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相信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但是有多少人知道這句話是出自誰的口中?
其實「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出自西漢時期的周亞夫,他是西漢開國功臣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在漢文帝後二年,周亞夫襲父爵做了西漢的絳侯,一開始的時候周亞夫只是在河內郡守,但是許負曾給他看過相,說他在三年後可以做到侯位,封侯八年後就能做到丞相,皇帝還會委以重任,在朝中自然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但是在承襲侯位9年後自己又會被餓死,但是當時的周亞夫並不相信,因為他上面有個哥哥已經接替了父親的侯位,就算是哥哥去世,那也應該是哥哥的兒子承襲侯位,怎麼算也輪不到自己,但是果真在三年後,哥哥周勝犯了事,被皇帝給免去了侯位,所以文帝就繼續在周勃的子嗣中挑選有能力之人承襲侯位,這就選擇了周亞夫。
周亞夫是個有才華之人,嚴於治軍、平定叛亂,他成了漢景帝的左右手,而且周亞夫性情比較耿直,從不趨炎附勢,「七王之亂」之所以能平定就是因為周亞夫的功勞,在平定吳王劉濞的戰鬥中,周亞夫展現了他超高的帶兵能力,沉著冷靜,以少勝多成就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
後來因為朝中的老丞相告老還鄉,所以周亞夫又被漢景帝任命為丞相,對於「丞相」一職我們都知道,他是朝臣之首,在大臣中有很高的威信,同時也要替皇帝分憂解難,周亞夫本是一名將軍,性格耿直,所以在朝廷中也得罪了不少人。
在「七王之亂」中,梁國被叛軍攻破,周亞夫並沒有能夠第一時間感到營救,差點就害的劉武遇難,所以因為此事,劉武可在漢景帝面前沒少說周亞夫壞話,漢景帝作為一國最高的統治者,哪裡會不在乎旁人的說辭,自然也是放在心上的,這就已經讓周亞夫陷入困境了。
但是即便是如此,漢景帝還是沒有對周亞夫太過生分,後來因為漢景帝聽了姐姐的慫恿,竟然動起了廢掉劉榮為太子的想法,還想著讓劉徹來做太子,但是漢景帝還找來了周亞夫前來商量此事,但是當時的周亞夫說話並不懂得於璇,而是直接否定了漢景帝的想法,畢竟是一國的皇帝,被人毫不留情面的否定,那自然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漢景帝認為周亞夫借著自己對著江山社稷有功勞,竟然不把自己放在眼裡,所以就開始對周亞夫開始生分了!
之後竇太后想讓王信做侯爺,漢景帝也答應了,只不過是要在早朝上走個過場,但是耿直的周亞夫,竟然當庭說無功勞之人不可封侯,哎呀,這下皇帝多尷尬啊,漢景帝只能忍著。
之後也是因為給匈奴的5位投降的將軍封侯的事情,皇帝堅持,周亞夫不同意,最後搞的候是封了,周亞夫提出辭職報告回老家了,漢景帝沒有拒絕。
但是幾年後,漢景帝身體開始不行了,就想著讓周亞夫回來輔佐太子,但是又擔心周亞夫功高蓋主,所以就設宴試探周亞夫,還給周亞夫準備了一大塊的肉,但是沒有給筷子,這讓周亞夫好不痛快,跟宮女要了筷子後直接把肉全吃了。
皇帝說出自己的想法後,周亞夫謝罪離去,漢景帝被周亞夫弄的毛孔悚然,總覺得周亞夫日後要生事,便說此人要殺!
後來,周亞夫就被誣陷謀反,這讓周亞夫和不痛快,這般羞辱實難忍受,所有又用絕食以證清白,沒過幾天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