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媽媽我不行的時候,您的回答很重要,影響了孩子的未來

2021-01-19 開心爸爸育兒筆記

導語

「媽媽,我不行我不敢!」

前幾天開心爸爸一家人在外面吃飯,旁邊桌子坐了一對母子。看樣子媽媽是想培養一下孩子的主動表達能力以及和別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就一直鼓勵著孩子去和服務員說,自己這邊需要一壺熱水。

按理說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但這個孩子就是有點靦腆,媽媽鼓勵了好幾次他都表示自己不敢,自己不行。於是就形成了這樣的一個場景,一邊是滿懷期待的媽媽,希望孩子能夠大大方方乾淨利落的走上前去,和服務員說出自己的要求;另外一邊則是畏畏縮縮的孩子,媽媽越是鼓勵越是督促,他越是畏縮,越是不敢去嘗試。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爸爸媽媽在很多場合中都可以聽到孩子在那裡說「我不行」或者是「我不敢」。

比如讓孩子自己去穿衣服或者繫鞋帶什麼的,很多孩子都會說什麼我不會,或者我不行之類的話,這是他們自己不願意去嘗試;比如讓孩子做一些以前沒做過的事情,他們也會下意識說出我不行的話,這是他們自己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再比如讓孩子登臺表演,他們也會說我不敢,這是他們真的缺乏相關的經驗,確實是有些不敢。

面對孩子的「不行」,爸爸媽媽們的反應並不一樣。

有的爸爸媽媽們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畢竟孩子還小,動手能力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比較差,不會不行做不到實屬正常,自己隨手幫助一下就好了。而且隨著孩子長大,各種能力的提升,以後說不行或者不會的次數就會少了,真的沒有必要上綱上線;

有的爸爸媽媽們則是覺得這個問題很嚴重,所謂的不行到底是自己真的做不到呢,還是根本就不願意去做,做不到的話這是能力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學習,以及練習等方式來完善自己的能力,慢慢的就能做到了。而不願意做的話,就是態度問題了,面對困難不是說積極主動的去尋找解決方法,而是主動退縮,不願意嘗試,這種處世態度只會讓困難更多,問題更嚴峻。

那麼關於孩子說,媽媽我不行這件事,您是什麼看法呢?或者說您是如何回答的呢?

孩子說「我不行」的時候,到底想說些什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搞清楚行以及不行的定義。

很多時候,所謂的行與不行,是爸爸媽媽們按照自己的價值觀,以及自己對事情難易的判斷程度,或者是和別人的對比過程中,單方面無條件確定的一個標準。

比如上面那位媽媽,她就覺得孩子這麼大了,到飯店和服務員要上一壺熱水時間很正常的事情啊,孩子如果可以順利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並且把這壺水要回來的話,就說明他行,無論是社交能力還是表達能力,都能達到行的標準。反之,在那裡唯唯諾諾不敢開口,這就是很明顯的不行了。

而孩子說出來的「我不行」,更多是針對爸爸媽媽的需求而言的。

實際上孩子說「我不行」,看上去只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簡單並不代表不重要。那麼,當孩子說「我不能」的時候,他們到底想說些什麼呢?或者說,孩子說這些話的時候,他們內心深處到底在想著些什麼呢?

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可能:

不願意去嘗試

很多時候孩子們說「我不行」的時候,並不是說他們真的做不到,更多的是他們不願意去嘗試。

其實孩子和我們成年人是一樣的,都有自己的舒適區,在舒適區中做什麼事情,提什麼要求都是可以的。一旦超出了自己的舒適區就不一樣了,未知的過程未知的結果,什麼都是未知的,孩子自然就會本能的選擇退縮了。

沒有勇氣

有的時候,孩子說我不行代表了他們沒有足夠的勇氣。

對孩子來說,因為他們生活經驗的不足,以及視野並不是很開闊,在很多事情上都會人為的給自己設下心理的門檻。比如之前開心爸爸帶開心去兒童公園遊玩的時候,開心明明對著高空滑梯看個不停,但真的要讓他自己去嘗試一下的話,他又開始退縮了,不管開心爸爸怎麼鼓勵,他就是不願意邁出哪怕是一小步。

其實開心爸爸也可以想像得到,雖然說高空滑梯很好玩,但在開心眼中也是充滿了危險!那麼高的滑梯,需要先經過一段不短的人行橫道,下來的時候還要在滑梯上轉幾個圈,一個不小心摔下來該多疼啊!還是在下面看看比較保險。

不知道怎麼去做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孩子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去做。特別是在新技能的學習上,這種原因更是佔了大多數的情況。

比如上面開心爸爸說的,讓孩子自己嘗試著穿衣服以及穿鞋,這個在我們看來稀鬆平常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就可以說是「難於上青天」。他們根本不知道一根鞋帶如何通過左穿右穿的一些操作,就能夠把鞋子牢牢的固定在自己腳上;他們也不清楚穿衣服的順序是什麼,需要注意哪些細節等等。

什麼都不知道做起來自然是步步艱難,也難怪他們會下意識的說「我不行」,這時候的孩子們,是真的不會做啊!

從「我不行」到「我能行」,爸爸媽媽要做些什麼

而當爸爸媽媽們知道了,孩子說我不行的深層次原因後,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孩子正確的幫助,一方面是給他們處理問題的經驗,另一方面就是幫他們樹立起解決困難的信心。

真正的幫助孩子從「我不行」順利過渡到「我能行。」一般來說爸爸媽媽們可以通過以下的幾種方式,來幫助孩子。

多給孩子正面的暗示

首先是多給孩子正面的語言,或者行為上的暗示。

心理學中有個「羅森塔爾效應」,說的就是暗示的作用。一個孩子如果一直都是被鼓勵著,被表揚著長大的話,他們內心就會充滿自信,就算是難度很大的問題也有信心去解決。而且解決掉困難問題的經歷,又會形成很大的愉悅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

於是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自信,自然就不會動不動說我不行了。

這就需要爸爸媽媽們經常給孩子一些正面的語言暗示:

比如媽媽覺得你可以把這件事情做好的;這個任務太簡單了,我覺得寶寶十分鐘就能做好;我早就說過,寶寶做作業很自覺,都不用爸爸媽媽督促,等等等等。在很多需要孩子去嘗試的事情上,給予孩子足夠的正面暗示,確實是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一些。

當然,在孩子全部完成或者完成大部分任務後,爸爸媽媽還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或者是一個點讚,或者是一個擁抱,都可以固化孩子這種感覺。發現孩子的長處,找到孩子的自信點

其次是爸爸媽媽要發現孩子的優點,多鼓勵他們。

很多爸爸媽媽們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而且比較的時候,往往喜歡用別人家孩子的長處,來和自己家孩子比,這樣一來,眼中看到的就全是孩子的不足了,教育孩子的時候,自然也是負面的暗示比較多了。

其實孩子的成長,需要鼓勵而不是比較。

一方面,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有的孩子可能早熟,有的孩子可能開竅比較早,也有的孩子可能晚一些才能跟得上其他同齡的孩子,這都是可能的。所以爸爸媽媽們拿一個孩子的表現,去要求另外一個孩子的行為,本身就是不對的。

對孩子來說,真正需要比較的是之前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只要有進步,那就是成長了,那就是成功了。

另外一方面,鼓勵孩子的長處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夠在自己優勢上更進一步,也能讓他們能夠有更大的心理優勢去面對不熟悉的問題。

教給孩子一些實用的技能

當然,爸爸媽媽們在給孩子精神上鼓勵的同時,還應該教給他們一些實用的技能。

這些技能一方面可以提升孩子的動手能力,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孩子在面對某些事情的時候,能夠有足夠的經驗,以及更加從容的心態來處理。而不是什麼都不會,只能在那裡喃喃的說「我不會」。

用繪本故事給孩子戰勝困難的勇氣

最後就是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繪本故事,來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勇氣。

前段時間開心爸爸和開心一起看了本繪本,叫做《貧民窟的世界樂團》,這是一個真實發生的故事,也是一個教會孩子勇氣以及樂觀的故事。

在巴拉圭的卡特烏拉小鎮,有一座巨大的垃圾場,當地人對這座垃圾場是又愛又恨。愛呢,是因為他們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垃圾給他們提供了生活的必需品;而恨呢,則是因為這裡的生活條件因為垃圾變得太差了,環境汙染,空氣汙染,孩子們的輟學率也很高。仿佛在這裡生活的孩子們都是被上帝拋棄的一樣。

之前他們的生活也確實是朝這個方向發展的,直到有一天,一個叫做法維歐的人站了出來,他提議孩子們可以利用現有的垃圾,做出一些樂器來,然後演奏出屬於自己的生活,以及屬於自己的音樂。

也就是從那一刻起,這些孩子們的生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們因地制宜做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樂器,也學會了一首又一首的音樂。而且他們的影響力,從原來只在這個小鎮,到整個烏拉圭都知道了,再到最後被全世界人所熟知。

那個充滿勇氣的孩子,面對著鏡頭說出了「世界給我們垃圾,我們報之以音樂!」的名言。

這其實就是繪本能給孩子帶來的震撼,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比起那些孩子來說要好了不知道多少倍,他們都能靠自己的勇氣改變自己的生活,孩子又為什麼不能憑藉勇氣去解決一個個的問題了呢?

開心爸爸有話說

其實孩子說「我不行」的時候,更是爸爸媽媽需要重視起來的時候。

當然這裡說的重視,並不是極力督促他們,甚至是用爸爸媽媽們的威嚴來逼迫他們,而是應該從孩子不行的具體事情出發,從心理到技能上,幫助孩子全方位的提升,這樣才能給孩子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文:開心爸爸的日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孩子問「我被打了可以還手嗎?」媽媽高情商的回答,能影響孩子一生
    也會很多情況就是有的孩子喜歡欺負弱小,對誰都是盛氣凌人的態度,可是對於欺負的孩子,回到家就會問家長「媽媽,我被打了可以還手嗎?」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時,家長高情商的回答,能影響孩子一生。孩子問"我被打了可以還手嗎",媽媽的回答高情商,影響孩子的一生鄰居家的孩子浩浩是一個內向的孩子,見到生人就躲在了大人身後,也不喜歡和別人打招呼。一次在學校受到了同桌的欺負也不敢還手,回家問媽媽:「今天在學校有人欺負我,我能打回去嗎?」
  • 當孩子說「我要當李佳琦」時,媽媽的回答很重要,如何引導夢想
    小時候孩子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夢想,有想當科學家的,改造世界;有想當老師的,可以給同學留作業,打紅叉,超酷;有的想當醫生,救死扶傷……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和你說,「我想當網紅」,你會怎麼回答他呢?小朋友立志成為「李佳琦」,因為他「說說話就能掙錢」不久之前,一位媽媽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自己和孩子的一段對話,引人深思。事情是這樣的,因為還沒有開學,所以孩子一直在家,有天媽媽在刷直播購物的時候,看到央視著名主持人朱廣權,正在和李佳琦連線。
  • 媽媽,我的兩個蛋蛋可以孵出小寶寶嗎?媽媽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我有兩顆蛋蛋,它們還會跳呢?是我下的蛋蛋嗎?」那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夜晚,我一如即往的幫包警長洗澡,四歲半的包警長自己洗小雞雞,他突然開口問道。聽著他這個問題,我笑著回答:「是的,你有兩顆蛋蛋,它們叫睪丸。」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你的回答,影響孩子的未來!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的確,面對孩子要求玩手機的請求時,不同家長給出的不同回復,有可能會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 孩子問「別人打我,我可以還手嗎」,媽媽的回答,影響孩子的一生
    玲姐經常帶小兒子與鄰居家孩子玩耍,有一晚,玲姐忙著輔導大兒子功課,小兒子自己去了鄰居家玩,回來的時候,玲姐看到孩子臉上有幾道手指劃痕。玲姐問小兒子怎麼回事,小兒子支支吾吾說「被哥哥搶走玩具,還抓傷我的臉」。
  • 「媽媽,在學校有人打我!」你的回答,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媽媽,在學校有人打我!嗚嗚嗚~ 」 什麼情況?這個孩子怎麼老打我家娃呀?這個老師怎麼不管管呀?誰在打我家娃,我就打誰。。。 孩子被打,哪一個老母親不心疼。可是大人真的懂得孩子的「打架」嗎?面對孩子打架,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合適? 1 孩子打架,其實是這樣的 孩子打人,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成人理解的暴力行為問題,只是還沒成長起的一些能力。
  • 有人說孩子的智商遺傳母親,如果媽媽很笨,會影響到孩子嗎?
    我個人覺得影響孩子最大的,不是媽媽的智商,而是媽媽從小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雖然可能有些不排除有些媽媽很聰明,孩子也很聰明,但媽媽苯,孩子並不見得孩子也很笨。我認識的一位父母生了兩個兒子,老大很精明、能幹,在國內就混了個大專,但是卻考出國了,據說在美國讀了博士,還找了份不錯的工作,把他母親接過去了。
  • 孩子總是說「我不行」怎麼辦?三種方法激發孩子的自信
    前言:老話說孩童時代是最無所畏懼的年齡,可現在卻有很多小朋友,從小總是將「我不會」,或者「我不行」這樣的字眼掛在嘴邊,好像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從內而外孩子透露出來的就是膽怯,一點自信的樣子都沒有。按理說已經八歲的萱萱是個大孩子了,很多事情都可以獨立地完成。可直到現在,萱萱還沒有獨自過過馬路,從家裡到學校只有十幾分鐘的路程,永遠都是父母接送。在大人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萱萱卻不敢一個人完成,總是用「我不行」來回答父母。就連去樓下超市買點調料,貌似萱萱都不行。說真的,媽媽很難理解為何孩子會有這樣的說辭,明明幾步路的距離,可萱萱就是不敢。
  • 當孩子說「想當李佳琦」時,這位媽媽的回答太贊了!父母該如何面對...
    各位家長、老師,如果您的孩子問您:「我以後想當網紅,想做李佳琦,可以嗎?」您會怎樣回答呢?前不久,一位媽媽在網上分享了和孩子之間的一段對話,引發無數網友的好評。事情是這樣的:那天這位媽媽正在刷直播購物,正好趕上央視主持人朱廣權和淘寶直播主播李佳琦跨界合作,共同為湖北人民直播帶貨。直播期間,朱廣權才思敏捷,金句頻出;李佳琦業務熟練,掌控全場。在二人的帶動下,媽媽忍不住下了好幾單。就在剛付完款準備關掉直播的時候,兒子突然湊到她身邊,說:「媽媽,我以後想當李佳琦,可以嗎?」
  • 當孩子跟你說「爸媽,我有喜歡的人了」,父母的反應影響孩子一生
    的確,父親用這樣極端的行為去阻止女兒談戀愛,對於孩子而言,是一種恐嚇,這樣的教育方法勢必會給女兒留下陰影,甚至影響孩子未來交友。不管父母對早戀持什麼態度,有一件事始終不會變,那就是當孩子說「爸媽,我有喜歡的人」時,父母的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 「媽媽,天冷了可以不去幼兒園嗎?」你的回答,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如果有一天,孩子對你說:「媽媽,我不想去上學了」,你會如何應對?
  • 孩子:我被打了可以還手嗎?媽媽的回答高情商,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是父母的期望與未來。平常在家裡連孩子的一根手指都捨不得碰,但是當孩子在學校裡超出自己的保護範圍時,就往往會發生家長擔心的事情,最常見的就是被其他小孩子欺負。
  • 「媽媽,你為什麼去上班?」媽媽不同回答決定孩子格局,值得學習
    要知道,娛樂圈的競爭壓力有多大,很多明星夫妻不婚隱婚,即使結婚生子了大多都是把孩子留給父母或保姆照顧,老公肯放下工作照顧家庭、陪伴孩子,可以說是很大的犧牲了,真是不容易呀!戚薇的回答十分暖心,她安撫了女兒的情緒,又說明了工作和照顧女兒的必要性,同時還表達了對老公的感恩之情,真是一個高情商的回答。
  • 「壞媽媽,我要打死你!」 當孩子飆狠話,爸媽下一秒的回答很重要
    比如「你是個壞媽媽,我要打死你!」這種在家長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話語,也常能夠從一些孩子的嘴中聽到。看著自家孩子口出狂言而變成了「熊孩子」,很多家長往往非常心寒。面對孩子口出狂言,部分父母可能會第一時間就直接指責孩子,也有一些父母會對此漠不關心。
  • 孩子說:「媽媽,同學說你長得醜」智慧媽媽的回答,實在高明
    文|文兒看臉的時代,大人不自覺的會在孩子面前評價別人的長相,「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孩子往往看到什麼說什麼,不懂得拐彎,有的時候也會隨意評價別人。閨蜜本身也是一位比較講究的人,但是有段時間臉上過敏,就沒有化過妝,而是素顏去接孩子。有一次孩子看到閨蜜後臉上悶悶不樂的,閨蜜連忙問他:「兒子,你怎麼了呀?」孩子支支吾吾地說:「我同學有人說你長得醜,我很生氣,想要揍他,被老師攔下來了。」閨蜜摸著孩子的頭說:「你覺得媽媽長得醜嗎?」孩子大聲說:「當然不了,媽媽是我心目中最漂亮的,是我最愛的人。」
  • 孩子常說「我不行」,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的成長思維,讓其無所畏懼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面對同一件事,不同的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比如有些孩子總是會說「我不行」,他們會表現得煩躁不安,甚至用避而不談的方式去應對問題,這種孩子其實是擁有固定型思維。相反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表現得異常興奮,並勇於面對問題發動思維去把問題排解。
  • 「我再努力也考不了100分怎麼辦?」媽媽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
    第一次,英語測驗92分,「媽媽,這次英語90分以上,還不錯」;第二次,英語測驗96分,「媽媽,我又比上次進步了一點」;第三次,英語測驗98分,「媽媽,離我的目標越來越近了」;第四次,英語測驗前,兒子格外緊張:「媽媽,我努力了,也考不了
  • 「媽媽,我想玩手機」,三流媽媽回答最常見,一流媽媽回答最機智
    「媽媽,我想要玩手機」,三種寶媽的回答完全不同在生活中,處於同一個階段的孩子雖然看似差不多,但我們會發現孩子和孩子之間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非常的優秀,但有的孩子就很普通,而這更多的是來自媽媽對待孩子日常的態度。
  • 「媽媽,我沒考好」,兩位媽媽的不同回答,決定孩子日後兩種成就
    「文/育兒女神Miss劉(個人原創,歡迎轉載分享)」作為父母,你是不是很在意孩子試卷上的那個分數。每當看到孩子成績單的時候,火氣是無法控制的,有著恨鐵不成鋼的無奈和氣憤。每個人都知道社會競爭壓力大,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各種興趣班輔導班堆加就不說了。單從正常學校的教育成績上來看,就夠父母操心的了。
  • 「媽媽,我不敢」,當孩子畏懼挑戰,你的回答很重要
    媽媽:「想玩可以過去試試。」孩子:「我不會。」媽媽:「沒事,多嘗試幾次就會了。」孩子:「我不敢。」遊樂場裡,一個5-6歲的小男孩,與媽媽駐足在圍欄外,孩子踮著腳尖,伸長脖子,看裡面的小朋友玩攀巖。媽媽注意到孩子渴望進去玩,就鼓勵孩子參加。孩子經媽媽提醒,反而抱緊媽媽的手臂,直搖頭說自己:「我不會,也不敢玩。」孩子不敢嘗試新事物,很有可能是因為自信心受過打擊。或者父母包辦太多,孩子沒有展示能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