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與第2章的異同
a.同樣以尼布甲尼撒的夢為骨幹,描述王要求夢的解釋,卻沒有任何術士能解夢,惟有但以理靠著耶和華的啟示解開夢的奧秘。
b.這次王並沒有威脅那些術士,他們束手無策之際,王馬上傳召但以理來解夢。
2.夢是對王的警告
耶和華透過這個夢和夢的解釋,提醒尼布甲尼撒,不要自高自大,而必須順服那位更超越的掌權者。這個信息對今日居高位、掌權勢的人同樣有意義。
3.為何史書沒有相關的記載?
a.歷史書的記載不可能巨細無遺。特別巴比倫的文獻只集中記載尼布甲尼撒前13 年的統治。
b.尼布甲尼撒大概不希望這件不光採的事記在史書上,正如埃及的文獻也對以色列人出埃及集字不提。
4.尼布甲尼撒與拿波尼度
拿波尼度是巴比倫最後一位君王。在昆蘭發現的死海古卷中發現了一篇《拿波尼度的禱告》,其中提及他患上一種怪病七年之久,後來向他的神明認罪,神明就差遣一名驅魔人,向他解釋病因,並吩咐他歸榮耀給至高神。最後拿波尼度的病得以痊癒。
鄺炳釗博士認為,不宜把但以理書4章和這殘篇混為一談,因為:
a.尼布甲尼撒和拿波尼度的名字不同。
b.前者患的是精神病;後者患的是「毒症」,也沒有像野獸般的病徵。
c.前者患病的地點是在巴比倫;後者是在他瑪城。
d.前者是向神禱告;後者是求告偶像。
e.前者蒙但以理為他解夢;後者沒有從夢中得啟示,而幫助他的是一個不知名的人。
5.本章的文體
本章以詔書形式寫成,用第一人稱,但在4:19-33部分則以第三人稱寫成。
在尼布甲尼撒治下,巴比倫的版圖從今天的埃及伸展到伊朗、從今日的敘利亞到沙烏地阿拉伯,涵蓋了多數不同的文化及語言(但4:1)。詔書頭一部分的頌讚突顯了神的主權及其對世界的掌管。
1.尋求解夢者
尼布甲尼撒召但以理來替他解夢,但卻以與神明有關的巴比倫名字「伯提沙撒」來稱呼他(但4:8-9)。王形容但以理「裡頭有聖神的靈」(但4:8-9),原文「聖神」是眾數,反映王的多神觀。
2.夢的內容
a.「樹」是象徵君王(參結17:1-10,31:3-14)、神聖的世界秩序。
b.「守望的聖者」(但4:13)來自靈界,是「神的使者」(參申33:3;亞14:5)。
c.以鐵圈、銅圈箍住樹墩,有保護的意思(但4:15)。
d.樹變成了獸,人心變成了獸心。(但4:16)。
e.「七期」通常被理解為「七年」。
f.夢境的終結帶出重點:「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但4:17)。
3.「幻獸症」
又稱「狼狂症」,是一種精神病;病人產生錯覺,以為自己是野獸,會模仿野獸。
這部分記載但以理對夢的解釋,夾在兩部分的詔書之間。
1.夢的含義
樹代表尼布甲尼撒王。他要變成人面獸心,直到他明白神才是坐在天上掌權的至高者;以後國仍然歸他。(但4:26)
2.帶條件的審判信息
a.以施行公義斷絕罪過
b.以憐憫窮人除掉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