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天下》:道與術,取與予,利與害,方與圓,常與變,生與死

2020-12-12 郭偉勝在線

莊子《天下》篇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早的一篇學術論文,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見一斑。整篇文章行雲流水,磅礴彭拜,肆意汪洋,層次分明,鞭辟入裡,抑揚頓挫,神來之筆,宛如天籟,讀來酣暢淋漓,令人愛不釋手。

春秋末年,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皆自說自話,自圓其說,都認為自己學說登峰造極,可以解人類倒懸之苦,給人生提供了終極解決方案,增一分則多,減一分則少。但在莊子看來,專家沒有靈魂,縱慾者沒有心肝。好比人的五官,眼耳口鼻舌,雖各有所用,但若各自為政,不能融通,那也是盲人摸象,廢物一個。百家爭鳴,吵吵嚷嚷每一家都高舉自己的學說,分道揚鑣,搖旗吶喊,殊不知都是迷途羔羊,亂人亂己。長此以往,道術成為了方術,後世學者必將眼花繚亂,難以分辨孰是孰非,不見天地之純,不識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墨家主張兼愛非鬥,禁攻寢兵,高度自律,嚴以律己,絕不寬以待人,要求普天之下勤苦節儉,苦體絕甘。以腓無胈脛無毛沐風櫛雨的大禹作為最高精神領袖,奉為大聖。生前不享受,死後不厚葬,不聽靡靡之音,不可紙醉金迷,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下手要狠,慎獨自律,制定標準,不差毫釐,對人對己,苛刻無比,絕不手軟,絕不姑息。

墨子死後,其弟子又分宗別派,自立門戶,內訌頻起,遙相指摘,不一而足。但墨家各分支,有一點是相同的,都在選自己的老大,在選老大的過程中,又開始分派站隊,紛紛爭爭,綿延不休。

如此憋屈地活著,墨子能夠做到,但天下普通常人做不到,這是背離了人性,遠離了王道與大道,莊周不屑一顧,不足為取。

宋榮子吸收了墨家的精華,依然是嚴於律己,但是主張寬以待人,每個人做好自己,別人做不到也不去抱怨和指責。提倡容忍,反對爭執和鬥爭,都在「忍」字上下功夫。忍辱後能負重,一心為人民服務,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遇到盛情難卻的時候,也一再交代,少做一點米,不要鋪張浪費,我吃一點點就夠了。連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飽,可每天還是心甘情願地喊著口號:要做救世主,解放全人類!

莊子認為宋榮子的學說,精神可嘉,方法不可取。

戰國時代比較盛行法家思想,彭蒙,田駢,慎到是當時法家思想的倡導者。他們主張摒棄主觀意識,不發表任何意見,一切隨大溜。但主張制定律法,一切按法律辦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考慮什麼人情因素。法官判案,要做執法的機械手,一切按法律文字辦事,按程序走,就不會犯錯誤。慎到主張人就要像一塊土坷垃一樣,撥弄一下動一下,安分守己;象風中飄蕩的羽毛,不要用力,不要用智,隨著風旋轉就是了。

天下豪傑都恥笑說:「慎到的學說,不是活人之道,而是死人之理。」

無為主義大師老子主張空虛不毀萬物,處弱守拙,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謙虛低調,無遺其咎。致虛極,守靜篤,無為而無不為也。

老子的濡弱謙下為表的思想並不符合莊子的風格,這也是老子和莊子學說的區別所在,把老莊混為一談,或許是今人的一廂情願。但莊子對老子給予高度的讚揚,稱之為「古之博大真人」。

莊子的思想如水無常勢,變化無形,將道與術,取與予,利與害,常與變,方與圓,生與死的問題都一網打盡了。莊子提倡身心解放及高度的精神自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能出世也能入世,能從群眾中走出來,還能走到群眾中去。

莊子學說可望不可及。「天下沉濁不可與莊語」,莊子只能用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其中也儘量使用了民間故事,民家諺語以及古代聖人的對話方式述以論之,世人聽得懂還是聽不懂,全看他的造化了。

最後出場的還是莊子一生的辯友——惠子。莊子對於這個又愛又恨的老友可沒有客氣。他認為惠子的學說就是捨本逐末,打個嘴仗,過個嘴癮而已,沒有任何益處。列舉了惠子的一些觀點,無非就是一些悖論或二律背反的文字遊戲。比如「我在說謊」「萊茵瓶」「莫比烏斯怪圈」等等一些奇談怪論。莊子批評惠子是「弱於德,強於物」,惠子思考的問題都是分崩離析的無機思維,這就是「強於物」,而莊子提倡的是有機思維,回歸到人的天真和本性,天真的本性裡面包含著直覺、潛意識、第六感等有機思維和全息論的整體思維。

惠子的思想是緣木求魚,是在山谷裡用大聲呵斥回聲吵著自己了,是在陽光下用快步走擺脫影子的跟隨,悲哀!

相關焦點

  • 莊子《天下》讀書筆記
    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方術和道術的區別在哪?方術,在技的層面;道術,在道的層面。一體一用,體則為一,用則有序。所謂天人、神人、至人、聖人、百官、百姓,體道不同,層次各異,雖皆原於一。術可裂,道不會變。
  • 莊子課堂《莊子.天下》十二:博大真人
    「雄」「雌」是不二的,是互為生滅的對應,常人常在雄雌之間選項,見雄不雌,見雌不雄,成為雄雌之外的第三者,而不知萬物時時處在雌雄交集之中,此即是弘一大師所云「悲欣交集」!人,一旦樂起,悲就會起。在歌廳裡嗨半天,過去之後,就覺得既疲憊又無趣。
  • 兩權相害取其輕,即求「利」
    比如說砍斷手指得以保存手腕,就是在害中選取小的,相比較斷腕來說,砍斷手指就是利。因此說遇上強盜是害,但砍斷手腕以免殺身之禍就是利。遇到強盜的害,是別無選擇的困境,但我們選擇斷腕以保全生命,就是兩害中取其輕者,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求「利」。
  • 鄧小軍:《莊子·齊物論》疏義
    「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小道理遮蔽了道,這是對當時學說自以為是絕對真理之現象的批判。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此言齊一生死、是非、可不可,喻指齊一物論。齊一生死,是就那自然的生、死言;若相害之死,即非自然的生、死。此不在莊子所言之應有之義之內。
  • 《莊子如是說》外篇第十七 秋水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 莊子的《應帝王》:無為無不為,治理天下的根本之道
    在這個故事中,莊子闡述了帝王不應有「物我兩分」的觀點,就是在「我」與「物」之間沒有任何界限或限制,因為這樣才能按照「道」的規律公平、公正、無私的處理事情,如果有了「我」與「物」的分別,就難免會有偏私,或者依照自我的想法去處理事情,這就成了「有為」,而「有為」正是道家思想認為的很多社會問題的根源。
  • 智者的言說——《莊子》敘事的巫史化特徵
    莊子將一人在上萬人在下的相位比喻為腐鼠,自己為鵷雛,「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這就是超越功名。最後是超越生死。樂生惡死是人的本能,有生的快樂就必然有死的煩惱,這是人類永恆的困惑。莊子對古代巫術有關「屍解」說和靈魂不死的觀念是揚棄的,也不尋求佛教通過現世苦修死後到達極樂世界式的解脫。在莊子看來,死與生都是一種自然現象,生,受命於大塊;死,託體於山阿。如此而已。
  • 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品讀聖賢書《莊子》——第6天
    《莊子》 齊物論 第8節【分節導讀】作者通過齧缺和王倪的對話闡述了對標準的看法:人用來衡量外物的標準並不是唯一的。利與害都並非絕對。至於「至人」,其早已與萬物合而為一,連火焚、冰凍都無法影響到他,更何況為常人念念於心的利害。
  • 潮陽小女孩竟全背《老子莊子選》,一起圍觀!
    故 不 可 得 而 親 , 不 可 得 而 疏 ﹔不 可 得 而 利 , 不 可 得 而 害 ﹔不 可 得 而 貴 , 不 可 得 而 賤 。故 為 天 下 貴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七 章以 正 治 國 , 以 奇 用 兵 , 以 無 事 取 天 下 。
  • 莊子名言故事:能不龜手一也
    [故事] 在《逍遙遊》裡惠子打比方笑話莊子道:「魏王送給我大葫蘆的種子,把它種了,長成的葫蘆能盛五石。用以盛水,質地脆弱,不能勝任;把它剖開作瓢,又平又淺,沒法盛東西。這葫蘆不能說不大,但我認為它無用,把它擊破了。」這裡暗喻莊子理論不切實用,就像那大葫蘆一樣。
  •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各位看看這個文字,美不美!像詩經一般的文法,簡練而精要,並且句句都是人生至理!吾輩厚生,當為往聖繼絕學,乃國人義不容辭責,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更何況如此美文,句句讀來皆讓人,心曠神怡,茅塞頓開。
  • 莊子的目光穿越了千年,我們能否像他一樣,瓦解生與死的界線?
    人的生與死,自古以來一直是被討論的話題;死亡,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一種恐懼。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儒家、道家,卻有著不同的見解。孔子的生死觀有三個。其一是「自古皆有死」,有生必有死,生死就是天地的常理;其二是「未知生,焉知死?」
  • 「莊子玄機偶得」大宗師七十四、偉哉!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也
    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也人世間,能夠放下權力野心與功名執念的人——能外天下者,應該不在少數。人世間,能夠放棄物質欲望與物我執念的人——能外物者,或許也還有一些。人世間,能夠放空生命意識與生死執念的人——能外生者,恐怕就少之又少了!
  • 吉大一院母嬰保健護理中心程德強:比較孔子和莊子的天命觀
    雖然現在看來,孔莊之道似乎大相逕庭,但不可否認莊子的思想受到過孔子(儒家)的影響。《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這樣介紹莊子的文章,「用剽剝儒墨,雖當世之宿學不能自解免也。」(用來攻擊和駁斥儒墨兩家的學說,即使是學識淵博的學者也不能逃脫)世間亦有儒道兩家「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說法。後人常以為莊子大多在書中嘲諷儒家人積極用世、戚遑奔走的無用且傷身。實際上並不盡然。
  • 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勢適然。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夫之勇也;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由處矣,吾命有所制矣!」(秋水)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 解讀莊子——逍遙天下,悠遊世間
    因長期生活在逆境中,因此莊子悟性極高,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通過在工藝技巧的體驗,他發現了哲學意義上的普遍存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道」。莊子的「道」為中國特色的世界本原問題提出了一種最為徹底、最為深刻、唯一可以和西方本體論相媲美的一種解釋。
  • 000099《莊子·胠篋》誦讀:智慧的副作用
    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 胠篋第十[智慧帶來禍患。王夫之《莊子解》:「引老子『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之說,而鑿鑿言之。蓋懲戰國之紛紜,而為憤激之言,亦學莊者已甚之成心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蹠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善人得不到聖人之道就不能自立,蹠得不到聖人之道就不能成功。可是天下的善人少而惡人多,因此聖人有利於天下的地方少,危害天下的地方多。]
  •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 《莊子·胠篋》
    篇中有「聖人生而大盜起」、「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名句,順文而讀,有其深意在,並非故作驚人之語。出自本篇的成語有:盜亦有道、唇竭齒寒、竊鉤竊國、絕聖棄智、延頸舉踵等。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譎,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譎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 莊子課堂《天下》篇(八):慎到,慎到!
    《天下》篇在縱論每一家時,都會有一段古道術所顯的「相」和「法」。「公而不黨」這一句是古道術所呈現的完備的樣子,不是要求,也不是外交辭令,而是講道以及道呈現出的相:道是至公的,不是為某個集團某個利益服務的,不結黨。也就是天道篇所說「天道運而無所積」。無不有,無不留,遍周法界——這是「公」。 「易」不僅僅是平易。道既至公,又至簡至易,並且「易」也有變易的意思。
  • 《莊子》道論
    上述莊子的這段話是道、言並論的。下面分兩線闡述:從言這方面說,莊子針對物論是非之相併而生及其糾纏不休的情況,提出了三項「以明」的辦法:「照之以天」,如同日月之照萬物而任物自然也;明白「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的道理以應物;突破具體名物的局限,以天地為一指,萬物一馬,亦即明白天地是相通的,萬物是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