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媽媽,我不行我不敢!」
前幾天開心爸爸一家人在外面吃飯,旁邊桌子坐了一對母子。看樣子媽媽是想培養一下孩子的主動表達能力以及和別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就一直鼓勵著孩子去和服務員說,自己這邊需要一壺熱水。
按理說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但這個孩子就是有點靦腆,媽媽鼓勵了好幾次他都表示自己不敢,自己不行。於是就形成了這樣的一個場景,一邊是滿懷期待的媽媽,希望孩子能夠大大方方乾淨利落的走上前去,和服務員說出自己的要求;另外一邊則是畏畏縮縮的孩子,媽媽越是鼓勵越是督促,他越是畏縮,越是不敢去嘗試。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爸爸媽媽在很多場合中都可以聽到孩子在那裡說「我不行」或者是「我不敢」。
比如讓孩子自己去穿衣服或者繫鞋帶什麼的,很多孩子都會說什麼我不會,或者我不行之類的話,這是他們自己不願意去嘗試;比如讓孩子做一些以前沒做過的事情,他們也會下意識說出我不行的話,這是他們自己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再比如讓孩子登臺表演,他們也會說我不敢,這是他們真的缺乏相關的經驗,確實是有些不敢。
面對孩子的「不行」,爸爸媽媽們的反應並不一樣。
有的爸爸媽媽們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畢竟孩子還小,動手能力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比較差,不會不行做不到實屬正常,自己隨手幫助一下就好了。而且隨著孩子長大,各種能力的提升,以後說不行或者不會的次數就會少了,真的沒有必要上綱上線;
有的爸爸媽媽們則是覺得這個問題很嚴重,所謂的不行到底是自己真的做不到呢,還是根本就不願意去做,做不到的話這是能力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學習,以及練習等方式來完善自己的能力,慢慢的就能做到了。而不願意做的話,就是態度問題了,面對困難不是說積極主動的去尋找解決方法,而是主動退縮,不願意嘗試,這種處世態度只會讓困難更多,問題更嚴峻。
那麼關於孩子說,媽媽我不行這件事,您是什麼看法呢?或者說您是如何回答的呢?
孩子說「我不行」的時候,到底想說些什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搞清楚行以及不行的定義。
很多時候,所謂的行與不行,是爸爸媽媽們按照自己的價值觀,以及自己對事情難易的判斷程度,或者是和別人的對比過程中,單方面無條件確定的一個標準。
比如上面那位媽媽,她就覺得孩子這麼大了,到飯店和服務員要上一壺熱水時間很正常的事情啊,孩子如果可以順利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並且把這壺水要回來的話,就說明他行,無論是社交能力還是表達能力,都能達到行的標準。反之,在那裡唯唯諾諾不敢開口,這就是很明顯的不行了。
而孩子說出來的「我不行」,更多是針對爸爸媽媽的需求而言的。
實際上孩子說「我不行」,看上去只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簡單並不代表不重要。那麼,當孩子說「我不能」的時候,他們到底想說些什麼呢?或者說,孩子說這些話的時候,他們內心深處到底在想著些什麼呢?
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可能:
不願意去嘗試
很多時候孩子們說「我不行」的時候,並不是說他們真的做不到,更多的是他們不願意去嘗試。
其實孩子和我們成年人是一樣的,都有自己的舒適區,在舒適區中做什麼事情,提什麼要求都是可以的。一旦超出了自己的舒適區就不一樣了,未知的過程未知的結果,什麼都是未知的,孩子自然就會本能的選擇退縮了。
沒有勇氣
有的時候,孩子說我不行代表了他們沒有足夠的勇氣。
對孩子來說,因為他們生活經驗的不足,以及視野並不是很開闊,在很多事情上都會人為的給自己設下心理的門檻。比如之前開心爸爸帶開心去兒童公園遊玩的時候,開心明明對著高空滑梯看個不停,但真的要讓他自己去嘗試一下的話,他又開始退縮了,不管開心爸爸怎麼鼓勵,他就是不願意邁出哪怕是一小步。
其實開心爸爸也可以想像得到,雖然說高空滑梯很好玩,但在開心眼中也是充滿了危險!那麼高的滑梯,需要先經過一段不短的人行橫道,下來的時候還要在滑梯上轉幾個圈,一個不小心摔下來該多疼啊!還是在下面看看比較保險。
不知道怎麼去做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孩子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去做。特別是在新技能的學習上,這種原因更是佔了大多數的情況。
比如上面開心爸爸說的,讓孩子自己嘗試著穿衣服以及穿鞋,這個在我們看來稀鬆平常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就可以說是「難於上青天」。他們根本不知道一根鞋帶如何通過左穿右穿的一些操作,就能夠把鞋子牢牢的固定在自己腳上;他們也不清楚穿衣服的順序是什麼,需要注意哪些細節等等。
什麼都不知道做起來自然是步步艱難,也難怪他們會下意識的說「我不行」,這時候的孩子們,是真的不會做啊!
從「我不行」到「我能行」,爸爸媽媽要做些什麼
而當爸爸媽媽們知道了,孩子說我不行的深層次原因後,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孩子正確的幫助,一方面是給他們處理問題的經驗,另一方面就是幫他們樹立起解決困難的信心。
真正的幫助孩子從「我不行」順利過渡到「我能行。」一般來說爸爸媽媽們可以通過以下的幾種方式,來幫助孩子。
多給孩子正面的暗示
首先是多給孩子正面的語言,或者行為上的暗示。
心理學中有個「羅森塔爾效應」,說的就是暗示的作用。一個孩子如果一直都是被鼓勵著,被表揚著長大的話,他們內心就會充滿自信,就算是難度很大的問題也有信心去解決。而且解決掉困難問題的經歷,又會形成很大的愉悅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
於是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自信,自然就不會動不動說我不行了。
這就需要爸爸媽媽們經常給孩子一些正面的語言暗示:
比如媽媽覺得你可以把這件事情做好的;這個任務太簡單了,我覺得寶寶十分鐘就能做好;我早就說過,寶寶做作業很自覺,都不用爸爸媽媽督促,等等等等。在很多需要孩子去嘗試的事情上,給予孩子足夠的正面暗示,確實是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一些。
當然,在孩子全部完成或者完成大部分任務後,爸爸媽媽還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或者是一個點讚,或者是一個擁抱,都可以固化孩子這種感覺。發現孩子的長處,找到孩子的自信點
其次是爸爸媽媽要發現孩子的優點,多鼓勵他們。
很多爸爸媽媽們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而且比較的時候,往往喜歡用別人家孩子的長處,來和自己家孩子比,這樣一來,眼中看到的就全是孩子的不足了,教育孩子的時候,自然也是負面的暗示比較多了。
其實孩子的成長,需要鼓勵而不是比較。
一方面,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有的孩子可能早熟,有的孩子可能開竅比較早,也有的孩子可能晚一些才能跟得上其他同齡的孩子,這都是可能的。所以爸爸媽媽們拿一個孩子的表現,去要求另外一個孩子的行為,本身就是不對的。
對孩子來說,真正需要比較的是之前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只要有進步,那就是成長了,那就是成功了。
另外一方面,鼓勵孩子的長處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夠在自己優勢上更進一步,也能讓他們能夠有更大的心理優勢去面對不熟悉的問題。
教給孩子一些實用的技能
當然,爸爸媽媽們在給孩子精神上鼓勵的同時,還應該教給他們一些實用的技能。
這些技能一方面可以提升孩子的動手能力,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孩子在面對某些事情的時候,能夠有足夠的經驗,以及更加從容的心態來處理。而不是什麼都不會,只能在那裡喃喃的說「我不會」。
用繪本故事給孩子戰勝困難的勇氣
最後就是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繪本故事,來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勇氣。
前段時間開心爸爸和開心一起看了本繪本,叫做《貧民窟的世界樂團》,這是一個真實發生的故事,也是一個教會孩子勇氣以及樂觀的故事。
在巴拉圭的卡特烏拉小鎮,有一座巨大的垃圾場,當地人對這座垃圾場是又愛又恨。愛呢,是因為他們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垃圾給他們提供了生活的必需品;而恨呢,則是因為這裡的生活條件因為垃圾變得太差了,環境汙染,空氣汙染,孩子們的輟學率也很高。仿佛在這裡生活的孩子們都是被上帝拋棄的一樣。
之前他們的生活也確實是朝這個方向發展的,直到有一天,一個叫做法維歐的人站了出來,他提議孩子們可以利用現有的垃圾,做出一些樂器來,然後演奏出屬於自己的生活,以及屬於自己的音樂。
也就是從那一刻起,這些孩子們的生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們因地制宜做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樂器,也學會了一首又一首的音樂。而且他們的影響力,從原來只在這個小鎮,到整個烏拉圭都知道了,再到最後被全世界人所熟知。
那個充滿勇氣的孩子,面對著鏡頭說出了「世界給我們垃圾,我們報之以音樂!」的名言。
這其實就是繪本能給孩子帶來的震撼,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比起那些孩子來說要好了不知道多少倍,他們都能靠自己的勇氣改變自己的生活,孩子又為什麼不能憑藉勇氣去解決一個個的問題了呢?
開心爸爸有話說
其實孩子說「我不行」的時候,更是爸爸媽媽需要重視起來的時候。
當然這裡說的重視,並不是極力督促他們,甚至是用爸爸媽媽們的威嚴來逼迫他們,而是應該從孩子不行的具體事情出發,從心理到技能上,幫助孩子全方位的提升,這樣才能給孩子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文:開心爸爸的日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