗣嘛有什麼不對,這才叫公平競爭,誰行誰上!哎,只怕禍起始此啊由於袁紹生前也沒指定那個兒子繼承自己,,按理說由長子繼承父業我是長子,理應繼承父親。。 你算個啥?
  • 三國袁譚傳
    袁譚(?—205年),字顯思(《東光世系》中字顯恩,一說顯忠),汝南汝陽人。袁紹長子,青州刺史。建安元年,擊敗田楷、孔融,完全佔據青州。  袁紹去世後,審配等偽立遺令,擁立袁尚為繼承人,袁譚不能繼位,心懷憤恨。後袁譚、袁尚二人的矛盾徹底爆發,袁譚聯合曹操共同攻打袁尚。
  • 袁紹:詩詞中的我仍在為他人做嫁衣
    【袁紹:功名利祿都隨風而去,那還要拉我來比較】 《講武城》 宋 洪皓 長笑袁本初,妄意清君側。垂頭返官渡,奇禍憐幕客。當年曹操、袁紹也有嬉鬧的時候,彼時誰能想到他們還有刀兵相向的時刻呢】 《滿江紅·其五》 清 陳維崧 四世三公,袁高士、人身不惡。也不羨、東朝田竇,西京金霍。 大雪不知秦與漢,平生詎習從衡約。笑本初、公路亦家駒,爭殘著。
  •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袁譚與孔融相殘始末
    袁紹是個糊塗蛋。他喜歡小兒子袁尚,為了給小兒子接班鋪路,他就把大兒子袁譚,出繼給了亡兄袁基。袁譚以「長子」(很可能還是嫡長)身份,一夜間變成「侄子」身份,成了藩鎮間的笑柄。紹後妻劉有寵,而偏愛尚,數稱於紹,紹亦奇其姿容,欲使傳嗣。
  • 三國演義中,前期袁紹護主為何後期敗給曹操?
    袁紹生長在這樣的家庭,是名副其實的「官五代」。後來袁紹也被漢獻帝封為太尉,後改任大將軍。由此袁氏家族可是名副其實的「五世居三公」。袁紹的成名與顯赫的家族背景有關,但決定的因素還是袁紹自己。有趣的是袁紹的人生前後兩個時期,判若兩人,前期的袁紹大有作為,後期的袁紹碌碌無為。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述說這個問題。
  • 曹操擊敗袁紹,是怎麼對待袁紹妻子的呢?
    曹操和袁紹爭奪地盤和勢力範圍,在官渡大戰,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擊敗了袁紹,袁紹從此一蹶不振,很快吐血而死
  • 此人是三國中最卑鄙的小人,他還曾經害死袁紹
    ——卡爾·貝克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在曹操崛起之前,袁紹算是一家獨大,佔據著三國半壁江山。但是袁紹悲哀的是手下有一個卑鄙小人,屢次害袁紹陷入被動局面,這個人就是郭圖,三國中的著名小人。
  • 寧予外族,不予家賊:南明弘光小朝廷是如何在一年內作死自己的
    這就是寧予外族,不予家賊! 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在弘光政權中的很多人,明明是明朝廷的臣子,但又聽從於清王朝,接受兩朝的任命,用雙方年號,與北京、南京間都有章奏來往回復,一時出現了「天有二日」「一山容二虎」的怪事。
  • 有袁紹的前車之鑑,劉表為什麼還偏愛劉琮,造成內部的鬥爭?
    劉表的長子是劉琦,但是他卻偏愛幼子劉琮,導致劉琦和劉琮之間的矛盾,讓他們之間產生內訌。排擠長子、扶植幼子的情況在漢末三國時期並不罕見,袁紹就是前車之鑑。那麼劉表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兔走於街,百人追之"中國古代的一種比較主流且傳統的繼承制度,就是嫡長子繼承制。
  • 建安四年的袁紹,顯然是中國最閃耀的人物
    袁術最終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他想到了自己的庶兄袁紹:「既然我做不了這個天子,就把帝位讓給他吧!」這可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袁術終於決定與哥哥和解。而袁紹也答應接納,為此特地派了長子袁譚從青州出兵來接應。可從青州到江淮,必須經過下邳。此時,那已是曹操的地盤。曹操的兩員大將劉備與朱靈正在那兒等候著。可憐啊!
  • 官渡之戰結束後的19個月裡,袁紹疏忽了一件事,埋下覆滅的伏筆
    袁紹在公元202年五月去世,自打官渡之戰結束,袁紹還有19個月的光陰。在這段時間裡, 袁紹做了3件事情,卻疏忽了一件重要的事,為袁氏集團的覆滅埋下伏筆。
  • 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兒子真的打不過曹操?其實僅袁尚就可以了
    公元200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交戰,雖然袁紹佔據著絕對的優勢,但由於關鍵時刻許攸棄袁紹而投曹操,加上張郃和高覽陣前倒戈,背叛了袁紹,以至於袁紹在大軍糧草被毀的情況下
  • 三國時期袁紹勢力的興起與發展
    在雙方的軍事威脅下,在袁紹的勸說下,韓馥認為自己無力抵抗,又考慮到自己是袁氏的「舊官」,袁紹不會虧待他,於是不顧手下一些人的反對,放棄了冀州,邀請袁紹擔任冀州牧師。此後,袁紹將韓馥封為汾渭將軍,卻沒有給他一兵一官。就這樣,袁紹輕鬆佔領了冀州。他以鞠壽,沈培,田豐,許由,馮極,荀陳等為謀士,以顏良,文丑等為將軍,以冀州為基地,向四周擴張勢力。
  • 袁紹兵敗官渡,多虧此人相救,否則將死無葬身之地
    經由官渡一戰,實力最強的袁紹集團由盛轉衰,而實力稍弱的曹操集團則勢力大增,最終基本統一了北方地區。 官渡之戰,袁紹十萬大軍基本灰飛煙滅,八萬士卒被曹軍坑殺。而在官渡兵敗後,身為袁軍主帥的袁紹更是險些喪命。就在這一危急時刻,多虧袁紹帳下的一名武將相救,袁紹才能得以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