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赤灣天后宮「辭沙」祭祀延續500年(圖)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深圳赤灣天后宮「辭沙」祭祀延續500年(圖)

    每當天后誕辰和天后升天紀念日,方圓幾百裡數十萬信眾和港澳同胞自發到赤灣天后宮朝聖。

  位於深圳市南山區的赤灣天后宮,是名副其實的「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和會之所」。一眼望去氣勢磅礴、蔚為壯觀。1992年重修之際,已然不現當年99道門的大廟之輝煌,而是把大殿、左右偏殿和附屬建築外牆改為紅色。內院種上20多棵小葉榕,在風水學上有「鬱鬱蔥蔥助氣揚」的說法。如今的天后宮綠樹成蔭,藍瓦朱牆,靜中有動,給前來覲拜者創造了肅穆、吉祥、福祉的新天地,而流傳500年的辭沙祭祀活動也是在這一聖地一代一代地延續著。

  赤灣「舟船成市,車騎如海」

  媽祖,是人們對海上女神的親暱稱呼,是中國沿海和諸島普遍崇拜的濟難安航海神。

  赤灣天后宮位於深圳南頭半島的最南端,北靠大南山,面向珠江口與大海交匯處,毗鄰香港、澳門。明代前期,明王朝與東南亞各國關係甚為密切,使節往來頻繁,其中不少經廣州由珠江口的虎門出洋。而赤灣因其地理位置和周圍形勢的獨特而成為過往航船駛出外洋的重要錨地,出海前的祭祀儀式自然也就多在此舉行,祭祀媽祖最隆重的儀式就是「辭沙」。

  赤灣是一個天然避風港,東莞、廣州、番禺等珠江三角洲的漁民,祖祖輩輩以捕魚為生,海上作業危險大,出海前天后宮是他們的必經之地。赤灣不僅離廣州近,還可以讓當地官員補充一些「糧草」(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當時廣東已經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文化交流、外交往來的大通道的主角),歷史上的赤灣可謂「舟船成市,車騎如海」,所有人多要到這裡來拜祭天后娘娘。朝廷官員就在舊廟的東南方(即今赤灣天后宮)建起一定規模的天后廟,特別是鄭和下西洋時到這裡舉行「辭沙」祭典,祈求天后娘娘保佑平安返航,更加帶動了赤灣天后廟的人氣。

  「辭沙」祭祀延續五百年

  早在500年前就有文字記載赤灣天后宮特有的祭祀媽祖習俗:《新建赤灣天后廟》記載:「凡使外國者,具太牢祭於海岸沙上,故謂『辭沙』。太牢去肉留皮,以草實之,祭畢沉於海。永樂初,中貴張公源使彌羅國,先祭天妃,得吉兆,然後『辭沙』。」

  「辭沙」即辭別沙灘,投向茫茫大海。過去的「辭沙」祭媽祖活動,主要是在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和出海前舉行。「辭沙」前,做生意的人,事先在天后宮周圍搭起商鋪,銷售香燭和食品。主持人將各紳士的捐贈登記、造冊、入庫。主祭人將「太牢」先抬於大殿祭媽祖,然後移至沙灘,舞獅、唱戲、武術表演、雜耍……近千艘在赤灣港停留的漁船爆竹齊鳴,彩旗招展,盛況空前。1950年赤灣天后宮開始拆除之後,這一傳承數百年的「辭沙」祭媽祖習俗也終止了。

  直到1995年,赤灣天后宮重建後,因填海的原因,祭祀活動雖不在沙灘而轉移到宮廟裡,但仍然沿襲數百年的習俗,保持原有的風貌。在活動開始前,先來近200人,在大殿和閱臺上擺設水果、糕點、牛奶等供品,在油燈放置燈草和添油,同時在院內建築物的屋簷下、廳堂等處尋找睡覺的地方。傍晚他們先是在山門平臺上用竹片搭好人形架子,用紙糊一個4米高的巨型「鬼王」,右手執令箭,左手託「善惡分明」令牌,腰系大鼓,面目恐怖。同時還用紙糊一個「城隍」像。晚上,他們在大殿舉行一個簡單的祭拜儀式。

  次日上午,大批信眾來了,南巫來了,武術隊、舞獅隊也來了。大約8點,8位南巫身著道士長袍,敲鑼擊鼓,吹奏嗩吶,誦經念文,大殿內外1000多信眾叩首祭拜,祈禱天后娘娘保佑。祭拜結束後,則在大院廣場觀看舞獅表演和武術表演。第三天晚上,大家把4米高的「鬼王」抬到院內的廣場燃燒,在燃燒前,爭先恐後去撕腰上掛著的紙鼓,據說帶上這紙片可祛邪。瞬間,「鬼王」的鼓被大家「搶劫」一空。接著南巫點燃「鬼王」,嘴上喃喃念著咒語,大家把紙錢和大米撒向火海,此時,紙錢「鬼王」照天燒,整個大院火光沖天,亮如白晝。第四天,舉行盛大祭拜儀式,大家給天后娘娘下跪,鑼鼓嗩吶聲迴蕩在大殿。儀式結束後,一隻「獅子」在震耳的鑼鼓聲中騰空而起,隨即俯首用嘴輕輕舔著放在案臺上的所有貢品,以示吉祥。最後一個程序是,將用紅紙抄寫的所有參加祭祀活動人員的名單,放在用紙糊的「城隍」手上抱著,組織者在那裡手舞足蹈,嘴上朗誦著一些吉利的話語。然後點燃「城隍」,連同大家的名字一起化為灰燼,表示飄渺的香菸,將把人們的芳名和願望一起帶給天后娘娘。

  計劃申請國家級非遺

  「辭沙祭媽祖」傳承人阮成洲向記者解釋道:「媽祖信仰是一種文化現象,它不是宗教,但有和宗教相類似的地方。人離不開現實生活,但社會的黑暗不公又造成對人的壓制和摧殘,在無盡苦難與悲劇籠罩中,人們掙扎求生的同時在無情的世界裡尋求精神慰藉,這樣就產生了對神的信仰。媽祖崇拜是一種信仰,一種執著追求,或說是消災解難、安居樂業的理想寄託。媽祖在古代行醫治病,保駕護航,是典型的古代雷鋒形象,是值得所有人尊崇的對象。」至今經過1000多年的分靈傳播,媽祖從湄洲逐漸走向世界,得到眾多國際友人的認可。

  赤灣是深圳藏風聚水的寶地,南山區非常重視「辭沙」的保護工作。早在2006年和2007年,赤灣天后宮已成功申請為市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今年在赤灣舉行的「辭沙」活動日恰逢媽祖誕,霞光滿天,下沙、南頭、漁二村、沙河村等深圳本地香客,還有很多從東莞、惠州、潮汕等地乘坐大巴趕來的阿公阿婆擠滿了廟門,虔誠地給媽祖娘娘上頭炷香。一位上了年紀的香客向記者吐露:「我們鎮上很多人都是世代信奉媽祖,而赤灣媽祖廟很早就遠近聞名,自己家先前幾代人都是到這裡拜祭的。」日前,記者從南山區委宣傳部(文體局)得到消息,今年「赤灣媽祖廟」正在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一鋒 雷 燕)

相關焦點

  • 深圳赤灣天后宮 風水寶地可圈可點 「辭沙」民俗獨一無二
    深圳赤灣天后宮 風水寶地可圈可點 「辭沙」民俗獨一無二曾祥裕 曾海亮說起深圳的前身今世, 從前是一個小漁村,改革開放給她帶來翻天覆地的巨變。其創建遠溯宋代,營造氣勢宏偉,明清兩朝多次修葺,規模日隆,成為當時沿海最重要的一座天后廟宇,凡朝庭使臣出使東南亞各國,經過這裡時必定停船進香,以大禮禱神庇佑。明萬曆初年,三寶太監鄭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領舟師遠下西洋,開創海上「絲綢之路」,赤灣天后宮為其重要一站。
  • 赤灣天后宮修繕擴建完工免費開放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王慧瓊)經過2年多精心修繕擴建後,南山赤灣天后宮近日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 赤灣天后宮(廟)也叫天后博物館,是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坐落在小南山麓,倚山傍海,風光秀麗。創建遠溯宋代,明清兩朝多次修葺,規模日隆,成為當時沿海最重要的一座天后廟宇。
  • 赤灣天后宮祭媽祖誕辰 場面壯觀[組圖]
    2013年5月2日,是民間信仰中的護航海神媽祖誕辰1053周年,深圳赤灣天后宮舉行了盛大的祭拜活動。圖為當天祭拜活動的現場。中國網圖片庫 鄧飛/攝2013年5月2日,是民間信仰中的護航海神媽祖誕辰1053周年,深圳赤灣天后宮舉行了盛大的祭拜活動。媽祖,原名林默娘,公元960年出生於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因林默救世濟人,澤被一方,被朝廷賜封,沿海人民尊其為海神,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娘媽,立廟祭祀。
  • 深圳筆記:赤灣和赤灣天后宮
    赤灣有三大古蹟,少帝陵、天后宮、文天祥公園。這座山就是文天祥公園。不過地圖上卻並未標公園,只是BUS有一站以公園為名。司機說什麼也沒有,就是修了臺階可以上山。我理解是站在這座山上可以望見文天祥當年戰鬥過的海,可以望見大宋王朝最後的覆滅之地。赤灣以漁港興,因為地處海灣而可以對外海,現在已是吊車林立,船舶雲集的現代化工業港口。
  • 臺灣棒球手參觀赤灣天后博物館 用媽祖文化締結兩岸情緣
    臺灣棒球手參觀赤灣天后博物館 用媽祖文化締結兩岸情緣 2018年12月07日 16:2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棒球選手參觀深圳赤灣天后博物館。
  • 鵬城小記者實戰訓練營走進南山赤灣天后宮
    鵬城小記者實戰訓練營走進南山赤灣天后宮「今天參觀的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帶著一個個問題,7月6日上午,招商街道沿山社區民生微事實項目「鵬城小記者實戰訓練營走進赤灣天后宮」活動正式開啟   「今天參觀的最大的收穫是什麼?」為什麼『神仙樹』叫『許願樹』?」
  • 提升南山文化軟實力,以天后廟為軸打造赤灣文博圈
    深圳赤灣宋少帝陵,是南宋最後一個皇帝宋少帝趙昺的陵墓,墓周青草綠樹,西側有花壇,壇旁建有四柱黃琉璃瓦頂休息亭。赤灣左炮臺位於南山區赤灣東村,挺立在海拔170米的鷹嘴山頭。在左炮臺的樹叢中,掩映著一處哨站,據介紹,新中國成立之初,東南沿海諸島還未解放,當時的部隊就駐紮在赤灣天后宮裡。
  • 原來深圳還有個小南山公園,裡頭還有座天后宮,附近有個宋少帝墓
    初到深圳的人都知道有一個南山公園,很少人知道在它旁邊還有一個小南山。今天小宸就要介紹這個小眾的旅遊地,小南山公園。小南山公園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前海路與棉山路交匯處,在赤灣碼頭附近,比旁邊的大南山小,佔地面積約為101萬平方米,最高處海拔為287米,與大南山共同形成南山中心城區的天然背景。小南山沒有那麼出名,所以去的人也比較少。小南山有兩個登山口,可以在南山公司公交站下車,或者在萬豪月半山公交站下車,然後步行到登山口。
  • 劉志偉_「官方」廟宇的意義轉變——赤灣天后廟碑銘解析
    事實上,廣東的天妃廟獲得朝廷賜額並列入國家祀典,由官府致祭,始於洪武元年永嘉侯朱亮祖平定廣東後在廣州城南所建的天妃廟。廖永忠率領的明朝軍隊是從福建出發,經海路平定廣東的,甫奪取廣州城,就修建天后宮,並敕封賜額,顯然是明朝大軍認為其得以順利平定廣東,是得到了天妃的護佑。所以明初廣州天妃宮的建立,具有相當強烈的軍事徵服和確立明王朝統治的象徵意義。
  • 深圳這座低調古寺,曾恢宏壯觀影響東南亞,如今免費開放也無人來
    跟著歷史去旅行 第192站:廣東·深圳 赤灣天后宮(宋代始建)!談到深圳,大家想起的都是發達的經濟,摩登的大廈,但其實深圳可不僅僅是座只有40年發展的「小漁村」,在漫長的古代史中,深圳還留下了許多久負盛譽的歷史遺蹟,比如這座赤灣天后宮!
  • 泉州天后宮,海內外規模最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如今不要門票
    其實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文化底蘊,泉州在福建省都是屈指可數,城市GDP連續21年蟬聯第一,更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城內還有不少媽祖信徒,這不,泉州天后宮,海內外規模最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如今不要門票!提起天后宮,許多小夥伴會一臉懵逼,但是對於泉州人民來說,這卻是一座家喻戶曉的宮殿,更是許多市民的精神支柱。
  • 平陽天后宮!
    據民國《平陽縣誌》記載:「天后宮,平陽嶺門,元至正間知州周嗣德建,明弘治三年,(縣)丞李選率民重建(舊志)。清光緒六年,平陽副將梁雲山率眾重修(據廟碑誌)。」可知舊志認為嶺門天后宮為元至正間周嗣德所建,然事實未必如此。周嗣德於元至正甲午年(1354年)上任,攝州事。其時閩栝賊攻陷州治,官吏皆降,黠民跳亂。嗣德上任後濟民整兵,於1357年才基本平定賊亂。而後方國珍為亂,戰事迭起。
  • 天津天后宮2020年春祭大典舉行
    天津天后宮2020年春祭大典舉行 (1/3) "← →"翻頁
  • 天津天后宮舉辦庚子年秋祭大典
    天津在線訊(李衛國攝影報導)10月25日,農曆九月初九,為弘揚媽祖文化,紀念媽祖羽化升天1033周年,展現天津地方民俗、津味文化特點的庚子年秋祭大典在天津天后宮舉行。當天上午8時許,秋祭大典正式開始。天津的媽祖文化與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天后祭祀活動由來已久,清康熙、雍正年間已將春祭、秋祭列入祀典。天后宮不斷挖掘的天津媽祖與民俗文化,不斷豐富其精神文化內涵。秋祭大典活動是天后秋祭禮俗傳統再次完美呈現,同時為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媽祖精神,倡導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建設和諧天津,提供了精神動力與智力保障。
  • 北方媽祖文化中心——天津天后宮
    元代翰林學士張翥曾作為朝廷特使來此祭祀,並賦詩《代祀天妃廟次直沽作》:「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入廟靈風肅,焚香瑞氣高。使臣三奠畢,喜色滿宮袍」。詩作描寫了他代表天子拜禱天后盛況,祭祀規格之高,足見朝廷對天后的尊重。清人汪沆《津門雜事詩》雲「天后宮前舶賈船,相呼郎罷禱神筵」,描寫的是船工來祭祀的熱鬧情景。
  • 天津源頭:天后宮
    可要論起天津市區內年代最早的古蹟,那得算在古文化街上的天后宮了,就是天津人說的娘娘廟。早在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在海河和北運河的三岔口就建成了北方最早的祭祀媽祖的廟宇。至於有天津這名字,那已經過了78年,是改朝換代後大明朝的事了,所以老話說「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
  • 中韓明星家庭來到青島天后宮,拜天后掛祝福牌,為家人祈福!
    中韓明星家庭來到青島天后宮,拜天后掛祝福牌,為家人祈福!先有天后宮,後有青島市。青島天后宮,位於青島市前海棧橋風景區內的太平路19號。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天后宮見證遼寧河海貿易昌隆興盛
    本報記者 朱忠鶴 核心提示 作為一直延續至今,且保存最為完整的中國最北方的一座天后宮,錦州天后宮是中國海洋文化的承載者,也是南北方貿易交流的見證者。除錦州外,遼寧省內的營口、瀋陽和東港等地也都存有清朝時建造的天后宮。這些分布各地的建築,反映著清朝時期遼寧海上貿易的繁忙與熱鬧。
  • 青島免費遊玩的好地方天后宮
    位於青島市太平路19號,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青島天后宮群。"先有天后宮,後有青島市",青島開埠於19世紀末,而天后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500多年前初建成時,天后宮由三間聖母殿和龍王財神兩配殿構成。後歷經明、清、民國等七次維修擴建成目前規模。1996年,青島市政府對其進行全面修復,並將其闢為"青島市民俗博物館",於1998年1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正殿內供奉天后--媽祖。
  • 北京不是沿海地區卻有天后宮 為什麼?如何建成?
    北京並不是沿海地區卻也有天后宮,這些天后宮是怎樣在北京建起的呢?  天妃「護海運有奇應」  天后,即天妃,南方沿海人稱為媽祖。媽祖林默,世居福建莆田的湄洲嶼,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升化於宋雍煕四年(987年)。傳說媽祖「生而神異,能知人禍福」,經常著紅衣飛翻海上,救助遇險之人,因而被當地父老奉為神,「相率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