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何以吸引天下信眾虔誠朝山? 一一九華山叩拜地藏菩薩紀事
曾祥裕 曾海亮
9月16日,農曆七月二十九,是地藏王菩薩聖誕日。
清晨,我洗淨後虔誠向地藏菩薩上香叩拜。
之後我在佛樂伴隨下靜心品茶,腦海浮現我上九華山叩拜地藏菩薩的往事。
地藏王菩薩也稱地藏菩薩,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地藏十輪經》中說,地藏菩薩和觀世音菩薩一樣,在十方世界現種種身,說種種法,令眾生離種種困苦,所求皆得滿足。供養地藏菩薩,可佑土地豐饒、家宅平安,所求皆遂意。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城西南20公裡處,距長江南岸貴池市約60公裡。方圓120平方公裡,主峰十王峰1342米,為黃山支脈,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菩薩道場,被譽為國際性佛教道場。
九華山的獨特風景吸引世人的目光。
九華山主體由花崗巖構成,以峰為主,盆地峽谷,溪澗流泉交織其中。南朝時,因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
除了自然風景優美外,更為重要的是九華山為地藏菩薩的道場。
據《九華山志》等文獻記載,佛教大約於公元5世紀初傳人九華山。401年,一位來自天竺的名叫杯渡的僧人來到九華山創建毛庵,傳經布道。100年後,503年,一位名叫伏虎的僧人來到九華山,創建伏虎庵作為道場。但在隋朝以前,九華山因地處偏僻,僧人極少,佛教沒有在此產生影響。直到唐代中期地藏道場形成以後,九華山的香火才真正興盛起來。
九華山地藏道場的形成與新羅王子金喬覺九華證道直接有關。中國佛教史上所說的「地藏王菩薩」有兩個,一個是「釋地藏」,一個是「金地藏」。前者是佛經上描述的地藏王,是佛教塑造的信仰偶像;後者卻是實有其人,他就是朝鮮三國時期的新羅王子金喬覺。
金喬覺(696―794年),系新羅僧人,俗稱「金地藏」,古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東南部)國王金氏近族。24歲時,削髮為僧,於中國唐朝玄宗時來華求法,經南陵等地上九華,遂於此山深無人處,擇一巖洞棲居修行。當時九華山皆為青陽縣居士閔讓和屬地。金喬覺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後竟遍覆九峰。閔讓和十分驚異,由驚而喜,先讓其子拜師,後自己亦隨之皈依。至今九華山寺殿中地藏聖像左右的隨侍者,即為閔讓和父子。
據佛經記載,金地藏在忉利天宮受釋迦牟尼佛的囑咐,要他在釋迦牟尼佛逝世之後、彌勒佛降生之前的這段時間裡,主管世間眾生的教化。為此,他一直現身於人、天、地獄之中,並發願要為世間一切眾生擔負一切痛苦,創造一切幸福,發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他以自我犧牲的精神贏得了眾生的崇拜。
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金地藏有了棲身之地和收留徒眾常住寺內的條件。金喬覺聲聞遐邇,連新羅國僧眾聞說,也相率渡海來華隨侍。唐貞元十年(794年),金喬覺99歲,忽召眾徒告別,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羅節有聲,如撼金鎖」。眾佛徒認定他即地藏菩薩示現,遂建一石塔將肉身供於石塔中,尊為「金地藏」,嗣後配以殿宇,稱「肉身殿」。從此九華山名聲遠播,逐漸形成與五臺山文殊、峨眉普賢、普陀觀音相併稱的地藏菩薩應化道場。
金地藏在九華山75年的修行實踐中,禪淨兼修,使九華山佛教形成禪淨合一之特色。禪宗和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中影響最大的兩個宗派,禪宗文化深受文人知識階層的喜愛,淨土宗則在民間十分流行。禪宗自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提倡「佛在心中」、「即心即佛」、「自悟自度」、「頓悟成佛」、「現世解脫」,主張不讀經、不拜佛、不崇拜偶像、不脫離世間,認為佛與眾生的區別只在迷悟之間,一念迷時即眾生,一念時悟即佛。
我面對金地藏的佛像,心想,勇猛精進,一心向佛,成就了他的弘法事業。我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缺少這種耐得寂寞,甘於清貧,樂於事業的胸懷和毅力,所以當代社會文化領域,缺少像錢鍾書、趙樸初、魯迅、陳寅恪、梁思成這樣的學術泰鬥。
我在九華山聞到佛法後才知,其所以吸引僧眾前來朝山,還在於它禪淨兼修禪宗之聖地。禪宗是一個具有高度自主意識和自信精神的佛教宗派,它主張不靠他力、全賴自力獲得人生的解脫和覺悟。與此不同,淨土宗是一個依靠他力尋求解脫的宗派。它以死後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為修行目標,認為現實世界的苦難是不可避免的,人們想在現世獲得解脫是不可能的,並且由於眾生生死業重,單靠自己的力量尋求解脫也是不可能的,必須藉助於阿彌陀佛的願力,才能往生西方淨土,獲得解脫。淨土修行十分簡單易行,只要不斷地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即可,故深得普通百姓的歡迎。
我認為,佛教在二十一世紀得以發揚光大的出路在於倡導禪淨兼修,才能符合國情,贏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