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樓市進入「大分化」時代

2021-02-13 香港新港人

民銀行行長易綱,文章為《堅守幣值穩定目標 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稱,中國將繼續推動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不搞競爭性零利率或量化寬鬆政策,保持幣值穩定,「不能讓老百姓手中的票子『毛』了」。同時提到,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抄的」,按照因城施策,加強對房地產金融市場宏觀審慎管理,強化對房地產整體融資狀況監測。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發表署名文章,被看做是高層對貨幣政策和房地產市場的喊話。(VCG)

這是高層對於房地產調控政策和樓市走向的再次喊話,事實上,持續嚴厲調控之下,中國房地產市場2019年一直處在降溫通道。經濟工作會和各類政策文件、高層表態,雖然對房地產表述不多,但總的方向和原則已經十分清晰,在「房住不炒」的基本框架下,提倡「因城施策」,強化地方政府主體責任的同時也給予一定空間,對於中國樓市而言已經不能一概而論,一、二、三線城市,甚至是同一規模的城市,調控力度都不盡相同。

京廣滬樓價表現不及深圳

2019年,整個中國房地產市場經歷從快速回暖上升到止漲趨穩再到小幅下行。2019年一季度,中國24個核心城市(社科院定義標準為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出現被市場成為「小陽春」的快速反彈;進入5月份,核心城市樓價升幅放慢;2019年8月開始,部分城市房價略有下降,傳統的「金九銀十」行情沒有出現。

稍顯冷清的情況在二手房市場更為明顯,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10月,中國70個大中城市中,二手樓樓價下降的城市達到35個,佔到一半。這意味著10月樓價下跌數量已經創出55個月新高。

在一線城市中,北京、上海、廣州樓價相對低迷,2019年初經歷反彈力度也比較弱,隨後出現緩慢下跌。對比之下,只有深圳保持強勢。中國社科院數據監測顯示,近一年來,廣州升價按年下跌3.37%,北京按年下跌3.99%,上海按年輕微上升0.81%,深圳按年上漲5.58%。

轟轟烈烈的城市化運動中,無數高樓平地而起。(VCG)

中國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實際上房價的上漲是供求關係、需求量本身、庫存量、市場預期、土地購置和房屋建造成本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今年房企融資環境收緊,會對房企定價產生影響,資金面緊張的企業可能會選擇降價回籠資金。而具體到深圳市場,本身已存量交易為主,新房供應量小。但客觀上講,政府出臺的深圳設立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等一系列政策會放大市場上漲的預期,因此在「房住不炒」的大原則下,需要警惕部分開發商和中介機構炒作房價,擾亂市場秩序,加劇樓市波動。

長沙青島及濟南樓價下跌

除一線城市外,中國樓市分化在「因城施策」的環境中分化更為明顯。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住房大數據項目組發佈2019年11月發佈《中國住房市場發展月度分析報告》顯示,超過半數的城市樓價小幅上揚,部分城市下跌。

2019年上海輕微上升情況下,周邊城市浙江寧波、江蘇南通、無錫等正式按年均上升。其中,寧波今年樓價升幅達到10.41%。

但並不是所有的二線城市樓價都在上升,山東青島按年下跌11.67%,濟南按年下跌8.89%,長沙按年下跌6.62%。

社科院料明年樓價走勢升抑後穩

在三﹑四線城市中,樓價下跌的個數增多,但依然有城市樓價漲速較快。一邊是受周期異步性、貨幣化棚改預熱因素影響,山東臨沂、河北唐山、河南洛陽等城市房價升幅較快,另一邊,最極端的情況是黑龍江鶴崗平均每平米房價已不足1,000元(人民幣‧下同),最平單位作價僅2萬元。

中國社科院在報告中預計,由於經濟增速下滑,城市化動力減弱,房地產景氣周期處於尾聲階段,短期主流房價預計將由謹慎樂觀向有限悲觀轉變,2020年重點城市樓價可能會呈現先抑後穩的態勢,部分城市仍然存在較快上漲或較快下跌的可能。但由於中國房地產市場區域差距大、發展極不平衡,中國樓市的分化會進一步加劇。

免責聲明:(我們重在分享,圖片、文字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有的呢,掃碼關注「我要入群」就可以了呢!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中國足球大趨勢
    12月19日,「廣汽本田」2020中國足球名人論壇在廣州總統大酒店國際會議廳舉行。來自國內的足球知名教練、專家、校園足球工作者、足球產業企業代表、媒體代表150多人參與該次論壇。本次論壇以《「後疫情時代」中國足球大趨勢》為主題,結合「大數據時代」的新背景,探討未來中國男足國家隊的發展、中國校園足球與青訓的新動向以及新科技賦能足球產業等焦點話題。
  • 中度老齡化時代,如何「智能」養老
    根據民政部公佈的最新預測資料,到「十四五」期末(即2025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達到3億人,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中度老齡化」社會是甚麼概念?根據聯合國的劃分標準,當一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0%或者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7%,則認為該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當這兩個指標翻番(即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20%或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4%)的時候,則認為該國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中度老齡化」不僅會帶來勞動力結構的迅速變化,也引起醫療保險、養老金等公共支出的快速增長,給社會經濟體制的及時調整帶來挑戰。
  • 脫臺者增⋯「兩岸進入制度和人才之爭時代」│聯合報臺商版0531曬新聞
    黨內解讀,中常會和中央黨部的動作,已形同向立委林為洲下「最後通牒」;除非六月一日座談會前,林為洲能擺平地方反對聲浪使轉向改為一致支持他,否則目前處境對林為洲極為不利。中常會前林為洲接受廣播專訪仍強調,沒有人與他討論過要他退選,他一定會用國民黨的身分參選到底;但若他按照初選機制最後沒有出線,變成輔選的人,不會違紀參選。
  • 臺灣樓市有望企穩回升 200萬港元「平民豪宅」招徠港客
    臺灣地區一直是香港人喜愛的熱門旅遊地,素有「香港後花園」之稱。近年來,由於香港樓價高企,越來越多香港人到臺灣地區置業,甚至移居當地。「我們接觸的很多香港客戶都是以自住為主,主要有兩類客戶:一類是買來用作退休居住的,另一類則是移居臺灣地區,在當地創業的。」2月14日,中原地產專案部(中國及海外物業)營業董事許大衛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 「三聯人文書系」——讀書人陳平原勾勒出的「當代中國人文學」側影
    有此「童子功」的學者,對歷史資料的解讀會別有會心,更不要說對自己文章的刻意經營了。當然,學問千差萬別,文章更是無一定之規,今人著述,盡可別立新宗,不見得非追韓摹柳不可。錢穆曾提醒學生餘英時:「鄙意論學文字極宜著意修飾。」我相信,此乃老一輩學者的共同追求。不僅思慮「說什麼」,還在斟酌「怎麼說」,故其著書立說,「學問」之外,還有「文章」。
  • 金耀基教授:簡談中國的兩個「新文化」之審美文化
    我們可以說魏晉是二千年中可能是唯一「美學文化」壓倒「經學文化」的時代。但之後,美學文化恐怕只有在唐代可與經學文化平分秋色,宋之後,一千多年的美學文化雖代有發展,但經學文化之於美學文化在「文化位序」上不免有上下主次之判。下面我引宋代的朱熹與程頤對於文藝美學的看法,以反映美學在「經學時代」的文化位序。
  • 蔡偉傑 《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蒙古時代以降的內亞與中國》出版
    ,引介多種新近學術觀點──主要為日本的「東洋史」和美國的「新清史」,探討自蒙古時代以來的騎馬遊牧文明如何影響和支配歐亞大陸(包括中國)的歷史,並梳理相關學術脈絡及爭議,呈現世界史視野下內亞與中國的歷史整體性,為讀者提供更加開闊及多元的視野。
  • 蔡偉傑《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蒙古時代以降的內亞與中國》出版
    ,引介多種新近學術觀點──主要為日本的「東洋史」和美國的「新清史」,探討自蒙古時代以來的騎馬遊牧文明如何影響和支配歐亞大陸(包括中國)的歷史,並梳理相關學術脈絡及爭議,呈現世界史視野下內亞與中國的歷史整體性,為讀者提供更加開闊及多元的視野。
  • 謝偉傑:何謂「中古」?——「中古」一詞及其指涉時段在中國史學中的模塑
    [12]  根據孟康,似東漢至三國之時,對古代劃分為上、中、下三段時間,而當中的中古即為周文王時代,也就是殷末周初之時,並以孔子的時代,也就是春秋晚期為中古下限;自孔子開始,已進入下古時代。  其實孟康的解釋有其來源。所謂上、中、下「三古」之說,東漢末年大儒馬融和鄭玄均有發揮。馬融注《尚書》,解釋「三世」云:「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
  • 「流失在民間的中國醫療史暨廢除中醫案9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之一
    明年(2019)恰逢「廢除中醫案」90週年,回顧中醫近現代史的發展,篳路藍縷、步步艱辛,從在醫界的「失語」,在民間逐漸流失其知識,到現今中醫藥站上國際舞臺,這段由低谷爬起的歷程,實為近代中國文化與技術發展少數能與西方文化抗衡的例子。
  • 觀察│川習會 開啟嶄新G2時代
    雖然之前,川普總統已在白宮陸續會晤過英國、日本及德國的元首,但無論就意義與影響而言,都不能與這次中美兩國元首的峰會相比──這次的川習會,極可能是新世紀一個全球G2時代的開始。 人類歷史的發展,任何一個所謂「時代」的形成,既是一種表象,更是一種表象之後的實質。
  • 不承認「九二共識」 兩岸關係如何春暖花開?
    對於日前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向美國呼籲「停止縱容臺獨」,邱太三回應稱,不太清楚對岸對於「臺獨」的定義為何,會再進一步了解。被問及對「九二共識」的看法,邱太三說,他無法理解「如果一個方法做了一次無法達到正面效果,為何還要一直做?」兩岸對於「九二共識」內涵上,有不同的解讀。
  • 【專題報道】歡迎進入非洲時代(二):傷人的援助產業
    然而,這的確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在這個過程中獲利的,主要是經營這項生意的人道救援組織或中間商,以及收取二手衣關稅的當地政府,亦即在非洲這個「M型社會」那批極少數的富豪,廣義上來說勉強還可以算上在非洲當地販售二手衣的商人,但那在非洲12億人口中也只是少數。
  • 「百變民國:1930年代之中國」青年學者論壇會議紀要
    、中華民國四海同心會黃埔後代聯誼會會長石齊(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研究員),分別以〈摸索近代國家的路向:1930年代的中國〉、〈抗戰初期的南口戰役〉為講題;九個場次九項主題進行,30位發表人分就「中日關係」、「國際參與及認識」、「軍事組織」、「派系與主義」、「軍事計畫與制度」、「政治制度與變革」、「國際關係與情勢」、「政治與人際網絡」、「社會與學術」提出撰稿初步概念計畫。
  • 短評│新時代的「文字獄」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藍軍立委盧秀燕領銜發起「反空汙公投」,在審查過程,飽受中選會的刁難。最不可思議的是,盧秀燕說,連署書上戶籍地臺灣省的「臺」一定要寫成「臺」;如果寫成「臺」,連署書就被判定「無效」。 一個字不對,就否定你的存在,中選會這樣的連署書判定法,稱得上是民主時代的「文字獄」了。
  • 新書 |《饑荒政治:毛時代中國與蘇聯的比較研究》
    他指出,史達林和毛澤東所主導的過於雄心勃勃的工業發展計劃比革命之前的饑荒給蘇聯和中國帶來了更大的災難。作者聚焦於以饑荒作為「政治工具」這個問題,系統地分析了農民、城市人口和政府之間在糧食問題上的衝突如何造成了幾百萬人的死亡。這個具有挑戰性的發現是對中國和蘇聯歷史研究的重大貢獻,提醒社會正視大饑荒對國家與其公民關係的長期影響。
  • 【香港樓市】公屋居屋泡沫大過私樓
    對於樓市的扭曲怪現象,學者直言「樓市已進入瘋狂階段」,置業人士不惜「將價就貨」入市,不過公營房屋質素畢竟與私樓有相當差距,一旦市況轉向,單位未必獲承接;尤其是綠表買家,由於受制於入息及資產限制,業主財力有限,息口稍有波動勢加重供樓負擔,甚至出現斷供情況。摸頂買公屋、居屋的業主可謂危危乎。
  • 臺媒:臺灣人已經看不懂移動時代的中國大陸式創新了!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臺灣KNOWING新聞創辦人暨總編輯楊方儒的評論文章指出,典範總是在轉移,這是商業世界不變的真理。 臺灣人過去都說,大陸只有硬體,但軟體不行,更不要說服務業了,但如今通過手機APP,臺灣人已經看不懂移動時代的中國大陸式創新了! 連餐廳服務員都懂得用微信訂閱號做好CRM(顧客關係管理)與廣告促銷,而臺灣的大店長們還在用雙手發出一張張折價券。
  • 甘琦:「我們只有在中國和世界之間才有意義」
    當時世界 處於「冷戰」的大背景下,香港處於殖民地的小背景下,因此,在香港這樣一個古今中西交匯的獨特地方,存續和傳播中國文化、使之與世界文化融通互動,成就了 中大社的特殊使命。何炳棣先生的《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就是 1969 年由中大社首版,他的英文著作《東方的搖籃》(The Cradle of the East)也由中大社 1975 年出版,這兩本書加上張光直先生的《中國青銅時代》,內部我們稱為「中國文明三書」,堪稱為中大社定調子的書,這個調子,就是張廣直先生所強調的超越「專業」的「通業」,就是把中國文明置諸世界歷史文明中的比較視野。
  • 黑人頭上的投資 「沃土」 中國製造假髮的非洲旅程
    黑人髮質特殊,長得慢又特別卷,不容易留長,甚至長長一點頭髮就斷了,所以黑人的長頭髮大多是假髮,在南非戴假髮是一種普遍現象。甚至連他們那極具藝術氣質的滿頭辮子也是用假髮和真發纏在一起編的,愛美女士至少人手一頂假髮。鑒於黑人對於假髮的需要量比較大,因此,很多華人都在做假髮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