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三個「德意志帝國」

2021-02-13 22號公館

  在當今政治經濟文化日趨多元化的時代,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一直是不可為世人所忽視的獨具特色的國度。德國,這個古老的西方大國,究竟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恐怕非專業人士便知之不多。提到德國歷史,最容易勾起人們聯想的,無疑就是希特勒及其鐵蹄所統治下的法西斯德國。法西斯德國又稱「第三帝國」,那麼在這之前,德國的帝制又是何種狀況呢?帶著這個疑問,讓我們一起走進德國歷史上的帝國時代。

名不符實的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八世紀後半期到九世紀初期,在歐洲大地上,出現了一個繼羅馬帝國之後的偉大帝國——查理曼帝國。這個帝國由查理大帝(查理曼)所建,故名。查理大帝原本是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他即位以後經過對外徵戰,開疆闢地,建立了一個東至易北河與多瑙河、西南至厄布羅河、北瀕北海、南至義大利北部的龐大國家。在古代世界,強大的國家政權,其生命往往僅是由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來維繫,一旦這個君主發生意外,國家便馬上四分五裂,陷入紛爭。亞歷山大帝國如此,查理曼帝國更是沒有逃過這個「歷史怪圈」。查理大帝去世以後的843年,經過多年內戰,他的三個孫子籤訂了《凡爾登和約》,將帝國一分為三:東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和中法蘭克王國,其中由中法蘭克王國國王承襲皇帝之位。由此,今天的德意志、法蘭西、義大利三國的版圖出現了雛形。

  義大利王國名為一個完整獨立的國家,但其內部卻異常混亂,各派勢力幾乎從來不曾停止爭奪王位及封建領地。北部的倫巴底、味羅納及弗裡烏爾熱衷於爭奪國王之位,中部為教皇直轄地及獨立的封建領地,南部也經常為外來勢力如拜佔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等所分割。由於義大利城市的發達,德意志王國日耳曼人一直對其蠢蠢欲動,有時也曾大動幹戈。951年德意志王國國王奧託一世率軍進入義大利王國,並娶先王遺孀為妻,他又兼任了義大利王國的國王。961年,奧託一世趁著教皇約翰十二的出兵請求,率大軍進入了義大利王國並迅速平定了反教皇的城市貴族勢力。

  為了表達對奧託一世感激之情,第二年,約翰十二在羅馬城為奧託一世加冕,稱奧託一世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古羅馬統治者屋大維的尊稱,意為「至聖至尊」,後泛指「皇帝」),神聖羅馬帝國至此正式出現。該帝國以恢復曾經盛極的古羅馬帝國為己任,其皇帝更是以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自居。長期以來,教皇就像歐洲各國的太上皇,頤指氣使,世俗君主只有經過教皇的加冕,才能被視為合法的統治者。約翰十二尊奧託一世為帝,二人其實是各取所需,進行了一場「公平交易」。「合作」完畢後,權力膨脹的奧託一世又於963年反過來將約翰十二廢黜,並另立了新的教皇。

  神聖羅馬帝國是一頭紙老虎,其擁有的只是令人感到畏懼的外表,卻沒有用來進攻的力量。

  神聖羅馬帝國自從建立,內部就是烽火連綿,鬥爭不曾止息,可以這麼說,這個國家的元氣幾乎全部都用在了「內鬥」上。具體來講,主要是諸侯反叛和皇帝與教皇的授職權鬥爭,其中後者更是轟轟烈烈,在歐洲歷史上有著突出的影響。作為世俗最高代表的皇帝與作為教會最高代表的教皇,二者到底誰保護誰、誰忠於誰,沒有定論,具體要看雙方的實力對比,要看誰能獲得更多諸侯的支持。

  早在奧託一世加冕為帝之後不久,他就與教皇籤訂了協定,規定皇權要高於教權,皇權至高無上,教皇由皇帝來保護並由皇帝確定人選。自此以後,皇帝便一直手握主教授職權,利用這一權力,他們可以名正言順地獲得教會的經濟支持。而那些高級教士也往往出身於貴族,他們依附世俗皇權,參與國家重大決策。教會的嚴重世俗化,使得其自身威信大大降低,有鑑於此,一些主張教會獨立,反對皇權無上的教士團體便逐漸形成,因首倡者來自法國的克呂尼修道院,故這一派被稱為「克呂尼派」。1073年,一位令皇帝頭疼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產生。格列高利七世為「克呂尼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上臺,致使政教衝突趨於緊張。格列高利七世認為,教皇權力來自基督使徒,為上帝所授,神聖不容任何勢力侵犯。不僅如此,他還向世俗世界拋出了一顆威力巨大的「炸彈」——教皇也可以廢立世俗君主。由於此時德意志的主教多與皇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擔心與皇帝的疏遠,故與在任皇帝亨利四世聯合反對教皇。

  雙方的矛盾終於在1076年達到激化的頂峰。是年,亨利四世與各地主教集會於沃姆斯,宣布廢黜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教皇更是不甘示弱,決定與皇權鬥爭到底,一個月後,格列高利七世同樣宣布廢黜皇帝,宣布自即日起,所有臣民不再為亨利四世效忠。此時,神聖羅馬帝國內的諸侯叛亂剛剛平息,教皇這麼一招,無疑是想再次挑起諸侯的反叛烈火。形勢越來越對亨利四世不利,他感覺自己與教皇的鬥爭令自己陷入了被動的境地。出於無奈,他決定暫時妥協,以伺機再起。於是,1077年初,亨利四世冒著嚴寒,屈尊前往教皇駐地卡諾莎城堡,他在飄飛的大雪中向教皇哀求懺悔了三天,終於打動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才宣布恢復亨利四世的權位。

  1084年,勾踐式臥薪嘗膽、積蓄實力的亨利四世在消除了境內的叛亂因素後,率領軍隊向教皇所在地羅馬進發,到達羅馬後,亨利四世以其強大的實力做後盾,宣布廢黜格列高利七世,另立新人。勢單力薄的格列高利七世無奈,終於帶著無盡的茫然與落魄客死在了薩勒諾城。此後,圍繞著授職權,教皇與皇帝依然爭論不斷,直到1122年雙方籤訂《沃姆斯宗教協定》,規定主教授職時,象徵宗教權力的權杖和指環由教皇授予,象徵世俗權力的權節則由皇帝授予。很明顯,這個協定對於皇帝來講,對主教的控制權相對削弱。但從總體上看,世俗權力相對較強大是歷史的大趨勢與大方向。

  長期以來,在帝國內部還存在著一種「選帝侯」制度,這是德國歷史上特色極其明顯的一項政治制度。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為了保證帝國內強大諸侯對其後世子孫皇位的認可,頒布了「金璽詔書」,規定由幾位大諸侯共同選舉皇帝。而這幾位享有如此之特權的諸侯,在當時有七位,分別是美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裡爾大主教三位教會選帝侯,薩克森公爵、布蘭登堡藩侯、普法爾茨伯爵三位世俗選帝侯,還有一位乃波希米亞國王。皇帝設立這一制度的本意原為鞏固後嗣之君的皇位,但卻事與願違,這恰恰造成了中央集權的更加削弱。後來,神聖羅馬帝國雖滅亡,但「選帝侯」卻作為一種榮譽頭銜為新的帝國所承襲。

  神聖羅馬帝國經歷了薩克森王朝、薩利安王朝、蘇普林堡王朝、霍亨斯陶芬王朝等諸多王朝的統治,1806年,在拿破崙軍隊的打擊之下,這個存在了八百多年的空殼帝國壽終正寢。反觀神聖羅馬帝國,我們發現,它的內部竟然是如此的分裂,絕大多數皇帝往往都處於無權的虛君之位,而各種等級的諸侯卻充當著領地內的實權封建主,以至於每次新君即位,都需要先制服境內的叛亂諸侯;另外,帝國沒有統一的國內市場,沒有出現影響超群的經濟中心,因此中央沒有強大的保證統一稅收的能力。這一切,都使得這個龐然大物的名稱更像是一個地理名詞,而非政權之稱。

  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所言,神聖羅馬帝國「既非神聖、又非羅馬、更非帝國」!

軍國主義色彩濃厚的德意志帝國

  1815年,德意志邦聯成立。德意志邦聯以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王國為最重要成員,這是一個鬆散的組織,根本不能提供經貿快速發展和各地區之間交往日益密切所需要的穩定社會局面和統一政治機構,故邦聯境內人民對實現國家的統一變得更為渴望。尤其是三十年戰爭後歐洲國家籤訂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更是以法律形式確定了德國的分裂局面。隨著歐洲各國民族主義思潮風雲突起,越來越多的人們都呼喚著一個統一德國的出現。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普魯士王國擔負起了領導德意志統一的歷史重任。

  普魯士王國首相奧託·馮·俾斯麥是實現德意志真正統一的最關鍵人物。1862年,即位不久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王國首相兼外交大臣,全權負責德國統一事務。在介紹俾斯麥之前,有必要了解一個名詞——「容克」。「容克」,原指沒有獲得實際稱號的貴族子弟,後來漸漸成為普魯士貴族的稱號。在普魯士,容克可分為宮廷容克、議會容克、軍人容克、鄉村容克等。俾斯麥便是來自鄉村容克的一員。他年輕時,性格頑強好鬥,激進粗曠。這種剛性十足的個性在他擔任首相之初就體現了出來。俾斯麥第一次去議會演講,就曾講道:「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這句話,向世人表明了他關於實現德國統一所持的態度——「鐵和血」,即要通過強硬的手段,大力發展軍國主義,以強大的軍事力量武裝自己,並且不惜一切犧牲。俾斯麥因這次演講而獲得了享譽世界的「鐵血宰相」之稱。

  為了防止議會對自己鐵血政策的幹預與阻撓,俾斯麥宣布議會休會,隨後他順利解決了軍費軍資等問題。在俾斯麥的領導之下,普魯士經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三部曲」,順利地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取得對法作戰的完全勝利之後的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登基,正式自稱皇帝,歷史上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威廉一世任命國家統一的頭號功臣俾斯麥兼任帝國首相。

  德國能夠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實現真正的統一,除了俾斯麥個人的雄才大略及皇帝的積極支持,還與長期以來普魯士的社會傳統有關。普魯士王國歷代君主都高度重視發展軍事,面對周邊諸多列強的虎視,普魯士將軍國主義作為一項重要的立國原則。所以有人曾這樣評價普魯士:「對其他國家來說,是國家擁有一個軍隊;而對普魯士來說,卻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正因如此,不但德意志完成統一較為順利,帝國建立之後更是迅速便躋身於歐洲強國的行列之中。

  德意志帝國是一頭獵豹,其個頭在世界範圍內雖不算太大卻充滿了力量。

  帶著統一國家之榮耀與自豪的俾斯麥,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時代的一項重要政治活動,就是對社會主義運動的遏制。在俾斯麥的眼中,德國的社會民主黨乃「帝國的敵人」,帝國皇帝威廉一世接連兩次遭到暗殺,雖然都未成功,卻也激怒了俾斯麥,他又一次解散了國會,並給原有國會來了一次大換血。在俾斯麥的授意下,新國會通過了《反社會主義非常法》,在各個方面對社會主義者進行了約束與限制。無比風光之俾斯麥的政治生命,在德意志帝國的皇位交替中完結。1888年威廉一世去世,其子腓特烈三世在位僅九十九天即因喉癌病逝,被稱「百日皇帝」。其後,皇位由「百日皇帝」之子威廉二世繼承。為加強自己的決策權,1890年威廉二世將俾斯麥解職,「鐵血宰相」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若準確把握歐洲的近現代歷史,有一點大家必須清楚,就是德法關係。由於同處歐洲大陸,故長期以來兩個歐洲大陸的強國一直在不停地爭奪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為了坐上歐洲大陸的頭把交椅,法國將與英國的關係看得格外重要,而英法聯合又必將會引起德國的仇視與不滿。有鑑於此,為了對付英法,1873年,德國與沙俄、奧匈帝國結成了「三皇同盟」。1882年德國又與奧匈帝國、義大利締約,結為「三國同盟」。由德國參與的「同盟國」,與英法參與的「協約國」互相比攀,展開了瓜分世界的瘋狂鬥爭,兩大軍事集團的長期衝突與對峙,終於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一戰」使德意志第二帝國遭到了嚴重的摧殘與打擊,德國經濟陷入蕭條之中,國內出現了糧食暴動與工人罷工。1918年,德國敗局已定,這一年國內爆發了「十一月革命」。11月3日,拒絕出海作戰的基爾港水兵舉行起義,得到當地工人積極響應,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起義軍控制了全城,揭開了十一月革命的序幕。當月9日,帝國首都柏林的工人和士兵發動了武裝起義,威廉二世的軍隊未能將起義鎮壓,無奈之下,他被迫趁著夜色出逃國外,德意志第二帝國至此終結。兩天以後,德國臨時政府宣布投降,退出了「一戰」。

充滿罪惡與血腥的法西斯德國

  十一月革命以後,德國於1919年建立了共和國,由於共和國的憲法是在德國魏瑪召開的國民議會上通過的,所以這個憲法被稱為「魏瑪憲法」,共和國也又名「魏瑪共和國」。1923年阿圖·莫勒·凡登布魯克在《第三帝國》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創建「第三帝國」的主張。他認為在德意志,應當創建一個與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一脈相承的新帝國,即德意志第三帝國。該書一發行,便受到國內激進派的歡迎,他們紛紛叫囂、呼喚新帝國的出現。其實在最初,「第三帝國」並非一個政治名詞,而僅為一宗教名詞。在義大利神學家的眼中,第三帝國是指在「聖父之國」、「聖子之國」以後的「聖靈之國」。在凡登布魯克那裡,他賦予了這個詞以濃厚的政治色彩。第三帝國由著名的世界級戰爭狂人、罪人阿道夫·希特勒創立。

  有人曾將希特勒說成是「一個充滿擴張與集權思想的獨裁者,一個心理變態與充滿復仇思想的變態狂,一個將人類帶入戰爭深淵的現世魔王」。此話可謂一語中的,縱觀希特勒的一生,我們不難看出他的這種瘋狂與極端。

  或許鮮有人知,希特勒原本並非德國人,他是出生在奧地利的一個有著混亂家庭關係的環境中。他的祖父約翰·希特勒是一個磨坊工人,一次在為寡婦瑪麗亞修磨時,兩人一見傾心並發生了一夜風流。第二年,瑪麗亞生下了一個男嬰,這個男孩直到三十歲時才找到自己的父親——約翰·希特勒。這個私生子便是希特勒的父親——阿洛伊斯·希特勒。阿洛伊斯·希特勒一生經歷了三次婚姻。他的第三任太太是他的外甥女克拉拉。當初,阿洛伊斯與第一任太太沒有生育,他便把外甥女克拉拉過繼到了自己的名下,後來阿洛伊斯竟然愛上了自己的養女兼外甥女,兩人的愛情結晶正是後來的戰爭魔王——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原有濃厚的藝術興趣,他曾兩度報考維也納藝術學院,但都以落榜告終。父母雙亡以後,他成了一名流浪無產者,並住進了貧民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報名參加了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第十六團,在西線與英法聯軍作戰。戰爭中他作戰勇敢,不但兩次負傷而且還曾兩次獲得過「鐵十字勳章」。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國工人黨,兩年後他升任黨魁,將工人黨更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納粹黨)。後來希特勒領導了企圖奪取國家政權的「啤酒館暴動」,未果,他因此而入獄。1925年,受狂熱民族主義思潮影響的希特勒出版了獄中自傳——《四年半以來與謊言、愚蠢、懦弱鬥爭的情況》,這便是著名的《我的奮鬥》一書。書中他闡述了自己的反共、反猶和種族擴張主義思想。

  在1932年的德國國會選舉上,以阿道夫·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成為德國第一大黨。第二年,在壟斷資產階級、容克貴族和軍隊的支持下,希特勒當選德國總理。1934年8月,興登堡去世,在希特勒的操縱之下,德國並沒有隨即選舉新一任總統,希特勒卻宣布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而為一,稱「元首」,德國歷史上的「第三帝國」至此出現。第三帝國又稱「法西斯德國」、「納粹德國」。「法西斯」,原指古羅馬象徵著王權的「束棒」,後引申出了專制、獨裁與屠戮之意;而「納粹」則指「民族社會主義」,主要是指希特勒所宣揚的優等民族論。

  納粹德國是一頭兇殘的狼,它的每個細胞中都帶有不可饒恕的罪過。

  大權獨攬的希特勒上臺後,對內擴軍備戰,實行恐怖統治,建立了黨衛軍、衝鋒隊及蓋世太保等軍事組織,殘酷打擊迫害猶太人等其他人種。據統計,遭納粹政權所迫害的猶太人及其他人種多達六百萬人。對外方面,希特勒與義大利、日本等軍國主義獨裁政權結為「軸心國集團」,積極準備爭霸世界。1939年德國以閃電戰方式突襲波蘭,正式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期間,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狼狽為奸,秘結黨援,對其他國家實行了殘酷的掠奪與屠戮政策,共同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滔天大罪。正因如此,有人將希特勒與義大利獨裁者墨索裡尼、日本法西斯主義戰爭狂人東條英機合稱為「二次大戰三元兇」,將他們永遠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而為戰勝希特勒等戰爭惡魔而做出重大貢獻的盟國領導人,則被美譽為了「二次大戰三元首」(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及「二次大戰三將領」(艾森豪、蒙哥馬利、朱可夫),受到世界人民的共同敬仰與追憶。

  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擊下,法西斯勢力敗局已不可扭轉。是年4月28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當天希特勒與其情婦愛娃·勃勞恩舉行了臨終婚禮。30日下午,希特勒開槍結束了自己的罪惡一生,愛娃·勃勞恩也口服氰化鉀隨夫殉葬而去。臨終之前,希特勒指定海軍元帥鄧尼茨繼任元首,宣傳部長戈培爾繼任總理。1945年5月8日夜,鄧尼茨為首的納粹德國正式投降,德國為盟國分區佔領,德意志第三帝國覆滅。

  不難看出,第三帝國雖然未出現什麼「國王」或「皇帝」,但卻誕生了一個權勢遠勝過君主的大獨裁者——希特勒。正是這個不是皇帝的「皇帝」,不僅把德國帶入了歷史的死胡同,更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與痛苦。1946年,納粹德國繼任元首鄧尼茨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判處有期徒刑十年。刑滿以後,鄧尼茨出獄,之後他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1980年12月24日西方聖誕節前夜,鄧尼茨——德意志帝國時代的最後代表默默辭世。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22號公館」即可點擊「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微信號szpangjie或掃本平臺二維碼

==============================

說明:因為許多文章都是朋友圈轉載而來,只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讓您感受另一種思想的碰撞,並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文章出處不詳,非常感激原文作者的創作與分享,請與「22號公館」聯繫,素材庫將會補上原文作者和出處;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刪除。再次感謝!

相關焦點

  • 三個德意志帝國的簡介,為什麼納粹德國叫第三帝國?
    德意志第一帝國:即神聖羅馬帝國,全稱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其中的斷句在「民族」與「神聖」之間,實際上是兩個單詞「Heiliges Rmisches Reich」和「Deutscher Nation」,我以前上學的時候,歷史課上看到這個名詞,以為斷句在「神聖
  • 德意志帝國滅亡的原因
    近現代歷史 上,出現過若⼲次⼤國崛起的嘗試,⼤多數以失敗告終。其中,最慘 烈的莫過於德意志帝國。當代的中國與當年的德意志帝國存在著驚⼈ 的相似性。汲取德國⼈的歷史教訓是⾮常必要的。       ⼀、德意志德國的概況。
  • 德意志帝國的雛形——德意志關稅同盟
    超越歷史故事表面,從宏觀的社會視野來討論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更多文章盡在「啟蒙時代的餘孽」,喜歡就點個讚、加個關注吧!要問道十九世紀後半葉,最為大放異彩的國家是哪一個?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德意志帝國。確實,德國的崛起過程相當令人驚異,在19世紀初期,普魯士王國還是個農業佔主導地位、農奴制仍未消除的落後封建國家,在拿破崙戰爭中,普魯士的表現是英、法、俄、奧、普這歐陸五強中最差的,其國力也是最為衰落的,遠沒有腓特烈大帝時期的威風。
  • 德意志人與德意志帝國1
    「德意志」 一詞,古時德文寫作Teutsch。這一族稱正好在這一時期出現,說明德國人已開始有了共同的民族意識。但是,由於德國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國內小邦多達300個,諸侯專權,經濟分散,地方觀念強烈,民族意識的發展受到阻礙。直到19世紀後半葉始完成民族統一。
  • 德意志帝國滅亡100周年
    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了除奧地利帝國外德意志全境,德意志帝國建立。歷經三帝:威廉一世(1871年-1888年);腓特烈三世(1888年);威廉二世(1888年-1918年)。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帝國滅亡。
  • 德國歷史起源(3)德意志帝國
    1848年5月18日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在聖保羅教堂召開會議俾斯麥出任首相,這標誌著德國統一的開始。1864年普魯士打敗丹麥,收回北方近丹麥邊境的多個領地。1866年普魯士打敗奧地利,迫使奧地利與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並合併數個邦,組成北德意志邦聯。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德國南部幾個邦脫離法國控制,至1871年德國宣布完成統一,德意志帝國成立,也稱「德意志第二帝國」。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國在凡爾賽宮鏡廳宣布成立。白衣者為俾斯麥。
  • 二戰納粹德國自稱德意志第三帝國,那麼第一,第二帝國是什麼時候...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在德國1000多年的歷史上曾經歷過三個帝國,這期間也有一個共和國。德國歷史上的第一帝國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聖羅馬帝國。人們習慣上以公元911年作為東法蘭克帝國向得意志帝國轉變的開始,在這一年,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
  • 曾經影響世界的世界列強——德意志帝國簡史
    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了除奧地利帝國外德意志全境,德意志帝國建立。歷經三帝:威廉一世(1871年-1888年);腓特烈三世(1888年);威廉二世(1888年-1918年)。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帝國滅亡。德意志帝國是當時歐洲五大強國和世界列強之一,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超過英國和法國。歷史19世紀以前德意志地區是一個民族分合無定的國家。
  • 西歐歷史上的十大帝國
    西歐,也曾擁有過強悍的大帝國,東抵抗善戰的斯拉夫人,北對抗北歐維京人的海盜,南抵禦著強大的穆斯林的入侵,西出浩瀚的大西洋,最終實現了西歐文明的崛起,並統治了地球數百年之久。 而西歐歷史上,也存在過許多個大帝國,他們影響著整個西歐歷史,甚至影響了世界的歷史。接下來,我們就盤點一下西歐的那些大帝國。
  • 德意志帝國政治架構的第二大特點,是政治體制上的專制主義色彩
    德國通史:德意志帝國憲法關注的核心是帝國的組織機構,在人民的基本權利等方面隻字未提歡迎來到百家號九妹品歷史,今天九妹和大家講講俾斯麥本人也認為,1871年憲法是一個同時包含有聯邦和邦聯因素的混合物。他曾公開地表示:「我們不得不保持邦聯,與此同時,通過使用富有彈性的和不顯眼的卻是明確的表達方式,在實際上給予一種聯邦的特徵。
  • 你不知道的德國歷史: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嚴格意義上沒有統一德國
    勝利之後的威廉一世攜大勝之威,和參加戰爭的德意志邦國們建立了德意志帝國,並在法國巴黎的郊外的凡爾賽宮登基加冕稱帝。但是,這時候的德國嚴格意義上並不能算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介於邦聯和聯邦之間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德意志的統一是靠條約形成,而不是靠武力統一,因為使用武力無法保密外加會消耗很多的時間,讓歐洲列強有幹涉的時間。這就導致了德意志各邦的自主權非常的大:
  • 近代列強:德意志帝國篇(帝國的統一)
    德國帝國時期分為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第三帝國(納粹德國)。現在要講的是近代的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的統一之路!19世紀中期,德國還未統一,形式上還是將近40個邦和自由市的聯合體。(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最多有一千多個邦,但就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因為互相兼併,外部戰爭等原因,19世紀就只剩這些了)其中長期的德意志首席強邦奧地利和逐漸崛起軍力強大的普魯士為最有實力統一德國的兩邦!兩邦為爭奪德意志的領導權,打了無數場戰爭!
  • 【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和德意志民族的形成
    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國家,中世紀時演變成承認皇帝為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帝國自由城市的政治聯合體。    德國歷史上的第一帝國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聖羅馬帝國。962年神聖羅馬帝國人們習慣上以公元911年作為東法蘭克帝國向德意志帝國轉變的開始,在這一年,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
  • 《德意志帝國民法典》的「帝」「邦」之爭
    然而,在德國民法統一的歷史長河裡也充滿了困惑、掙扎、爭執、偏見、退縮……這部法典編纂的過程異常艱難,而立法者與政治家從始至終都繞不開的一個課題是:如何處理帝國與邦國的關係,如何進行二者間的立法權劃分?代表北德意志邦聯或德意志帝國的「全國統一主義」者認為,一部統一的全國性法典有助於實現德意志的統一。
  • 近代列強:德意志帝國篇
    德國帝國時期分為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第三帝國(納粹德國)。 現在要講的是近代的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的統一之路! 19世紀中期,德國還未統一,形式上還是將近40個邦和自由市的聯合體。
  • 普丹戰爭:德意志帝國百年戰爭之路的序幕
    而這種四分五裂的狀態,導致其他國家經常幹涉德意志國家內政,國家貧弱不堪,德意志的有識之士都希望能建立起一個強有效的政府,維護德意志人民的利益。而這個時候,普魯士站了出來。 普魯士原本只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員,在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多次參與對法國的戰爭,滑鐵盧戰役中更是作為主力,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拿破崙,使其被流放孤島。
  • 我的德意志(三)|德國、德語科普——查理大帝和薩克森的白馬及德意志第一帝國
    今天第二篇,就是關於查理大帝和薩克森的白馬以及德意志第一帝國的故事!查理大帝(Karl der Große, 768—814年在位)是法蘭克王國(Frankenreich)最重要的國王。關於薩克森人民的不屈性格,歷史上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查理率兵攻打薩克森,遇上了很壞的天氣。暴風雨中,他迷失了路途。這時忽然看見前方在一座孤零零的宅院,於是便前去登門求宿。剛巧這是薩克森維杜金德(Herzog Widukind)的宅院,但查理並不認識他。雖然查理帶兵前來徵戰,可是這位薩克森公爵對查理仍以禮相待。 翌日早晨,維杜金德帶查理國王來到牧場。
  • 德意志帝國三元勳 毛奇
    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軍事戰略家,普魯士與德意志帝國名將,首創總參謀部,是德國最著名的參謀長。老毛奇1888年辭職後還擔任過國家保衛委員會會長,將主要精力用於研究軍事問題,特別是德國東西兩線作戰的問題。1898年的老毛奇(前排居中)
  • 觀察家 | 歷史上的德意志究竟鐵血還是軟弱?
    不同代際的人,對德意志的記憶感受完全相反。對於子孫後代來說,一個完整統一的德國是天然存在、生來就有的,歷史大趨勢從分裂走向統一,他們堅信未來德國必將度過冷戰,重新統一。可是,對於出生在20世紀初的人來說,所謂「德意志國」是個新鮮事物,從誕生到滅亡還不到一個世紀。
  • 一戰中的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到底有多強?
    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可以認為歐洲各國之間的一場戰爭,歐洲各國都是信基督教的國家,但是在基督教在發展為三個主要分支: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基督教最早起源於義大利的羅馬,隨著羅馬帝國的對外擴張,基督教作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開始在整個歐洲大陸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