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潮陽小女孩竟全背《老子莊子選》,一起圍觀!

2021-02-19 潮陽圈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此 兩 者 , 同 出 而 異 名 , 同 謂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眾 妙 之 門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 已 。

皆 知 善 之 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聲 相 和 , 前 後 相 隨 。恆 也 。

是 以 聖 人 處 無 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萬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章

不 尚 賢 , 使 民 不 爭

不 貴 難 得 之 貨 , 使 民 不 為 盜 ﹔

不 見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亂 。

是 以 聖 人 之 治 ,

虛 其 心 ,實 其 腹 ,

弱 其 志 ,強 其 骨 。

常 使 民 無 知 無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為 也 。

為 無 為 , 則 無 不 治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章

道 衝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淵 兮 , 似 萬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

吾 不 知 誰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萬 物 為 芻 狗 ﹔

聖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為 芻 狗 。

天 地 之 間 , 其 猶 橐 龠 乎 。

虛 而 不 屈 , 動 而 愈 出 。

多 言 數 窮 , 不 如 守 中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章

谷 神 不 死 , 是 謂 玄 牝 。

玄 牝 之 門 , 是 謂 天 地 根 。

綿 綿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章

天 長 地 久 。

天 地 所 以 能 長 且 久 者 ,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長 生 。

是 以 聖 人 後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

非 以 其 無 私 邪 。故 能 成 其 私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八 章

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萬 物 而 不 爭 ,

處 眾 人 之 所 惡 , 故 幾 於 道 。

居 善 地 ,心 善 淵 ,

與 善 仁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動 善 時 。

夫 唯 不 爭 , 故 無 尤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九 章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

揣 而 銳 之 , 不 可 長 保 。

金 玉 滿 堂 , 莫 之 能 守 ﹔

富 貴 而 驕 , 自 遺 其 咎 。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章

載 營 魄 抱 一 , 能 無 離 乎 。

專 氣 致 柔 , 能 如 嬰 兒 乎 。

滌 除 玄 鑑 , 能 無 疵 乎 。

愛 國 治 民 , 能 無 為 乎 。

天 門 開 闔 , 能 為 雌 乎 。

明 白 四 達 , 能 無 知 乎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一 章

三 十 輻 , 共 一 轂 , 當 其 無 , 有 車 之 用 。

埏 埴 以 為 器 , 當 其 無 , 有 器 之 用 。

鑿 戶 牖 以 為 室 , 當 其 無 , 有 室 之 用 。

故 有 之 以 為 利 , 無 之 以 為 用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二 章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聾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馳 騁 畋 獵 , 令 人 心 發 狂 ﹔ 難 得 之 貨 , 令 人 行 妨 。

是 以 聖 人 為 腹 不 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三 章

寵 辱 若 驚 , 貴 大 患 若 身 。

何 謂 寵 辱 若 驚 。

寵 為 下 , 得 之 若 驚 , 失 之 若 驚 , 是 謂 寵 辱 若 驚 。

何 謂 貴 大 患 若 身 。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為 吾 有 身 ,

及 吾 無 身 , 吾 有 何 患 。

故 貴 以 身 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

愛 以 身 為 天 下 , 若 可 託 天 下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四 章

視 之 不 見 , 名 曰 夷 ﹔

聽 之 不 聞 ,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詰 , 故 混 而 為 一 。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繩 繩 兮 不 可 名 , 復 歸 於無 物 。

是 謂 無 狀 之 狀 , 無 物 之 象 , 是 謂 惚 恍 。

迎 之 不 見 其 首 , 隨 之 不 見 其 後 。

執 古 之 道 , 以 御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是 謂 道 紀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識 。

夫 唯 不 可 識 , 故 強 為 之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猶 兮 若 畏 四 鄰 ﹔

儼 兮 其 若 容 ﹔

渙 兮 若 冰 之 將 釋 ﹔

敦 兮 其 若 樸 ﹔

曠 兮 其 若 谷 ﹔

混 兮 其 若 濁 ﹔

澹 兮 其 若 海 ﹔

飂 兮 若 無 止 。

孰 能 濁 以 靜 之 徐 清 。

孰 能 安 以 動 之 徐 生 。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六 章

致 虛 極 , 守 靜 篤。

萬 物 並 作 , 吾 以 觀 復。

夫 物 芸 芸 , 各 復 歸 其 根 。

歸 根 曰 靜 , 靜 曰 復 命 。

復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

不 知 常 , 妄 作 兇 。

知 常 容 , 容 乃 公 ,

公 乃 全 , 全 乃 天 ,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沒 身 不 殆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七 章

太 上 , 不 知 有 之 ﹔

其 次 , 親 而 譽 之 ﹔

其 次 , 畏 之 ﹔

其 次 , 侮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悠 兮 其 貴 言 。

功 成 事 遂 , 百 姓 皆 謂 :「 我 自 然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八 章

大 道 廢 , 有 仁 義 ﹔

智 慧 出 , 有 大 偽 ﹔

六 親 不 和 , 有 孝 慈 ﹔

國 家 昏 亂 , 有 忠 臣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九 章

絕 聖 棄 智 , 民 利 百 倍 ﹔

絕 仁 棄 義 , 民 復 孝 慈 ﹔

絕 巧 棄 利 , 盜 賊 無 有 。

此 三 者 以 為 文  不 足 ,故 令 有 所 屬 。 

見 素 抱 樸 ,少 思 寡 欲 , 絕 學 無 憂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章

唯 之 與 阿 , 相 去 幾 何 。

善 之 與 惡 , 相 去 若 何 。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

眾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臺 。

我 獨 泊 兮 , 其 未 兆 ﹔

沌 沌 兮 , 如 嬰 兒 之 未 孩 ﹔

儽 儽 兮 , 若 無 所 歸 。

眾 人 皆 有 餘 , 而 我 獨 若 遺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

俗 人 昭 昭 , 我 獨 昏 昏 。

俗 人 察 察 , 我 獨 悶 悶 。

眾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獨 頑 且 鄙 。

我 獨 異 於 人 , 而 貴 食 母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一 章

孔 德 之 容 , 惟 道 是 從 。

道 之 為 物 , 惟 恍 惟 惚 。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

窈 兮 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 其 中 有 信 。

自 今 及 古 , 其 名 不 去 , 以 閱 眾 甫 。

吾 何 以 知 眾 甫 之 狀 哉 。以 此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二 章

曲 則 全 , 枉 則 直 , 窪 則 盈 ,

敝 則 新 , 少 則 得 , 多 則 惑 。

是 以 聖 人 抱 一 為 天 下 式 。

不 自 見 , 故 明 ﹔

不 自 是 , 故 彰 ﹔

不 自 伐 , 故 有 功 ﹔

不 自 矜 , 故 長 。

夫 唯 不 爭 , 故 天 下 莫 能 與 之 爭 。

古 之 所 謂 「 曲 則 全 」 者 , 豈 虛 言 哉 。

誠 全 而 歸 之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三 章

希 言 自 然 。

故 飄 風 不 終 朝 , 驟 雨 不 終 日 。

孰 為 此 者 。

天 地 。天 地 尚 不 能 久 , 而 況 於 人 乎 。

故 從 事 於 道 者 , 同 於 道 ﹔

德 者 , 同 於 德 ﹔ 失 者 , 同 於 失 。

同 於 道 者 , 道 亦 樂 得 之 ﹔

同 於 德 者 , 德 亦 樂 得 之 ﹔

同 於 失 者 , 失 亦 樂 得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四 章

企 者 不 立 ﹔ 跨 者 不 行 ﹔

自 見 者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

自 伐 者 無 功 ﹔ 自 矜 者 不 長 。

其 在 道 也 , 曰 :餘 食 贅 形 。

物 或 惡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處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五 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 獨 立 而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為 天 地 母 。

吾 不 知 其 名 , 強 字 之 曰 道 , 強 為 之 名 曰 大 。

大 曰 逝 , 逝 曰 遠 , 遠 曰 反 。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六 章

重 為 輕 根 , 靜 為 躁 君 。

是 以 君 子 終 日 行 不 離 輜 重 。

雖 有 榮 觀 , 燕 處 超 然 。

奈 何 萬 乘 之 主 , 而 以 身 輕 天 下 。

輕 則 失 根 , 躁 則 失 君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七 章

善 行 無 轍 跡 , 善 言 無 瑕 謫 ﹔

善 數 不 用 籌 策 ﹔

善 閉 無 關 楗 而 不 可 開 ,

善 結 無 繩 約 而 不 可 解 。

是 以 聖 人 常 善 救 人 , 故 無 棄 人 ﹔

常 善 救 物 , 故 無 棄 物 。

是 謂 襲 明 。

故 善 人 者 , 不 善 人 之 師 ﹔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資 。

不 貴 其 師 , 不 愛 其 資 ,

雖 智 大 迷 , 是 謂 要 妙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八 章

知 其 雄 , 守 其 雌 , 為 天 下 溪 。

為 天 下 溪 , 常 德 不 離 , 復 歸 於 嬰 兒 。

知 其 白 , 守 其黑 , 為 天 下 式 。

為 天 下 式 , 常 德 不 忒 , 復 歸 於 無 極 。

知 其 榮,守 其 辱,為 天 下 谷。

為 天 下 谷,常 德 乃 足。

復 歸 於 樸,樸 散 則 為 器 。

聖 人 用 之 ,則 為 官 長 , 故 大 制 不 割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九 章

將 欲 取 天 下 而 為 之 , 吾 見 其 不 得 已 。

天 下 神 器 , 不 可 為 也 , 不 可 執 也 。

為 者 敗 之 , 執 者 失 之 。

是 以 聖 人 無 為 , 故 無 敗 ﹔

無 執 , 故 無 失。

夫 物 或 行 或 隨 ﹔ 或 噓 或 吹 ﹔

或 強 或 羸 ﹔ 或 挫 或 隳 。

是 以 聖 人 去 甚 , 去 奢 , 去 泰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章

以 道 佐 人 主 者 , 不 以 兵 強 天 下 。

其 事 好 遠 。

師 之 所 處 , 荊 棘 生 焉 。

大 軍 之 後 , 必 有 兇 年 。

善 有 果 而 已 , 不 以 取 強 。

果 而 勿 矜 , 果 而 勿 伐 , 果 而 勿 驕 。

果 而 不 得 已 , 果 而 勿 強 。

物 壯 則 老 , 是 謂 不 道 , 不 道 早 已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一 章

夫 兵 者 , 不 祥 之 器 ,

物 或 惡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處 。

君 子 居 則 貴 左 , 用 兵 則 貴 右 。

兵 者 不 祥 之 器 , 非 君 子 之 器 ,

不 得 已 而 用 之 , 恬 淡 為 上 。

勝 而 不 美 , 而 美 之 者 , 是 樂 殺 人 。

夫 樂 殺 人 者 , 則 不 可 得 志 於 天 下 矣 。

吉 事 尚 左 , 兇 事 尚 右 。

偏 將 軍 居 左 , 上 將 軍 居 右 ,言 以 喪 禮 處 之 。

殺 人 之 眾 , 以 悲 哀 泣 之 , 戰 勝 以 喪 禮 處 之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二 章

道 常 無 名  。

樸 雖 小 , 天 下 莫 能 臣 。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萬 物 將 自 賓 。

天 地 相 合 , 以 降 甘 露 , 民 莫 之 令 而 自 均 。

始 制 有 名 , 名 亦 既 有 ,

夫 亦 將 知 止 , 知 止 可 以 不 殆 。

譬 道 之 在 天 下 , 猶 川 谷 之 於 江 海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三 章

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

勝 人 者 有 力 ,

自 勝 者 強 ,知 足 者 富 。

強 行 者 有 志 。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

死 而 不 亡 者 壽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四 章

大 道 泛 兮 , 其 可 左 右 。

萬 物 恃 之 以 生 而 不 辭 , 功 成 而 不 有 。

衣 養 萬 物 而 不 為 主 。常 無 欲 可 名 於 小 ﹔

萬 物 歸 焉 而 不 為 主 , 可 名 為 大 。

以 其 終 不 自 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五 章

執 大 象 , 天 下 往 。

往 而 不 害 , 安 平 泰 。

樂 與 餌 , 過 客 止 。

道 之 出 口 , 淡 乎 其 無 味 ,

視 之 不 足 見 , 聽 之 不 足 聞 , 用 之 不 足 既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六 章

將 欲 歙 之 , 必 故 張 之 ﹔

將 欲 弱 之 , 必 故 強 之 ﹔

將 欲 廢 之 , 必 故 興 之 ﹔

將 欲 取 之 , 必 故 與 之 。

是 謂 微 明 。

柔 弱 勝 剛 強 。

魚 不 可 脫 於 淵 , 國 之 利 器 不 可 以 示 人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七 章

道 常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萬 物 將 自 化 。

化 而 欲 作 , 吾 將 鎮 之 以 無 名 之 樸 。

 無 名 之 樸 , 夫 亦 將 不 欲 。

不 欲 以 靜 , 天 下 將 自 定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八 章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無 德 。

上 德 無 為 而 無 以 為 ﹔

下 德 無 為 而 有 以 為 。

上 仁 為 之 而 無 以 為 ﹔

上 義 為 之 而 有 以 為 。

上 禮 為 之 而 莫 之 應 ,

則 攘 臂 而 扔 之 。

故 失 道 而 後 德 , 失 德 而 後 仁 ,

失 仁 而 後 義 , 失 義 而 後 禮 。

夫 禮 者 , 忠 信 之 薄 , 而 亂 之 首 。

前 識 者 , 道 之 華 , 而 愚 之 始 。

是 以 大 丈 夫 處 其 厚 , 不 居 其 薄 ﹔

處 其 實 , 不 居 其 華 。故 去 彼 取 此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九 章

昔 之 得 一 者 :

天 得 一 以 清 ﹔

地 得 一 以 寧 ﹔

神 得 一 以 靈 ﹔

谷 得 一 以 生 ﹔

侯 王 得 一 以 為 天 下 貞 。

其 致 之 也 , 謂 天 無 以 清 , 將 恐 裂 ﹔

地 無 以 寧 , 將 恐 廢 ﹔

神 無 以 靈 , 將 恐 歇 ﹔

谷 無 以 盈 , 將 恐 竭 ﹔

萬 物 無 以 生 , 將 恐 滅 ﹔

侯 王 無 以 貞 , 將 恐 蹶 。

故 貴 以 賤 為 本 , 高 以 下 為 基 。

是 以 侯 王 自 稱 孤 、 寡 、 不 谷 。

此 非 以 賤 為 本 邪 。非 乎 。故 致 譽 無 譽 。

是 故 不 欲 琭 琭 如 玉 , 珞 珞 如 石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

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一 章

上 士 聞 道 , 勤 而 行 之 ﹔

中 士 聞 道 , 若 存 若 亡 ﹔

下 士 聞 道 , 大 笑 之 。

不 笑 不 足 以 為 道 。

故 建 言 有 之 :

明 道 若 昧 ﹔進 道 若 退 ﹔夷 道 若 纇 ﹔

上 德 若 谷 ﹔廣 德 若 不 足 ﹔

建 德 若 偷 ﹔質 真 若 渝 ﹔

大 白 若 辱 ﹔大 方 無 隅 ﹔

大 器 晚 成 ﹔大 音 希 聲 ﹔

大 象 無 形 ﹔道 隱 無 名 。

夫 唯 道 , 善 貸 且 成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二 章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萬 物 。

萬 物 負 陰 而 抱 陽 , 衝 氣 以 為 和 。

人 之 所 惡 , 唯 孤 、 寡 、 不 谷 , 而 王 公 以 為 稱 。

故 物 或 損 之 而 益 , 或 益 之 而 損 。

人 之 所 教 , 我 亦 教 之 。

強 梁 者 不 得 其 死 , 吾 將 以 為 教 父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三 章

天 下 之 至 柔 , 馳 騁 天 下 之 至 堅 。

無 有 入 無 間 , 吾 是 以 知 無 為 之 有 益 。

不 言 之 教 , 無 為 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四 章

名 與 身 孰 親 。身 與 貨 孰 多 。得 與 亡 孰 病 。

甚 愛 必 大 費 ﹔ 多 藏 必 厚 亡 。

故 知 足 不 辱 , 知 止 不 殆 , 可 以 長 久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五 章

大 成 若 缺 , 其 用 不 弊 。

大 盈 若 衝 , 其 用 不 窮 。

大 直 若 屈 , 大 巧 若 拙 , 大 辯 若 訥 。

靜 勝 躁 , 寒 勝 熱 。清 靜 為 天 下 正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六 章

天 下 有 道 , 卻 走 馬 以 糞 。

天 下 無 道 , 戎 馬 生 於 郊 。

禍 莫 大 於 不 知 足 ﹔ 咎 莫 大 於 欲 得 。

故 知 足 之 足 , 常 足 矣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七 章

不 出 戶 , 知 天 下 ﹔ 不 窺 牖 , 見 天 道 。

其 出 彌 遠 , 其 知 彌 少 。

是 以 聖 人 不 行 而 知 , 不 見 而 明 , 不 為 而 成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八 章

為 學 日 益 , 為 道 日 損 。

損 之 又 損 , 以 至 於 無 為 。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

取 天 下 常 以 無 事 , 及 其 有 事 , 不 足 以 取 天 下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九 章

聖 人 常 無 心 , 以 百 姓 心 為 心 。

善 者 , 吾 善 之 ﹔ 不 善 者 , 吾 亦 善 之 ﹔ 德 善 。

信 者 , 吾 信 之 ﹔ 不 信 者 , 吾 亦 信 之 ﹔ 德 信 。

聖 人 在 天 下 , 歙 歙 焉 , 為 天 下 渾 其 心 ,

百 姓 皆 注 其 耳 目 , 聖 人 皆 孩 之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章

出 生 入 死 。

生 之 徒 , 十 有 三 ﹔

死 之 徒 , 十 有 三 ﹔

人 之 生 , 動 之 於 死 地 , 亦 十 有 三 。

夫 何 故 ,以 其 生 之 厚 。

蓋 聞 善 攝 生 者 , 路 行 不 遇 兕 虎 , 入 軍 不 被 甲 兵 ﹔

兕 無 所 投 其 角 , 虎 無 所 用 其 爪 , 兵 無 所 容 其 刃 。

夫 何 故 ,以 其 無 死 地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一 章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

物 形 之 , 勢 成 之 。

是 以 萬 物 莫 不 尊 道 而 貴 德 。

道 之 尊 , 德 之 貴 , 夫 莫 之 命 而 常 自 然 。

故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

長 之 育 之 ﹔ 成 之 熟 之 ﹔ 養 之 覆 之 。

生 而 不 有 , 為 而 不 恃 ,

長 而 不 宰 。是 謂 玄 德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二 章

天 下 有 始 , 以 為 天 下 母 。

既 得 其 母 , 以 知 其 子 ,

復 守 其 母 , 沒 身 不 殆 。

塞 其 兌 , 閉 其 門 , 終 身 不 勤 。

開 其 兌 , 濟 其 事 , 終 身 不 救 。

見 小 曰 明 , 守 柔 曰 強 。

用 其 光 , 復 歸 其 明 ,

無 遺 身 殃 ﹔ 是 為 襲 常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三 章

使 我 介 然 有 知 , 行 於 大 道 , 唯 施 是 畏 。

大 道 甚 夷 , 而 人 好 徑 。

朝 甚 除 , 田 甚 蕪 , 倉 甚 虛 ﹔

服 文 採 , 帶 利 劍 , 厭 飲 食 ,

財 貨 有 餘 ﹔ 是 為 盜 誇 。

非 道 也 哉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四 章

善 建 者 不 拔 ,

善 抱 者 不 脫 , 子 孫 以 祭 祀 不 輟 。

修 之 於 身 , 其 德 乃 真 ﹔

修 之 於 家 , 其 德 乃 餘 ﹔

修 之 於 鄉 , 其 德 乃 長 ﹔

修 之 於 邦 , 其 德 乃 豐 ﹔

修 之 於 天 下 , 其 德 乃 普 。

故 以 身 觀 身 ,以 家 觀 家 ,以 鄉 觀 鄉 ,以 邦 觀 邦 , 以 天 下 觀 天 下 。

吾 何 以 知 天 下 然 哉 。以 此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五 章

含 「 德 」 之 厚 , 比 於 赤 子 。

毒 蟲 不 螫 , 猛 獸 不 據 , 攫 鳥 不 搏 。

骨 弱 筋 柔 而 握 固 。

未 知 牝 牡 之 合 而 峻 作 , 精 之 至 也 。

終 日 號 而 不 嗄 , 和 之 至 也 。

知 和 曰 「 常 」 ,知 常 曰 「 明 」 。

益 生 曰 祥 。心 使 氣 曰 強 。

物 壯 則 老 , 謂 之 不 道 , 不 道 早 已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六 章

知 者 不 言 , 言 者 不 知 。

挫 其 銳 , 解 其 紛 。

和 其 光 ,同 其 塵 , 是 謂 「 玄 同 」 。

故 不 可 得 而 親 , 不 可 得 而 疏 ﹔

不 可 得 而 利 , 不 可 得 而 害 ﹔

不 可 得 而 貴 , 不 可 得 而 賤 。故 為 天 下 貴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七 章

以 正 治 國 , 以 奇 用 兵 , 以 無 事 取 天 下 。

吾 何 以 知 其 然 哉 。以 此 :

天 下 多 忌 諱 , 而 民 彌 貧 ﹔

人 多 利 器 , 國 家 滋 昏 ﹔

人 多 伎 巧 , 奇 物 滋 起 ﹔

法 令 滋 彰 , 盜 賊 多 有 。

故 聖 人 雲 :

「 我 無 為 , 而 民 自 化 ﹔

我 好 靜 , 而 民 自 正 ﹔

我 無 事 , 而 民 自 富 ﹔

我 無 欲 , 而 民 自 樸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八 章

其 政 悶 悶 , 其 民 淳 淳 ﹔

其 政 察 察 , 其 民 缺 缺 。

禍 兮 福 之 所 倚 , 福 兮 禍 之 所 伏 。

孰 知 其 極 。其 無 正 也 。

正 復 為 奇 , 善 復 為 妖 。

人 之 迷 , 其 日 固 久 。

是 以 聖 人 方 而 不 割 , 廉 而 不 劌 ,直 而 不 肆 , 光 而 不 耀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九 章

治 人 事 天 , 莫 若 嗇 。

夫 唯 嗇 , 是 謂 早 服 ﹔

早 服 謂 之 重 積 德 ﹔ 重 積 德 則 無 不 克 ﹔

無 不 克 則 莫 知 其 極 ﹔ 莫 知 其 極 , 可 以 有 國 ﹔

有 國 之 母 , 可 以 長 久 ﹔

是 謂 深 根 固 柢 , 長 生 久 視 之 道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章

治 大 國 , 若 烹 小 鮮 。

以 道 蒞 天 下 , 其 鬼 不 神 ﹔

非 其 鬼 不 神 , 其 神 不 傷 人 ﹔

非 其 神 不 傷 人 , 聖 人 亦 不 傷 人 。

夫 兩 不 相 傷 , 故 德 交 歸 焉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一 章

大 邦 者 下 流 , 天 下 之 交 ,天 下 之 牝  。

牝 常 以 靜 勝 牡 , 以 靜 為 下 。

故 大 邦 以 下 小 邦 , 則 取 小 邦 ﹔

小 邦 以 下 大 邦 , 則 取 大 邦 。

故 或 下 以 取 , 或 下 而 取 。

大 邦 不 過 欲 兼 畜 人 ,

小 邦 不 過 欲 入 事 人 。

夫 兩 者 各 得 所 欲 , 大 者 宜 為 下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二 章

道 者 萬 物 之 奧 。善 人 之 寶 , 不 善 人 之 所 保 。

美 言 可 以 市 尊 , 美 行 可 以 加 人 。

人 之 不 善 , 何 棄 之 有 。

故 立 天 子 , 置 三 公 ,

雖 有 拱 璧 以 先 駟 馬 ,不 如 坐 進 此 道 。

古 之 所 以 貴 此 道 者 何 。

不 曰 :求 以 得 , 有 罪 以 免 邪 。故 為 天 下 貴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三 章

為 無 為 , 事 無 事 , 味 無 味 。

圖 難 於 其 易 , 為 大 於 其 細 ﹔

天 下 難 事 , 必 作 於 易 ,

天 下 大 事 , 必 作 於 細 。

是 以 聖 人 終 不 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

夫 輕 諾 必 寡 信 , 多 易 必 多 難 。

是 以 聖 人 猶 難 之 , 故 終 無 難 矣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四 章

其 安 易 持 , 其 未 兆 易 謀 。

其 脆 易 泮 , 其 微 易 散 。

為 之 於 未 有 , 治 之 於 未 亂 。

合 抱 之 木 , 生 於 毫 末 ﹔

九 層 之 臺 , 起 於 累 土 ﹔

千 裡 之 行 , 始 於 足 下。

民 之 從 事 , 常 於 幾 成 而 敗 之 。

慎 終 如 始 , 則 無 敗 事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為 道 者 , 非 以 明 民 , 將 以 愚 之 。

民 之 難 治 , 以 其 智 多 。

故 以 智 治 國 , 國 之 賊 ﹔

不 以 智 治 國 , 國 之 福 。

知 此 兩 者 亦 稽 式 。

常 知 稽 式 , 是 謂 「 玄 德 」 。

「 玄 德 」 深 矣 , 遠 矣 , 與 物 反 矣 , 然 後 乃 至 大 順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六 章

江 海 之 所 以 能 為 百 谷 王 者 ,

以 其 善 下 之 , 故 能 為 百 谷 王 。

是 以 聖 人 欲 上 民 , 必 以 言 下 之 ﹔

欲 先 民 , 必 以 身 後 之 。

是 以 聖 人 處 上 而 民 不 重 , 處 前 而 民 不 害 。

是 以 天 下 樂 推 而 不 厭 。

以 其 不 爭 , 故 天 下 莫 能 與 之 爭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七 章

天 下 皆 謂 我 道 大 , 似 不 肖 。

夫 唯 大 , 故 似 不 肖 。

若 肖 , 久 矣 其 細 也 夫 。

我 有 三 寶 , 持 而 保 之 。

一 曰 慈 ,二 曰 儉 ,

三 曰 不 敢 為 天 下 先 。

慈 故 能 勇 ﹔ 儉 故 能 廣 ﹔

不 敢 為 天 下 先 , 故 能 成 器 長 。

今 舍 慈 且 勇 ﹔ 舍 儉 且 廣 ﹔

舍 後 且 先 ﹔ 死 矣 。

夫 慈 以 戰 則 勝 , 以 守 則 固 。

天 將 救 之 , 以 慈 衛 之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八 章

善 為 士 者 , 不 武 ﹔

善 戰 者 , 不 怒 ﹔

善 勝 敵 者 , 不 與 ﹔

善 用 人 者 , 為 之 下 。

是 謂 不 爭 之 德 ,

是 謂 用 人 之 力 ,

是 謂 配 天 古 之 極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九 章

用 兵 有 言 :

「 吾 不 敢 為 主 , 而 為 客 ﹔

不 敢 進 寸 , 而 退 尺 。」

是 謂 行 無 行 ﹔ 攘 無 臂 ﹔

扔 無 敵 ﹔ 執 無 兵 。

禍 莫 大 於 輕 敵 , 輕 敵 幾 喪 吾 寶 。

故 抗 兵 相 若 , 哀 者 勝 矣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章

吾 言 甚 易 知 , 甚 易 行 。

天 下 莫 能 知 , 莫 能 行 。

言 有 宗 , 事 有 君 。

夫 唯 無 知 , 是 以 不 我 知 。

知 我 者 希 , 則 我 者 貴 。

是 以 聖 人 被 褐 而 懷 玉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一 章

知 不 知 , 尚 矣 ﹔

不 知 知 , 病 也 。

聖 人 不 病 , 以 其 病 病 。

夫 唯 病 病 , 是 以 不 病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二 章

民 不 畏 威 ,則 大 威 至 。

無 狎 其 所 居 ,無 厭 其 所 生 。

夫 唯 不 厭 ,是 以 不 厭 。

是 以 聖 人 自 知 不 自 見 ﹔

自 愛 不 自 貴 。故 去 彼 取 此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三 章

勇 於 敢 則 殺 , 勇 於 不 敢 則 活 。

此 兩 者 , 或 利 或 害 。

天 之 所 惡 , 孰 知 其 故 。

天 之 道 ,不 爭 而 善 勝 , 不 言 而 善 應 ,不 召 而 自 來 , 繟 然 而 善 謀 。

天 網 恢 恢 , 疏 而 不 失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四 章

民 不 畏 死 , 奈 何 以 死 懼 之 。

若 使 民 常 畏 死 , 而 為 奇 者 ,

吾 得 執 而 殺 之 , 孰 敢 。

常 有 司 殺 者 殺 。

夫 代 司 殺 者 殺 , 是 謂 代 大 匠 斲 ,

夫 代 大 匠 斲 者 , 希 有 不 傷 其 手 矣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五 章

民 之 飢 , 以 其 上 食 稅 之 多 , 是 以 飢 。

民 之 難 治 , 以 其 上 之 有 為 , 是 以 難 治 。

民 之 輕 死 , 以 其 上 求 生 之 厚 , 是 以 輕 死 。

夫 唯 無 以 生 為 者 , 是 賢 於 貴 生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六 章

人 之 生 也 柔 弱 , 其 死 也 堅 強 。

草 木 之 生 也 柔 脆 , 其 死 也 枯 槁 。

故 堅 強 者 死 之 徒 , 柔 弱 者 生 之 徒 。

是 以 兵 強 則 滅 , 木 強 則 折 。

強 大 處 下 , 柔 弱 處 上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七 章

天 之 道 , 其 猶 張 弓 歟 。

高 者 抑 之 , 下 者 舉 之 ﹔

有 餘 者 損 之 , 不 足 者 補 之 。

天 之 道 , 損 有 餘 而 補 不 足 。

人 之 道 , 則 不 然 , 損 不 足 以 奉 有 餘 。

孰 能 有 餘 以 奉 天 下 , 唯 有 道 者 。

是 以 聖 人 為 而 不 恃 , 功 成 而 不 處 , 其 不 欲 見 賢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八 章

天 下 莫 柔 弱 於 水 , 而 攻 堅 強 者 莫 之 能 勝 , 以 其 無 以 易 之 。

弱 之 勝 強 , 柔 之 勝 剛 ,

天 下 莫 不 知 , 莫 能 行 。

是 以 聖 人 雲 :

「 受 國 之 垢 , 是 謂 社 稷 主 ﹔

受 國 不 祥 , 是 為 天 下 王 。」

正 言 若 反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九 章

和 大 怨 , 必 有 餘 怨 ﹔

報 怨 以 德 , 安 可 以 為 善 。

是 以 聖 人 執 左 契 , 而 不 責 於 人 。

有 德 司 契 , 無 德 司 徹 。

天 道 無 親 , 常 與 善 人 。

 

老 子:「道 德 經」 : 第 八 十 章

小 國 寡 民 。

使 有 什 伯 之 器 而 不 用 ﹔

使 民 重 死 而 不 遠 徙 。

雖 有 舟 輿 , 無 所 乘 之 ,

雖 有 甲 兵 , 無 所 陳 之 。

使 民 復 結 繩 而 用 之 。

甘 其 食 , 美 其 服 , 安 其 居 , 樂 其 俗 。

鄰 國 相 望 , 雞 犬 之 聲 相 聞 ,

民 至 老 死 , 不 相 往 來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八 十 一 章

信 言 不 美 , 美 言 不 信 。

善 者 不 辯 , 辯 者 不 善 。

知 者 不 博 , 博 者 不 知 。

聖 人 不 積 , 既 以 為 人 己 愈 有 ,

既 以 與 人 己 愈 多 。

天 之 道 , 利 而 不 害 ﹔

聖 人 之 道 , 為 而 不 爭 。

莊子·內篇·逍遙遊第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 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 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 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 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 無力。故九萬裡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 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 裡者,宿舂糧;適千裡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 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 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 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 千裡,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 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裡,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 ,且適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 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 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 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 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 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 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 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 ,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 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 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 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返。吾驚怖 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連叔曰:「其言謂 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 ,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連叔曰:「然,瞽 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 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 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粃糠,將猶陶鑄堯舜 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宋人資章甫而適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

  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杳 然喪其天下焉。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 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 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 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 之曰:『我世世為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 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 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澼絖,則所用之 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 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 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 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中於機闢,死於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 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 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 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內篇·齊物論第二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不聞天籟夫!」

  子遊曰:「敢問其方。」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汙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子遊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鬥。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喜怒哀樂,慮嘆變蜇,姚佚啟態——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遞相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於鷇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異於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雖然,請嘗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今我則已有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夫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圓而幾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故昔者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間。若不釋然何哉!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

  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嘗試問乎女:民溼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遊。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齧缺曰:「子不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

  瞿鵲子問乎長梧子曰:「吾聞諸夫子:聖人不從事於務,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遊乎塵垢之外。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為奚若?」

  長梧子曰:「是皇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予嘗為女妄言之,女以妄聽之。奚旁日月,挾宇宙,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眾人役役,聖人愚芚,參萬歲而一成純。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

  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佔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暗,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何謂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

  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內篇·養生主第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 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 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 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 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 ,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髖,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 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 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 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 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而四顧,為之躊躇滿 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 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 也,非人也。」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 「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 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 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 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內篇·人間世 第四

  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曰:「將之衛。」曰:「奚為 焉?」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 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回嘗聞之夫子曰:『 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 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 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 ,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 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 非所以盡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 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災人。災人者,人必反 災之。若殆為人災夫。

  且苟為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 人而鬥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 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 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幹,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 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

  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其用兵 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聖人 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顏回曰:「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曰:「惡!惡可!夫以陽 為充孔揚,採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 ,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將執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 其庸詎可乎!」

  「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 ,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蘄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 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之 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 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其言 雖教,謫之實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雖直而不病,是之 謂與古為徒。若是則可乎?」仲尼曰:「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 。雖固,亦無罪。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仲尼曰:「齋,吾將語若。 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白囗(左「白」右上「白」右下「本」 音hao4)天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 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 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 謂虛乎?」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入 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絕跡易,無 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 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瞻彼闋者,虛室生 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 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 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葉公子高將使於齊,問於仲尼曰:「王使諸梁也甚重。齊之待使者 ,蓋將甚敬而不急。匹夫猶未可動也,而況諸侯乎!吾甚慄之。子常 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歡成。事若不成,則必有人 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 者能之。』吾食也執粗而不臧,爨無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 ,我其內熱與!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 人道之患,是兩也。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 ,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 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 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 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

  丘請復以所聞: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言必或傳 之。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 必多溢惡之言。凡溢之類妄,妄則其信之也莫,莫則傳言者殃。故法 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

  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泰至則多奇巧;以禮飲酒者, 始乎治,常卒乎亂,泰至則多奇樂。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夫風波 易以動,實喪易以危。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獸死不擇音,氣息勃 然於是並生心厲。剋核太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苟 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故法言曰:『無遷令,無勸成。過度益 也。』遷令勸成殆事。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且夫乘物 以遊心,託不得已以養中,至矣。何作為報也!莫若為致命,此其難 者?」 顏闔將傅衛靈公大子,而問於蘧伯玉曰;「有人於此,其德天殺。 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 而不知其所以過。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戒 之,慎之,正女身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雖然,之二者有患。就 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心和而出, 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 ,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於無疵。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 者也。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

  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 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 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

  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適有蚊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 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 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 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 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 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 瞞,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 楂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洩。此以其能 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 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 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幾 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匠石覺而診其夢。弟子曰:「趣取無用, 則為社何邪?」曰:「密!若無言!彼亦直寄焉!以為不知己者詬厲 也。不為社者,且幾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與眾異,而以義喻之,不 亦遠乎!」

  南伯子綦遊乎商之丘,見大木焉,有異:結駟千乘,隱,將芘其所 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異材夫!」仰而視其細枝,則拳 曲而不可以為棟梁;俯而視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以為棺槨;舐其葉, 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 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宋有荊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斬之;三圍四 圍,求高名之麗者斬之;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禪傍者斬之。 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之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顙 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此皆巫祝以知之 矣,所以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

  支離疏者,頤隱於齊,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 。挫針治獬,足以餬口;鼓莢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徵武士,則支離攘臂於其間 ;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鍾與十束 薪。夫支離者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遊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 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 吾行。吾行郤曲,無傷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內篇·德充符  第五

  魯有兀者王駘,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常季問於仲尼曰:「王駘, 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 。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 聖人也,丘也直後而未往耳!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奚假魯 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若然者,其用心 也,獨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 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謂也?」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 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遊心乎 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常季曰:「彼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 哉?」仲尼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受命於 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於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 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眾生。夫保始之徵,不懼之實,勇士一人, 雄入於九軍。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而況官天地、府萬物、直 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彼且擇日而登假,人 則從是也。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

  申徒嘉,兀者也,而與鄭子產同師於伯昏無人。子產謂申徒嘉曰: 「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其明日,又與合堂同席而坐。子 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今我將出,子可以 止乎?其未邪?且子見執政而不違,子齊執政乎?」申徒嘉曰:「先 生之門固有執政焉如此哉?子而說子之執政而後人者也。聞之曰:『 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今子之所取大 者,先生也,而猶出言若是,不亦過乎!」

  子產曰:「子既若是矣,猶與堯爭善。計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申徒嘉曰:「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知 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遊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 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眾矣,我怫然而怒 ,而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之自寐邪 ?吾與夫子遊十九年,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今子與我遊於形骸之內, 而子索我於形骸之外,不亦過乎!」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 稱!」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 矣。雖今來,何及矣!」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 亡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務全之也。夫天無不覆,地 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孔子曰:「丘則 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無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 !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

  無趾語老聃曰:「孔丘之於至人,其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彼 且以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老聃曰: 「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無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魯哀公問於仲尼曰:「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丈夫與之處者,思 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於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者 ,數十而未止也。未嘗有聞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無君人之位以 濟乎人之死,無聚祿以望人之腹,又以惡駭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 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異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觀之,果以 惡駭天下。與寡人處,不至以月數,而寡人有意乎其為人也;不至乎 期年,而寡人信之。國無宰,而寡人傳國焉。悶然而後應,氾而若辭。 寡人醜乎,卒授之國。無幾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 若無與樂是國也。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丘也嘗使於楚矣,適見豚子食於其死母者。少焉眴若, 皆棄之而走。不見己焉爾,不得其類焉爾。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 也,愛使其形者也。戰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資;刖者之屢,無 為愛之。皆無其本矣。為天子之諸御:不爪翦,不穿耳;取妻者止於 外,不得復使。形全猶足以為爾,而況全德之人乎!今哀駘它未言而 信,無功而親,使人授己國,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

  哀公曰:「何謂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 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 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使之和豫, 通而不失於兌。使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是 之謂才全。」「何謂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 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 也。」

  哀公異日以告閔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執民之紀而憂其 死,吾自以為至通矣。今吾聞至人之言,恐吾無其實,輕用吾身而亡 吾國。吾與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闉跂支離無唇說衛靈公,靈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甕㼜大癭說齊桓公,桓公說之,而視 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 忘,此謂誠忘。

  故聖人有所遊,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聖人不謀, 惡用知?不斵,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四者,天鬻也 。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 得於身。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 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 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 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莊子曰:「道與之貌,天 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 吟,據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

內篇·大宗師 第六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 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 者,是知之盛也。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 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後有真 知。

  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 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 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 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 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 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 容寂,其顙頯。悽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 其極。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 故樂通物,非聖人也;有親,非仁也;天時,非賢也;利害不通,非 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務光、 伯夷、叔齊、箕子、胥餘、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 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 乎其虛而不華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進我色 也,與乎止我德也,廣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 可制也,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 知為時,以德為循。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為翼者,所以行 於世也;以知為時者,不得已於事也;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 於丘也,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 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 也,是之謂真人。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 。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 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 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 乃所以善吾死也。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 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循。若夫藏天下於天 下而不得所循,是恆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 ,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為樂可勝計邪?故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循 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而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 所待乎!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 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 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戲氏得之,以襲氣母;維鬥得之,終古 不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勘壞得之,以襲崑崙;馮夷得之,以遊 大川;肩吾得之,以處大山;黃帝得之,以登雲天;顓頊得之,以處 玄宮;禺強得之,立乎北極;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 知其終;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及五伯;傅說得之,以相武丁, 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 「吾聞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曰:「惡!惡可!子 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 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 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 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 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 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 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 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獨惡乎聞之?」曰:「聞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 聞諸洛誦之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瞻明聞之聶許,聶許聞之需役, 需役聞之於謳,於謳聞之玄冥,玄冥聞之參寥,參寥聞之疑始。」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 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 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俄而子輿有病,子祀往問之。曰:「偉 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也。」曲僂發背,上有五管,頤隱於齊 ,肩高於頂,句贅指天,陰陽之氣有沴,其心閒而無事,胼𨇤而鑑於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將 以予為此拘拘也。」

  子祀曰:「女惡之乎?」曰:「亡,予何惡!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 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炙;浸 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且夫得者, 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 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且夫物不勝天久矣,吾又何惡焉!」

  俄而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而泣之。子犁往問之,曰: 「叱!避!無怛化!」倚其戶與之語曰:「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 ?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子來曰:「父母於 子,東西南北,唯命之從。陰陽於人,不翅於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 聽,我則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塊以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 ,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大冶鑄金,金踴躍曰 :『我且必為鏌鋣!』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 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 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覺。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曰:「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 為於無相為;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窮終!」三 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

  莫然有間,而子桑戶死,未葬。孔子聞之,使子貢往侍事焉。或編 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而已反其真 ,而我猶為人猗!」子貢趨而進曰:「敢問臨屍而歌,禮乎?」二人 相視而笑曰:「是惡知禮意!」子貢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 ?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臨屍而歌,顏色不變,無以命之。彼何人者 邪?」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外內不相及 ,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則陋矣!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遊乎天地之 一氣。彼以生為附贅縣疣,以死為決𤴯潰癰。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假於異物 ,託於同體;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反覆終始,不知端倪;芒然仿徨 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 人之耳目哉!」

  子貢曰:「然則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雖 然,吾與汝共之。」子貢曰:「敢問其方?」孔子曰:「魚相造乎水 ,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 。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子貢曰:「敢問畸人?」 曰:「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 君子,天之小人也。」

  顏回問仲尼曰:「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 哀。無是三者,以善處喪蓋魯國,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 之。」仲尼曰:「夫孟孫氏盡之矣,進於知矣,唯簡之而不得,夫已 有所簡矣。孟孫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後。 若化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將化,惡知不化哉?方將不 化,惡知已化哉?吾特與汝,其夢未始覺者邪!且彼有駭形而無損心 ,有旦宅而無情死。孟孫氏特覺,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 與『吾之』耳矣,庸詎知吾所謂『吾之』乎?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 夢為魚而沒於淵。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其夢者乎?造適不及笑 ,獻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

  意而子見許由,許由曰:「堯何以資汝?」意而子曰:「堯謂我: 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許由曰:「而奚來為軹?夫堯既已黥汝 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遊夫遙蕩恣睢轉徙之塗乎?」

  意而子曰:「雖然,吾願遊於其藩。」許由曰:「不然。夫盲者無 以與乎眉目顏色之好,瞽者無以與乎青黃黼黻之觀。」意而子曰:「 夫無莊之失其美,據梁之失其力,黃帝之亡其知,皆在爐捶之間耳。 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許由 曰:「噫!未可知也。我為汝言其大略:吾師乎!吾師乎!齎萬物而 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 形而不為巧。此所遊已!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 」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 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 :「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 「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 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 也請從而後也。」

  子輿與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輿曰:「子桑殆病矣!」裹飯而往 食之。至子桑之門,則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 乎!」有不任其聲而趨舉其詩焉。子輿入,曰:「子之歌詩,何故若 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 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 極者,命也夫!」

內篇·應帝王 第六

  齧缺問於王倪,四問而四不知。齧缺因躍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 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於非人。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 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於非人。」

  肩吾見狂接輿。狂接輿曰:「日中始何以語女?」肩吾曰:「告我 :君人者以己出經式義度,人孰敢不聽而化諸!」狂接輿曰:「是欺 德也。其於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蚊負山也。夫聖人之治也,治 外夫?正而後行,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鳥高飛以避矰弋之害,鼷 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燻鑿之患,而曾二蟲之無知?」

  天根遊於殷陽,至蓼水之上,適遭無名人而問焉,曰:「請問為天 下。」無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問之不豫也!予方將與造物者 為人,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遊無何有之鄉,以處 壙埌之野。汝又何帛以治天下感予之心為?」又復問,無名人曰: 「汝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陽子居見老聃,曰:「有人於此,向疾強梁,物徹疏明,學道不倦 ,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於聖人也,胥易技系,勞形 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來田,猨狙之便執嫠之狗來藉。如是者,可 比明王乎?」陽子居蹴然曰:「敢問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 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 立乎不測,而遊於無有者也。」

  鄭有神巫曰季鹹,知人之死生、存亡、禍福、壽夭,期以歲月旬日 若神。鄭人見之,皆棄而走。列子見之而心醉,歸,以告壺子,曰: 「始吾以夫子之道為至矣,則又有至焉者矣。」壺子曰:「吾與汝既 其文,未既其實。而固得道與?眾雌而無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與 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嘗試與來,以予示之。」

  明日,列子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 活矣!不以旬數矣!吾見怪焉,見溼灰焉。」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 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見吾杜德機 也。嘗又與來。」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幸矣!子 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見其杜權矣!」列子入,以 告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天壤,名實不入,而機發於踵。是殆 見吾善者機也。嘗又與來。」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 「子之先生不齊,吾無得而相焉。試齊,且復相之。」列子入,以告 壺子。壺子曰:「吾鄉示之以以太衝莫勝,是殆見吾衡氣機也。鯢桓 之審為淵,止水之審為淵,流水之審為淵。淵有九名,此處三焉。嘗 又與來。」明日,又與之見壺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壺子曰:「追 之!」列子追之不及。反,以報壺子曰:「已滅矣,已失矣,吾弗及 已。」壺子曰:「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不知其 誰何,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故逃也。」然後列子自以為未始學 而歸。三年不出,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於事無與親。雕琢復樸, 塊然獨以其形立。紛而封哉,一以是終。

  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遊無朕 。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逆, 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 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 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雜篇·天下 第三十三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 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 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 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 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燻 然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 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 ,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 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繫於末度,六通四闢 ,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 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 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 》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 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 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 。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 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 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 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 將為天下裂。

  不侈於後世,不靡於萬物,不暉於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 。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墨翟、禽滑釐聞其風而說之。為之大過,已 之大順。作為《非樂》,命之曰《節用》。生不歌,死無服。墨子泛 愛兼利而非鬥,其道不怒。又好學而博,不異,不與先王同,毀古之 禮樂。黃帝有《鹹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 》,湯有《大濩》,文王有闢雍之樂 ,武王、周公作《武》。古之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等。天子棺槨 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獨生不歌,死不服,桐 棺三寸而無槨,以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愛人;以此自行,固不愛 己。未敗墨子道。雖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樂而非樂,是果類乎 ?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 可以為聖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 !離於天下,其去王也遠矣!墨子稱道曰:「昔禹之湮洪水,決江河 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 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跋,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聖 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屐蹻為 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 。」相裡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獲、已齒、鄧陵子之屬 ,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 奇偶不仵之辭相應,以巨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 今不決。墨翟、禽滑釐之意則是,其行則非也。將使後世之墨者,必 以自苦腓無跋、脛無毛相進而已矣。亂之上也,治之下也。雖然,墨 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苟於人,不忮於眾,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 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宋鈃、 尹文聞其風而悅之。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接萬物以別宥為始。語心 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歡,以調海內。請欲置之以為主。見侮不辱,救民之鬥,禁攻寢兵,救世之戰。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 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見厭而強見也。雖然 ,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曰:「請欲固置五升之飯足矣。」先生 恐不得飽,弟子雖飢,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 圖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為苛察,不以身假物。」以為無益 於天下者,明之不如己也。以禁攻寢兵為外,以情慾寡淺為內。其小 大精粗,其行適至是而止。

  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於慮,不謀於 知,於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駢、慎到 聞其風而悅之。齊萬物以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 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 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是故慎到棄知 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於物,以為道理。曰:「知不知,將薄知而 後鄰傷之者也。」謑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脫無行,而非天 下之大聖;椎拍輐斷,與物宛轉;舍是與非,苟可以免。不師知慮, 不知前後,魏 然而已矣。推而後行,曳而後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 隧,全而無非,動靜無過,未嘗有罪。是何故?夫無知之物,無建己 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於理,是以終身無譽。故曰:「至於若 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聖。夫塊不失道。」豪桀相與笑之曰:「慎到 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適得怪焉。田駢亦然,學於彭 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師曰:「古之道人,至於莫之是、莫之非而已 矣。其風窨然,惡可而言。」常反人,不見觀,而不免於魭斷。其所 謂道非道,而所言之韙不免於非。彭蒙、田駢、慎到不知道。雖然, 概乎皆嘗有聞者也。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 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 。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關尹曰:「在己無居,形 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隨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 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獨取後 。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巋然而有餘。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獨 曲全。曰:「苟免於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 銳則挫矣」。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雖未至於極,關尹、老聃乎, 古之博大真人哉!

  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 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莊周聞 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 不奇見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 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 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環瑋,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 。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 友。其於本也,弘大而闢,深閎而肆;其於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 。雖然,其應於化而解於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 之盡者。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厤物之意,曰:「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 千裡。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 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 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 、越之南是也。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惠施以此為大,觀於天下 而曉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卵有毛。雞有三足。郢有天下。犬 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熱。山出口。輪不蹍地。目不見。指不至,至不絕。龜長於蛇。矩不方,規不 可以為圓。鑿不圍枘。飛鳥之景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 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驪牛三。白狗黑。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桓團、公孫 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 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與之辯,特與天下之辯者為怪,此其柢也。然惠施之口談,自以為最賢,曰:「天地其壯乎,施存雄而無術。」 南方有倚人焉,曰黃繚,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雨雷霆之故。惠施 不辭而應,不慮而對,遍為萬物說。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為寡 ,益之以怪,以反人為實,而欲以勝人為名,是以與眾不適也。弱於 德,強於物,其塗隩矣。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虻之勞者也。其於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 曰愈貴,道幾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寧,散於萬物而不厭,卒以善辯為 名。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 與影競走也,悲夫!

相關焦點

  • 莊子跟老子的距離,決定了中國人的終極命運走向!
    道家學派創立於先秦時期,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南華經》(《莊子》一書的別稱)都是道家經典著作,從老子到莊子的傳承也得到了後人的認可和肯定。毫無疑問,莊子本身的學說和理論來自於老子的「道」,但是,莊子並沒有完全繼承老子的衣缽,他更多的是選擇自己欣賞的,或者說自己能做到的,擅長的部分加以發揮,這才寫成了汪洋恣肆、想像奇特的《莊子》一書。
  • 莊子怎樣繼承和發展老子思想
    老子《道德經》被先秦諸子共同景仰。像孔子、莊子,列子、墨子、韓非子、鬼谷子、孫子等都吸收了老子思想,並且給予一定的發展。下面就簡單介紹莊子是怎樣繼承和發展老子思想的。一,莊子繼承了老子的基本思想,即「不爭、尚柔」思想。
  • 除了老子和莊子,他也是道家最出名的代表人物!
    它的核心代表人物主要有三個,對於老子、莊子,因為名氣很大,所以我們一般都知道。但是道家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人物,他究竟是誰呢?一起來看下。《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
  • 成語「白駒過隙」竟然與老子、孔子、莊子有關
    它的出處與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和儒家創始人孔子有關。相傳孔子年輕時,仰慕老子才學。於是勤奮聰明的孔子去到老子家中,請教道學。老子看到眼前這個聰明的年輕人,他被孔子的好學所打動,於是把孔子請進家中,問:「你來找我何事啊?」孔子說:「我想請教道學知識,想問什麼是道?
  • 天馬行空的憤青「莊子」,怎麼會和神神秘秘的「老子」混在了一塊
    莊子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又是一個極度聰明的人,兩千年來,迷倒在莊子魅力下的人不計其數,而作為中國影響力最為廣泛的宗教之一「道家」更是將莊子作為開山祖師,和老子並列,是為「老莊」。孔子問道老子是為了解答心中疑惑,而莊子崇拜老子,那是徹頭徹尾的「迷戀」。《莊子》書中多次提到同時代的人物,仔細讀會發現莊子瞧不上孔子,更瞧不起天天御風而行的列子,對同是道家學派的楊朱之學也頗有微詞,但唯獨對老子永遠是畢恭畢敬,活脫脫一個「腦殘粉」形象。
  • 如何用老子的智慧,而不是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的齊物論
    如果用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就是用老子的理念、老子的道理來讀解《莊子》,反正不管莊子說什麼都用老子的觀點去套,這樣的讀書方法相信大家都曾經看到過,類似於明代智旭(蕅益)大師的《周易禪解》,憨山(德清)大師的《老子道德經解》。
  • 莊子的《逍遙遊》繼承了老子哪些思想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中的第一篇,莊子的主要哲學思想都在其中。莊子在《逍遙遊》中,通過幾個故事或例子來說明他的哲學思想。莊子我們先看看其中的三個。《逍遙遊》中講,北方的海中有一隻大魚叫做鯤,它的身體長達幾千裡。它變化成鳥後叫做鵬。當大風吹動海面的時候,大鵬要飛向南方的大海。
  • 林語堂:老子和莊子是我們國家最大的幽默家
    與孔子同時代的老子便常向孔子開玩笑,因為孔子的主張要人經常修養不斷地求進步,老子則主張返璞歸真。在老子看來,像孔子那樣忙著到處亂跑,滿口仁義道德的人,不免顯得有點滑稽可笑。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因此,他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又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 老子莊子為什麼要反對儒家的仁義思想?老子反對仁義的三個理由!
    道家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莊子,道家就是儒家的一個對立面道家是反對仁義的,道家是一種自然哲學。那麼老子莊子為什麼要反對儒家的仁義思想呢?是不是針對孔子和孟子,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子的。那麼這是什麼原因所決定的呢?這裡面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道家的思想認為人類社會其實是自然界一樣的都是需要遵循這個的,從形式意義上來說這個道是一種最高理想是一種價值的追求。
  • 莊子:目擊而道存。老子為什麼委婉指出他是個小偷、扒手、盜竊犯
    《莊子.天道》: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衝然,而顙頯然,而口闞然,而狀義然,似系馬而止也。動而持,發也機,察而審,知巧而?於泰,凡以為不信。邊竟有人焉,其名為竊。有一江湖俠士,名曰「士成綺」,頭戴鬥笠,身披黑衣,腰配利劍,昂首闊步來到了老子的住所,環顧四周,用劍掘開院角的一個老鼠洞,掏出來不少五穀雜糧,再看老子的糧倉有吃不完的食物。士成綺不以為然地對老子說:「一直久仰大名,如雷貫耳,世人都說你是得道的聖人,今日親眼所見,也不過爾爾。
  • 聽聽老子莊子的看法
    (二)《莊子》一書中有許多地方涉及到了生死之問。例如《莊子養生主》一篇中講述了老子過世的故事——老子死後,他的朋友秦失前來弔唁,看到其他來的人都十分壓抑,就反駁他們說「適去,夫子順也。」認為老子去世是順應天命的,順勢,就不應該過分挽留與悲痛。我們知道喪生總是悽慘而令人痛苦的,而老子的朋友正是通過對自然的理性理解而達到淡化悲痛的效果。
  • 老子的上善若水,莊子的無用之用,王陽明的心即理:成就了郭子儀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莊子則把道家思想進一步發揚傳承,王陽明是後來新儒家心學學派的集大成者。老子用水喻道揭示人生當用水的精神經營,莊子用一棵樹說明無用之大用,王陽明用巖中花樹說明心即是理。悟透其中道理的人,就打開了幸福人生的大門。
  •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為何特別排斥孔子的仁義思想?
    道家學派的創始者是老子,他的道家思想繼承者、發展者是莊子,老子和孔子像是孔子和孟子一生的敵人,主要以反對儒家的仁義禮智當作自己的任務。其實,這並不是道家學派對儒家的孔孟兩位儒家大師有何觀點,事實上,聽說老子曾經引導了孔子。老子和孔子思想異同,一般是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故而道家學派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就非常反對仁的思想。
  • 潮陽棉城特產——鱟粿
    鱟粿,是棉城特有的小食品,是富有潮陽鄉土味的小食品。簡介鱟粿,是棉城特有的小食品,是富有潮陽鄉土味的小食品。有些回鄉探親的華僑、港澳同胞和在外工作的人一到棉城,總想嘗嘗鱟粿的滋味。來源  潮陽何時開始有鱟粿,未有查考,據現在八、九十歲的老人說,幼年時就有鱟粿了。可見鱟粿是潮陽「歷史悠久」的小食品之一。
  • 《莊子》相忘於江湖——老子與孔子論仁義(三)
    《莊子天運第十四》: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則天地四方異位矣;蚊虻囋膚,則通昔不寐矣。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徳而立矣!又奚傑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邪?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辨。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莊子《天下》:道與術,取與予,利與害,方與圓,常與變,生與死
    但墨家各分支,有一點是相同的,都在選自己的老大,在選老大的過程中,又開始分派站隊,紛紛爭爭,綿延不休。如此憋屈地活著,墨子能夠做到,但天下普通常人做不到,這是背離了人性,遠離了王道與大道,莊周不屑一顧,不足為取。宋榮子吸收了墨家的精華,依然是嚴於律己,但是主張寬以待人,每個人做好自己,別人做不到也不去抱怨和指責。
  • 莊子追求的「逍遙」,到底是什麼?
    眾所周知,老子講「無為」,而莊子則講「逍遙」。那麼,莊子所講的「逍遙」二字,難道就是老子講的「無為」嗎?當然不是!為什麼?莊子畫像因為老子講的「無為」,並不是講什麼都不作為,而是講無所不為,即「作為」到不留痕跡的境界,強調的是一種積極作為的行為,而不是某種消極不作為的態度。
  • 讀《莊子》品紅酒,以夢為馬逍遙遊!
    《莊子》又名《南華經》,和《老子》一起並稱為道家經典。如果說《老子》為道家學派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和哲學基礎,那麼《莊子》就用它想像豐富、構思奇特的寓言當作殺手鐧,為道家學派擴大了影響力,爭取到了大量從一而終的優質粉絲。
  • 老子無為,莊子逍遙,佛家無掛礙,其實都指向一個中心!
    老子無為在莊子那裡變成了消遙自在,他的種種行為實在是大大超出常人之理,離譜到怪異。但是莊子的行為總能給我們心靈上的震撼,讓我們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自已的生命狀態。逍遙,顧名思義即為逍遙自由,擺脫一切外物的限制,在精神上做自己的主人。用莊子的話說即為「無所待而遊於無窮」。
  • 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這話是否有道理?
    莊子,那可是戰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呀,和老子並稱「老莊」。那叫一個絕對厲害。而莊子在哲學上的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才使道家真正的成為一種思想流派。而他本人也成為道教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老子一樣都被尊稱為道家的鼻祖。但莊子的知識到底是來源於老子的,這是無法更改的。所以他的作品大多是寓言。他把一切都歸結為天然的「道」「我」合一。而《莊子》是莊子所寫的經典,也是道教的精髓。這部巨作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可以說是不亞於《論語》等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