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太內向了,要從自己的世界裡走出來,多跟人交流」
「你怎麼這麼不合群,跟大家一起玩啊」
「你都不說話,太高冷是沒有朋友的」
「你這麼內向,只能默默無聞混在人群裡,做不了領導的」
這些話你有沒有聽到過?或者原本就是出自你口?你認為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嗎?
TED 最受歡迎的演講者之一蘇珊·凱恩,曾經在演講《內向性格的力量》中講到:這個世界上內向的人佔總數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也就是說,在你認識的兩到三個人之中就有一個是內向性格的人。
所以即使內向的那個人不是你,也有可能是坐在你旁邊的同事、那個你不喜歡的上司、和你朝夕相伴的愛人以及你那尚未成年的孩子。
但是你並不一定能準確地辨別出誰才是那個內向的人,因為在現在這樣一個推崇「社交至上,人脈代表競爭力」的社會,內向的人會倍感壓力甚至覺得丟臉,他們從很小開始就學會了假裝外向。
01
「內向」與「外向」:有不同,但沒有優劣
內向和外向並不是完全絕對的,這兩種人格也沒有說哪種更好一點,就像羅永浩說的「外向的人左右世界,內向的人創造世界。」
外向的人是熱鬧喧囂的遊樂場,五彩斑斕;內向的人是曲徑通幽的小花園,靜謐安然。
在《隱形人格》一書中,作者對於這兩種人格有這樣的描述:
外向型人格的行動動力主要源自外界的人和事;內向型人格的行動動力只他們思考與感受的內心世界。
也就是說,內向和外向的人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角度是不同的。
外向的人更傾向於從外界獲得信息,所以他們更加重視社交活動的作用,更加頻繁地與別人進行互動或者說是信息互通,從而展現給大家出來的一面會非常熱情、健談、活躍。
而內向的人與此相反,他們面對問題時更加注重自己的分析和思考,遇事不慌亂,不輕易求人,反而是獨處更能給予他們力量,在外人看來就容易被誤會為不合群、高冷、難接觸。
理解了具有這兩種人格的人不同的處事方式,也就更能理解這兩者之間並沒有優劣之分。
而我們傳統認知中的「高冷」、「不合群」、「害羞」、「自卑」這類形容詞,只是內向的人被別人貼上的標籤而已其實他們比你認為的要出眾得多。
02
內向的人天生自帶光芒,他們的力量遠超你的想像
外向的人看起來神採飛揚,但是內向的我們同樣天生自帶光芒。愛因斯坦、比爾蓋茨、巴菲特、村上春樹、李嘉誠······
其實世界上70%的成功者都是性格內向的人。內向型人格的人往往都具備更好的創造力和領導力。
優勢1. 內向型的人具有更好的創造力
1956~1962的六年間,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展了一項關於創造力與性格關係的研究,他們想搞清楚具有怎樣性格的人更加具有創造力。研究團隊找來各個領域有突出貢獻的人,並對他們進行性格測試。結果表明:創造力更強的人大多更不喜歡社交,也就是我們一直講的內向的人。
諸葛亮在《誡子篇》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獨處時的專注和簡單是創造力的關鍵因素,真正享受獨處的人並不是與世隔絕,待在林間小屋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在一個寧靜不被打擾的環境下探尋自己的潛力並將其最大化的過程。
賈伯斯說「專注和簡單一直是我的秘訣之一。簡單可能比複雜更難做到:你必須努力清理思路,從而使其變得簡單。但最終這是值得的,因為一旦你做到了,便可以創造奇蹟。」
優勢2. 內向型的人具有更好的領導力
哈佛大學曾經聯合史丹福大學一起,調查了美國4591家上市公司的CEO性格,結果顯示:內向型CEO所在的公司表現更好,資產回報率比外向型CEO所在公司平均高了2%。
如何來區分一個真正的智者呢?是誇誇其談以顯示自己的博學睿智,還是保持緘默只在必要的時候加以指點?必然是後者。
《道德經》有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也就是說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會誇誇其談的,能夠不顯露鋒芒,收起自己的光環,在別人侃侃而談的時候保持一份克制,往往會更加耐人尋味,更能讓人感受到力量和威嚴的存在,這才是最有意義的領導力。
03
巧用內向型人格,給自己多一點可能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前邊我們已經介紹了內向與外向兩種性格不同的處事方式,不必因為自己與他人不同而耿耿於懷,畢竟世界上內向型的人超過三分之一,內向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魅力,善待自己的內向性格,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
1. 將「衝突」定義為「差異」,用理解化解隱藏的矛盾
人們總是會下意識地認為,別人看待問題的方式和自己是一樣的。這種想法其實是衝突的根源。
其實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都是不同的,外向性格的人更注重外在的活動和規律,而內向性格的人更注重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就像前邊講的只有不同沒有優劣。
因為不同的處事方式,產生衝突在所難免,但是衝突並不是不可化解。首先我們可以將「衝突」定義為「差異」,是思考方式不同引起的差異在作怪,然後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或許這樣你們就可以進行更有效的溝通。
比如,小組業績下滑,老闆組織大家開會想聽聽每個人的看法,讓大家提提如何改善的建議。而你認為開會多此一舉,自己獨自思考然後將建議寫下來交上去更加節約時間,於是悶悶不樂。
如果你可以站在老闆的角度,他是一個外向性格的人,遇到事情更加注重外在的人和事,面對面的交流對他來講很重要,開不開會只是你們兩個性格不同思考方式不同的結果,並不是想跟你們對著幹。這樣想的話心情就會更加舒暢了。
2. 不要抱有「糾正自己」的執念,改變不如接納
說內向性格是與生俱來的一點都不為過,這是你從生下來就帶有的一種性格特點。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們1989年進行過一項實驗,他們隨機找了500名4個月大的嬰兒,給他們不同的刺激,比如聽氣球爆炸的聲音、看晃動的彩色圖片、聞蘸過酒精的棉籤等等。結果約20%的嬰兒反應特別強烈,表現出明顯反感,稱之為「高度應激群體」;另外40%保持安靜,稱之為「低度應激群體」;剩下的40%介於兩種極端情況中間。心理學家們推測「高度應激群體」的嬰兒,長大後會變成內向的人;而「低度應激群體」的嬰兒會相對外向——等到他們長大成人,這些推測都得到了證實。
也就是說不管是內向還是外向,這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性格,嬰幼兒時期就已經可以觀察出來。想要無安全改變這種自大娘胎就具備的性格,是一件非常殘忍也很難實現的事情。
強迫自己標稱一個外向的人,難免會矯枉過正,就像一個偶爾夢遊的人,他完全可以自己醒來,如果你非得刻意去叫醒他,反而會有更加嚴重的後果。
所以如果獨處讓你輕鬆給你力量,那你就坦然去享受獨處,這是你特有的充電方式。
3. 不給自己貼標籤,內向只是內向而已
這裡我們需要搞清楚一件事情,內向的人不是不擅長與人交往,他們只是不喜歡而已。
大家給內向的人貼了各種各樣的標籤「不善言辭」、「羞澀」、「高冷」、「不合群」等等,還有一些帶有偏見甚至歧視的意味。
內向的人之所以被貼上各種各樣不好的標籤,都是因為大家對這兩種性格的不了解。
就拿經常被混淆的「內向」和「羞澀」來講,《內在性格的競爭力》一書中有如下描述:
羞澀是對於社會中出現的反對言論或者羞辱而感知的恐懼心理,而內向是一種對於平和環境的偏好。羞澀是一個天生棘手的問題,而內向不是。
別人怎麼看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自己要清楚,自我認知正確是一種讓我們充滿動力的內在方法。
所以,不要自己給自己貼各種偏見的標籤,不要進行自我否定,內向只是內向而已。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接納自己內心那個內向的小孩,不要逃避不要自卑,你要做的就是在你的小花園裡種下一顆玫瑰,等著清風吹來,自會花香滿園。
職場是一片江湖,義士相助是你的運氣,爾虞我詐你也不能躲避,願牧新的文字能帶給你一絲溫暖,願你能從中學得一點傍身技能。
關注@牧新,職場上,你並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