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目光穿越了千年,我們能否像他一樣,瓦解生與死的界線?

2020-12-23 玲瓏文史

人的生與死,自古以來一直是被討論的話題;死亡,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一種恐懼。

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儒家、道家,卻有著不同的見解。

孔子的生死觀有三個。其一是「自古皆有死」,有生必有死,生死就是天地的常理;其二是「未知生,焉知死?」強調人生最重要的,是活在世間的一切努力,換言之,孔子對死後的情況是「存而不論」的;其三是「不要為求生而傷害仁德,要犧牲自身來成就仁義。」這和孟子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相同。

由此看來,儒家對「生與死」的看法,是積極地把握活著時的人生,努力發揮一個人在人世間的最高價值。

莊子則不然。

在《莊子》中,有許多篇章都討論到生死的問題。莊子以他一貫不同於一般人的獨特思維,將其對「生與死」的深邃思考,作為其構建人生哲學的基點,為我們解開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的生死問題。

死亡,有什麼可怕的?

在內篇《養生主·吊老聃》中,秦失前去弔唁老聃,結果號哭幾聲就出來了。

弟子見他如此弔唁,深覺不妥。秦失則告訴弟子:其他人弔唁時如此悲傷,這是老子的過錯,因為老子生前為人處世不能「忘情」。

於是秦失說:「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老子畫像

莊子借秦失之口,將人的出生,看作是應時而來;人的死亡,看作是順物之化。在莊子眼中,能安於時運,順應生死之變,哀樂就不會進入心中,這才是對「生與死」的解脫。

只有心中沒有悲痛和歡樂,才能安然地靜觀生命之變;形體終將燃燒殆盡,但生命可以像火那樣傳下去。這裡的生命,是「內在的生命」,是通過靈性傳遞的,而不是通過肉身傳播的。

簡而言之,莊子認為,逝者不過是進行了一種生命形式的轉換罷了。

若如此,死亡又有什麼可怕的呢?文化、智慧會延續,人類的文明會一直累積傳承,是沒有盡頭的。

事實上,莊子對生命本質的認識,與自然主義生死觀相符合。生死之中,既有舊物之終結死亡,又有新物之開始新生。領悟到這一點,便可窺探到「逍遙」之一隅。

莊子畫像

生命美醜之辯

《大宗師》裡有許多故事,用極為有趣的思考模式,來書寫對生命的看法。

如《天地為爐》。子輿生病,變成了一個十分醜陋的人。他彎腰駝背,頭部隱於肚臍之下,肩膀高出頭頂,脖子直愣愣地朝向天空。

然而,子輿卻不厭惡這樣的自己,還認為如果造物主把他的左臂變作雞,就要以此來司晨報曉;如果把右臂變作了彈丸,就藉此去打鳥烤來吃;如果把尾椎骨變成了車輪,把精神變做馬,就正好乘而坐之,哪裡還需要另駕馬車呢?

子輿就是這樣一個安心適時、順應世運變化的人。他面對災禍,能泰然處之,不以為憂,不以為哀,保持著自由的心境。這就是一種美的境界。

莊子畫像

外篇《至樂·肘生柳》中也有相似的描寫。

滑介叔的左肘長了一個瘤。他的形體又醜又怪,他的遭遇可說是一種災難,但他了解生命只是假借的形體,在假借的形體上再生出的東西,也只是塵垢;死生如同晝夜,只是自然的造化,一起看到造化的神奇,有何厭惡?

這時他的心態是自由的、美的,這不就是由醜轉化為美了嗎?

慶祝死亡的到來

《莊子》中還有幾篇——主角的舉動十分滑稽,似乎在慶祝死亡的到來,他們唱歌、彈琴、鼓盆。

《遊方之外》述說了三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孟子反、子琴張、子桑戶。結果子桑戶先一步死掉了。

另外二人——「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猗!」——他們為子桑戶的死亡編曲、彈琴,因為他們認為子桑戶已返回故鄉,回歸自然之中。

莊子畫像

在著名的《至樂·妻死鼓盆》中,莊子更是親自登場——妻子去世,莊子鼓盆而歌,以灑脫的姿態和飄揚的歌聲表達他的心情。

他對妻子無情嗎?應當不是,因為他無法面不改色、無動於衷。

仔細想想,莊子的行為,可能是經過一番痛苦的掙扎後產生的。其實「歌」和「哭」,同是一種感情的發抒。莊子順應感情的變化,然後才悟出「春、夏、秋、冬,四季循環」的道理來。

所以,當面對好友惠子的質問時,莊子說「生死乃氣之聚散」,如「四時更替」般自然,妻子正安睡在天地的大房間中,我又何必在旁哇哇大哭呢?

反面來思考,我們並不知道死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也許是一條返璞歸真的路,也許是在世上迷路很久才找到的返鄉之路,如此,就不會那樣害怕死亡了吧!

無窮的自由,與生死無關

《至樂·起死》描寫了一段奇特的故事,聽起來有點荒謬,卻很有趣。

「莊子之楚,見空髑髏……」

髑髏,就是死人的頭骨。它託夢對莊子說:「我雖然死了,但是我好嗨皮!沒有什麼比這更快樂啦!」

莊子不信,說:「我讓神來恢復你的形體,使你重新回到父母、妻子、兒女、朋友的身邊,你希望這樣嗎?」

髑髏眉頭一皺:「開什麼玩笑!我幹嘛要拋棄快樂,去再次經歷人世間的勞苦呢?」

莊子畫像

莊子與髑髏的對話,顯現出莊子詭奇的想像,以及跳脫世俗的思考模式。

這具有形的髑髏,在陽光下明晃晃地反射著慘白的光,似乎很悲慘,但莊子卻賦予了它天地間最大的快樂。它出現在莊子的夢裡,卻來自於莊子的內心。

快樂的髑髏認為,在死後的世界中,上沒有君主,下沒有臣子,沒有四季變化,從容自在與天地共長久,就算南面稱王的快樂,也比不上!

這是一種無限無待、絕對自由的境界。

心似浮雲、意如流水的莊子,看重的,正是這種由死亡傳達出的自由。正如《逍遙遊》中說的那樣:「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推想,莊子並不是羨慕髑髏、嚮往死亡,而是嚮往「逍遙」。如前所述,「生與死」在莊子的心裡並沒有差別,或者說,他已經忽視了生死的存在。

莊子用「髑髏的快樂」,來對照「人世間的勞苦」;他所嚮往的,是「逍遙」,是遊於無窮的自由,而它們,與生死無關。

死亡籠罩在自己頭上,還能那麼灑脫嗎?

妻子去世多年以後的一天,已經垂垂老矣的莊子,躺在自家的竹床上,氣若遊絲。他的弟子正站在床前,商量著要厚葬已經平淡了一生的老師。

莊子說:「天地萬物、日月星辰都在我心,哪還需要什麼世俗的財貨珠寶來陪葬呢?」

但是,弟子還是擔心老師的身體會被可惡的烏鴉啄食,會被蟻蟲啃咬,讓老師死後不得安寧。

莊子卻認為,死後能成為自然的食物,都是自然的安排,何必違反自然呢?然而,莊子的弟子並沒有理解他。

莊子畫像

那個叫做莊周的人,早已經消逝在「道」的海洋之中。肉體腐爛了,變作了細菌、土壤、空氣、無機物,但那個早將生死通於「道」的莊子,卻永存在了逍遙快樂之中。

莊子死了,那一刻死亡籠罩下來;但是,他早已拋卻了生死,悠遊於天地之間了。

他的目光穿越了千年。今天的芸芸眾生,是否能像他一樣,瓦解「生與死」的界線,和兩千多年前的他「相視而笑,莫逆於心」呢?

結語

在人們眼中,死亡是痛苦的,因為死亡會帶走一個人所擁有的一切。人們因為「虛擬的擁有」而迷戀生,因為「對死亡的無知」而懼怕死,這些都是人們自以為是的既定想法。

莊子藉故事中的人物所經歷的生老病死,來改變我們對「生與死」的想法,委婉地表達了死亡只是人生過程的一個環節而已。

故事中的人,不是無情之人,不是出世之人;他們沒有遠離人情,不管是朋友之間、夫妻之間、親子之間,都存有真實的感情;他們卻因為能看清楚死亡的真實,而坦然面對之。

這些人是莊子筆下理想的「真人」——他們十分灑脫,不因為生而欣喜,也不因死而逃避。

當世人為生命的降臨而喜悅時,為死亡的不期而遇而痛泣時,適時地告訴自己:生之時,珍愛之,慎過之;死之際,接受之,迎對之。

如同莊子,對人生盡其在我,對死亡泰然處之。

相關焦點

  • 莊子:相忘以生,無所終窮。誰與我生死與共?生與死的三重境界
    他們四人認為生老病死都是造物主的組合和安排,就像他們四個人可以組合成一個家庭一樣,各有分工而已。子祀是主持祭祀的,相當於家長代表著權威;子輿是趕馬車的,相當於在外面搞營生搞運輸增加家庭收入的;自歷史在家耕田種莊稼的;子來是來回穿插,打雜做飯,做做家務的。你看,各有分工,在一起也是其樂融融。家庭如此,人的身體四肢軀幹、五臟六腑也是如此。
  • 莊子臨死前說了一句話,道破天道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在《莊子》中,記載著他所經歷的一件事:莊子晚年喪妻,曾任過宰相的惠施,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後便趕去弔唁。莊子聽完不為所動,靜靜地對他說:「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命,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春秋冬夏四時行也。」
  • 莊子: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與靈魂同步,人間即天堂
    莊子《至樂》篇有這麼一則寓言故事。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弔唁,到了莊子家,看到莊子在他妻子的屍體旁,坐在地上,兩展其腿,拿著一個破瓦盆邊敲邊唱,沒有一點難過的感覺。
  • 米蘭·昆德拉的「齊物論」比莊子晚來了上千年
    莊子,這天地間的大牧人,山川大地在他眸子裡流眄,百萬群生在他筆下婉轉,他欣賞著這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任他的詩心化筆牧放,「禽獸可系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馬蹄》)。莊子是不可一世的牧人,他的牧場是不可一世的大地天空,他牧養的眾靈自然也能大滿四野、驚鶩八荒。
  •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活著是寄宿,死了是回家。明白了生死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生命如同夜荷花,開放收攏,不過如此。相傳六祖慧能禪師彌留之際,眾弟子痛哭,依依不捨,大家都將他視為再生父母。六祖氣若遊絲地說:「你們不用傷心難過,我另有去處。」
  • 莊子《天下》:道與術,取與予,利與害,方與圓,常與變,生與死
    慎到主張人就要像一塊土坷垃一樣,撥弄一下動一下,安分守己;象風中飄蕩的羽毛,不要用力,不要用智,隨著風旋轉就是了。天下豪傑都恥笑說:「慎到的學說,不是活人之道,而是死人之理。」無為主義大師老子主張空虛不毀萬物,處弱守拙,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謙虛低調,無遺其咎。致虛極,守靜篤,無為而無不為也。
  • 莊子妻子去世,他為何鼓盆而歌?這正是道家生死觀:生不喜死不懼
    莊子將老子的哲學推進到了心靈哲學的層面。既然莊子致力於拯救人的靈魂,那麼他必將面對於人而言至關重要的問題——生命的起源是什麼?生是什麼?死是什麼?如何處理好死與生的關係,在人生的最後一刻,我們將如何面對死亡。關於生命,莊子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論斷「身非汝有」,你的生命並非是屬於你的,它來自於大自然的造化。
  • 天馬行空的憤青「莊子」,怎麼會和神神秘秘的「老子」混在了一塊
    莊子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又是一個極度聰明的人,兩千年來,迷倒在莊子魅力下的人不計其數,而作為中國影響力最為廣泛的宗教之一「道家」更是將莊子作為開山祖師,和老子並列,是為「老莊」。辭職後的莊周並沒有下海經商,也沒有像陶淵明一樣「採菊東籬下」,擁有幾十畝田地。於是,沒多久就窮困潦倒,身無分文了。不得已就去找一個做監河侯的朋友借米,結果還碰了一鼻子灰,氣的幾十年都難以忘懷,後來還寫進了《莊子·外物·涸轍之鮒》。
  • 莊子是怎樣看待生死的?
    是蝴蝶,還是莊周,有分別也是沒有分別的,在現實世界裡有分別,但在精神世界裡是沒有分別的,只有做到物我為一的境界,就能像莊子他老人家一樣」物化「成蝴蝶翩翩起舞,自由而沒有羈絆。人對自由的嚮往,要從精神出發,不拘於現實世界的羈絆,物化成蝶,實現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統一,這樣便不知有我,不知有物,超脫了。《逍遙遊》中,莊子提出了」有待「、」無待「以及」逍遙「三個概念。」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對於死亡,孔子認為先把勝過好,然後才是死,所以他說「未知生焉知死」。而莊子呢,在他妻子死後,他開始很難過痛苦,但是隨後他就想明白了。一個人從無形中來,非常自然的過完了自己的一生,然後又從無形中去,這又什麼可悲傷的呢,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安排,於是他拿起盆子,不再哭泣,而是大聲唱了起來。此時的莊子已經悟透了死亡的真諦,已經看透了生死。
  • 莊子的三世三生,與莊子對話的骷髏,為何不願有來生?
    莊子看都沒有看惠子,臉上仍帶著寵溺的笑容:「你都已經說到魚的快樂了,看來你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又何必回過頭來問我?」於是他就像「魯王養鳥」一樣對待自己的人生,笑對生活。傳說魯王是一個毛球翎羽控。有一天都城郊外飛來一隻海鳥,這是一隻他從來都沒見過的鳥。魯王頓時愛心爆棚,溢滿了整個皇宮。
  • 俗語:生在河南,長在四川,死在雲南,埋在西安,何意?漲知識了
    這句話算是一句民間諺語了,這一類的話反映了普通民眾對生活的一個美好嚮往,還有一些其他版本,比如「生在雲南,長在四川,葬在西安」,雖然有一些出入,但是大的方向和精神主旨是一致的。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人們才希望能生在河南,長在四川,死在雲南,葬在陝西。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河南孕育產生了大量的影響歷史進程的人,比如道教教主老子,老子是楚國苦縣人,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老子曾經擔任過周王室的柱下史,接觸了大量的周王室的皇家檔案和圖書資料。
  • 莊子寓言精選-應帝王渾沌之死
    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譯文南海的帝王叫儵,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渾沌,儵和忽時常在渾沌的境內相遇,渾沌對他們很好。儵和忽商量報答渾沌的深厚情誼,說:「人們都有七竅,用來看、聽、飲食、呼吸,唯獨他沒有,我們試著給他鑿出來。」於是每天鑿出一竅,到了第七天渾沌就死了。
  • 莊子鼓盆而歌
    (《莊子·至樂》)妻子死了,莊子失去了相依的伴侶。但莊子已看穿了人世間的生死。他鼓盆而歌,歌曰:"生死本有命,氣形變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 後來,惠施死了。莊子失去平生最好的朋友和最大的學術對手,他不知不覺寫了五百餘言《天下》,作為給惠施最好的紀念。梓慶死了,也只是大哭三聲。再後來,莊子覺得自己真的要離開人世時,他的心情很平靜。
  • 莊子:生死看淡,不服就幹,一場關於死亡的辯論,揭示人生大境界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雷軍也曾說:生死看淡,不服就幹。如何面對死亡,是人生一大課題,要麼悲觀絕望,消極度世;要麼樂觀向上,昂揚奮發。莊子,在兩千多年前,也遭遇了這個課題。他會如何面對死亡?莊子的快樂觀: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 《莊子》霸氣的7句話:直衝雲霄,直抵心靈,這才叫大格局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忽然眼前若有大鵬從眼皮上方疾馳而過,它的翅膀比天上的雲還壯闊,這隻大鵬不是別人,而是那個笑傲人間的莊子。莊子的境界從來沒有大,只有更大。每每讀起《莊子》,甚是享受,享受之餘,又給人以智慧的洗禮,這就是莊子,有趣又有料。他不像人生導師,而像一個翩翩起舞的智者,讀者觀賞之餘,卻領略人生百態。
  • 薦書|這部小說告訴我們:人生就是向死而生
    尼採說:「人註定死亡,所以人生就是一場悲劇,但即使這樣,我們仍要快樂的將它演完。」麥家說:「人生就是向死而生,我們註定孤獨,也註定堅韌。去年因為《人生海海》大火的麥家,帶來了他的另一部代表作——《風聲》。
  • 「莊周夢蝶」是怎樣一個故事,莊子為何會有這麼古怪的想法?
    這是現實生活中的「有待之悲」讓莊子感到無奈,只有在夢中,才能忘掉憑藉之物,達到自由的狀態。莊子追求的是一種逍遙自在、不受約束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是符合人的心意的,所以是快樂的、美好的。世間萬物,只要 順其自然天性,就能獲得愉悅和幸福,而順其自然,就意味著要擺脫外界的限制,像那美麗 的蝴蝶,張開翅膀自由的在自然之中飛舞。
  • 電視劇《神話》,那令人驚嘆的情節,那穿越千年的神話
    2010年上映的古裝電視劇《神話》,沒有精美的特效,卻有著除了愛情,他還有追尋千年的秘密。《神話》沒用太多浮誇的劇情,一切都值得人好好品味一番。演員也沒有太多令人窒息的騷操作,那各個演員不俗的演技著實讓人沉浸在劇情之中。
  • 「適來適去,安時處順過生活」聽《莊子》寓言故事
    莊子的這則寓言說什麼呢?「話說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來弔喪,大哭幾聲就出來了。」老聃的弟子們感到很奇怪,便問秦佚說:「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啊。」弟子們又問:「那你怎能這樣草率的弔唁呢?」秦失說:「這樣沒什麼不對啊!從前我認為你們和老師都是超脫世俗的人,現在看來也不是啊!