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是發起國,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其表現出來的武德仍令人欽佩,而提起德國,就不得不提到普魯士。
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德意志地區的諸邦國組成了一個鬆散的政治實體——德意志邦聯。各個邦國各自為政,彼此之間相互獨立。
而這種四分五裂的狀態,導致其他國家經常幹涉德意志國家內政,國家貧弱不堪,德意志的有識之士都希望能建立起一個強有效的政府,維護德意志人民的利益。而這個時候,普魯士站了出來。
普魯士原本只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員,在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多次參與對法國的戰爭,滑鐵盧戰役中更是作為主力,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拿破崙,使其被流放孤島。
普魯士在法國大革命中發展壯大了起來,有了統一德意志地區的野望,而此時此刻丹麥南什勒斯維希-荷爾斯泰地區發生了起義,這給了普魯士絕佳的介入機會。
1848年至1851年爆發了第一次什勒斯維希戰爭。親德國的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試圖以武力推翻丹麥政府的統治,將什勒斯維希併入德國。一開始普魯士會支持這些德國民族主義者,並派出了軍隊,但是在歐洲其它列強的壓力下普魯士和德意志聯邦不得不撤出了它們的軍隊,丹麥政府收回了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地區。
而到了1863年,曾在第一次什勒斯維希戰爭中積極採取幹涉姿態的俄國在對陣英、法的克裡米亞戰爭中吃了敗仗,被迫中斷它對中、西歐事務的染指;英國、法國此時正將主要精力放在海外拓殖事業上,無暇關注丹麥。
丹麥政府這個時候以立法形式對什勒斯維希實施兼併,這引起了德意志人的普遍不滿。普魯士以此為契機,在1864年2月1日,聯合奧地利向丹麥政府遞交宣戰書,同日,普奧聯軍渡過基爾運河和艾達河,向丹麥軍控制下的什勒斯維希境內展開進擊。
在強大的普奧聯軍面前,弱小的丹麥根本不是對手,被迫與普魯士、奧地利籤訂《維也納和約》,在這份和約裡,丹麥聲明將什勒斯維希、荷爾施泰因以及勞恩堡三地永久讓予普、奧。普魯士在這場戰爭中獲得了極大的聲望,獲得了諸多德意志邦國的支持。
普丹戰爭7年後,普魯士陸續在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法國,最終主導德國北方邦聯獨當一面,形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規模。而這,則成為了德國在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統一。自此之後,德意志帝國在數度明主的帶領下走向強國之路,甚至在20世紀上半葉以一國之力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堪稱歷史上一個鮮明的小國逆襲之旅。
只可惜,依靠武統取得的統一誤導了這個民族,讓他們又再度以武力的方式回饋了昔日的強鄰,燃起遍地戰火,生靈塗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