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丹戰爭:德意志帝國百年戰爭之路的序幕

2020-12-22 騰訊網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是發起國,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其表現出來的武德仍令人欽佩,而提起德國,就不得不提到普魯士。

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德意志地區的諸邦國組成了一個鬆散的政治實體——德意志邦聯。各個邦國各自為政,彼此之間相互獨立。

而這種四分五裂的狀態,導致其他國家經常幹涉德意志國家內政,國家貧弱不堪,德意志的有識之士都希望能建立起一個強有效的政府,維護德意志人民的利益。而這個時候,普魯士站了出來。

普魯士原本只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員,在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多次參與對法國的戰爭,滑鐵盧戰役中更是作為主力,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拿破崙,使其被流放孤島。

普魯士在法國大革命中發展壯大了起來,有了統一德意志地區的野望,而此時此刻丹麥南什勒斯維希-荷爾斯泰地區發生了起義,這給了普魯士絕佳的介入機會。

1848年至1851年爆發了第一次什勒斯維希戰爭。親德國的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試圖以武力推翻丹麥政府的統治,將什勒斯維希併入德國。一開始普魯士會支持這些德國民族主義者,並派出了軍隊,但是在歐洲其它列強的壓力下普魯士和德意志聯邦不得不撤出了它們的軍隊,丹麥政府收回了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地區。

而到了1863年,曾在第一次什勒斯維希戰爭中積極採取幹涉姿態的俄國在對陣英、法的克裡米亞戰爭中吃了敗仗,被迫中斷它對中、西歐事務的染指;英國、法國此時正將主要精力放在海外拓殖事業上,無暇關注丹麥。

丹麥政府這個時候以立法形式對什勒斯維希實施兼併,這引起了德意志人的普遍不滿。普魯士以此為契機,在1864年2月1日,聯合奧地利向丹麥政府遞交宣戰書,同日,普奧聯軍渡過基爾運河和艾達河,向丹麥軍控制下的什勒斯維希境內展開進擊。

在強大的普奧聯軍面前,弱小的丹麥根本不是對手,被迫與普魯士、奧地利籤訂《維也納和約》,在這份和約裡,丹麥聲明將什勒斯維希、荷爾施泰因以及勞恩堡三地永久讓予普、奧。普魯士在這場戰爭中獲得了極大的聲望,獲得了諸多德意志邦國的支持。

普丹戰爭7年後,普魯士陸續在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法國,最終主導德國北方邦聯獨當一面,形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規模。而這,則成為了德國在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統一。自此之後,德意志帝國在數度明主的帶領下走向強國之路,甚至在20世紀上半葉以一國之力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堪稱歷史上一個鮮明的小國逆襲之旅。

只可惜,依靠武統取得的統一誤導了這個民族,讓他們又再度以武力的方式回饋了昔日的強鄰,燃起遍地戰火,生靈塗炭。

相關焦點

  • 普丹戰爭:德意志統一的序幕之戰,自此百年德國走上戰爭之路
    回首兩次世界大戰,戰爭爆發的源頭都指向了一個讓人百感交集的名字——德意志。在歷史上,這個國家其實還有另一個別稱——普魯士。 就此而論,若想知道為何德國能在近代如此「耀眼」,我們就不得不從歷史中去尋找答案;而若論德意志民族嶄露頭角的源頭,那就不得不從普魯士與丹麥間的一場戰爭說起。
  • 基於這場戰爭,德意志帝國在凡爾賽成立
    偶然發現,今日是普法戰爭結束的日子,所以今天寫一寫普法戰爭。普法戰爭,在法國稱1870年法德戰爭;在德國稱德法戰爭。這是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而發動的戰爭。目的是和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雖然戰爭是由法國發動,但在暗地中普魯士卻是那個推手;而且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
  • 德意志帝國滅亡的原因
    普魯⼠在⾸相奧託·馮·俾斯麥的領導下,先後在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獲勝,完成統⼀德意志的⼤業。1871年1⽉18⽇,國王威廉⼀世在巴黎凡爾賽宮鏡廳正式登基為皇帝,德意志帝國建⽴。這就是史學家稱之為德意志第⼆帝國的新帝國。1871年4⽉,俾斯麥頒布了帝國憲法。此部憲法是在普魯⼠憲法基礎上修訂⽽成的,加⼊了有關帝國的新內容。
  • 從1848革命到普魯士統一三部曲,德意志帝國鐵與血的統一
    隨著對奧地利的勝利,拿破崙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了萊茵邦聯;在對普勝利後,將整個德意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德意志眾國,第一次在同一面旗幟下作戰"。萊茵邦聯和大革命帶來的民族主義,第一次讓"德意志人",產生了一個統一國家的構想。隨著1812戰爭的失敗,拿破崙帝國體系走向了崩潰。1815維也納會議上,王朝再次君臨歐洲大地。
  • 普魯士一統德意志的三場大戰!
    德意志的統一源於普魯士的崛起,普魯士在國王威廉一世的領導下奉行勵精圖治,強軍強國的理念,並在俾斯麥跟毛奇的協助下歷經三場大戰,最終才實現了德意志的統一。德意志的統一之路是「鐵」與「血」造就的,雖然殘酷血腥,但卻是最有效的方法,畢竟「槍桿子裡出政權」!這三場大戰實現了德意志的統一,結束了德意志長期的分裂狀態,接下來,就來談談這具有決定性的三場大戰!
  • 一戰中的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到底有多強?
    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信仰的宗教:新教: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伊斯蘭教:奧斯曼帝國天主教: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義大利王國、美利堅合眾國、比利時王國、東正教:俄羅斯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塞爾維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希臘王國德意志帝國:1871年,普魯士在首相俾斯麥的領導下經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三次王朝戰爭
  • 近代列強:德意志帝國篇(帝國的統一)
    德國帝國時期分為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第三帝國(納粹德國)。現在要講的是近代的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的統一之路!(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最多有一千多個邦,但就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因為互相兼併,外部戰爭等原因,19世紀就只剩這些了)其中長期的德意志首席強邦奧地利和逐漸崛起軍力強大的普魯士為最有實力統一德國的兩邦!兩邦為爭奪德意志的領導權,打了無數場戰爭!隨著拿破崙戰爭,英國工業革命擴散到了德意志後,德意志各邦人民統一的呼聲越來越高!
  • 近代列強:德意志帝國篇
    德國帝國時期分為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第三帝國(納粹德國)。 現在要講的是近代的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的統一之路! 19世紀中期,德國還未統一,形式上還是將近40個邦和自由市的聯合體。
  • 歷史上的三個「德意志帝國」
    反觀神聖羅馬帝國,我們發現,它的內部竟然是如此的分裂,絕大多數皇帝往往都處於無權的虛君之位,而各種等級的諸侯卻充當著領地內的實權封建主,以至於每次新君即位,都需要先制服境內的叛亂諸侯;另外,帝國沒有統一的國內市場,沒有出現影響超群的經濟中心,因此中央沒有強大的保證統一稅收的能力。這一切,都使得這個龐然大物的名稱更像是一個地理名詞,而非政權之稱。
  • 德意志帝國滅亡100周年
    概述德意志帝國,通常指從1871年布蘭登堡-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統一到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因為將神聖羅馬帝國算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了除奧地利帝國外德意志全境,德意志帝國建立。歷經三帝:威廉一世(1871年-1888年);腓特烈三世(1888年);威廉二世(1888年-1918年)。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帝國滅亡。
  • 普魯士王國之統一德意志
    拿破崙戰爭的慘敗使腓特烈·威廉三世認識到普魯士的不足,大力推行改革:政治上較為謹慎,反對君主立憲,給予地方一定自治權;教育上大力發展教育,推行義務教育制度,為普魯士的崛起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經濟上大力發展工商業,進行現代化建設,成立並主導德意志關稅同盟,排除奧地利,促進了德意志各邦的經濟聯繫,為德意志統一打下了經濟基礎;軍事上成立總參謀部,建立現代化的軍事制度,使得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
  • 德意志帝國的雛形——德意志關稅同盟
    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德意志帝國。確實,德國的崛起過程相當令人驚異,在19世紀初期,普魯士王國還是個農業佔主導地位、農奴制仍未消除的落後封建國家,在拿破崙戰爭中,普魯士的表現是英、法、俄、奧、普這歐陸五強中最差的,其國力也是最為衰落的,遠沒有腓特烈大帝時期的威風。
  • 1866年8月23日,普奧戰爭結束,德意志拉開統一序幕
    下圖為德意志邦聯(紅線以內),藍色為普魯士王國,黃色為奧地利帝國 儘管成為了德意志邦聯的主人,但是衰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已經成為歐洲各國的革命目標。 19世紀,民族主義在德興起,德意志統一運動開始萌芽。運動的支持者提出兩種統一方法:把包括奧地利這個多民族帝國在內的德意志全境統一建立大德意志;或是在普魯士領導及統治下建立排除奧地利的小德意志。
  • 帝國時代3:抒寫金戈鐵馬,德意志稱霸帝國
    戰爭題材的遊戲作品是很多小夥伴的最愛,可以在遊戲中可以體驗到金戈鐵馬,氣吞萬裡的大戰,很多時候我們不想講究策略,排兵布陣,只要來一場淋漓盡致的戰鬥來洗滌每日的壓力,不分勝負,誓死方休,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場帝國時代中德意志帝國的戰爭。
  • 曾經影響世界的世界列強——德意志帝國簡史
    概述德意志帝國,通常指從1871年布蘭登堡-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統一到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因為將神聖羅馬帝國算為德意志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徒具虛名的鬆散諸侯聯盟,最多時全國竟分有上千個邦國;經過幾百年的苦苦奮鬥,德意志終於在1871年由普魯士王國實現了首次民族大統一,然而卻又因兩次大戰的失敗,國家再度分裂,直至1990才重新實現統一。可以說,德國史就是一部「民族分裂→統一→再分裂→再統一」的歷史。
  • 《德意志帝國民法典》的「帝」「邦」之爭
    羅瀏虎荷蘭馬斯垂克大學法學博士生代表北德意志邦聯或德意志帝國的「全國統一主義」者認為,一部統一的全國性法典有助於實現德意志的統一。代表邦國利益的「各邦自主主義」者認為,德意志太大,各邦國都有自己的特點與風俗,應將某些法律事務留給邦國來調整兩百多年前,《德意志帝國民法典》的誕生堪稱私法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 顛覆維也納體系,俾斯麥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助力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首先,其對戰敗國法國並沒有進行過多的懲罰,保留了法國的基本實力;其次,為了防止再次出現一個法蘭西第一帝國,該體系仍舊保持了義大利與德意志兩個地區的分裂狀態,同時通過波蘭問題激化了普奧與俄奧之間的矛盾。這就導致,在統一德意志的道路上,普魯士必然要面對英國、法國、奧地利甚至是俄國的強烈幹預。如何突破這種如泥沼般的國際關係困境,才是普魯士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 德意志人與德意志帝國1
    公元814年,查理大帝駕崩,帝國隨即分裂。在分割帝國遺產的過程中,以講德語和法語的區域為界限,帝國被分成東、西兩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包括薩克森、法蘭克尼亞、巴伐利亞、施瓦本和圖林根五個公國。公元919年,東法蘭克王國的末代皇帝卡洛林死後無嗣,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切被選為國王,東法蘭克王國開始轉向德意志帝志早期封建國家和德意志王權,這是嚴格意義上的德國歷史的開始。
  • 德意志帝國三元勳 毛奇
    因此,他一方面反對德國1848年革命,另一方面力主由普魯士君主政體掌握統一的旗號,進行軍事改革,反對歐洲其它大國的阻撓和破壞。老毛奇與德皇老毛奇1888年辭職後還擔任過國家保衛委員會會長,將主要精力用於研究軍事問題,特別是德國東西兩線作戰的問題。1898年的老毛奇(前排居中)
  • 誰才是德意志的老大:強大的奧匈帝國是怎麼誕生的?
    那麼,為什麼這樣的兩個國家在近代會建立實力強大的奧匈帝國呢? 圖/奧匈帝國版圖中世紀的好哥們在德意志第一帝國早期(公元10-12世紀),來路不明的匈牙利人(有人說其是亞洲馬扎兒人的後裔,有人說他是匈奴大帝阿提拉的遺孤)並不受當時德國人的待見,當時從屬於德國之下的奧地利還曾經是日耳曼人徵伐匈牙利的重要起點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