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你的回答,影響孩子的未來!

2020-12-08 貴州教育發布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

的確,面對孩子要求玩手機的請求時,不同家長給出的不同回復,有可能會影響著孩子的未來。手機是把雙刃劍,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手機,是我們的永恆的課題。

之前,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公布了自己長達十年的研究結果,令人震驚。這位科學家在10年前從全國各地的中下階層的家庭中選取了100名孩子,將他們分成了兩組:50名是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50名是對手機痴迷的孩子。然後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

10年後,調查結果如下:50位痴迷手機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學。另外50名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只有三名孩子高中畢業後選擇在家。這些考入大學的孩子們,有16位獲得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 一項測試表明,兒童使用手機時,大腦對手機電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

近期,英國《每日郵報》更撰文指出,兒童用手機會造成記憶力衰退、睡眠紊亂等健康問題。英國華威大學的傑勒德·凱都博士警告說,手機輻射會破壞孩子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從而引起記憶力衰退、頭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問題。

1.手機是如何毀掉孩子的呢?

★智慧型手機影響兒童健康

智慧型手機傷害孩子視力,導致孩子失明或者傷害孩子頸椎,導致孩子頸椎變形的新聞屢見不鮮,這些傷害都是有形的,可以眼見為實的。另外,沉迷智慧型手機的孩子常常會對運動鍛鍊表現出消極態度,導致運動能力低下,進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手機讓孩子患上抑鬱症

有專家表示,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越多,越喜歡宅在家裡的人,患上抑鬱症的機率就越高,經常玩手機的孩子患抑鬱症的比例遠高於一般孩子。

手機損傷腦神經

孩子的生理構造和生理形態與成人不同,手機、平板電腦等無線電設備產生的電磁波輻射對兒童神經系統的傷害遠大於成人,過度接觸電磁波輻射對兒童健康狀況和認知力會產生一定影響。

手機耽誤孩子學習

喜歡玩手機的孩子,習慣了手機帶來的輕鬆愉悅的信息,對知識學習感到枯燥乏味,學習成績下降,受到指責後更需要在手機網絡裡找到慰藉,形成惡性循環之後,孩子逐漸喪失求知慾,產生厭學情緒。整天沉迷於手機世界裡,花費在學習上的時間、精力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學習成績必然下滑。

容易導致睡眠障礙

可能大家都知道,孩子頻繁使用智慧型手機會引起視力下降。但更可怕的是會引起睡眠問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家健康機構,做出了一項調查,手機光線比日常燈光對孩子睡眠的影響,把十位孩子分別進入兩個房間,一個房子的孩子們在看電視後睡覺,用了28分鐘內睡著;而另一個房間玩智慧型手機後的孩子,普遍在39分鐘之後睡著。所以,不建議孩子在睡覺前看電視。

2.法國出臺禁止中小學生用手機政策

新法案規定,學生在整個校園和教室都不得使用手機;據統計,12-17歲學生手機的普及率已經達到90%;中小學生禁用手機是馬克龍上臺後提出的重要舉措之一。

用禁令,是希望家長引起重視!

3.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採取不同的幹預措施

1-3歲:儘量不讓孩子接觸手機

幼兒的視網膜要到12歲才能發育完善,在此之前都應該儘量少接觸手機類電子產品。兩三歲接觸電子產品(手機遊戲/電視)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歲發生注意力障礙(比如多動症)的可能性也越大。

建議:

父母儘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多與孩子互動、主動更新孩子的玩具等。父母手機中拒絕下載任何遊戲,以防孩子因遊戲上癮而索要手機玩。如果孩子對手機好奇,可向孩子示範打電話、發語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對手機用途的正確認知。

3-6歲:儘量不讓孩子接觸手機遊戲

不少父母為了一時清淨,偶爾會把孩子丟給手機遊戲「照看」。3-6歲的孩子還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觸遊戲,極易上癮。

因此,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適當接觸手機。例如:讓孩子明白手機可撥打電話、可與人聊天、視頻等基本用途,但一定要遠離手機遊戲。

建議:

父母家人手機去娛樂化,即刪除遊戲、音樂、視頻等各類會吸引孩子的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機,除了翻翻相冊、拍拍照,也不會覺得有趣,自然不會一直纏著父母要手機玩。積極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多與孩子共讀兒童繪本。(繪本的顏色和故事性,對孩子吸引力也比較大,只要孩子愛上閱讀,基本不會想著要玩手機了。)豐富孩子的生活經歷,多帶孩子外出體驗大自然,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

7-12歲:針對手機問題不宜強勢打壓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入了心理叛逆期的第二階段,即兒童叛逆期。處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會變得固執又脾氣暴躁。

面對孩子沉迷手機,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一用父母身份強壓(我說了不許玩就是不許玩/再玩就沒飯吃了/再玩就揍你);二是用親子關係威脅(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歡你了)。這兩種方法,弊大於利。長此以往,不僅會嚴重破壞親子關係,還會加重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和沉迷。

建議:

家長要制定規則。與孩子協商規定玩手機的時長、次數,作為必須遵守的規則,如若違反,可以承擔家務為責罰手段。家長要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動機,目標是「孩子停止玩手機遊戲」,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機遊戲」。允許孩子出現頂嘴、哭鬧等不滿情緒。家長要試著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場,如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先完成作業再玩手機,不要說「現在立刻去做作業」,而是說「我知道這個遊戲很好玩,但你必須先完成作業。我看著你玩兒完這一局,然後你就去做作業,可以嗎?」

12-18歲:適當幹預,引導孩子合理利用手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處於青春期的前奏,思想認知水平較高,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父母應堅持適當幹預、合理利用。直接沒收或生氣吼罵、甚至是暴打一頓,都是治標不治根的做法。

手機就像一把雙刃劍,能傷害孩子,但也能幫助孩子,關鍵在於如何使用。

建議:

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和行為變化,給予孩子一定的個人空間。很多青少年沉迷手機,是因為對性的好奇,父母可試探詢問並委婉教育。如通過微信、扣扣或郵件的方式,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性知識等。有了溝通和信任後,與孩子一起協商制定玩手機的規則。例如:是否可以帶去學校玩、什麼時候可以玩手機、一次可以玩多久、如果超時會有怎樣的懲罰等。正確看待孩子使用手機,引導孩子合理利用手機的正面效應。例如:手機上閱讀電子書籍更方便、手機搜索學習信息等。

可能看了這麼多

真正做起來

很多家長還是很頭疼

如何在父母親自陪伴孩子

以及讓孩子使用電子產品之間

找個平衡點呢?

隨小編繼續往下看↓↓↓

4.三點經驗

①規定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孩子玩手機時間已經很久了,不讓他玩,就大哭大鬧的,該怎麼辦?這個問題其實也好解決,一來規定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二來是可以提前提醒他一下還剩多少時間,讓他說話要算話。

電子產品對孩子的吸引力是很大的,10分鐘一下子就過去了,所以提前提醒下孩子,讓他有個時間準備結束,對於孩子來說比較容易接受。

當然,這個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長也不必規定的那麼死,有的節目時間長一點,二三十分鐘,看看也無妨,但每天總共的時長最好不超過1個小時。

只要一直保持這種規則,孩子就會逐漸習慣的,這對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也是有好處的,畢竟孩子都沒什麼自制力,還是需要父母通過在生活中幫孩子遵守規則。

②通過電子產品學習

在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可以教孩子了解到電子產品的優點,讓孩子通過電子產品學習到新的知識。手機的地圖功能幫助孩子認路,還可以讓孩子學著拍照、錄像、天氣預報、微信語音信息等和生活緊密聯繫的實用性功能。

再者,父母可以幫孩子挑選一些有教育意義的節目,比如動物世界,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並且時不時問一下孩子,這是什麼動物,那是什麼,解釋給孩子聽。

在平常的時候,可以看一些相關的繪本並且帶孩子去動物園,那麼孩子從不同渠道接受的信息就全部結合起來了。

③找到能替代電子產品的活動

有的媽媽說,孩子不看電視不玩手機就覺得無聊,不知道幹什麼好。所以,除了使用電子產品以外,讓孩子培養點興趣愛好,安排豐富的娛樂活動,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學畫畫、學下棋等等,每天都需要練習,也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耐心;或者帶孩子爬山、遊泳,讓孩子全身心都鍛鍊了;還有親子閱讀、親子遊戲,這些都是能夠幫孩子綜合發展的有益的活動。

5.父母的陪伴讓孩子見識更大的天地

最優秀的父母,是最會帶著孩子玩的父母。帶孩子散步、旅行、博覽群書,孩子會在自然中觀察蟲居、鳥鳴、草露,感知山、海、雲、霧之美,在書中拓展眼界和胸懷。

從小被自然灌溉,被人文浸潤,被書香薰染的孩子,興趣自在天外,心中自有大世界,又怎會沉溺於手機等電子產品中?

都說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財力和孩子的靈氣,不如說拼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凝聚力。好的父母用心關愛孩子、傾聽孩子、指引孩子,而不是扔給孩子一部手機。一部小手機,往往藏著做父母的哲學,也藏著孩子的未來。

願父母們共勉!

(來源:好家教育)

相關焦點

  • 「媽媽,我想玩手機」,三流媽媽回答最常見,一流媽媽回答最機智
    「媽媽,我想要玩手機」,三種寶媽的回答完全不同在生活中,處於同一個階段的孩子雖然看似差不多,但我們會發現孩子和孩子之間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非常的優秀,但有的孩子就很普通,而這更多的是來自媽媽對待孩子日常的態度。
  • 媽媽,我可以玩手機嗎?猶太父母的回答方式,培養了扎克伯格
    玩是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在玩和學習之間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玩。我們經常聽到孩子問我們:媽媽我可以玩會手機嗎;媽媽,看完電視再寫作業行不行等問題。有的甚至以玩手機對眼睛不好,或者看卡通很幼稚的理由直接拒絕孩子。不過也有通情達理,會同意孩子看一集的。 很多家長都會這樣回答,並且始終沒有認識到這樣回答是不對的。其實父母這樣回應孩子,會失去了解孩子真實想法的機會。我們把這種親子交流成為低質量的交流。 當然父母和孩子交流除了這種低質量的交流,還有一種就是敷衍式的交流。
  • 「媽媽,我要玩手機」,三流媽媽這樣回答,而一流媽媽這樣回
    「媽媽,我要玩手機」,相信每個家長都對這句話無比的熟悉三個層次的母親回答是不同的: 一流的母親動腦,二流的母親動嘴,三流的母親的反應是最可怕的!下面作者就根據這幾種媽媽不同的表現案例來為大家分析一下!三流媽媽這樣說:「再喊就把你手給剁了」案例1:4歲的毛毛已經會玩手機了,每天學爸爸媽媽的樣子撥手機,爺爺奶奶也不太在乎。
  • 媽媽,我的兩個蛋蛋可以孵出小寶寶嗎?媽媽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我有兩顆蛋蛋,它們還會跳呢?是我下的蛋蛋嗎?」那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夜晚,我一如即往的幫包警長洗澡,四歲半的包警長自己洗小雞雞,他突然開口問道。聽著他這個問題,我笑著回答:「是的,你有兩顆蛋蛋,它們叫睪丸。」
  • 媽媽,為什麼你能看手機,我不能?
    昨晚九點半,我讓二寶睡覺。二寶問我:「媽媽,你睡覺嗎?」「你先睡,媽媽還有事做。」我立刻回答。「什麼事?你還要繼續看手機嗎?為什麼你能繼續看手機,我不能?」二寶一臉認真看著我繼續問。「我的文章還沒寫完呢,我要繼續在手機上寫文章。」我理直氣壯地回答二寶。「寫文章就是寫字嗎?」二寶一臉疑惑接著問。「是啊。媽媽的字還沒寫完呢,媽媽要繼續寫呀!」我一邊給二寶脫衣服,一邊回答二寶。「媽媽,我也在手機上寫字,行不行?」
  • 孩子問「別人打我,我可以還手嗎」,媽媽的回答,影響孩子的一生
    玲姐經常帶小兒子與鄰居家孩子玩耍,有一晚,玲姐忙著輔導大兒子功課,小兒子自己去了鄰居家玩,回來的時候,玲姐看到孩子臉上有幾道手指劃痕。玲姐問小兒子怎麼回事,小兒子支支吾吾說「被哥哥搶走玩具,還抓傷我的臉」。
  • 一個10歲孩子的困惑:為什麼媽媽可以玩手機,而我卻不能玩遊戲?
    一個10歲孩子的困惑:一個孩子寫了一篇作文:上周末,媽媽陪我在家裡複習功課,那天媽媽已經刷了一天的抖音了,晚上我有一點累,想玩一下手機遊戲,才剛玩一會兒就被媽媽搶走手機,還痛罵了一頓,說我成績不好,還玩手機!
  • 孩子問「我被打了可以還手嗎?」媽媽高情商的回答,能影響孩子一生
    從孩子出生的一刻起,家長就有操不完的心。小時候擔心孩子的營養能不能跟得上,長大了擔心孩子遇到成長中的問題。不管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家長少不了要處理一些打架的問題,同學之間在一塊小打小鬧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一不留心就會起爭執。緊接著兩個孩子就會打起來了。
  • 「媽媽,我想玩手機」,三種不同的答覆,將決定孩子不同人生!
    不得不承認,如今的孩子似乎手機比家長還親,一碰到手機就忍不住沉迷,不是玩遊戲機就是看視頻。而家長們也終於意識到孩子玩手機的頻率有多麼高,玩手機的時間有多麼長。但家長自己也很難做到脫離手機,工作、娛樂都可以通過手機完成,孩子也是有樣學樣,既然家長一直玩手機,為什麼我不能玩?
  • 當孩子說媽媽我不行的時候,您的回答很重要,影響了孩子的未來
    導語「媽媽,我不行我不敢!」前幾天開心爸爸一家人在外面吃飯,旁邊桌子坐了一對母子。看樣子媽媽是想培養一下孩子的主動表達能力以及和別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就一直鼓勵著孩子去和服務員說,自己這邊需要一壺熱水。按理說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但這個孩子就是有點靦腆,媽媽鼓勵了好幾次他都表示自己不敢,自己不行。
  • 「媽媽,在學校有人打我!」你的回答,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誰在打我家娃,我就打誰。。。 孩子被打,哪一個老母親不心疼。可是大人真的懂得孩子的「打架」嗎?面對孩子打架,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合適? 1 孩子打架,其實是這樣的 孩子打人,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成人理解的暴力行為問題,只是還沒成長起的一些能力。
  • 當孩子問「能給我零花錢嗎」,你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其次,關於零花錢的數額,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符合孩子勞動價值,結合市場價格和孩子需求。在孩子賺取零花錢的過程中,孩子參與勞動,是對孩子動手能力的一種鍛鍊,也是讓孩子初步理解勞動的價值。另外,只有孩子自己體驗過勞動的辛苦,才更能明白父母的不易。在皮皮媽看來,用勞動換取零花錢的方式,是非常好的。
  • 「我能玩會遊戲嗎?」聰明父母不拒絕,你的回答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所以遊戲真的已經成為主流了嗎?呵呵,當然不是,作為學生,學習還是很重要的,所以遊戲這方面,家長還是要管的,不過依著孩子對遊戲的著迷程度和這些數據的強有力的對決,家長對付孩子的遊戲問題,也是提了一個等級。當孩子問你:「我能玩會遊戲嗎?」
  • 「我可以再玩3分鐘嗎?」兩位媽媽不同的回答,成就娃不同的教養
    如果您家孩子請求「再玩3分鐘」,您會怎麼回答的呢?01「媽媽,我可以再玩3分鐘嗎?」「一個男生,你玩什麼不好,非在那織什麼毛衣?」「別玩了,趕緊讀書去!」孩子一旦想用考砸成績報復媽媽,媽媽也沒辦法。02「媽媽,我可以再玩3分鐘嗎?」「你的時間,當然是你說的算了。不過,你要記得,寫不完作業是不能吃飯的!小孩子也是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呢!」
  • 孩子用認真寫作業來爭取玩手機,家長很無奈,更值得大家深思
    信中寫道:媽媽,晚安我睡覺了,求求你再給我一次機會求求你了,我從明天開始我肯定先寫作業和一頁題,我再不墨跡了,我一天我寫完作業和一頁題,我能不能看30分鐘的手機。
  • 「媽媽,天冷了可以不去幼兒園嗎?」你的回答,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如果有一天,孩子對你說:「媽媽,我不想去上學了」,你會如何應對?
  • 孩子問:「為什麼我不能玩手機?」你是怎麼回答的?
    領孩子去朋友家做客,我們都做好了午餐,結果兩個孩子卻一人抱個手機再看寶寶巴士兒歌,叫了幾次都不理。而朋友家有好多別樣的玩具,孩子完全沒有想像中感興趣,就是一個勁兒地玩手機,幾乎沒有什麼交流。兒子平時很少在家玩手機,反過來問我:「為什麼別人可以玩手機,我卻不能?」我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做答。我們可以讓孩子不玩手機,但是大環境下,其他孩子都在玩手機,我們的孩子如何不玩手機,學會自處呢?姐姐家孩子2歲就整天用手機看動畫片,邊看邊揉小眼睛。
  • 「媽媽,可以給我零花錢嗎?」你是怎麼回答的?
    到了一定年齡後,幾乎所有孩子都向父母提出過關於零花錢的要求。當孩子說「媽媽,可以給我零花錢嗎?」的時候,我們的回答對孩子至關重要。給不給零花錢,如何給零花錢,不在於父母有錢沒錢,而在於父母的格局和見識。
  • 「我想讓你陪我的時候,你在看手機!」失敗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痛
    女兒四歲的時候曾問我:「媽媽,為什麼你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都要看手機呢?你看我都沒有看手機呀!你抱著我睡覺不好嗎?」當時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心咯吱一下疼極了。我一邊放下手機,一邊摟著女兒,一邊告訴她:「寶貝兒,媽媽看手機其實並不是在玩。因為媽媽第二天要寫文章,所以媽媽希望能夠通過查看新聞的方式來積累一些素材。」
  • 孩子問爸爸:「你為什麼可以玩手機,我卻不能?」爸爸這麼回答
    晚飯後,孩子開始寫作業。完成一科作業休息的時候,孩子從書房走出來,看到爸爸正坐在沙發上看手機。想起自己昨晚被收繳的手機,他大聲地質問道:「爸爸,憑什麼你想玩手機的時候就可以玩手機,卻要收走我的手機?」爸爸抬起頭來,平靜的看著孩子,卻什麼都沒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