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道場——九華山
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菩薩的道場。自從唐代以來,九華山自然形成的僧人肉身舍利達15尊,現可供瞻仰的有5尊,其中一尊仁義師太肉身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舍利。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為什么九華山的肉身菩薩這麼多?為什麼這些肉身歷千年而不腐?是不是經過特別的防腐處理?是不是與九華的地理環境有關?是不是他們有什麼特別的修行方法?朝拜九華山的意義如何?下面我們一起探討九華山肉身菩薩之迷。
九華山地藏菩薩99米聖像開光法會(2014.8 蟬友圈九華山朝聖)
潮溼的自然環境與防腐
九華山屬於以山峰為主,溪澗泉流交織的獨特地貌。屬北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季風明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雨集中、梅雨顯著,從而形成陰、涼、溼的山區氣候特點。其空氣年平均溼度80℃,全年降水日期182.7天,全年降水量約兩千毫米。這樣的自然環境,居民家裡的衣物,儘管不停地翻曬,但仍有黴變,牆邊的木柱和放在地上的木桌經常發黴,甚至長出了木蘑菇。而存放肉身菩薩的坐缸,卻置於室外任風吹雨打,經三年而不腐,實在是不可思議。貼金供養後,其身體一直暴露在空氣中,卻也完好無損。
佛光—蟬友圈領隊衲木措攝於2013年九華山朝聖
殊勝的肉身舍利
令人稱奇的是,百歲宮明代無暇肉身菩薩,在「文革」中被埋入地窖十餘年,身上的貼金已剝落,但身體卻完好無損。這尊肉身,從其圓寂算起,至今近 400年了。2013年我在隨蟬友圈九華山朝聖時,曾瞻禮了無暇禪師的肉身舍利,並參訪了無暇禪師的閉關洞,非常殊勝,真是不可思議。
更神奇的是,金喬覺已圓寂一千多年,其肉身舍利現供奉在九華山肉身寶殿。唐貞元十年(794年),金喬覺99歲,忽召眾徒告別,趺跏圓寂。相傳其時「山鳴石隕,扣釧嘶嘎,群鳥哀啼,地出火光」。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羅節有聲,如撼金鎖」。眾佛徒根據《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語:菩薩「安忍如大地,靜慮可秘藏」。認定他即地藏菩薩示現。建一石塔,將肉身供於石塔中,尊為金地藏,嗣後配以殿宇,稱肉身殿。從此九華山名聲遠播,逐漸形成與五臺山文殊、峨眉普賢、普陀觀音菩薩相併稱的地藏菩薩應化道場。
三步一拜朝禮地藏菩薩肉身舍利(蟬友圈九華山朝聖 2013年)
肉身菩薩是怎麼形成的?
佛教認為,舍利是戒定慧之所修。《玄應音義》載:「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別」。全身舍利即是指高僧示寂後,其身體經久不爛,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者。碎身舍利指高僧大德荼毗後之遺骨。我們所說的肉身菩薩,就是佛教所說的全身舍利。《金梵明經》載:「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燻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
朝拜舍利的功德意義?
歷代以來,慕名前來九華山朝聖地藏菩薩及諸肉身舍利的高僧大德及信眾絡繹不絕。蟬友圈領隊衲木錯前幾年在拜訪本煥老和尚時,曾聽聞老和尚講述他當年朝聖地藏菩薩肉身舍利的感應事跡。佛陀在印度拘屍那羅圓寂荼毗時,曾留下八斛四鬥舍利遺後世瞻仰禮拜。
佛陀曾開示,若有因緣朝聖瞻仰佛菩薩舍利,功德不可思議。《大般涅槃經》記載:「若見如來舍利,即是見佛」。
九華山肉身舍利的形成?肉身菩薩比丘尼仁義師太的應化事跡?朝拜舍利的功德意義.了解更多詳情及參與體驗,歡迎五一期間(4月29-5月3日),隨蟬友圈佛旅網領隊前往九華山朝聖參學。參訪諸禪寺道場,禮諸佛菩薩,體驗方外清靜行修,消業積福,體悟無上殊勝加持。
詳情點擊:2017.4.29九華山消業積福 閱藏朝聖遊學
報名聯繫1.可通過【蟬友圈佛旅網】服務號官方微店報名參加;
2.可通過人工客服報名參加;
3.報名信息敬請提供姓名、性別、年齡、地區、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等信息;
4.報名流程:確認行程費用——聯繫客服人員——填寫報名確認函——交費——領隊聯繫;
5.如有疑問請諮詢客服人員:
·寬宇/朱朱 18826280891 Q/微信 1828112892
·定姍 13826266350 Q/微信 472116963
組織單位廣州蟬友圈國際旅行社(佛旅網2007-2017)
中國首家專業佛教文化旅遊旅行社,蟬友圈文化旗下企業,業務傳承於佛旅網,創建於2007年,是中國第一家專業佛文化旅遊網站,也是目前華文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專業佛教文化旅遊網站,團隊成員全部為佛教居士、素食主義者,歷九年時間探索出了融素食、觀光、朝聖、遊學於一體的新型佛旅模式,影響遍及兩岸四地以及東南亞、北美、澳洲等地。
支持單位廣州素食學校
中國佛學網
蟬友圈文化
世界素食聯合會
廣州橄欖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推薦閱讀
關注【蟬友圈佛旅網】服務號
1.《佛陀》連續劇,佛弟子必了解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應化聖跡
2.借3D之眼親臨極樂世界!超級震撼3D動畫片《佛說阿彌陀經》
3.如瑞法師:來五臺山朝聖,不要錯過見文殊菩薩的機會!
4.峨眉山62噸普賢銅像緣何成千年之謎?
5.行走在蓮花國度,影響我一生的朝聖之旅
6.世界上最缺氧的地方,卻是無數人心靈的氧吧
7.觀音誕·普陀洛迦朝禮大士 三步一拜佛頂頂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